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说课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如果
二、
三、
1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
1
2
3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
3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传统的人生观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1
2
3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八传统的价值观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1
2
3
4
1
(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五彩、五声、五味。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
社会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解
决。
所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