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导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如何“深刻”例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15 KB
- 文档页数:5
名师指导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如何“深刻”例析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有四个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此四者从不同侧面提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但它们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
其中,“深刻”是就考生作文的思想性而言的,而“思想”又是高考作文的灵魂。
假如一篇高考作文是一棵大树,那么“深刻”是根,“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是枝叶,根深方能枝繁叶茂。
一、辩证思考,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决定了审题立意的高度和厚度。
考生审读作文题目,需要辩证思考,才能精准而深刻地理解题目意蕴和命题意图,才能在作文中做到见解新颖独特、有哲理、对人有启发性。
辩证思考就是运用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哲学基本原理,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尝试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五大范畴去理性分析问题,进而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例如:
近日,故宫官方咖啡馆“角楼咖啡”在故宫博物院西排房正式开业。
咖啡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主要装修元素,咖啡上的印花是“如朕亲临”“朕心甚累”“母仪天下”等独具宫廷特色的词语,馆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摆放《千里江山图》扇子、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
咖啡馆一开张就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也引发网友们的议论,诸如:“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
”“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
”“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不伦不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
”“为什么不是茶馆而是咖啡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私信”通道,向故宫博物院表达你的看法。
这个题目的“考查视点”在:你如何看待“故宫官方开设咖啡馆”一事。
审题可先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范畴去分析核心事件的相关
要素。
要素一:故宫。
故宫是文物集中展览的场所,是一个博物馆,是一
个科普场所,承担的是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重任,从本质上看,它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素二:
咖啡馆。
咖啡是一种饮品,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承
载着西方的人情和文化。
相对于代表中华文化的“茶”而言,咖啡从本质
上说,是一种外来文化。
故宫官方开设咖啡馆,其实就是接受外来文化的一种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提到“角楼咖啡”具有“中国特色”。
因此,题目谈“故宫官方开设咖啡馆”是表象,其本质是论“中西方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中各家媒体与网友们的评论引导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
想要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则必须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以达到“深刻”:为什么说“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
社会,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做法符合时代的要求,文化的交流(融合)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因为故宫
咖啡馆不是纯粹商业行为,而是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传播文化;为什么
发出“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的质疑,因为纯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场所,不应有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为什么认为“不伦不类”而
建议“该是茶馆不是咖啡馆”,因为咖啡馆破坏了故宫作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代表的纯粹性,我们要对西方文化的侵蚀防微杜渐……探究问题的原因,是获得深刻立意的好途径。
从“对立统一”角度辩证思考,“故宫”与“咖啡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是相对对立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两者
的统一:故宫开设咖啡馆,能以迎合外国游客消费心理、尊重吸收外来文
化的方式吸引大批外国游客,使其在馆内感受到别样“中国风”,进而加
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感,这不又是很好地传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吗?国内游客到馆歇脚消费,享受服务,在品味咖啡之时将之与“茶”相比较,
或许会获得一份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独特感悟与理解,从而更加激起对中华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同感。
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辩证思考,可以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既要“走出去”——创新传播、有效传播,又要“吸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当自强”——文化自信、繁荣复兴。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作文审题立意时辩证思考的维度,但在具体运用时应就具体材料的特性灵活运用,力求写出浑厚深刻、独具慧眼的文章。
二、巧用辞句,语言深刻
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需要精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但是,现在很多考生的考场作文在“模式化”结构里多呈现为语言空洞、口号化干号,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深沉幽远的意境,当然更没有严密的逻辑和思辨的哲理,“去语文化”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高考作文的“深刻”训练,也需在语言表达方面引导学生巧妙用词用句,展现思维的逻辑性与层次感,强化论证的力度与深度;语言表达应融“我”在其中,通过增强语言表现张力和情感张力来展现作文主题的“深刻”。
例如文段(题目材料:故宫“角楼咖啡”开业):
很多时候,咖啡是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符号,但对于故宫此举来说,它只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
只要能保持传统文化的中华魂,就算咖啡带有“洋味道”那又何妨?我们不能因为看见了“洋包装”,就说传播传统文化的内里不够真诚。
翻开史册,可见盛唐带有西域风情的绫罗绸缎显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宋朝去向中亚、非洲的船只,传达着经
济文化交流的美好向往。
而今天,虽说开“角楼咖啡”的目的并非将中华文化传到外国去,但以咖啡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延续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文化传统,显示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意愿,也体现了“四方皆友”的大国气概。
若是坚决不愿乘“咖啡热”之风,囿于一方天地,岂不又和文化传播“广传给更多人”的意愿相悖了?
该生巧妙地将个人独到见解以转折强调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示了论证思路的逻辑魅力;用“翻开史册”“而今天”两个词组,将问题放置古今进行纵向比对,“若是”“岂不”等虚词的运用,以假设、反问的方式推翻了一般人的认知,提出了与众不同、出乎意料的看法,观点大气鲜明,具有极强的论证效果。
准确灵活的词句运用,使论证语言不失生动,而且行文之中蕴含着学生对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解与思考,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三、以小见大,论证深刻
与当今时代的大手笔相呼应,近年高考作文题目宏大主题频繁出现,如2017 年全国Ⅰ卷从13 个“中国关键词”选择其中两三个写成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 年全国Ⅰ卷“世纪宝宝”写文章谈追梦圆梦,2018 年全国Ⅲ卷围绕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三个标语”作文,2019 年全国Ⅱ卷谈青年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等。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人士在解读高考命题导向时强调:“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倾心倾力凸显战略决策,反映热点话题,坚持服务大局,打造思想高地。
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这是时代对高考作文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的使命。
然而,学生在写宏大主题作文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文里多是口号句子,大而空的表达让人见而生厌。
如何让宏大主题作文写
得“深刻”呢?笔者认为,不要“假、大、空”,应该“真、小、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富有社会生活情味和真情实感的内容展现宏大主题。
请看一则显示“小”的片段:
晨读是一个老传统了,至少于我而言。
少年时,父亲尚闲暇,爱教我背诗,诗里有许多先生:“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颇自恋的李白先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爱忆昔的杜甫先生!“我有生平志,醉后为君陈”,颇放任的乐天先生!还有华清宫前的牧之先生!赤壁矶下的东坡先生!带湖前的稼轩先生!……在每一个听父亲晨读和跟父亲晨读的清晓里,我都一一拜见过了。
形象聚焦,虚实结合,最能得“以小见大”之法的精妙。
该生作文聚焦“晨读”,用具体的诗句(诗人)罗列晨读内容,不仅没有给人堆砌之感,一人一句诗,一诗一境界,反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厚。
以晨读(背诗)为核心,把自己对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诗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用排比句式铺陈开来,语流暗涌,感情充沛,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传承中华文化”的宏大主题已然体现。
文章内容集中,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获得了很好的论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