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10
《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音乐教育理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过程、原则、手段、方法、组织形成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成绩的考查评定等。
《音乐教育理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所要揭示的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就学科性质而言,它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是整个音乐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音乐教育理论》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整体规划》及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突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总结与继承我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做法,紧密联系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实际,为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基础、较强的音乐教学实际能力、适应21世纪中学音乐教育需要、全面发展的中学音乐教师发挥该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知道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地位、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知道中学音乐教育的过程、原则、模式;知道对中学音乐教师与音乐教育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知道本课程的学科进展情况及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2、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大纲和教材;理解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理解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
3、掌握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审美心理发展过程;掌握中学音乐教育的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教学领域的教学方法。
4、学会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各种课外音乐活动;学会使用各种音乐教学设备和电化教学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及各项音乐能力的测量。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音乐教育理论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的属性和运用范围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能正确的说明和解释,如中学教育的任务、大纲和教材;理解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音乐教育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分析、评论音乐教育现象。
学会――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音乐教学手段;学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及各项音乐能力的测量。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见附表,表中的“√”号表示教学认知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一)绪论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大纲和教材
(三)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
(四)音乐教学过程、原则和模式
(五)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及教学方法
(六)音乐教学的组织工作
(七)课外音乐活动
(八)音乐学习成绩考核评定与音乐能力测量
(九)音乐教学设备与电化教学
(十)音乐教师与音乐教学评估
(十一)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评价
(十二)中学音乐教育实习
四、课程实施:
《音乐教育理论》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全学年共36课时。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每周安排2课时,共36课时。
函授生视情况而定,一般安排为28课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表:
1、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见下表):
2、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本课程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授课组织形式,辅以分组讨论、分组实习等多种授课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见习、分组实习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评价:
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通过考试的办法予以评价,考试时间为2小时;
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部分通过实习予以评价。
考试题型分为4类: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
1、单项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如:音乐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大纲是()
A、音乐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音乐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科的目的、任务的教学纲领性文件。
B、学校校长根据国家规定的音乐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科的目的、任务而制定、颁布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C、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根据国家规定的学科的目的、任务而制定、颁布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D、由全国知名音乐教育专家们集体讨论制定的学科的目的、任务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2、多项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心理学家们把少年期(初中期)
称为()()()()()
A、发育期
B、否定期
C、成长期
D、反抗期
E、危机期
3、名词解释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
解释名词——音乐教学设计
4、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
举例说明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修订该课程标准小组成员签名:李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