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赵子忱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基本特征和衡量尺度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行市场经济给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实践源泉、物质基础和实现机制,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又不能完全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处理好文化形态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文化开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等重大原则问题。
先进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明的积淀。
一个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
中国共产党在其80年的光辉历程中,不仅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在发展市场经济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对于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市场经济给发展先进文化提出的新课题
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是指先进的思想道德,而且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方向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是反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任何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都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产生的,没有机器大工业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其次,衡量一种思想、道德是否具有先进性,也要看其是否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再次,先进的科学技术既是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规定已经蕴含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两个支撑点和衡量尺度。
"三个代表"是三位一体的,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中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基本特征和衡量尺度的社会主义文化。
同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走上市场经济体制,也正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历史选择,把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置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背景之下。
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先进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使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系统以国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经济来源,按照党和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行政指令进行文化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国家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实行统包统管。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文化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
首先,大部分精神文化产品都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书报刊、电视电影、音像、演艺、娱乐等多层次的文化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其次,越来越多的国有文化实体实现了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如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等相继出现,数十家与文化相关的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
个体、私营等各种民营的文化企业迅速增加,个人承包、租赁的电影院,个体经营的书店、报摊、网吧,演员个体户,民办的剧团、画展,民间的文化馆、博物馆、收藏品市场等等纷纷涌现。
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呈现出所有制多元化的格局。
再次,文化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电影电视业、出版印刷业、文化娱乐业等主导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向文化领域的延伸,文化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对接,使文化和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给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
例如,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那么,市场价格能否反映出精神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或者说,精神产品能否用金钱的尺度来衡量?文化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那么,党和政府对文化领域如何领导和管理?文化生产的市场导向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相容?文化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那么,文化的产业性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能否统一?等等。
不仅如此。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外的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大量输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碟片、图书、报刊、音乐、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境外影视明星等涌进国内,成为国内文化市场中的新宠。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员、运动员、作家、音乐家、艺术家、表演团体等走向世界,国内的旅游等文化资源向世界开放,中国图书、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的出口规模日渐扩大,中外合拍的电影、合作出版的书籍、合资的文化企业等不断增多,国内文化市场正在成为世界文化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预料,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的形势下,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国内市场包括文化市场必将以更大的规模对外开放。
不仅会有更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国内,而且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合资或外方独资形式将有较快发展。
与此相应,国外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也必然纷至沓来,呈现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文化景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摩擦、碰撞、冲突、渗透和交融的多彩画面。
这一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博采众长的难得机遇,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日益紧迫的严峻挑战。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地位,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渗透,在输出产品、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全球趋同的和平景象,相反,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
如何对待开放环境中的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坚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应对咄咄逼人的文化挑战?如何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当国内市场同世界市场逐步
接轨、文化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候,这些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不仅是无法回避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
实行市场经济给发展先进文化提出的新课题,实质是中国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精神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其中也包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消解作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侵蚀,以及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腐朽思想文化的传播。
在文化商业机制的驱动下,一部分文化产品生产者唯利是图,使不
少有害的文化产品充斥于文化市场,一些宣扬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甚至有严重政治问题的精神毒品屡禁不绝。
对此,有些人往往把这些消极的文化现象归咎于实行市场经济,因而无形中就把先进文化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从思想上认清并从理论上回答: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互排斥的,还是辩证统一的?
在社会的大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很难设想哪一个方面可以孤立发展,孤军独进。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准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实现共同目标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市场经济,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都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它们内在地统一于"三个代表"的完整思想中,统一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中,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的先进文化,必定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的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并为现实的经济、政治服务。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它的先进性,不仅体现为它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而且特别体现为它的蓬勃发展的时代精神,它的生机活力正是来源于亿万人民的现实创造活动。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场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全方位的巨大变化。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实践源泉。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如果不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不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并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棵常青的生活之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那么,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岂不是变成了一个僵化的概念和一句空洞的口号?离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文化是通过传播发生作用的,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借助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载体以及相应的传播技术手段发生作用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文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首先,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主要表现为新的信息载体不断出现,文化生产和传播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卫星通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的高度统一。
其次,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
人们通常认为,文化是远离经济的上层建筑,只能间接地对生产力发生作用。
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仅是观念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
文化产业所进行的就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增长,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文化领域配置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文化不再仅仅是间接地作用于生产力的思想观念,而是以产业的形式成为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
总之,在当代中国,文化与科技、经济愈来愈密不可分。
文化的原创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个体劳动的方式,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却已经高科技化、工业化和市场化了,文化生产正在成为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科技水平高低和经济实力大小的制约。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把文化生产纳入市场和产业的轨道,先进文化的发展才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文化只有以强大的文化产业为依托,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我国的报刊社、出版社、电视台
等文化单位由昔日门庭冷落的"清水衙门",逐渐变得炙手可热,文化生产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
文化生产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市场就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实现机制。
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市场上得到了灵敏的反应,从而引导文化生产者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食粮。
同时,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是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是渴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因此,文化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主流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的,是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及其发展方向内在统一的。
另一方面,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低级庸俗的精神产品,腐朽反动的文化垃圾,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传播的。
因此,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归根结底要依靠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在文化市场上取得竞争的优势,从而才能真正牢固地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阵地。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与发展市场经济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市场经济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源泉、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
应当指出,虽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离开市场经济,但是并不意味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不是说实行了市场经济,中国的先进文化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发展,就能自动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了。
这是因为:第一,文化具有特殊性。
文化是相对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范畴。
但观念形态的文化需要附着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文化产品(如书籍等),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存和传播。
当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或进入市场时,就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
但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超经济的。
先进文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有着历史的、伦理的、审美的多重内涵,负载者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文化以知识、理论、法则、艺术等精神内容,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精神文化本身并不是都能用金钱来衡量和换取的。
文化的发展,如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第二,市场具有局限性。
在文化领域,有些先进文化的发展,如基础科学研究,很难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不适合通过市场来调节;相反,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并不都是先进的文化,如腐朽没落的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市场却不能自动地识别它们的善与恶、美与丑。
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调节也有可能偏离"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在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以社会目标为导向的,而市场经济的运行则是以个体利益为导向的,二者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致。
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出现的部分文化产品生产者见利忘义的行为,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所以,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又不能完全市场化,应当在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之间寻找契合点。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遵循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适应市场规则的要求,又要有效地抑制市场的负面效应,按照文化发展的固有规律办事。
为此,必须处理好文化领域中一元与多元、市场与政府、开放与保护的关系等重大原则问题。
(一)在文化形态多样化的趋势中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呈现出文化形态多样化的趋势。
这是因为:首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丰富多彩。
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文化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文化市场越分越细,人们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新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形式不断涌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个性化。
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明显扩大,使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准、休闲模式、文化品位、生活方式出现了重大差异。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基础上。
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形成是经济基础的重大调整,由此必然引起文化等上层建筑的重大变化。
所有制的多元化带来利益主体的多
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理念、目标追求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相差悬殊,从而带来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的多样化。
再次,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潮、文化形式、文化用品纷纷涌入。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电视文化、网上文学、卡拉OK到圣诞节热、情人节热、"呼啦圈"热、"滑板车"热,甚至国外流行什么时装,都会在国内迅速流行,势不可挡。
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个人的自主决策和自由选择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
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包容一切有利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文化形态。
因此,就总体而言,文化形态的多样化趋势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但是,肯定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并不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就决定了与公有制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是以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为前提的。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失去了核心,必然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其次,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然的前提。
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只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才能集中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多样化的文化形态虽然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却不能形成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
再次,在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中,也混杂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消解作用的不良文化、腐朽文化甚至反动文化。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先进文化的稳固内核,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才能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引导多样化的文化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是相辅相成的
(二)在文化管理方式的转变中加强国家对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文化领域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正在从对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领域的领导和管理,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呢?
第一,文化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转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在文化领域管理职能的弱化和软化。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管理方式,不是以政府代替市场,而是把党和国家的意志变为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文化企业的行为,完善和维护文化市场的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的成长发育;制定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标准,实施质量监督;依法打击制造、贩卖和传播宣扬反动、腐朽文化的精神毒品等严重危害社会的文化经营活动。
通过国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把文化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轨道上来。
目前政府对于文化的管理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例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部门职能分割、相互独立,难以实施对文化领域的统一管理;对于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缺少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和权威的质量监督机构;我国现行法律对宣扬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的精神毒品的惩治力度偏低,因而尽管每年都集中开展大规模的"扫黄"行动,却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威慑力。
第二,重点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著作出版,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高雅艺术,公共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历史文物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它们能够反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准,具有健康文化价值的导向性,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因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公益性文化的特点是公共性比较强,而且往往投入很大,成本很高,但是由于受到消费对象规模的限制,市场需求不可能很大,所以市场性比较弱。
鉴于这种情况,公益性文化不适合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
国家应当采取特殊政策进行重点保护和扶持。
其中包括制定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