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 格式:ppt
- 大小:10.86 MB
- 文档页数:38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翻译理论家虽然沿用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论焦点取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的考察,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界定其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定义。
标签:可译性;不可译性;发展史1.介绍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时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此问题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的讨论首先存在着概念不清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可译性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发展史略来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含义。
2.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2.1 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此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欧洲各国纷纷建立,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语代替拉丁语翻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最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
在其关于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飨宴》中,但丁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议论。
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环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
正因为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
” (Dante,1304-1307:Chapter 7,Book 1 )可见,但丁提出不可译问题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具体说来,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与内容的对立是但丁文学作品不可译论的立论基础。
2.2 歌德及文学作品的可译论歌德认识到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无论如何,翻译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程姝娴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
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翻译知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能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关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早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评论界的兴盛,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因而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学翻译学派,在译界也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随之根植与语言文化差异的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又蓬勃而起。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可译性问题是整个翻译理论中最有原则性的问题。
”翻译理论必须解决这个最原则的问题。
否则,一切翻译理论都无从谈起。
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或者说,可译与不可译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在向可译转化。
事实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十几年前,日本某游戏公司制作了一款名为《Enemy Zero》的游戏,此处的“Zero”便是隐喻,以比喻游戏中从头伴随至尾的“看不见的敌人”,对于此题目,香港的处理办法是照搬原文,不作翻译,而台湾则是商业化的将其乱译为“绝命凄杀”,不值一提。
只有大陆的某高人,先将“Enemy Zero”简化为“EO”,再以音译形,译为“异灵”,做到了形美、音美和神美的和谐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和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王巅华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王巅华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双关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双关翻译方法 [J], 安文婧
2.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J], 施锦芳;郑军荣;毛怡旸
3.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J], 闻华
4.试论翻译的不可译性 [J], 王若兰
5.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的不可译性 [J], 李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引言世界万物都是矛盾体的集合,可以说,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翻译中自然也不例外,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对矛盾。
在讨论这对矛盾之前,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Nida 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 谭载喜,1984) 。
从这定义来看,翻译是可行的,但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概括起来就是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
坚持可译论的人认为,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产物。
虽然世界人类因其居住的区域不同、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但他们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使得各种语言都具有可理解性,成为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和翻译的基础。
二、可译性乔治?斯坦纳(George Stainer) 在他著作《通天塔》(AFTER BABEL中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以下分析:语言理论对于翻译是否可能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或情感,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
一个个国际组织纷纷成立,一个个独立国家先后诞生,一个个跨国公司不断涌现,给翻译赋予了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重要性。
可以这样说:没有翻译就没有近二百个不同语言国家和睦相处的国际家庭。
这一客观现实已使“翻译不可能”观点的人无立足之地。
卡特福德也认为翻译的可译性有其理论依据:(1) 能超群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的思维结构机制是同构,这个基本条件使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