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钟梁《致橡树》教学实录

陈钟梁《致橡树》教学实录

陈钟梁《致橡树》教学实录
陈钟梁《致橡树》教学实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

地点:江苏如皋白蒲高级中学

师:(板示:致橡树舒婷;微笑着面对六人围坐形成弧形的六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是自读课,我们要自读的课文是舒婷的《致橡树》。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可以吗?(交代“任务”,强调“自读”。)

生:(齐声)可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读时可以仔细些,并且要看一看课文的自读提示。(很快导入“自读”。没有多余的介绍,侧重让学生去“读”。)

师:(几分钟后)这个女同学举手了,请你先读,要不要到前面来?

生①走到台前朗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节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读出了诗人爱情的观念。不过,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在读“不,这些都还不够”时读得比较柔弱,为什么你这样处理,而不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那样的强烈语调?什么道理?(听读何其仔细,且用“请教”提问,教者的导引,匠心独运。)

生①(思索片刻)我觉得这样读感情深挚。

师:你能够从这首诗本身的内容和角度来讲一讲吗?(向思维纵深引导。)

生②:这样读,是对旧的爱情观的否定……

师:否定就应该强烈一点,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为什么反而要弱化语调?

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怎样读更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对问题深研细究。)

生②: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一句是对旧的爱情的否定批判,下面提出自己的新的爱情观,读得响亮一些强烈一些才好。

生③:我们认为这一句朗读时语调应该弱化,这样读对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

师:这也是有道理呀,还有其他意见吗?(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生④:我认为这一句读的时候弱化好一些。强烈的语调,显得急促,没有回旋的余地,给人一种被悬在空中的感觉,不实在(辅之以手势,以求形象),所以,弱化语调的读法更好。

师:很好!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刚才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很好!这里读的语调强化好,还是弱化好,我在读的时候没有想到(坦诚之至)。这里弱化,下面逐渐强烈起来,这样处理,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后面的扬,前边怎样呢?(生:先抑)对,先抑,然后再扬。我想到的是,诗前半部分的“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中的“攀援”、“痴情”,

这全是错的吗?全错了,所以被诗人否定了;接下来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中的“不止”“也不止”后面的“泉源”和“险峰”,全错的吗?(学生议论)不全错的;前后构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对不对呀?当然,同学们处理成强化语调,也可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讨论发言之后,结合诗句要言小结,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我们还不太喜欢,为什么?(及时提出新的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这种“深化”又见匠心。)下面我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好了由一两个同学代表小组说出意见,好不好?(学生齐声,好!)但我们先要推选出今天这场讨论的主持人,主持各小组的讨论。(上面有关诗句强、弱的讨论已形成一个学习的高潮,这儿又别出心裁,另有洞天。) 生⑤:站起

师:(惊喜地回过头)你愿意?好,好!那就请你到前面来主持,我就坐到你的座位上去,好吗?(师生异位,众人哗然。)

主持人:(大方地走到前面,用左手潇洒地一亮)你请坐。(彬彬有礼,素质良好。)

师:(喜悦地入座)

主持人: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要言不繁,直奔主题。)

主持人:(约四、五分钟后)我想,大家可能讨论得差不多了,各小组用一两句话概括好讨论的意见,然后推一位同学发言。(主持有方:注意把握时间,还提出明确要求。) 生⑥: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大家非常喜欢这首诗。原因是诗中用了许多比喻、排比、对偶,形象地表现了诗的意象。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等,把新、旧两种不同的爱情观表现得非常鲜明……(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理有据。)

主持人:他们小组非常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诗中“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仿佛……却又……”几句,有道理,其他组呢?

生⑦:我们小组认为诗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等诗句写得比较好,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另外,诗的后半部分写得最好,不光诗意好,而且句式也很优美;好的诗情,好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新的鲜明的爱情观点。(重视内容,也强调形式,可贵。)

主持人:这个小组说舒婷把自己和爱人比喻成两棵树,表面分离,然而只是身的分离;意思是只要心相依也是一种真正爱情。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⑧:我们小组认为,诗中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但没有人/听懂我们

的语言……”等句写得很精彩,它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深沉而不浮泛的爱情观。

主持人:这个小组的意见概括地说是: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挂在嘴上,不一定要法律固定,只要真心相爱,哪怕分离;真心相爱了,哪怕只默默地相视;相互爱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确乎是一种深情;相互爱的人,不一定要把心全部掏出来,但对方也能够理解。这就是诗人新的爱情观。(众热烈鼓掌。)

生⑨:我们这组的同学认为这首诗写得很不错,大家都喜欢。但我们要提出个问题:诗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而下一句的“像沉重的叹息”中“沉重的叹息”表现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明白。(提出了新问题,深入地“学”,“主人”的求学态度。)

主持人:诗句“像沉重的叹息”放在这里表现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来讨论讨论。(把握关键,顺势导引,“主持”有方。)

生10:我们认为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了好像有一种浓重的火药味在里面,读起来不太舒服……

主持人:这位同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否刚才那个小组的意见,认为这首诗通篇都是写得好,但“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子不符合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情调,有浓重的火药味(众大笑)。但他还没有回答出“沉重的叹息”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继续讨论。另外,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卉”是不是不符合这首诗的主题?

生11:我认为诗中对象征男性阳刚之美的橡树的赞美和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木棉树的赞美,都表现了作者特有的风格,这是自读提示中告诉我们的。

我认为这“沉重的叹息”是女性柔韧情感的显现,这也是一种象征。

生12:女性的柔韧是一种美,可是“叹息”往往是令人焦虑的,何况这叹息前又有“沉重”。(众大笑)

生13:女性的柔韧固然一种美,但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有自己情感外的表达方式,“沉重的叹息”恰恰是女性深沉的柔韧之美的表现,难道美就一定是要喜滋滋的吗?(众又大笑)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都不错。“叹息”是一感情的流露,“沉重”一点或许更美。(众笑学生鼓掌)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师:(起立,向主持人示意)刚才大家的讨论很好,也很深入。我补充一点,这首诗是舒婷的名作,表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爱情观。但有一点要明白,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呢?(生:写在1979年)对,写在1979年,也说法是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不久。当时仅二十几岁的诗人,

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未来;那么,她当时写的诗还比较嫩气一些,是不是?如果今天的舒婷要再一次“致橡树”,想她可能会对诗中的有些诗句做调整修改,就不会像“这才是伟大的爱情”那么直露简单了(众大笑),下面请主持人小结一下。(及时评议,画龙点睛。) 主持人:这首诗写在十的动乱之后不久,诗人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自己崭新的爱情观;但由于是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诗人的情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所以,爱情观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众大笑,热烈鼓掌。)

师:(向主持人表示谢意)你的主持很出色,谢谢你!(主持人含笑走回座位)讨论就此结束,好吗?下面我们试做三个作业:①重写一段自读提示,或对自读提示进行一些修改;②代今天的舒婷修改一下有的诗句;③写一篇短文“读《致橡树》”赏析一下这首诗。第三个作业放到课后去做。右面两个小组和左边一个小组修改提示,其余的修改诗句。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看了看时间,走进学生中去,时而听讨论,时而点拨几句,连续走进三四个小组,五、六分钟后,走到讲台前。)同学们作业时都很认真,当然,我们的作业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有道理就行。下面,先请修改自读提示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修改的,原文哪些地方不太妥当,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是教者有意带领学生走向“高于教材”的境界。)

生 14:我们小组修改自读提示的意见是:在提示的前面或恰当的地方点明一下写作时间,以便阅读全诗时能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另外还可以在提示里结合另外一些课文点拨一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生 15:其实,有关爱情的课文还有,如《与妻书》、《荷花淀》等,提示里如果能够结合一下这些课文,效果会更好。

师:以上同学的意见很好!提示里结合一点课文,比如高二的《孔雀东南飞》,高一的《荷花淀》等,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爱情观。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 16:提示中除了对这首诗的有关写作方法提示点拨外,还可以就诗中有些不符合现代语法的句子说明一下,以便我们较快地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师:很有道理!这边小组的同学的意见呢?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 17:整个提示写得还不错,但可以在文末点明,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就对十年动乱……

师:哦,对不起,我还没听明白,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走近该生)

生 17:……应该点明,诗人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同时否定了整个十年动乱社会;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修改意见非常好,很有价值;引人思考。下面呢,请修改诗句的小组发表意见。

生 18: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把“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中的“红硕”改成“雪白”更好一些,因为雪白象征一种圣洁,更能突出爱情的纯洁……

生 19:另外,可以把“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中的“我们”改为“你和我”,那样既表示强调,又能表明一种更深沉的关系。

生 20:我们小组认为诗句不需要修改!因为舒婷的诗是朦胧的,读起来给人一种朦胧感,改得直白了,就没有朦胧味了。”

生 21:为了和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对比,可以把“像沉重的叹息”等两句改成“像冰淋,像雪峰,像大海”之类,当然,我们这里的改只是一种学习,不一定对。

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我们这里的改,只一种学习,学习嘛,就可以随便一点畅所欲言,对吗?我想舒婷要是在这里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如果她想再写一首诗,把大家带进21世纪,一定会写得更好……—(下课铃响)

生仍专注地看着教者

师:下去等大家把这个单元的诗学习完以后,写一篇诗歌,好吗?我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行吗?我马上就要回上海了,我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我们仿佛分离,心,却永远在一起。(学生喜悦地鼓掌,众大笑。下课。)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小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 任务二、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 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美(创设情感情境:运用音乐、图画、语言渲染情境)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吧,一场爱情被全世界人们争相传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我们期待的真正额爱情是什么 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舒婷《致橡树》 (播放多媒体课件,以《梁祝》主题曲为前景音乐,投影图片)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

致橡树备课资料 教案 资料

致橡树备课资料教案资料 1、作者简介 2、课文赏析 3、教学实录 4、致橡树教案集锦 舒婷简介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是舒婷的名篇,写于1977年3月。1979年4月在《诗刊》发表后,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并成为朗诵会的保留篇目。《致橡树》的发表,使诗人舒婷的名字不胫而走。著名作家张锲曾在《真诚的给予丰厚的回报——致舒婷》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这首诗在青年中的影响: 去年夏季,一个闷热的夜晚。内子邀请了十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家作客。他们都是她的学生。眼看就要各自东西了,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他们唱了一支又一支歌,表演了一个又一个节目。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只有一位最年轻的姑娘,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一声

不响。她长得清秀,很瘦弱,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大家,像是有许多话想说,又不知说什么是好。终于有人发现了她,哄闹着要她出个节目。她羞涩地缓缓站了起来,用很轻很轻的声音说道:“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吧!”屋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她一字一句地朗诵,,大家也一字一句地倾听。像是有阵阵清风徐来,把闷热一扫而光。她朗诵完了,没有说笑,也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人挪动一下身子,大家都沉浸在思索之中。过了好久,才又听到她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愿我们都能记住这首诗,记住这个夜晚;也愿我们每人都能像诗人说的那样对待爱情,对待生活!” 她朗诵的那首诗,就是你的《致橡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首已经发表了十多年的诗,今天还在一些年轻人中流传着。它使我更加真切地体味到一首好诗的魅力。 作家张锲的这段描述,非常真实地显示了舒婷的《致橡树》在不止一代的青年人中的影响及其所内蕴的力量。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舒婷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又是什么使《致橡树》有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致橡树》是怎样写出的呢?按舒婷自己的说法,《致橡树》是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散步时,由老诗人的一段话受到触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的:同去散步的老诗人说起他又坎坷又丰富的一生,说他认识的女性那么多,却没有一个能使他全心膜拜。有性情极温柔叫天下男人不觉愿充当骑士但头脑却简单到只差掰手指算情人总数的;有聪明努力,智商又高事业心又强的女人往往早上忘了梳头,洗脸不洗脖子的;就算她又成绩斐然又外貌出众但一张开口, 男人就得抱头鼠窜,舌端之锋利言词之毒辣,足以使周围寸草不生。但是,从女性的目光看去,又有哪一个男人十全十美?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夜不能寐,于是有了《致橡树》。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word教案

爱情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 一、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致橡树》写于1977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生字词汇 霹雳 ..流岚.虹霓.雾霭.慰藉.炫.耀红硕. 籍.贯和蔼.藤.条稠.密做窠.戟. 4、语句理解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过程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 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 体指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 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 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 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 发作者的爱情观。分界线 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 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 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 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朗读课文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 思考回答 齐读第一部分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把握诗歌内容 明确诗题 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迅速提取信息 把握意象特点

教学过程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 重复单调的歌曲,是极力 攀附和只知依附的单方痴 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 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 托你的威仪。是不计代价 的给予的,还有日光和春 雨也是只知道贡献的,牺 牲自我的精神。 3.那作者否定了世俗的爱 情观后,提出了什么样的 观点呢?看第二部分。 明确:独立(的人格)、 平等的(地位)。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双方默契,互相尊重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六、三读课文,分析形象 1.橡树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你有你的……像戟” 2.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3.木棉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美丽、温暖、热烈、真挚 、柔韧、感情丰富。 “我有我的……火炬” 4. 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象征女性的阴柔之 美。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齐读第二部分 根据诗句交流回答 根据诗句分析橡树 和木棉的形象 把握意象特点 把握内容 把握诗人爱情观 分析意象 把握橡树和木棉的象 征意义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名师教案2

《致橡树》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二、方法指导 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意象、音韵、节奏的反复品味,逐渐悟出诗中情感,为共鸣打下基础。所以鉴赏诗歌要:抓意象,品情感;析语言,赏技巧;联社会,悟哲理。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爱情的诗句,看谁搜集得多。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四、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整体感知: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1、解释题目,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找出诗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并说出分别指代什么。 3、找出体现抒情主人公感情变化的关键句,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四)、合作探究 每一诗节围绕意象和象征手法各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使用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2、这一诗节在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等)上有哪些特点? 第二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是用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2、概括作者认为的伟大爱情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白了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 1、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模模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怎样看待校园爱情。 2、“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你对本文的主题还有哪些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3、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告诫学生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涉足校园爱情。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教育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题关于诗歌主题的引申,主要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第三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提倡读写结合,“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问题设计也非常有吸引力,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应该能写出很多佳作。由于时间关系,我将这个小练笔作为课后作业。 (六)、欣赏苏芮的《牵手》,体会真正的爱情。 五、课后作业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诗歌《致橡树》,说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通用教材。《致橡树》出自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因而学习本诗有利于健康情操的形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的要求“品位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意象、象征手法运用,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讨论对比法 整体教学通过情感教学法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锦上添花。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对当代诗歌有一定了解,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易于体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深刻领会诗人情感。鉴于学生现有情况,我确立一下学法: ①诵读法 ②联想鉴赏法 ③比较鉴赏法 整体学习过程则通过参与学习法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并附时间安排: 1、精巧导入创设美 2、激情诵读感受美 3、探究阅读领悟美 4、拓展阅读发现美

北京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致橡树 学案

致橡树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相关知识】 1.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学习过程】 一.正字音 慰藉戟霹雳岚霓 二、问题探讨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第一节,依次有哪些意象?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3.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第二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5.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6.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 7.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当堂检测】 仿照课文,尝试写一首爱情小诗。 【课后反思】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贵港市港南中学韦首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舒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 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 题,那就是爱情。不同的 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 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 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1.作者介绍齐读 了解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 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 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 2. 朦胧诗介绍齐读 见多媒体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 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 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 明确:“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我 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教学过程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 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 者的爱情观。分界线是“不, 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 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 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 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 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明确诗题 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 点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就是第二单元第三课,就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就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她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她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与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就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致橡树》说课稿知识讲解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 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致橡树》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师:美不美?……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致橡树》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陕州区中专张冬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作者的爱情观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解题 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题目中的“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橡树在这里象征着男性的阳刚之气,代指诗人叙述的主题应是木棉。 (三)、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给标题补充主语) 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a) 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 2.自由读。(教师作诵读指导,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齐读。(全诗可分几层) (诗歌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片断并把它一起读出来? (2)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师分析、明确: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把握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 4、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知识准备】 (一)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检查预习】 (一)正音 慰藉()痴()情雾霭()流岚()虹霓() (二)辨音辨形 泫()然炫()目眩()晕 凌()厉绫()子棱()角 慰藉()户籍()雾霭()和蔼()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1)凌霄花 (2)痴情鸟儿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致橡树公开课 精品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 执教人:殷玉茹执教班级:18机电2班 教材分析: 本诗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高一的学生。该班学生全为男生,语文基础不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较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是他们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可加以引导。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对话交融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教学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是组织者、聆听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既要有效的控制课堂又要让学生敢说话、想说话、有话说。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刻领悟舒婷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并最终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确定: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教学方法: 精巧导入-- 创造美,激情诵读-- 感受美,仔细品味-- 领悟美。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梅花三弄》片段,学生跟唱。(开课求新,依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态,刺激学生兴趣,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