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免疫调节 练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免疫调节 练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免疫调节 练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免疫调节 练习

免疫调节

1.(2019·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B.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

C.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D.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解析』泪液中的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因其体内缺乏T细胞而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C正确;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错误。

『答案』 C

2.(2018·智慧上进名校学术联盟押题卷)卡介苗的有效成分是结核杆菌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是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参与下产生的

B.人体内已有的抗体都能与再次入侵的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C.该过程中,虽然浆细胞不能识别该抗原,但其能分泌多种特异性抗体

D.防卫、监控、清除功能是依靠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完成的

『解析』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人体内有很多种抗体,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不同抗体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不同,B错误;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人体的三道防线共同完成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D正确。

『答案』 D

3.(2019·河南新乡一中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细胞是浆细胞,其对红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

C.b细胞是效应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

D.花粉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

『解析』图中a细胞产生了抗体,为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对红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能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A错误,B正确;b细胞是吞噬细胞,能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C错误;该病是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D错误。

『答案』 B

4.(2019·原创题)2018年8月,浙江有一女孩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脏器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内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C.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解析』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米酵菌酸是一

种外毒素,并非病毒或胞内寄生性细菌,不进入细胞,所以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没有细胞免疫,B错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若受试者接触米酵菌酸时没有对其的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机体能产生一定量的抗体,下次注射时机体可能产生足量抗体,不会再出现红肿,D错误。

『答案』 C

5.(2019·广东五校期末)HIV侵入人体后会大量破坏T细胞,致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丧失。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侵入人体后,在HIV的刺激下,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效应T细胞具有的功能,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成,最终使HIV数量下降。以上说明,感染初期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的方式来消灭大多数的HIV。

(2)在感染后期,多数HIV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小鼠注射某种病原菌(V1),一段时间后分离得到B细胞并制成细胞悬液,将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向甲组B细胞悬液中注入V1、乙组B细胞悬液中注入另一种病原菌(V2)。检测后发现,甲组有抗体产生,乙组无抗体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为抗原,HIV侵入人体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启动,一方面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消灭HIV;另一方面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HIV,HIV经体液免疫消灭,最终数量下降。(2)在感染后期,HIV大量破坏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几乎丧失全部监控、清除和防卫功能,从而无法及时监控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癌变细

胞,导致多数HIV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3)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经V1免疫的小鼠的B细胞能识别V1并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不能识别V2。

『答案』(1)记忆细胞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2)HIV大量破坏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几乎丧失全部监控、清除和防卫功能,从而无法及时监控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癌变细胞

(3)两种病原菌的抗原不同,经V1免疫的小鼠的B细胞能识别V1并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不能识别V2

6.(2019·内蒙古名校期末联考)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图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图甲中B、E的名称分别是、。E与F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2)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会升高。人在持续高烧39 ℃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进行调节。

(4)若图乙中的神经元未受刺激,则按图示进行检测时,微型电流计的指针(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解析』(1)由图甲可知,A是B淋巴细胞,B是浆细胞,D是T淋巴细胞,E是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需要糖蛋白的识别,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2)人在持续高烧39 ℃的情况下,体温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3)由图乙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

作用于免疫细胞,激素也可作用于免疫细胞。(4)由图乙可以看出,电流计的一端接在膜内,另一端接在膜外,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1)浆细胞效应T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等于(3)神经递质激素(4)会

7.(2019·豫南九校第一次测评)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而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B.体液免疫对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起阻止作用

C.人体可通过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

D.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析』抗体只能作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内的抗原需经细胞免疫释放到内环境后才可被体液免疫消灭,A正确;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和在人体内的散播,B正确;产生抗体的只能是浆细胞,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答案』 C

8.(2019·河南洛阳联考)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 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该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D正确。

『答案』 B

9.(2019·佛山质检)科萨奇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细胞经病毒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B.入侵的病毒与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清除

C.初次接种科萨奇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分泌出大量抗体

『解析』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物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二次免疫反应中,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初次接种科萨奇病毒疫苗后,T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 C

10.(2019·陕西八校高三联考)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由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

B.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吞噬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中,细胞甲、乙、丙都能进行增殖分化

『解析』细胞乙是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可以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错误;细胞乙是浆细胞,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细胞丙是吞噬细胞,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B错误;细胞乙(浆细胞)、细胞丙(吞噬细胞)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D错误。

『答案』 C

11.(2018·百所名校联盟金典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计划防疫工作,规定新生儿必须在六个月内接种三次乙肝疫苗(有效成分为乙肝病毒表面蛋白)。若接种疫苗成功,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疫苗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身蛋白质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B.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传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

C.多次注射疫苗能提高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含量

D.多次注射疫苗后浆细胞能在血液中长期保留

『解析』本题考查疫苗及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乙肝疫苗不能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身蛋白质,A错误;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多次注射某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的数量等,浆细胞不能在血液中长期保留,D错误。

『答案』 C

12.(2018·河南八市测评)在病毒感染或毒素刺激下,免疫细胞能产生并释放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机体通过这些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构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以维持或改变内环境的稳态。请回答:

(1)抗原作用于B细胞后,在的作用下B细胞被激活。在细胞免疫过

程中,被激活的T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病毒感染或毒素刺激下,机体出现发烧症状。研究发现,温度感受器的细胞膜上存在某些淋巴因子的受体,受体与淋巴因子结合可引起神经元,进而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分泌活动的一系列改变。在上述过程中,能引起下丘脑分泌活动改变的信息分子有,促进机体产热的激素有,机体内各种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

(3)研究发现,某类病原微生物侵染人体后,患者体内产生抗胰岛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最终引起胰岛B细胞的损伤而导致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的损伤是机体进行的结果,这是一类疾病,称作。『解析』(1)抗原作用于B细胞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被激活。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被激活的T细胞会通过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等。(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下丘脑分泌活动改变;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即能引起下丘脑分泌活动改变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与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机体产热。由于(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存在,机体内各种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3)患者体内产生抗胰岛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最终引起胰岛B细胞的损伤而导致糖尿病。可见,患者胰岛细胞的损伤是机体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的结果,该类疾病,称作自身免疫病。

『答案』(1)淋巴因子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等(2)兴奋(膜电位改变)神经递质与甲状腺激素(必须写出这两种,多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负)反馈调节(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自身免疫病

13.(科学探究)如图为接种疫苗X(针对病原体Y)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过

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X后,疫苗将作为刺激人体,产生初次免疫;图中a 为。

(2)图中细胞①的作用是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道防线。

(3)与初次免疫比较,当机体再次接触病原体Y时免疫的特点是,这主要与(填编号)有关。

(4)科学家研制出另一种针对病原体Y的疫苗Z,请用下列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检测该疫苗是否有效,简要写出设计思路(病原体Y会引起小鼠发病,发病症状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时间不作要求)。

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疫苗Z,病原体Y,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等。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图中a为淋巴因子。(2)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3)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4)以疫苗的作用机理为实验原理,结合实验设计的相关原则,利用所给材料和试剂即可完成实验设计,具体见『答案』。

『答案』(1)抗原淋巴因子(2)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二(3)反应快而强,产生的抗体数量多(合理即可)④(4)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均分成甲、乙两组,乙组用注射器接种适量的疫苗,甲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与

乙组小鼠注射的部位相同);一段时间后对甲、乙两组小鼠均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病原体Y;一段时间后统计甲、乙两组小鼠的发病率、存活率等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免疫调节导学案(绝对经典)

第4节免疫调节导学案(第一课时) 单县一中李香文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重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组成,免疫器官是 免疫细胞_______ 、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淋巴细 胞包括___ 细胞(迁移到____ 中成熟)和______ 细胞(在_______ 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__ 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如________ 、淋巴因子、________ 等。 【自主学习二】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______ 和 ____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 非特异性免疫* 防线; I第二道防线: ____________ 和_______ 是保卫人体 1、免疫" 第二道防线; I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由_______ 和______ 借助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第三道防线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用 方式为______ 免疫和______ 免疫。 3、(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 的物质。 (2 )抗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_________ 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3)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________ ,体液免疫主要靠—细胞

第四节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记住免疫系统的组成。 2.了解并记住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正确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 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人体三道防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学习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 2、对照下面的自学内容二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上划出,然后记住并填写。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明确免疫细胞的种类、淋巴细胞的位置、T(B)细胞成熟的场所、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淋巴细胞起源于。 (2)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叫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明确人体三道防线的内容并能准确判断, 如唾液、泪液、鼻液、血液、组织液中都有溶菌酶,它们具有抗菌作用。如何判定属于第一还是第二道防线?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有什么作用呢?分析课本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3)自主学习内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细胞(_______成熟)(位于:)(_______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一】 下列哪组的内容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 A 淋巴结、吞噬细胞、溶菌酶 B 肾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C 骨髓、扁桃体、胸腺 D 抗体、B细胞、T细胞 三、自主学习内容二: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1、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病,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引起的。 2、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______细胞,最终导致人体丧失_______功能。 3、艾滋病病人的间接死因是死于____________,直接死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____-年。 5、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二】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艾滋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4)自主学习内容三: 1、自身免疫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_______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 3、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四】 1、给健康婴幼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 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抗体 2、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四、自查反馈、当堂训练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能力目标: 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二、教学重点: (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免疫调节。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 (1)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 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 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免疫调节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A. IL-2、IL-4、IL-5 B.IL-2、IL-8、IL-10 C.IL- 1、IL-6、TGF-β D.IL-10、TGF-β E.INF-γ、TNF-β 10. B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通过() A.分泌的淋巴因子发挥作用 B.分化形成抑制或辅助细胞发挥作用 C.活化巨噬细胞发挥作用 D.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E.分泌的Ab发挥作用 11.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是() A.抗原的存在 B.抗体的存在 C.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D.补体的存在 E.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存在 12.群体水平免疫调节的基础主要是() A.MHC多态性 B.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C.AICD对特异性应答的反馈调节 D.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E.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反馈调节 13.关于抗原对特异性免疫性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的前提 B.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能力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质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无关 14.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 B.免疫调节的机制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应答的强弱 C.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分为免疫系统内调节和免疫系统外及个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D.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15.关于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够概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免疫调节可以杀灭病原体,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样,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还记得免疫的概念吗?(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的保护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的功能是什么?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根据免疫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与病原体发生作用的一般顺序,我们又将免疫系统划分为三道防线。请同学们翻到必修3的第36页,给大家1min时间预习三道防线的内容。思考三道防线如何消灭病原体?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 2.第二道防线

没有被第一道防线消灭的病原体继续攻击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 【提问】这两道防线有何特点呢? 这两道防线的主要功能是杀灭侵入人体的大多数病菌。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所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承接】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因为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作用效果也很弱,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就需要第三道防线起作用了。提问:第三道防线由什么构成呢?(板书: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ppt显示其组成和分类)。 3.第三道防线 【过渡】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并且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来对付这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又被称为抗原,而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被称为抗体。抗原、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来学习一下抗原。 (板书:抗原,ppt显示抗原的概念,并讲解)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过渡】抗原与抗体有何联系了? 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板书:抗体,ppt显示抗体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抗体分泌出来后,到哪儿起作用呢?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还存在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哺乳期间不容易生病,就是因为婴儿直接在母乳中获得了抗体。 【思考讨论】:细胞中与抗体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过渡】根据抗原、抗体的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第三段并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特异性免疫分为哪几种?2、分别是由什么细胞起主要作用? (三)、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说课稿-嘉兴第三中学(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与体液调节》 (第一课时)说课稿 嘉兴高级中学王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与体液调节(第一课时) 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2章第2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第一课时),教学对象是学考学生。 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必修3第2章第2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第一课时),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下,“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主题下“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应。课标及教材内容设计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本节内容与初中科学“人体的激素调节”知识相衔接,只不过初中侧重于基本事实的了解,高中则重注重学科思想方法,涉及了系统分析、模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稳态等思想方法,思维水平要求很高。 从高中生物课程整体看,本节体液调节的内容与必修模块中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等内容,与选修3教材的胚胎工程等都有密切关系。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与人的身体、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知道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

二、学情分析(学生起点分析)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四个方面做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人体中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缺乏某种激素 导致的病症等知识,对人体通过激素的调节有了初步的认识。高中阶段学习过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激素的本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内环境与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学生对激素调节的调节机制并不了解,缺乏完整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框架。 2、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能够对一些实验事实进行基本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概念图模型构建体验,但自主构建能力还较差。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稳态的神经调节机制的学习,学生会急于想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其它的调节机制,求知欲高涨。同时对激素调节失调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非分感兴趣,关注自身身体健康。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科指导意见、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分析, 针对以上具体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起点能力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与代谢的调节。 难点:1.激素功能研究的方法。 2.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概念图模型。 四、教学方法

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 )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用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其中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防卫功能。 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作为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免疫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艾滋病、过敏和接种疫苗,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生对免疫器官有一定认识,第一、二道防线的内容也已详细的介绍。这些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高二的学生在学习了2本生物必修课本后,对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图文转换,阅读,分析问题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应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通过学生收集泡泡男孩、艾滋病资料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展开,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出对免疫调节的学习,提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中,第一、二道防线内容只做简单的回顾。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内容抽象,需通过图文师生共同分析,所以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方面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防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拒接毒品,洁身自爱。 (2)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能力方面目标: (1)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收集数据的能力。 (2)以图文转化、问题串、小组交流合作、归纳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免疫调节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关注热点激趣导入】 教师:以手机细菌培养实验引入,展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就是因为什么呢?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 教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请阅读教材35页内容。 利用生活经验,实例介绍免疫器官,如裸鼠、淋巴结、白血病、扁桃体发炎。 以血常规检查介绍免疫细胞,白细胞包括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B淋巴细胞与 T淋巴细胞。病原体感染导致白细胞数量变化,可提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如淋巴细胞数量上升一般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一般为病毒感染,为医生开提供依据。 介绍AIDS,即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HIV病毒感染引起。T细胞就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HIV 病毒专一性寄生在T细胞中,引发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归纳免疫的三道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练习作业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 课时) 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 A.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 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

D.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 答案A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都是免疫器官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C.B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A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错误;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髄中成熟,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很多体细胞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3.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编码抗体的基因 C.淋巴因子D.溶菌酶 答案B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编码抗体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题型二免疫防卫的三道防线

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A.吞噬细胞B.皮肤 C.体液中的溶菌酶D.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因此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C不符合题意;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符合题意;淋巴因子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5.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在生物学上叫做()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D.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6.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答案C 解析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符合题意;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7.下列叙述中,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 A.皮肤将病毒、病菌阻挡在体外 B.体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细菌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习题) 点击:101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02:12 A型题 1.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是 1. A. TCR 2. B. CD28 3. C. CD2 4. D.CD3 5. E. CTLA-4(CD152) 2.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是 1. A.BCR 2. B. FcγRⅡ-B(CD32) 3. C. FcγRⅡ-A 4. D.C3bR(CD35) 5. E. CD40 3.CD28是 1. A.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 2. B. 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 3. C. T细胞表面的激活性受体 4. D. B细胞表面的激活性受体 5. E. NK细胞表面的激活性受体

4.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殖 1. A.TCR和BCR 2. B. BCR和FcαR 3. C.BCR和CR2 4. D. BCR和FcγRⅡ-B 5. E. TCR和FcγR 5. 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1. A. IL-2 2. B. IFN-γ 3. C. IL-4 4. D. IL-5 5. E. IL-10 6.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1. A. IL-10、IL-4 2. B. IFN-γ、IL-4 3. C. IL-4、IL-7 4. D. IL-8、IL-10 5. E. IL-2、IL-10 7.下列哪一组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1. A. IL-2、IL-4、IL-5 2. B.IL-2、IL-8、IL-10

3. C.IL- 1、IL-6、TGF-β 4. D.IL-10、TGF-β 5. E.INF-γ、TNF-β 8.关于细胞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1. A.活化的CTL表达FasL 2. B. Caspase的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凋亡 3. C.AICD可促进效应细胞的短寿性 4. D.Fas和FasL基因突变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5. E.Fas启动的AICD上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9.关于细胞因子对Th1、Th2细胞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1. A.IL-12促进Th0分化为Th1细胞 2. B.IL-10促进Th0分化为Th2细胞 3. C.IL-4促进Th0分化为Th1细胞 4. D.IL-4促进Th0分化为Th2细胞 5. E.IFN-γ促进Th0分化为Th1细胞 10.肥大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发挥负调节作用是通过与下列哪一种受体结合而实现的 1. A.BCR 2. B.FcγRⅡ-B 3. C.KIR 4. D.KAR 5. E. FcεRⅠ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 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 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 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理解水平的内容,其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 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2、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 3、首先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即以艾滋病为例,说明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然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来解决之前的问题。 4、对体液免疫的教学,让学生结合体液免疫的示意图阅读教材进行问题讨论,然后用图解的 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的辅助手段,使学生有个直观印象, 再来层层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最后用图表表现出简单过程。 5、在艾滋病病因的基础上,让学生考虑T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从而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 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属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第一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节课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到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为本节课理解第三道防线起到基础作用,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学生平时生活中已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爱艾滋病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分析、类比、归纳等方法学习免疫系统的知识。 2.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2.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二)难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见教学设计) 四、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小组讨论学习法、类比法、归纳法、总结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

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七十六中学 生物科余岳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层次来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体液免疫流程图的学习,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免疫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了解艾滋病和免疫系统的关系让学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②让学生关注免疫学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的过程。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是调节人和动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与前三节一样本节内容知识量大,而且过程复杂。 四、学情分析 本校为F组生源,学生生物学基础普遍较差,初中生物知识遗忘率较高。但学生通过必修3第一章的学习,已掌握了: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是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对“艾滋病”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对“疫苗”有亲身体验。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五、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免疫调节的内容复杂,名词概念多,又是一个微观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免疫实例入手,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利用演示、讲解、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卡通动画等方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体液免疫”过程,从易到难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思考,亲身体验等过程内化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第四节 免疫调节第二课时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说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出示目标、学习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相关内容,从课文上划出,然后记住并填写。 二、 合作探究、讲解提高 (一) 体液免疫: 1、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也作为抗原。 2、抗体: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 3.观察体液免疫图解,完成相关任务 4.体液免疫的过程:

★思考: 1、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浆细胞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 1、下列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 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 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 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A 对病原体的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 形成浆细胞 C 形成效应T细胞 D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2)细胞免疫 (二)细胞免疫: 1、观察细胞免疫过程图解: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思考: 1、对于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仅依靠细胞免疫过程可以将之彻底消灭吗?_____________ 2、回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切除某小狗的胸腺,则其免疫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一练: 1、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人教版必修3-2-4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2.4免疫调节导学案 编写人:李攀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是帮助学习的工具,不是学习的对象!请认真钻研课本,努力将课本知识炼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机体的调节方式有、、。免疫调节是依靠来实现。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迁移到中成熟) (在中成熟) :、、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免疫器官包括:、、、、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免疫的类型: 和 二、合作探究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淋巴细胞起源于 。 (2)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叫 2、唾液、泪液、鼻液、血液、组织液中都有溶菌酶,它们具有抗菌作用。如何判定属于第一还是第二道防线? 3、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有什么作用呢?分析课本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三、达标训练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 、脾 B 、淋巴结 C 、扁桃体 D 、肝脏 2、在胸腺中成熟的是( ) A 、淋巴细胞 B 、吞噬细胞 C 、T 细胞 D 、B 细胞 3、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