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念。
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诗行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现代诗大多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一)诵读。
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所谓诵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而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诵读的方法。
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郭绍虞先生说“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
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
深入感受诗歌时,读诗,要求用心灵去读。静静的读诗,让学生把最有感触的文字作上标记。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一)感受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李煜《虞美人》)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成了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教材第一单元的《大人们这样说》,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是散文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体会龙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是正在腾飞的中国,使学生对龙有了新的认识。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二)品味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化为一体。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