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的金融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而现阶段,我国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趋于独立,风险也在随之加大。
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也成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实行行业分管的分支监管模式,以此减轻混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
据此,将从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现状着手,对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
标签:金融市场;监管现状;问题分析;策略
0引言
我国金融市场紧随着经济市场的步伐,自中国加入WTO,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也不断攀升新的制高点,国内的金融体系也开始调整完善。
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市场是推动社会经济的要素之一。
但就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本身的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使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同时也会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风险。
目前,金融业占有我国经济的重要市场份额,我国金融业也在积极与国际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融合。
因此,本文以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这一课题进行的论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有着宏观意义。
1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
1.1金融监管体制与模式的改革
国内金融传统的监管体制受经济市场发展趋势所影响,监管体制开始由行业的确切组织转化为混合型监管模式,这也意味着金融业的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改革。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也由单一的行业经济制度走向综合性的混业体制,风险也随之增大。
而金融监管模式与体制的改革,将使得国内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形成统一监管,分业监管成为过去式,金融市场的混业化发展模式受行业经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1.2金融监管法规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行业,该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而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往来愈加频繁,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也成为常态。
由此,为了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与西方国家接轨并行,国内的金融行业在法律规范方面开始相应向国际平台靠拢,国内金融法规逐步走向国际化。
但由于多年来的发展体系的形成,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文化、经济制度、法律形式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化的道路中并不顺利,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还有待进一步的融合。
1.3金融体系的内部管理得到重视
国内经济市场的规模逐渐壮大,金融体系的内部管理开始受到关注。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维护机制,经济的自律性才是高效控制金融体系内部管理层的杠杆。
内部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管理策略发挥出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国内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金融管理机构以及金融体系中的内控部分。
相较而言,西方国家在银行、证券及保险等行业中的内控性投入占比更高,特别是来自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金融市场中总是成立相应的监管组织,该组织的存在让银行的内部审计得到更加精准的控制,同时也担负着为金融管理层保驾护航的职责,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市场安全壁垒。
2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2.1监管目的性不强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监管的存在形式无论是以工会的组织形式,还是法规的准绳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必然理由。
而如今,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监管行为的实施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很大程度是由于监管的目标没有得到切实的明确。
缺乏清晰的监管目标,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中监管的各种政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西方的国家中,对于金融监管的形式及策略各有差异,但就其监管的目的性而言,大多树立了清晰的监管目标。
其中,发达经济的国家在金融监管的目的明确上处理得相当严谨,从金融监管工会与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两方面对市场的金融体系进行夯实。
由此可见,我国在金融监管的目的性上还需向西方国家进行借鉴。
2.2监管存在依附性
根据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理论,有效的对市场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就势必需要监管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可操控性,这也是健全金融内部管理结构的充要条件。
由我国当下的宏观经济来看,相应的金融基础设施正在不斷的完善进程中,因此,各种经济政策对于金融监管的部门组织未必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同时,在市场的传统约束力下,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大多需要凭借相应的辅助程序才能发挥出效力。
由此可见,当下国内在金融体系的监管方面虽然足以稳健成长,但自供力量还比较欠缺,在操作的自主权利中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监管力有待平衡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理论上各个组织部门都对应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分析金融内部的监管机制,各组织部门间交流并不多,各司其职的运转模式使金融体系欠缺平衡。
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的设置形式,站在宏观市场经济的角度,目前基本以传统金融公会的组织性监管过渡为行业分流化监管,监管的模式由统一转换为各个行业的细化分管。
金融监管的分业型转化使得监管措施在实施中不得不面临新的状况,各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存在着差异,实际执行中也随之出现监管力不集中、监管力薄弱等一系列不平衡的权利执行问题。
2.4监管措施不完善
当下,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重视,而监管措施的弱化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无疑存有潜在的成长风险。
从中国金融市场的行政管理层面来分析,监管的手段基本是以计划性的行政方式进行开展,如:监管命令、违规处罚等外部监管形式,而缺乏金融体系自身应当具备的自我约束意识。
换言之,如今我国的金融监管措施处于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原本应成为核心监管手段的自身约束意识被忽视,造成监管方式大多依靠外部监管。
同时,在金融监管的法律规范中,具体的实施规定也太过笼统,没有明确的执行监督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措施上,金融机构监管的措施效率不言而喻。
2.5监管制度过于守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也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发展策略,对于金融产品以及一些金融工具都还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进行经营。
但作为金融市场的产物,证券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具备不稳定性与一定的风险,随着经济市场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只能将产品价值禁锢,滞后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
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中,墨守成规就意味着丧失竞争力,监管制度的守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将导致金融行业的业务被大规模的限制。
2.6监管力分化严重
目前,我国的监管制度涵盖面太广,各行各业采取的分业管理模式让监管力量大大削弱,使得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潜在风险。
金融行业自身的经营状态是需要强大的监管力量来进行推动,监管力量的分散让行业渠道打开的同时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问题,不利于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现行的分业化监管手段,让金融中的融资方式、投资渠道、证券品种等行业重要“潜力股”受到明确的限制,而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业务品种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竞争性。
3改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路
3.1加强监管功能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内部管理的协调举措,功能化的监管行为才更适应当下经济市场的成长趋势。
银行机构占有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如果以银行方面作为执行先驱,落实开展金融市场协调机制的结构化,使各相关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强监管,并促进其功能化的协调运营,这一举措的实施也将减轻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压力。
同时,竟然监管功能性的加强解决了金融资源配合的问题,这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分业化管理也存在着积极意义。
3.2完善金融监管法
我国应尽快结合当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推出金融监管的有效政策,而其中的政策首要则是金融监管法律条例的完善。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法规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究其实施细则,依然存在许多机制上的不健全。
就以国内的
金融清算为例,机构在合并或分立的情况中,通常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状况,进而导致金融清算形式的程序不够严密。
因此,落实金融监管法律的完善才能更大程度的保障债券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
3.3更新现有监管模式
按照如今的经济发展常态,大部分国家都逐步建立起本国自成一派的金融监管模式,其中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发展所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敏感,危机意识更为强烈。
就我国目前的监管模式而言,基本延续着传统金融市场的粗放化成长状态。
因此,在对金融领域最新的信息进行接触的同时持观望状,导致先进的金融技术与产品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吸收采纳。
由此,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想得到高效可靠的发展,就需要对现有的监管模式进行更新,从而达到高效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吸收最新的技术与信息。
3.4加强监管主体自身建设
金融主体结构的建设是保证其市场蓬勃发展的根基。
当下国内主要的金融主体根据权利职能划分为四类,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代表着国家金融部门的核心职能组织。
而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监管方面开始得到关注,政府着手国内的监管专业水平,目的则是为了打破监管的发展格局改进现有的监管制度。
而针对金融监管主体而言,加强监管主体自身的监管意识将对主体的权利进行完善,也杜绝了监管主体的边缘化干预。
3.5发挥社会监督效力
金融行业的发展本质是服务于社会大众。
社会中存在的金融性中介机构作为社会中的公众金融组织,在监督的效力上具有实时性与针对性,如果正确利用也将使金融市场体系得到更全面的监管,促进金融内部的自律性。
因此,通过行业内部的交流联系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直观的刺激,更有力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加强社会与行业的往来交流,同时也降低了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监督成本。
3.6增进国际金融的交流
纵观贸易经济市场,我国目前已经跨出了国门,而金融行业由于延续着大部分的传统运营策略,在国际平台上还稍逊一筹。
让我国金融市场步入国际平台,单从监管层面而言,对国内金融体系的成长无疑具有高效性。
国际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成长空间与更广的业务范围,在打开我国金融业务渠道的同时,更能提升行业的眼界。
而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资源利用也将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国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比最终会以利用率的提升而得到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增进国际金融的交流是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极为高明的手段。
4结论
金融监管是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基石,更是催化市场金融平衡运营的操控性手段。
在金融监管的明确执行下,市场金融机构间的交流也会更为高效,有利于机构间良性竞争的同时保障了各参与方的利益。
目前虽然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全面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落实监管责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艳辉,李丽华.国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57158.
[2]张玉喜.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机制、体系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研究[J].當代经济管理,2008,5(5),59.
[4]陈志楣,杨德勇.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5]刘园.国际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6][美]安东尼.桑德斯,马西娅·米伦·科尼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