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序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译文:

从前,张衡写过一篇《定情赋》,蔡邕写过一篇《静情赋》,从此写爱情的辞赋就以恬淡寡欲为宗旨,二赋开头情如潮水奔涌,到最后又风平浪静。用礼法抑制放荡的邪念,想来也是有助于委婉的批评,以此讽喻时弊、因事劝谏。写言情赋的文人们,代代相传,佳作连篇,都是触类旁通,情思的辞义被他们发挥的淋漓尽致。我在田舍隐居多有空闲时间,也来提笔挥毫写成一篇,虽然自己的才华妙思可能比不上前人精妙,但绝不会违背自己的创作意图!【注:原文意思是:大概不会违背那些前辈的创作宗旨吧!骆驼译文将原文的委婉谦说的潜在含义意译出来。古文里的“作者”一词并非指自己,而是指上文所指的那些写言情赋的作家】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

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绢去纟补忄或可与狷通?)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

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正文翻译:

啊!她的绰约风姿是多么瑰丽飘逸呀!她真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绝代佳人;她外在的美貌可谓倾城倾国,她内在的品德誉满天下。她纯洁的好比那佩戴的美玉,芳香可与那高雅的幽兰媲美。她柔情似水却不流俗,她志趣高雅如怀彩云;可叹朝阳西落时光易逝,可叹人生在世几多辛劳;人的寿命都不过百年,为什么欢乐太少忧愁很多呢?她揭开红色的幔帐端端正坐,弹奏起清幽的琴曲自娱自乐。拨动琴弦的芊芊玉指优美动人,洁白的衣袖也随之上下飞舞。她美目流波左右顾盼,似含笑似呢喃很难分辨。曲子演奏到一半,夕阳斜照进西窗,悲凉的秋声叩击着林木,白云恋恋地依偎在山顶。佳人时而仰望天空,时而低头弹出急促的高潮旋律。她的神情仪态妩媚可爱,一举一动都显得安详美丽。她的琴音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好想和她亲近促膝交谈,打算亲自和她结下盟誓,又害怕唐突失礼铸成大错;要等待凤凰或青鸟替我传递爱意。又担心别人抢在我前面。心神不宁犹豫不决,片刻间我的魂魄好多次飞到她的身边。

我愿化作佳人的衣领,去承受她玉容的芳香;可惜她夜寝时会脱掉衣裳,我只有抱怨漫长的秋夜。

我愿化作佳人的裙带,去抱住她娇媚的腰肢;可叹秋天的天气冷热多变,她会脱下旧衣更换新装。

我愿化作佳人的发油,去滋润她溜肩的秀发,可惜她免不了要常常洗涤,我却在沸水里经受熬煎。

我愿化作佳人的粉黛,随着她张合的眼睛起舞,可她的胭脂必须保持新鲜,重新化妆又把我毁掉。

我愿化作佳人的竹席,让她三秋都躺在我身上;可恼冬天又被皮褥子替代,要等到来年才用的上。

我愿化作佳人的绣鞋,紧紧贴住她雪白的脚丫,而她总会有休息的时候,我又被脱掉扔在她床下。

我愿化作佳人的影子,伴随她始终形影不离,当她走到高高的大树下,我又被树荫无情地吞没。

我愿化作佳人的烛光,夜半在堂柱间照亮她的娇容;可悲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又被她仓促间吹灭。

我愿化作佳人的竹扇,为她煽起爽身的凉风;可恨白露霜降天气转凉,我又不得不离开她的衣袖。

我愿化作一块快桐木,被制成她膝上的瑶琴,可当她心情烦躁的时候,终究会把我推开懒得再弹。

想来想去我的心愿都不能实现,只能独自苦苦的把她思恋。

满怀失恋的情绪无人诉说,暂且独自徘徊在南林中。栖留在木兰花的残露里,隐蔽在青松的树荫下;渴望能在她散步时巧遇相见。相遇的兴奋和失望的担忧交织在心中,终于没能见到她令人多么寂寞,只是我单相思白费心机罢了。提起衣襟顺原路返回,凝望着落日长吁短叹;流连彷徨中不知该向哪儿去,一幅面容凄苦神情沮丧的样子。

树叶沙沙的从枝条上飘落,天气凄清越来越冷,太阳带着它的光彩一同沉没了,皎洁的月亮游动在云间。失群的鸟儿凄切的哭叫着,独行的野兽急切的寻找伴侣。可叹我风华壮年快要过去,可恨这一年时光又白白的流逝,只能在梦里盼望着与她相依相随。失魂落魄,忧思漫漫,像坐在丢失了双桨的小船上,又像在爬悬崖峭壁无处攀援。

此刻窗外的天空群星璀璨,北风凄厉的呼啸,瞪着双眼怎么也睡不着,万般思绪在心里盘旋。起身穿衣等待天明,石阶上的寒霜闪闪发亮,打鸣的公鸡还没有抖动翅膀,远处传来凄清哀婉的笛声,开始的声音细密平缓,后来变得高亢而悲哀;我猜想佳人就在附近,托行云传递我的思慕之情,行云一语不发默默的飘去,转眼间一片不见。可怜我徒劳相思苦苦思念,她和我终究是阻隔着高山带河。

让清风吹散心里的缠绵相思,一颗疲惫的心也该归航了。如果我们真能邂逅相会,理应共唱《诗经》的《蔓草》诗篇,高声

朗诵《诗经》的《召南》情歌。公开心底的秘密我还要珍藏赤诚的爱,让那纯真的爱驰骋在八荒极远的天地之间。

小注:《蔓草》和《召南》都是诗经里的篇章,《蔓草》的内容是男女间的约会.《召南》的内容是男女间的互守礼节。

题解:

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陶渊明集中唯此一篇。赋中刻画了一个旷世独秀、品德高尚的美女形象;接着以十愿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对她的热烈思慕之情;最后,表示绝不做有违心志的苟合,而要屏出万众思虑,使情感超越尘俗,自由驰骋,并以回归礼仪作结。

陶渊明这篇赋作的写作时间,一说是他年轻时的作品,一说大约完成于作者任职或归隐期间。

关于这篇赋作的主旨和作用,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里说此赋是陶集中的“白璧微瑕”;他认为陶渊明一生高尚其志,耿介清脱,大不必写出如此儿女私情之作。

宋苏轼则认为此赋做到了《国风》那样“好色而不淫,合乎风骚之旨。”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曾指出:“此赋爱情自由的大胆,《文选》不收陶潜此赋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遇士”。

周勋初、许结认为在陶渊明一生中,出仕与归隐的矛盾长期曲折的缠绕着他的心灵,是他在寻求解脱只是又往往陷入不可能解脱之中。《闲情赋》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艺术写照。这是一篇神采丰盈,旨趣深邃,文情并茂的抒情咏志的赋章,充满上下求索之意。

钱锺书先生对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潜屈居“中品”,就不以为然:“窃谓嵘屈陶潜、鲍照居中品,魏武居下品,最遭后世非议。”他谴责说:“嵘于陶潜均非知音。”而钱先生对昭明太子的《陶渊明集·序》首推陶潜“文章不群超类”,则大加赞赏,说萧统衡文具眼,迈辈流之上,得风会之先。又或月旦文苑,未可识英雄于风尘草泽之中,相骐骥于牝牡骊黄以外,而能于艺事之全体大用,高瞩周览,冀结所在,谈言微中,俟诸后世,其论不刊(即无须修削不可磨灭之谓)。(《管锥编》四,第393页)

钱先生在点评《五柳先生传》时说:一个“不”字乃全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口气说了九个“不”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管锥编》四第25页)当今流行“我祖某姓俺乃几十几代孙”,“比你们阔多了”之类炫耀,似乎可以休矣。

但钱先生对萧统说的:“白璧微瑕,惟有《闲情》一赋”之论,却持反对态度。

他说: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意思是漂亮的目光,好像说话,眼眉飞动,又似有爱意或好感。钱先生说:陶潜以前,未见有此刻画,莎士比亚剧(即《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女角云:“咄咄!若人眼中、颊上、唇边莫不欲言,即其足亦解语”。这就是今人常说的“会说话的眼睛”;愚以为,此乃心为情本,眼是心媒,飞眼掷心,魂与色授之情状也。

据袁行霈考证,《闲情赋》乃渊明十九岁时所作。这首情诗之所以婉转动人,钱先生自有他独特的见解:诗中有十愿,我愿当你的衣领、衣带、发膏、眉笔、佩环、绣鞋……但可惜啊,这些总有离开你的时刻。十个美好的想像,终难长好常圆,显示世界终归有缺陷,十“愿”适成十悲。钱先生说:更透一层,禅家所谓“下转语”也。

乔羽作词的《思念》,之所以打动人心传唱不衰,秘密就在于:突然见面的惊喜,转瞬之间便化作分手的悲哀。这就是“下转语”的感情辩证法。人一生本来就是悲喜交集的复杂纠集,一首情诗不过是将他们加以辩证地浓缩罢了。当今歌词创作之大弊,喜则疯狂谵妄,悲则抽嗒哀嗥,这叫做感情的便溺,实不足取也。

钱锺书喜爱引用梅尧臣《读邵不疑》的名句:“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但这与当今红得获大奖的一派,以口水冒充平淡迥异,闹剧丑闻,不值一提。“好诗如灵丹,不杂膻荤肠。大巧谢雕琢,至刚反摧藏”。(《谈艺录》上第349页)钱先生把高瞻周揽人生,与艺术上藏奇崛于冲淡,寓哀伤于欢乐之中的诗词创作方法联系起来,称之为“嗜好矛盾律”;姑且录之,聊供参考耳。

赏析文摘1:

全赋征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描写自己想象中女子的品德仪容之美和自己的向往爱慕之情。即将作者情志人格化、形象化,描写出一位外貌美艳、品行高尚,情感丰富、举止优雅的女子。她的“令姿”、“柔情”、“美德”、“雅态”既是作者的自喻,也是其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段用一连串暗示性的比喻,表现对爱情的追求的热烈幻想,以及对爱情失意的担心。这一段中的“十愿”描绘贯通着炽热的感情,横陈了不平的机遇,每一追求均以“愿”字写出来,表现情之坚贞,委婉隐忍,然而每一愿字又以“悲”字作结,表现的正是人生坎坷、壮志未酬的情怀。

第三段集中写爱情追求中的犹豫不决和流连怅惘的矛盾心情。最后用“发乎情止于礼”的思想来解脱苦闷,使爱情归于闲情闭止。这一段表现了作者一切希望皆成了泡影,回首往事,既感情五彩缤纷,又觉朔漠凄凉,于此夜不能寐,众态徘徊的迷惘中,以防闲之意结束全赋。

结尾六句的正文由对作者写作主旨的不同理解,呈现多种译法。例如:让早晨的清风除去我心灵的疲惫吧,把思念寄托于归向大海的青波。

鲁迅先生从陶渊明此篇作品中表现的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角度,风趣的加以称赞、欣赏,说“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此赋虽然有模仿曹植《洛神赋》的痕迹,但在结构上并不雷同,尤其是当中的十愿,语言清新,设想奇特,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思想风格,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创造才华与能力。此外,赋作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细致入微,十分生动传神,并能巧妙地以景物衬托穿插其间,造成一种浓厚的抒情气氛,堪称抒情小赋的杰作。

赏析文摘2:

《闲情赋》,也可以叫"十愿",在《陶渊明集》中别具一格,赋中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变成各种器物,附着在这美人身上。他的诗歌,他的小赋并非浑身恬淡静穆,虽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也有对爱情的追求。

至于是不是爱情,观点不一。《东山草堂陶诗笺》卷5说:“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覃衾幄?等语意,而吴竞《乐府题解》所谓…喻当时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诗》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谓…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离骚》…怨美人之迟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赋正用此体。”其意思是说,此赋是寄寓政治抱负的作品。但此说显得牵强附会,虽然描写了美人,但并非美人一定是寄寓盛君而言的。

这篇小赋确凿是为爱情而作的。其理由有三,其一,他本人在序中说:“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天凤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他是继续张衡、蔡邕之作而作,仍是抒情之作。其二,俞文豹《吹剑四录》、张宗祥《吹剑录全编》第107页也这样论述:“张衡作《定情赋》,

蔡邕作《静情赋》,渊明作《闲情赋》,盖尤物能移人,情荡则难反,故防闲之。”

其三,“赋情始于楚宋玉、司马相如,而平子、伯喈继之《定》、《静》之辞。而魏则陈琳、阮禹作《止欲赋》、王粲作《闲邪赋》、应炀作《正情赋》、曹植作《静思赋》、晋张华作《永怀赋》,此靖节所谓…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者也。”(何孟春《陶靖节集》卷5)黄子云《野鸿诗的》评价陶渊明:“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而矣。……余以为靖节如老子,少陵如孔子。”黄子云评价准确!

陶渊明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我们借此能看到伟大诗人的另一侧面。他的《闲情赋》正是这样一篇充满想象的爱情佳作,他的爱情长出了翅膀。

高考作文美句

高考作文美句: 文言文例子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浔阳即景》 譬喻的原则 (1)喻体与喻依不可太过类似,必须是不同本质的东西。如:小宝长得像他妈妈。这并不是譬喻。 (2)喻依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较具体的。 现代文例子 37例 例句 1.爱心 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美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3.积累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4. 错误 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巨人”。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5.立志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6. 选择 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7.生活 例文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8.太阳花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01

最后的摇摆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作于公元405年的冬天,标志着陶渊明十三年出仕生活的结束。这十三年的出仕生活,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也是相当痛苦的历程。大家知过,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这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时的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的耕与仕之间的摇摇。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作者告诉我们“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说明他到官不久,内心就充满着矛盾斗争。“质性自然,非矫力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官场上违反作者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太痛苦了。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以当头棒喝般的呼唤,振起全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这扪心自问式的自我责备之后,是对自己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总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行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漫漫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在作者看来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因为,在十三年的政局风云变幻中,在十三年的官场春秋中,作者见过太多的黑暗卑鄙,见过太多的残酷和不义,这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那样,是“误落尘网中”的十三年。所以,作者要求舒展他自由的个性,作家那不曾泯灭的良心,又呼唤他脱离仕宦的藩篱,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只有 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 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 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 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 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意 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美的历程》)这种思想,

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文》)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不少士大夫在从事礼教的活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受了血的洗礼,使他们觉悟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路已经决断。在这种动乱的气氛下,在日益严酷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反思文化,于是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个人主义精神蔚然兴起,无论在哲学、文学,还是在书法和绘画上,充满个体意识和人本主义的精神气质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追求个体的超越和自娱自乐,相信玄而又玄甚至不着边际的高深理论,平日里喜欢“清淡”,虽然不敢反对频繁更替的君主,但也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自觉和独立,被称为“魏晋风度”。 到了东晋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更是标榜和引领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时尚,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向世人描绘了精美平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当时以及后来的年代中,文人士大夫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就在心灵世界中寻找依靠,在艺术的世界之中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并且隐晦地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 先生,著名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3、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复习课程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序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译文: 从前,张衡写过一篇《定情赋》,蔡邕写过一篇《静情赋》,从此写爱情的辞赋就以恬淡寡欲为宗旨,二赋开头情如潮水奔涌,到最后又风平浪静。用礼法抑制放荡的邪念,想来也是有助于委婉的批评,以此讽喻时弊、因事劝谏。写言情赋的文人们,代代相传,佳作连篇,都是触类旁通,情思的辞义被他们发挥的淋漓尽致。我在田舍隐居多有空闲时间,也来提笔挥毫写成一篇,虽然自己的才华妙思可能比不上前人精妙,但绝不会违背自己的创作意图!【注:原文意思是:大概不会违背那些前辈的创作宗旨吧!骆驼译文将原文的委婉谦说的潜在含义意译出来。古文里的“作者”一词并非指自己,而是指上文所指的那些写言情赋的作家】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绢去纟补忄或可与狷通?)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

酒与诗词

酒与诗词

摘要:酒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酒文化,并且与中国的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诗词。它促进了诗词的创作,热爱酒的文人将酒的庆贺、送别、解忧等作用,融入于诗词创作,使诗词体现出了酒的各种作用,以诗词形式体现出来。关于酒的诗词的名篇佳句,代代相传。中国古代诗词与酒甚于酒文化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酒文化古代文人诗词创作作用

0.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并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与生活的价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1.诗词与酒的不解之缘 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有多篇涉及到酒,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1]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及关键的作用,这些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导读: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

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陶同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陶渊明传》则载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开始出现了歧异。萧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名与字已混淆不清。《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离。第二种说法是76岁。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427)终,得七十六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第四种说法则是52岁,古直的《年谱》持此论。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陶同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

陶渊明传》则载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开始出现了歧异。萧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名与字已混淆不清。《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离。第二种说法是76岁。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427)终,得七十六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第四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教学文案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与译文 (序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译文: 从前,张衡写过一篇《定情赋》,蔡邕写过一篇《静情赋》,从此写爱情的辞赋就以恬淡寡欲为宗旨,二赋开头情如潮水奔涌,到最后又风平浪静。用礼法抑制放荡的邪念,想来也是有助于委婉的批评,以此讽喻时弊、因事劝谏。写言情赋的文人们,代代相传,佳作连篇,都是触类旁通,情思的辞义被他们发挥的淋漓尽致。我在田舍隐居多有空闲时间,也来提笔挥毫写成一篇,虽然自己的才华妙思可能比不上前人精妙,但绝不会违背自己的创作意图!【注:原文意思是:大概不会违背那些前辈的创作宗旨吧!骆驼译文将原文的委婉谦说的潜在含义意译出来。古文里的“作者”一词并非指自己,而是指上文所指的那些写言情赋的作家】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

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绢去纟补忄或可与狷通?)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_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第10卷 第4期2008年12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 π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0 No 14 Dec .2008 收稿日期:2008209226 作者简介:马得禹(19752),男,甘肃靖远人,讲师。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 田园诗风格比较 马得禹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岑参;山水田园诗;仕与隐 中图分类号:I 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248(2008)0420094206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大多与他们的仕宦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宦海沉浮的独特感受寄托于他们的诗文创作。随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作家用诗文展现他们在仕途上的各种坎坷经历。钟嵘在《诗品》中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1] 的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 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 千古”[2]。王国维认为,古代诗人中对后世产生最 大影响的是这四位诗人,陶渊明位居其二。当然王国维评价的标准侧重于人格,文学与人格的结合也非四人莫属。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并未产生足够的影响,只有到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才开始重点关注他。后来他的影响逐渐扩大,受其影响最深的是唐宋两代的诗人。他的影响不仅在于田园诗方面,更多的在于他的处世态度和人格魅力。在唐代诗人中,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受其影响较多,历来研究者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被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也深受他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关注较少。通过阅读陶渊明与岑参的诗文创作,可以发现二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陶渊明一生在思想和仕宦经历中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体现在岑参的思想与仕途之中,因此二人在思想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二人的诗文创作,可以明显看出岑参早年隐居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受到陶诗的影响较深,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岑参在仕与隐之矛盾中的相似性、陶诗对岑参创作的影响以及二人山水田园诗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一、陶渊明、岑参仕与隐 矛盾比较 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相

【每日素材积累】陶渊明

【每日素材积累】陶渊明 【每日素材积累】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田园诗派创始人。人教版语文课本选取了其作品《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出身於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由於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著“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当他带著“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象,於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辞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寻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於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应该选择“仕”还是“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於,他因为不愿奉承位轻权重、跋扈非常的督邮,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

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也结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是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解读陶渊明《闲情赋并序》之“十愿”歌素材

解读陶渊明《闲情赋并序》之“十愿”歌 《闲情赋》“十愿”: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衿之宵离,愿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与床前。 愿在昼夜而为影,常附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衿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用奇特的想象,把自己幻化成各种器物: 一愿自己是美人衣服的衣领,能承托美人的芳容,但悲哀的是罗衿到了夜晚就离开了美人,埋怨那秋夜漫长;二愿自己是美人衣裳的腰带,能束着她纤细窈窕的身躯,但嗟叹冷热温凉的不同的季节,美人啊,有时脱去旧的换上了新衣;三愿自己是美人头发上的光泽,在美人的肩上梳刷着飘飞的发丝,但悲哀的是美人屡次沐浴,使自己随着白水流去而干枯;四愿自己是美人描眉的黛色,随着美人的顾盼而远望,但悲哀的是脂粉尚且新鲜,美人啊,有时毁掉再化上浓妆;五愿自己是芦苇为美人编织成席,使美人柔弱的身体在三秋都得到安逸,但悲哀的是被有纹彩褥子替代,刚过一年又要换成新的;六愿自己是美人脚上的绣花鞋,附着在美人的洁白的脚上跟着她周旋,但悲哀的是她行动举止有节制,让我孤独地躺在她的床前;七愿自己是她白天夜晚的影子,常常跟随着她奔走东西,但悲哀的是那高树有太多的树荫隐没了我的身影,感慨有的季节却又有所不同;八愿自己是夜晚美人窗前的烛台,在窗扉之间照着美人娇羞的容颜,但悲哀的是那月亮发出柔柔的光,掩灭了我的身影藏匿了我的光明;九愿自己是修竹数竿为美人编织成扇子,让她温柔地握着我扇出悠悠的凉风,但悲哀的是那薄薄白霜覆盖大地的早上,美人啊,却顾看着衣袖把我放在一边让我归思难收;十愿自己是树中的梧桐,作成美人膝上弹奏的琴,但悲哀的是在美人高兴之极却引来悲凉,最后生气地推开我而停止了琴声。 《闲情赋》在《陶渊明集》中别具一格,赋中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变成各种器物,附着在这美人身上。他的诗歌,他的小赋并非浑身恬淡静穆,虽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也有对爱情的追求。 至于是否是爱情,观点不一。《东山草堂陶诗笺》卷5说:“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覃衾幄’等语意,而吴竞《乐府题解》所谓‘喻当时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诗》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谓‘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离骚》‘怨美人之迟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赋正用此体。”其意思是说,此赋是寄寓政治抱负的作品。但此说显得牵强附会,虽然描写了美人,但并非美人一定是寄寓盛君而言的。这篇小赋确凿是为爱情而作的。其理由有三,其一,他本人在序中说:“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天凤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他是继续张衡、蔡邕之作而作,仍是抒情之作。其二,俞文豹《吹剑四录》、张宗祥《吹剑录全编》第107页也这样论述:“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渊明作《闲情赋》,盖尤物能移人,情荡则难反,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作者:白书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6)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注 1981 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1996 3.逯钦立陶渊明集 1979 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1985 5.王定璋陶渊明悬案揭秘 1996 6.刘波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安康师专学报 2006(3) 7.郑德开陶源明入仕与归隐的实质 1998(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薇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江汉论坛2003(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 2.期刊论文周薇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 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3.学位论文李雅玲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2005 本文对陶渊明的心结和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重重了。陶渊明通过几次出仕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只适合于归隐,不适合出仕。但他没有在仕隐之间强分高下。陶渊明对仕隐的态度与郭象以性分看仕隐冥会暗通。个人性分不同,宜仕则仕,宜隐则隐。圣人性分为“全”,凡人性分则有“偏”,由此造成两种不同的逍遥方式:圣人的“无待逍遥”和凡人的“有待逍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就是对“有待逍遥”的践履。他的“待”就是田园。陶公虽然不以得失祸福为怀,“不慕荣利”,潇洒旷达,却不能对死生不动心,这是他的另一个心结。这是与魏晋时期文人恋生的思潮一致的。陶渊明对生命的消亡十分敏感,他对生死乖隔的体验极其深刻,他人的死亡使他觉悟到自己的归宿——死亡。陶渊明对死亡充满了焦虑,但他最终以郭象玄学的“纵浪大化”的智慧化解了焦虑。《形影神》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死观。“形”代表了陶渊明思想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影”代表了他立善求名的思想,但只有“神”代表了陶渊明最终的生死观,那就是纵浪大化,与化为一,“不喜亦不惧”。 4.期刊论文王阳秀越名教而任自然——略论陶渊明的仕与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6(9) 陶渊明一生连续五次出仕,"穷"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志";隐主要也是"志"意受耻,人格遭辱,从而"越名教而任自然",回归田园. 5.期刊论文马得禹.MA De-yu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4)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6.期刊论文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天中学刊2004,19(3)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7.期刊论文武宏璞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8.期刊论文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天中学刊2004,19(1)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9.期刊论文王涘海陶渊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零陵学院学报2003,24(4)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10.学位论文唐萍猛志逸四海 功遂便辞归——试论陶侃与陶渊明的精神传承2007

闲情赋并序

闲情赋并序-陶渊明诗集 [ 说明] 这篇赋是抒写爱情之作,大概是陶渊明青年时期的作品。赋中抒写 对一位品貌出众的美人的爱慕之情,表明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初,张衡作《定情赋》(1 ),蔡邕作《静情赋》(2 ),检逸辞而宗澹泊(3 ),始则荡以思虑(4 ),而终归闲正(5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6 ),谅有助于讽谏(7 )。 缀文之士(8 ),奕代继作(9 ),并因触类(10)。广其辞义(11)。余园闾多暇(12),复染翰为之(13)。虽文妙不足(14)。庶不谬作者之意乎(15)?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16);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以传闻(17)。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18);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19)。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20)。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21)! 寨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22)。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23)。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24)。曲调将半,景落西轩(25)。悲商叩林,白云依山(26)。仰睇天路,俯促鸣弦(27)。神仪妩媚,举止详妍(28)。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29)。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30),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31)。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32)。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33);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34)。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35);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36)。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37);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38)。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39);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40)。 愿在芜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41);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42)。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43);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44)。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45)。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槛(46);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47)。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48);悲自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49)。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50)。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2)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 先秦文学参考文献 〔清〕王夫之《老子衍庄子通》,中华书局1962 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钱穆《老子辨》,中国书店1988 王力《老子研究》,天津市古籍书店1989 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1930 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宋〕鲍彪《战国策注十卷》,《四库全书》本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3 胡小石《楚辞辨名》,《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赵沛霖《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中州学刊》2002年5月第3期(总第117期)潘啸龙《楚文化和屈原》,《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汤漳平《楚赋与道家文化》,《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陆侃如龚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闻一多《古典新义·楚辞校补·九章》,《闻一多全集》(第2册),三联书店1982 闻一多《论九章》(遗著),《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汤炳正《〈九章〉时地管见》,《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 汤炳正《关于〈九章〉后四篇真伪的几个问题》,同上 杨义《屈原〈九章〉的抒情诗学世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熊良智《〈楚辞·九章〉真伪疑案的一段文献清理》,《文献》1999年第2期 曹大中《论〈哀郢〉》,《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熊任望《〈哀郢〉缘何而作》,《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亦见熊任望《楚辞探综》,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周建忠《〈哀郢〉作意研究史略》,《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 张国荣《〈楚辞·九章·哀郢〉中的“凌阳”究系何方》,《云梦学刊》2001年10月第22卷第5期吴广平《20世纪宋玉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02年1月第1期(总第127期) 秦〕李斯著张中义等辑注《李斯子》,中州书画社1981 邵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名作欣赏》1984年6月 何伍俢《援古证今,据事类义:李斯〈谏逐客书〉赏析》,《名作欣赏》1984年6月 白芳《二十年来李斯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2期 两汉魏晋文学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 冉昭德陈直《汉书选》,中华书局1979 乔象钟徐公持、吕薇芬等选编《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作品选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张进俊巧珍《汉书选译》,巴蜀书社1990 王先谦《汉书补注》,商务印书馆1959/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王景霓、汤擎民、郑孟彤《汉魏六朝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陶渊明人格分析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 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 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 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 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 观,新奇真实》。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 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渊明的 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出仕 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 ;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 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孙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