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与爆炸学(专升本)

燃烧与爆炸学(专升本)

燃烧与爆炸学(专升本)

燃烧与爆炸学(专升本)

问答题

1. 火灾爆炸事故一般有哪些原因?(20分)

标准答案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失误、设备的缺陷、环境和物料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不善等引起的。一般主要原因有:

1.人的因素:很多事故都是由于操作者缺乏有关的科学知识,在险情面前思想麻痹,在事故发生时,又惊慌失措。

2.设备的原因:设计错误且不合防火或防爆要求、选材不当或者设备缺乏安全防护装置等。

3.物料的原因:可燃物质的自燃、各种危险物品的相互作用、在运输装卸时受剧烈震动、撞击等。

4.环境的原因:潮湿、高温、通风不良、雷击等

2. 什么是喷流火灾,喷流火灾有什么特点。(20分)

标准答案是:喷流火灾是指处于压力下的可燃液体,燃烧时呈喷流式燃烧。喷流式燃烧速度快,冲力大,火焰传播迅速,在火灾初起阶段如能及时切断气源(如关闭阀门等),较易扑灭;燃烧时间延长,能造成熔孔扩大,窑门或井口装置被严重烧损等,会迅速扩大火势,则较难扑救。

3. 爆炸极限有哪些方面的应用?(20分)

标准答案是:(1)区分可燃物质的爆炸危险程度,从而尽可能用爆炸危险性小的物质代替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2)爆炸极限可作为评定和划分可燃物质的标准(3)根据爆炸极限选择防爆电机和电器(4)确定理筑物的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等(5)在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研究采取各种防爆技术措施——通风、检测、置换、检修等。

4. 粉尘爆炸有哪些特点?(20分)

标准答案是:粉尘混合物的爆炸有下列特点:

1) 粉尘混合物爆炸时,其燃烧并不完全(这和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有所不同)。例如煤粉,燃烧的多是气体,煤渣是来不及燃烧的。

2) 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次爆炸的气浪会将沉积的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物质而产生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3) 爆炸的感应期较长.粉尘的燃烧过程比气体的燃烧过程复杂,有的要经过尘粒表面的分解或蒸发阶段,有的是要有一个由表面向中心延烧的过路,因而感应期较长,可达数十秒,为气体的数十倍。

4) 粉尘点火的起始能量大,达到10J数量级,为气体的近百倍。

5) 粉尘爆炸会产生两种有毒气体,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

5. 试求5kg木材的低热值。木材的成分为:wc为43%,wH2为7%,wo2为41%,wS为2%,wH2O为7%。(20分)

燃烧与爆炸学(专升本)综合测试2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问答题

1. 某厂在车间中使用丙酮作溶剂,操作压力为500kPa,操作温度为25℃。已知丙酮在25℃时的蒸气压力为30931Pa。可燃液体的蒸汽压力公式为:C=pz/ph ,请问丙酮在该压力和温度下有无爆炸危险?在常压下是否有爆炸危险?(常压为标准大气压p=101325Pa,丙酮的爆炸极限为:2%-13%)(20分)

标准答案是:先求出丙酮的蒸气浓度。丙酮在25℃时的蒸气压力为30931Pa,代入公式得出丙酮在500kPa下的蒸发浓度:

C=pz/ph =30931/500000=6.2%

丙酮的爆炸极限为:2%-13%,丙酮在500kpa下蒸发浓度在爆炸极限内,所以500kpa压力下丙酮是有爆炸危险的。在常压下:

C=pz/ph =30931/101325=30.5%

超出了丙酮的爆炸极限,所以在常压下,丙酮在25℃是安全的,没有爆炸危险。

2. 简述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20分)

标准答案是:将干粉灭火器提到可燃物前,站在上风向或侧风面,上下颠倒摇晃几次,拔掉保险销或铅封,一手握住喷嘴,对准火焰根部,一手按下压把,干粉即可喷出。灭火时,要迅速摇摆喷嘴,使粉雾横扫整个火区,由近及远,向前推进,将火扑灭掉。同时注意,不能留有遗火,油品着火,不能直接喷射,以防液体飞溅,造成扑救困难。。

3. 预防火灾和爆炸有什么基本原则有哪些?(20分)

标准答案是:防火的要点是根据对火灾发展过程特点的分析,一般有如下原则:

1 严格控制火源;

2 监视酝酿期特征;

3 采用耐火材料;

4 阻止火焰的蔓延

5 限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6 组织训练消防队伍;

7 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阻止第一过程的出现,限制第二过程的发展,防护第三过程的危害。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防止爆炸混合物的形成;2) 严格控制着火源;3)燃爆开始就及时泄出压力;

4)切断混炸传播途径;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6)检测报警。

4. 火灾检测仪表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20分)

标准答案是:火灾检测仪表主要有感温报警器、感烟报警器和感光报警器。

1) 感温报警器

感温报警器可分为定温

式和差动式两种;宏温式

感温报警器是在安装检

测器的场所温皮上升至

预定的温度时,在感温元

件的作府下发出警报。自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 单选题 1. 军事设施、_____、核电厂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单位监督管理。(6分) (A) 矿井地上部分 (B) 矿井 (C) 矿井地下部分 (D) 整个矿井 参考答案:C 2. 按燃烧性,红磷属于_______固体。(6分) (A) 易燃 (B) 可燃 (C) 难燃 (D) 不燃. 参考答案:A 3. 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必须向___ ____申报。(6分) (A) 当地政府 (B) 公安治安机构 (C) 公安消防机构 (D) 检察院 参考答案:C 4. 依据公安部第61号令,企业应当至少_______进行一次防火检查。(6分) (A) 每月 (B) 每星期 (C) 每季度 (D) 每年 参考答案:A 5.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_______负责。(5分) (A) 建筑单位 (B) 施工单位 (C) 设计单位 (D) 消防员 参考答案:B

6. 烟头中心温度可达_______,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家具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5分) (A) 100~200℃ (B) 200~300℃ (C) 700~800℃ (D) 800~1000℃ 参考答案:C 7.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实行_______监督管理。(5分) (A) 分级 (B) 分类 (C) 统一 (D) 多级 参考答案:A 8.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施工的项目竣工时,_______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5分) (A) 必须 (B) 可以 (C) 应该 (D) 适当 参考答案:C 9. 下列_______物质是点火源。(5分) (A) 电火花 (B) 纸 (C) 空气 (D) 水 参考答案:A 10. 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点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____ ___。(5分) (A) 爆炸 (B) 蒸发 (C) 闪燃 (D) 自燃 参考答案:C 11. 《消防法》规定,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应当制定_______,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并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公安消防机构对活动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5分) (A) 应急疏散计划

《燃烧和爆炸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燃烧与爆炸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爆炸: 2、燃点: 3、爆炸极限: 4、特大火灾: 5、重大危险源: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消防方针是。 2、火灾探测器有、、等。 3、爆炸可分为三类:、和。 4、灭火器上标注的“MF2”,其中M代表、F代表、数字2代表,一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 5、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和法等。 6、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A、B类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类火灾。 7、常用的气体灭火剂有四氯化碳灭火剂、1211灭火剂、和灭火剂等。 8、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9、A火灾类是指火灾,B类火灾指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金属火灾属类火灾。

10、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燃烧定义正确的是物质的()。 A、氧化反应 B、放热的氧化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 2、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 B、越大 C、无关 D、无规律 3、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A.越小 B.越大 C.无关 D.无规律 4、在火灾中,由于中毒造成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是(),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硫化氢 D、烟 5、规定电石库距离锻工、铸工等产生火花的车间需30m以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了()。 A、消除着火源 B、消除可燃物 C、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 D、消除氧化剂 6、气焊施工现场的乙炔瓶与火源的距离不得少于()。 A、5m B、10m C、15m D、20m 7、下列火灾探测器中属于接触式探测器的是()。 A、感烟式探测器 B、感光式探测器 C、图像式探测器 D、光电式探测器 8、化工原料电石或乙炔着火时,严禁用()灭火器扑救。 A、干粉 B、干沙 C、四氯化碳 D、二氧化碳 9、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不得采用()进行扑救。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干沙 10、氧气瓶直接受热发生爆炸属于()。

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系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汽的骤然膨胀。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突跃变化也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爆炸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理成因或化学成因所引起。我们按照引起爆炸过程发生的原因,把爆炸现象分成物理爆炸、核子爆炸、化学爆炸等三类。 1物理爆炸现象 它是由物理原因引起的爆炸,最常见的是蒸汽锅炉和高压气瓶的爆炸。蒸汽锅炉爆炸是由于锅炉出现缺陷,锅炉内过热水迅速转变为蒸汽,产生很高的压力,冲破容器的阻力而引起的。高压气瓶充气压力过高,高压气瓶靠近热源或者在阳光下爆晒也会使气瓶内部压力升

高,当它们超过气瓶时强度就会发生因气瓶破裂而发生的爆炸事故,高压容器长期使用,缺乏良好的检查和维护以及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常常是发生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 由地壳弹性压缩而引起的地壳运动(地震)也是一种强烈的物理爆炸现象。最大的地震能量达1013~1015KJ,比一百万吨梯恩梯炸药的爆炸还要厉害。 强火花放电(如闪电雷击)或高压电流通过细金属丝所引起的爆炸也是一种物理爆炸现象。这时的能源是电能,能量在10-6~10-7s内释放出来,使放电区达到巨大的能量密度和数万度的高温,因而导致放电区的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很强的冲击波和响声。金属丝爆炸时,温度高达摄氏两万度,金属迅速化为气态而引起爆炸。其它如物体的高速碰击(陨石落地、高速火箭碰击目标等),水的大量骤然汽化(如钢水与水接触)等所引起的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 2核子爆炸 核爆炸的能源是核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核聚变(如氘、氚、锂核的聚变)反应所释放出的核能。 核爆炸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比炸药爆炸放出的化学能要大得多,集中很多。核爆炸时可形成数百万到数千万度的高温,在爆炸中心区造成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4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4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 单选题 1. 对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___ __m;其它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_____m。(4分) (A) 30,15 (B) 20,15 (C) 30,20 (D) 15,20 参考答案:A 2. 干粉灭火器多长时间检查一次_____。(4分) (A) 半年 (B) 一年 (C) 三个月 (D) 两年 参考答案:A 3. 大型油罐应设置_____自动灭火系统。(4分) (A) 泡沫灭火系统 (B)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C) 卤代烷灭火系统 (D) 喷淋灭火系统 参考答案:A 4.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消火栓,应设在_______。(4分) (A) 储罐区内 (B) 储罐下 (C) 防护堤外 (D) 防护堤内 参考答案:C 5.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_______。(4分) (A) 100mm (B) 50mm (C) 40mm (D) 25mm 参考答案:A

6. 对一般民用建筑,为了保证房间内的人员可以迅速撤离,从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间外门或住宅户门的距离不宜超过_______m。(4分) (A) 10 (B) 15 (C) 20 (D) 30 参考答案:D 7. 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的喷射口应该对准火焰的_______。(4分) (A) 上部 (B) 中部 (C) 根部 (D) 下部 参考答案:C 8. 单位在营业期间,下列_______做法是错误的。(4分) (A) 遮挡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B) 在安全出口处设置疏散标志 (C) 当营业场所人数过多时,限制进入人数 (D) 限制进入的人数 参考答案:A 9. 下列_______灭火剂是扑救精密仪器火灾的最佳选择。(4分) (A) 二氧化碳灭火剂 (B) 干粉灭火剂 (C) 泡沫灭火剂 (D) 一氧化碳灭火器 参考答案:A 10. 身上着火后,下列哪种灭火方法是错误的_______。(4分) (A) 就地打滚 (B) 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C) 迎风快跑 (D) 用水扑灭 参考答案:C 11. 对加工爆炸危险物品车间的厂房房顶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4分) (A) 为泄爆,安装轻质房顶 (B) 为坚固,应采用重型房顶 (C) 以上都不对 (D) 应采用三角形

化工安全工程试卷3与答案

化工安全工程试卷3 一、解释概念 1.着火点:指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开口容器中可以点燃并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2.液体的相对密度:一般定义为物质和水的密度比。 3.自燃温度:使某种物质受热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点,也叫自燃温度。 4.爆炸范围(爆炸极限):爆炸范围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用可燃蒸气或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表示,是可燃蒸气或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引爆源即能发生爆炸或燃烧的浓度范围,用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来表示。 5.毒性物质的临界限度:临界限度表示所有工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暴露在环境中而不会受到危害所承受的最高浓度。 6.轻爆、爆炸与爆轰:轻爆是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零点几米至数米之间的爆炸过程;爆炸是指传播速度在每秒十米至数百米之间的爆炸过程;爆轰是指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1千米至数千米以上的爆炸过程。 7.可燃粉尘爆炸:可燃固体的微细粉尘,以一定浓度呈悬浮状态分散在空气等助燃气体中,在引火源作用下引起的爆炸。 8.单线电击:指人立于地面,手或其他部位触及带电导体造成的电击。 9.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燃料、氧和火源。 二、回答以下问题 1.化工生产中的火源有哪些类型? 答:有明火、电源、过热、热表面、自燃、电气火花、静电、摩擦。 2.CH2O3的氧差额是多少? 答:是零。 3.从安全角度看,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反应物浓度约为多少? 答:10% 4.反应物质的三个非互容性质是什么? 答:是毒性危险、反应危险、水敏性危险。 5.以下17种反应类型中,具有反应危险的主要有哪6种?

燃烧、氧化、中和、电解、复分解反应、煅烧、硝化、酯化、还原、氮化、卤化、磺化、水解、加氢、烷基化、缩合、聚合 答:主要有氧化、硝化、卤化、磺化、加氢、聚合。 6.举出5个具有潜在不稳定性的结构基团。 答:-O-O-H、-O-O-、-NO2、-NO、-CLO3 7.举出化工装置常用的4种的安全设施。 答: 三、论述题( 根据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可以预测的与安全工程有关的物质的行为方式主要有:流动、相变、反应或分解、改变压力、放热或吸热、混合或分层、膨胀或收缩,对以上行为方式分别进行简要说明,并任选三个举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危险。

燃烧和爆炸

燃烧和爆炸一、燃烧与火灾 燃烧是可燃物质在点火能量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放热发光的氧 化-还原反应。 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凡是超出有效范围并造成破坏的燃烧统称为火灾。按可燃物类别,火灾可分为气体火灾、液体火灾、(固体)可燃物火灾、电气火灾及金属火灾等五类。 二、燃烧的条件 1* 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能源是燃烧得以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亦即通常所说的燃烧三要素。

(1)可燃物 是指在点火能源作用下被点燃,且当火源移去后仍可继续维持燃烧,直到燃烬的物质。 (2)助燃物 也称氧化剂,是指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 (3)点火能源 是指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常见的点火能源有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2·引起燃烧的能量

有时即使上述三个要素都具备,燃烧也并不一定发生,这是因为燃烧对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浓度和数量要求,对点火能源有一定的强度和能量要求。例如甲烷的浓度小于5%或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12%时不能燃烧。当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14%时,木材也不会燃烧。若用热能引燃甲烷/空气混合气体,当温度低于甲烷的自燃点时,燃烧不会发生。电焊火星的温度高达1200℃,可以点燃爆炸性混合气体。但如果落在木块上,通常不会引起燃烧。因为木块所需的点火能量远大于爆炸性混合气体,火星的温度虽高,但热量不足,故不能引燃木材。由此可见,具备一定数量和浓度的可燃物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强度和能量的点火能源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是引起燃烧的根本原因。 三、燃烧的分类 燃烧按物质形态的不同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其燃烧形式可分为自燃、内燃和着火等类型。 1·自燃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题

精品文档《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资料一、概念题 1、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物、助燃物、一定的温度。的物质与氧气进行完全燃烧反应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21mol 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火源时产生的瞬间燃易燃、、闪点:3 烧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自燃点: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所需要的4 最低温度叫自燃点。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即 蒸汽压等于大气压时的温度)、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氮氧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浓6 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人以上(含本数,同下);重伤20.7、特大火灾:死亡10 50万元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8 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熔点9 二、简答题、燃烧的“氧学说”?1年1777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在普利特利发现氧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做了大量实验,于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拉瓦锡指出,它燃烧氧学说的建立是对燃烧科学的一大贡献,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烧素的成分。宣告了燃烧素学说的破灭。 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气体燃烧有两种形式,一是扩散燃烧;二是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如果可燃如使用石油液化气罐烧饭就是扩散燃烧。或称稳定燃烧()。这种燃烧就叫扩散燃烧这种燃烧就叫动力燃烧。遇到着火源立即爆炸,形成燃烧,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就已混合, 3、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由于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其他物质并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三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简单分解爆炸1). (是由于爆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 燃烧反应,爆炸所需的热量, 炸物质本身分解时产生的。属于这一类的有叠氮铅、乙炔银、乙炔酮、碘化氮、氯化氮等。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震动即引起爆炸。 ).复杂分解爆炸(2这类物质爆炸时伴有燃所有炸药均属之。这类爆炸性物质的危险性 较简单分解爆炸物低,各种氮及氯的氧化物、苦味酸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燃烧所需的氧由本身分解时供给。烧现象。 .爆炸性混合物爆炸(3)这类物质爆炸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及粉尘 与空气混合所形成的混合物的爆炸均属于此类。 因此其危险性虽较前二类为如爆炸性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及激发能源等。需要一定条件,低,但极普遍,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 4、防火、防爆的基本理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引发爆炸的条件是:爆炸品(内含还原剂和氧化剂)或可燃物(可燃气、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起爆能源就可以防止火灾或爆炸相互作用。如果我们采取措施避免或消除上述条件之一,同时存在、事故的发生,这就是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5这是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在物理性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发生改变。的 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压力急速增加,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6、阻火器的工作原理?管道内或阻火器又名防火器,阻火器的作用是防止外部火焰窜入存有易燃易爆气体的设备、由于热量损失阻止火焰在设备、管道间蔓延。阻火器是应用火焰通过热导体的狭小孔隙时, 而熄灭的原理设计制造。三、论述题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1. 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可燃链式反应理论是由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提出的。他

0234101,0232121燃烧与爆炸学A卷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燃烧与爆炸学》试题(A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5分) 1.可燃剂、氧化剂、热源 2.燃点、热分解温度、自燃点 3.物理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燃烧性能、发烟性能和潜在毒性 4.绿色、黄色、紫红色 5.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 6.原始纤维素区、热解区、炭化区、残余灰炭区 7.P、干粉、1211 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并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2.物理爆炸是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 3.防火间距是指一幢建筑物起火,其相邻建筑物在热辐射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也不会起火的最小安全距离。 4.烟囱效应是当垂直通道内外的气体温度不同时,由于密度差引起的压差,而引起垂直通道内气体的流动。当冬天或火灾发生后烟气充满建筑物时,外部较冷而建筑物内较热,所以,建筑物内空气密度比外部小,便产生使气体向上运动的浮力。 5.爆炸抑制技术是事故爆炸发展的初期,利用检测到的危险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大,触发抑制装置,自动喷射抑爆剂,达到抑制爆炸,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1.B 2.C 3.D 4.CAB 5.B 6.DACB 7.A 8.A 9.BC10.C11.ABD12.D13.C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正常工作时,可燃气体经进气管进入罐内,再从出气管逸出,此时安全管内的水柱与罐内气体压力平衡。发生火焰倒燃时,由于进气管插入液面较深,安全管首先离开液面,火焰被水所阻而不会进入另一侧。 2.A点的温度为TA,是可燃物开始加热时的温度,在这最初阶段,外界提供加热的热量主要用于可燃物的熔化、蒸发和分解,可燃物温度上升缓慢。 B点的温度是TB,当可燃物达到TB温度时,在凝聚相开始氧化并放热,但由于温度尚低,故氧化速度较慢,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还不足以抵消体系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此时若撤掉热源,可燃物将降低温度,燃烧不能发生;若继续在热的环境中加热,则因氧化反应速度逐步加快,使温度上升较快。 C点的温度为TC,当可燃物温度升高至TC时,可燃物氧化产生的热量和体系向环境散失的热量相等,也就是说,在TC温度时体系产生的热量和向环境散失的热量达到干衡。若热源的温度稍有扰动,使体系的温度略高于TC,热平衡被打破,此时可燃物氧化产生的热量大于体系向环境散失的热量,体系产生热量积累,温度继续上升。因此TC为体系从不燃烧到燃烧的转折点,即为可燃物的燃点。 D点的温度为TD,当可燃物温度上升到TD时,可燃物已发生燃烧,同时出现火焰,且温度继续上升。 E点的温度为TE,此时是可燃物经燃烧后,其产物达到的最高温度。 可燃物在TA和TB温度之间,是它的受热区域,在TB和TC温度之间是可燃物在凝聚相中的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 (B)表面燃烧 (C)扩散燃烧 (D)蒸发燃烧 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直接燃烧 (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 (B)CO

(C)H20 (D)灰分 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 (B)减光性 (C)扩散性 (D)恐怖性 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 (B)闪燃 (C)着火 (D)爆燃 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 (B)<280C (C)≥28℃ (D)≤28℃ 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60℃ (C)≥600C (D)≤28℃ 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14、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____。 (A)闪燃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燃烧与爆炸试卷答案

2013年工程硕士《燃烧与爆炸灾害及其防治》试卷(无锡班) 工程领域:安全工程姓名:魏旭东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加压气体和/或液体由泄漏口释放到非受限空间(自由空间)并立即被点燃,就 会形成喷射火灾。 2.阴燃的结构包括热解区、碳化区和残余灰/炭三部分。 3.BLEVE是指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4.爆炸属于一种特殊的燃烧形式,但爆炸又不同于燃烧,其主要区别在于爆炸的 能量的释放速度远远大于燃烧。 5.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于解释预混气体的热自燃过程。 6.在经审查批准可以在禁火区动火后,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于 动火前30分钟。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是,爆炸下限小于4%的,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小于0.2% 为合格,爆炸下限大于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小于0.5%为合格。 7.灭火剂要具有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的热容。 8.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 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诱导期。 9.可燃性图表中的可燃性区域与氧气轴的交点所对应的燃料气的浓度代表可 燃气体在氧气中的燃烧极限。 10.衡量爆炸强度强弱的指标是压力上升速度(dp/dt)。 11.“三次方定律”的作用是用来估计在一个有限空间内,如建筑物或容器 中爆炸所造成的后果。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答: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2.什么是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并以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例进行说明。

答: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认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分子直接作用得出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析自由基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作用结果产生新基,新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而形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机理为: 链的引发 M H M H HO O H +?→+?→+22222 链的传递 ?+→++?→++??+?→+?? +?→+?+?→+?HO O H H HO M HO M O H OH H H O HO O O H O H H H HO 222222222 链的终止 2 22 2H H H O H OH H H H →?+?→?+?→? 3.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正常的火焰传播的特点: (1)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 (2)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 (3)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爆轰的特点: (1)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 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 4.简述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答:(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认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5.解释原油在燃烧过程中发生沸溢现象的原因。

油品及安全基础知识

油品及安全基础知识 目录 一、油品的基本构成 二、油品基本特性 三、燃烧特性 四、爆炸特性 五、火灾 六、消防灭火 七、事故理论及事故统计 一、油品基本组成 石油产品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等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含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二、油品基本性质 油品的危险性分: (1)蒸发性; (2)易燃性; (3)易爆性; (4)易积聚静电荷; (5)易受热鼓胀; (6)易扩散; (7)易流淌性; (8)毒性等。 (一)蒸发性 油品由液体转为气体的一种性质。影响油品蒸发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②液体表面积:表面积大,蒸发快;

③油品液面压力:液面压力大,蒸发量小; ④油品密度:密度大,蒸发小;油品流动与空气流动的速度:速度快,蒸发快。 (二)易燃性 决定油品易燃性的指标有:①闪点、②燃点、③自燃点。 石油产品根据闪点,按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类:闪点<28℃,原油、汽油 乙类:28-60℃灯油煤油、-35号,柴油 丙类:60-120℃轻此、重柴 丙B类:120℃润滑油 易燃液体:≤45℃,可燃液体46-120℃ ①闪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 ②燃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开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其闪点1~5℃。 ③自燃点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自燃有以下两种情况。(1)受热自燃;(2)自热自燃 自燃点越低,自燃的危险性越大。 (三)易爆性 油蒸气与空气混合气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引爆源即能发生爆炸。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叫做爆炸极限。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 一、单选题 1. 军事设施、_____、核电厂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单位监督管理。(6分) (A) 矿井地上部分(B) 矿井(C) 矿井地下部分(D) 整个矿井参考答案:C 2. 按燃烧性,红磷属于_______固体。(6分) (A) 易燃(B) 可燃(C) 难燃(D) 不燃.参考答案:A 3. 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必须向_______申报。(6分) (A) 当地政府(B) 公安治安机构(C) 公安消防机构(D) 检察院参考答案:C 4. 依据公安部第61号令,企业应当至少_______进行一次防火检查。(6分) (A) 每月(B) 每星期(C) 每季度(D) 每年参考答案:A 5.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_______负责。(5分) (A) 建筑单位(B) 施工单位(C) 设计单位(D) 消防员参考答案:B 6. 烟头中心温度可达_______,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家具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5分) (A) 100~200℃(B) 200~300℃(C) 700~800℃(D) 800~1000℃参考答案:C 7.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实行_______监督管理。(5分) (A) 分级(B) 分类(C) 统一(D) 多级参考答案:A 8.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施工的项目竣工时,_______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5分) (A) 必须(B) 可以(C) 应该(D) 适当参考答案:C 9. 下列_______物质是点火源。(5分) (A) 电火花(B) 纸(C) 空气(D) 水参考答案:A 10. 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点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_______。(5分) (A) 爆炸(B) 蒸发(C) 闪燃(D) 自燃参考答案:C 11. 《消防法》规定,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应当制定_______,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并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公安消防机构对活动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5分) (A) 应急疏散计划(B) 安全保卫计划(C)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D) 安全和灭火措施参考答案:C 12.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_______反应。(5分) (A) 物理(B) 化学(C) 生物(D) 地理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燃烧是一种_____氧化还原反应。(6分) (A) 反应速度较快(B) 放热量较多(C) 反应速度较慢(D) 放热量一般参考答案:A,B 2. 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是_____。(6分) (A) 放热(B) 发光(C) 生成新物质(D) 产生浓烟参考答案:A,B,C 3. 下列_____公众聚集的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应当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或者开业。(6分) (A) 国家机关(B) 影剧院(C) 歌舞厅(D) 饭店参考答案:B,C,D 4. _______是燃烧的化学实质,_______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6分) (A) 氧化、声(B) 氧化、光(C) 氧化、光和热(D) 游离基连锁反应、光和热参考答案:D 5. 燃烧的三要素是_______。(6分) (A) 受限空间(B) 氧化剂(C) 引火源(D) 可燃物参考答案:B,C,D 6. 按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火灾等级标准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_______。(6分) (A) 一般火灾(B) 重大火灾(C) 特大火灾(D) 微型火灾参考答案:A,B,C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2 一、多选题 1. 粉尘爆炸的敏感度是指炸药在热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包括_______三个指标。(5分) (A) 爆炸下限(B) 极限压力(C) 粉尘云(层)最低着火温度(D) 最小点火能参考答案:A,C,D 2. 爆炸分为_______几大类。(5分) (A) 物理爆炸(B) 化学爆炸(C) 核爆炸(D) 粉尘爆炸参考答案:A,B,C 3. 爆炸品一旦发生爆炸,爆炸中心的高温、高压气体产物会迅速向外膨胀,形成很强的_______并迅速向外传播。(5分) (A) 压力波(B) 冲击波(C) 噪音(D) 蘑菇云参考答案:B 4. 粉尘防爆措施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等。(5分)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液体(固体)表面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燃烧现象称为()。?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2.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3.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4.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28℃ C.≥28℃ D.≤28℃ 5.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6.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7.下列()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溅。?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8.木材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9.液体的燃烧方式是()。? A.一闪即灭? B.蒸发燃烧? C.沸溢燃烧? D.分解燃烧? 10.下列物质中()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 A.H20 B.CO C.C02? D.HCN 二、多项选择题? 1.固体可燃物燃烧方式主要有()。?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闪燃?

2.发生有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3.发生无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等性质有关。? A.蒸气压? B.闪点? C.沸点? D.蒸发速率? E.燃烧时间? 5.燃烧产物通常是指燃烧生成的()等。? A.气体?

燃烧与爆炸原理考试要点

燃烧的种类:着火、自燃、闪燃。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自燃:可燃物质未受外界货源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 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的温度下可燃气体蒸发出的饱和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即为闪燃,发生闪燃的最低液体温度叫闪点。燃烧三要素:可燃物质,有氧或氧化剂,点火源。化学爆炸三要素:快速性,放热性,有气体产物。 火灾分类,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种类分:气体火灾,油品,可燃物,电器,金属,空气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 爆炸种类: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险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 燃爆危险性物质种类:可燃气体或蒸气,可燃液体,可燃固体,可燃粉尘,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混合危险性物质。 着火源种类:明火及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电火花,静电,雷电,易燃物自行发热,机械和设备故障,绝热压缩。 气体按其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可分为: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分解爆炸性气体及惰性气体。

理论含氧量:可燃性气体正好完全燃烧所必需的氧气量。 理论混合比:在常温常压下,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浓度C0称为理论混合比。 链锁反应理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反应分子直接简单作用得到最后生成物,而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的。该反应只要一经引发生成自由基,就会相继发生一系列基元反应。先由自由基(活性基团)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自由基和产物,新的自由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下去,直到反应物消耗殆尽,或通过外加因素使链中断而停止反应。链的引发:Cl2 → 2Cl?;链的传递:2Cl? + H2 → HCl + H?, H? + Cl2 → HCl + Cl?;链的终止:H?+ Cl?→ HCl, Cl?+ Cl?→ Cl2, H?+ H?→H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 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是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上限。爆炸极限一般可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有时用单位体积中可燃物的含量表示单位(g/m3或mg/L)。 危险度=(上限-下限)/下限;下限以下才绝对安全。 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可燃性混合物的初始浓度,环境压力(压力对上限影响大,对下限影响小),惰性介质及杂质,容器,点火源。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443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通用 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通 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炸药反应的三种形式:热分解、燃烧和爆轰。 2、炸药爆炸的激发形式:热起爆、机械起爆、静电起爆、冲击波起爆、射频起爆。 3、民爆企业安全设施的基本要求是:作用可靠、随时有效。 4、民用爆炸物品的分类:工业炸药、工业雷管、工业索类火工品、油气井用爆破器材、地震勘探用爆破器材、特种爆破器材、其他爆破器材、原材料等八类。 5、工业炸药是指以硝酸铵为氧化剂,添加可燃物为主体或以单炸药与附加物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又称民用炸药。 6、我国现在生产的几种主要工业炸药:铵油炸药、膨化硝铵炸药、重铵油炸药、水胶炸药、乳化炸药、粉状乳化炸药、改性铵油炸药等七种。 7、工业电雷管分为瞬发电雷管和延期电雷管两大类。瞬发电雷管又分为普通瞬发电雷管和煤矿许用瞬发电雷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粉尘防爆试卷有答案

粉尘防爆试卷有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粉尘危害、粉尘防爆培训考试卷 姓名:岗位:考试时间:成绩评定: 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 1、燃烧的基本要素有(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2、燃烧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 ( 热对流)。 3、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是(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4、燃烧形式有( 扩散燃烧)、( 预混燃烧)、( 蒸发燃烧)、( 表面燃烧)、( 分解燃烧)。 5、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做(可燃粉尘)。 6、与气体爆炸相比,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压力均较低,但因其燃烧时间(长)、产生能量(大),所以破坏力和损害程度(大)。 7、粉尘爆炸时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可使可燃物局部严重(炭化),造成人员严重烧伤; 8、可燃粉尘分(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两类。 9、堆积在物体表面上的静止状态的粉尘称为(粉尘层)。 10、悬浮在空间中的、呈运动状态的粉尘称为(粉尘云)。

11、粉尘的爆炸下限越低,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12、对大多数可燃粉尘,掺入惰性物后点火温度(增高)。 13、煤的粉尘层试验表明,氧浓度低于%时,粉尘层点火温度随氧含量增加而(减小)。 14、空气中淀粉粉尘爆炸浓度下限为(45 )g/m3,最小点燃温度为(470 )℃。 15、空气中煤尘爆炸浓度下限为(35 )g/m3,最小点燃温度为(610 )℃。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用人单位应当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B )和中文警示说明。 A、公告栏; B、警示标识; C、安全标语 2、可吸入性粉尘的粒径为( B ) 。A、1-5毫米 B、1-5微米 C、1-5纳米 D、1-5厘米 3、化学性爆炸可称为( C)。 A.燃烧 B.自燃 C.瞬间燃烧 D.着火 4、粉尘作业时必须佩戴( B )。 A、棉纱口罩 B防尘口罩 C 防毒面具 5、着火源是指具备一定(C )的能源。 A.温度 B.热量 C.温度和热量 D.能量 6、下列关于自燃特征的正确说法是( B)。

燃烧与爆炸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2.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 3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 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的含氧量;相互作用 燃烧的持续条件: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 燃烧形成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外加热、合理配比、混合作用 4.燃烧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放热、火焰、发光、发烟 5.点火源种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核能;高温表面;地热、火山爆发 6.燃烧爆炸的形式:①按照燃烧反应进行程度: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②按照产生燃烧反应相:均相燃烧、非均相燃烧③按照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预混燃烧(层流预混燃烧、湍流预混燃烧)、扩散燃烧④蒸发燃烧⑤、分解燃烧⑥、表面燃烧⑦、延迟燃烧⑧、阴燃⑨、粉尘爆炸⑩、单纯物质的分解爆炸○11炸药燃烧○12气体泄漏燃烧○13绝热燃烧○14喷雾燃烧 7.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 8.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或可燃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闪点:液体在空气中或在液面附近产生蒸气,其浓度足够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9.闪燃与闪点的重要性: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10.点燃:也叫强制着火,引燃。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的作用下起火,移去火源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燃点:又叫着火点。可燃物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11. 重要性:燃点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燃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控制这类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冷却法既是降低温度至燃点以下。 12.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自燃点: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13.煤自燃原因:(1)吸附作用(2)黄铁矿的氧化作用(3)泥煤中微生物作用(4)通风不好,热量蓄积 14.燃烧热:可燃物和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时的化学反应热。反应热:以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或从环境吸收,反应后生成物所含能量总和与反应物所含能量总和间的能量差值。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又名生成焓。标准燃烧热: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1mol某物质被完全氧化时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单位kJ.mol-1。标准生成热: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1mol某物质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亦称为标准生成焓。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用Q表示。 15.盖斯定律: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保持恒压或恒容且系统没有做任何非体积功时,化学反应热只取决于反应的开始和最终状态,与反应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又称为热能加合定律16.碳粒子生成的影响因素:a.氧气供给情况:氧气供给充分,碳粒子生成少,或不生成碳粒子。氧气供给不充分,碳粒子生成多。b. 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同,生碳能力不同,碳氢比值大的生碳能力强。c.可燃物分子结构:环状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生碳能力比直链的脂肪族化合物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