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4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教学反思
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张仕红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的生活!”作为一名从教多年语文教学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一、语文课当有“语文味”
语文味来自语文课堂中师生情感真实的流露与交融,来自师生津津有味的咬文嚼字,也来自落到实处的课堂实践。语文课上最关键的是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师生情感融合点。
(一)语文味来自交融的师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
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分了以下三步组织教学。
1、课前铺垫,用“情”搜集
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
2、入“情”诵读,用“情”表达
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撼力。因而教学中必须抓住一个“情”字层层展开。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3、忘“情”想象,传“情”说话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积极创设情境,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在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
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的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尊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为快。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们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不尽的思念……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一堂课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情感必须是交融的、真切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重视文本表现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才会被打动,被感染,被震撼。
(二)语文味来自适度的品读感悟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否到位,应该看课堂实施是不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向。要让一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必须做到
以下三方面:
1、“读”领风骚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语文课应该“读”领风骚。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充盈着浓浓的读书声。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关于海伦刻苦学习的句子,课文写得很精彩,我就让学生反复地读悟,从中感受她为了和人交流,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例如,在教学学盲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描写刻苦的句子,写批注。在交流时,很多同学都找了这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他们有的从“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等词体会到她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有的从“如饥似渴”的原意来体会,她的学习就像“干燥的海绵,”就像“渴极饿极的急需食物的人”;有的还联系自己,自愧不如……在此基础上,反复品读,让学生为刻苦而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2、读有形式,读有层次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学习特点,朗诵教学还要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读法。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
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所以,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让“读”唱主角。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3、读中品,品中学
“品”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品词析句”,就是“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当然也就避免不了品词析句,带着学生去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反复咀嚼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在教学《莫高窟》一文,针对本课结构明确,条理清晰的特点,特别是课文二、三自然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合作自学,将品读发展到学、仿、创新。我将第二自然段“彩塑”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段的写作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将第三自然放手交给学生交流自学,教师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