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齐物论12

解读齐物论12


道从一开始就没有边界的,言论一开始就没个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有了分界和区别。那就让我来说说这个所谓的分界和区别吧。人们一开始有了自己的偏爱,就有了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然后就把这种偏爱通过言论发表出来,就有了对外物认识的描述和观点的阐述;这样各自有自己的观点,就会有分别,有辩解;这样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是错的,就会有竞相的争辩。这就称之为“八德”。所谓的边界也就是这样慢慢地“得”出来的。对于天地四方之外,那些超过了人们见识的东西,圣人存于心中,而不发表言论;对于世间的万物,圣人只是客观地描述,而不会有自己的偏见和看法;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却不与他人争辩。所以说虽然这些观点和看法分开来了,但在其背后,有统一的东西;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有争辩,但这背后有辩无可辩的东西。有人问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回答说:“圣人将大道存之于心中,而众人都互相争辩试图阐明自己的道。所以说:一旦互相争辩,就看不见大道了。”

这一段非常的难,可以说是整篇《齐物论》最难解释的一段。前面否定了知与言,目的在什么?还是为了明道。庄子写这篇《齐物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明道。然而“道不可言,言则非也”。“道”是无法言说的。既然无法言说,如何明道?所以只能旁敲侧击。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段写得如此的晦涩难懂。因为一旦言道,就没有办法说清楚。

一开始提出个观点:道未始有封。道是没有边界的。道这个概念大得很,什么都可以是道。然而单个来说又非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知”来得道。因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通过“有至之知”去领悟“无封之道”,这是很困难的。这样来说,“道”就不可知了。那如何得道呢?庄子这篇《齐物论》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你看,一开始庄子就提出个观点:吾丧我。最后又提出个观点:物化。什么叫“物化”。庄子用蝴蝶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不知道是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达到这样一种蝶我胥忘的境界,就叫“物化”了。在中间又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否定言,否定知。说“言未始有常”,又说“知有所至”。而“言”也好,“知”也好,本质上是一体的。所以庄子的意思,就是要去知。去知,便能“吾丧我”;去知,便能“蝶我胥忘”。因此去知方能得道。

为什么庄子要谈去知呢?这是从老子“无为”的观念上来的。老子认为,世间万事,无法一一

治理。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只有“无为”。“无为”方能“无不为”。这里是这个观念的一个引申。“道”是没有边界的,它无所不包。这样通过有限的“知”是没有办法完全领悟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去知,达到“无知”的境界。“无知”方能“无不知”。所以说庄子谈“去知”,只是老子“无为”观念的一个引申。
好了,回到原文。庄子说,道是广阔无边的,而上一段说过,言是没有定准的。什么意思?人一旦有了知,便只能是“小成”,因为“有所至”。这样就产生偏爱,或偏见。“言”说到底是反应的“知”。“小成”的“知”是片面的,“言”自然也是片面的。既然片面的,自然作不得准。那道虽然是无边无界,浑然一体的,但我们的知是有界线,有分别的。这样的界线和分别是怎样产生的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偏见,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是对的,这样就产生了边界与分别。所以说“为是而有畛也”。这里的“是”,是前面的所说的“命名”的一个引申,意思是各自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至于这个“是”,这个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边界和区别是如何形成的,庄子接下去就具体说了。所以他说:“请言其畛。”

“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这一句话很难理解。首先这八个字的意思就不好理解;其次,庄子为什么把这八个字称之为“八德”,这个“八德”是什么意思又不好理解;最后,这个“八德”和这里说的“畛”有什么联系又不好理解。

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理解这八个字。要理解这八个字,先要明确这八个字指的是什么。这八个字是对应什么而言的呢?“畛”。什么是“畛”?畛的本意是一块一块田分出来的那个界限。那在这里也是指的这个分界。什么的分界?说到底是“道”的分界。“道”本是没有边界,浑然一体的。但为什么后来有了这些边界了呢?就是因为“知”。人们有了不同的“知”,而这个不同的“知”没有一个能全面地反应整个“道”,所以就好像把原来浑然一体的“道”分成了一块一块的。所以这里的“畛”,讲的就是这个边界。

好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看这八个字:“有左有右”。这前两个字就不好理解。是左边和右边吗?“道”也好,“知”也好,你把它分成左边和右边是什么意思,这个和后面又有什么联系?这个怎么也说不通吧。那看样子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那还应该怎么理解呢?古人“左”有贬抑的意思,“右”有褒扬的意思。比如古人说“左迁”,就是降官了;说一个东西猛,

就说“无出其右者”。有个词叫“右贤”,《淮南子》里说墨子“右鬼”,都是尊崇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我们就可以解通了。这是什么分界啊?我们有了“知”之后,就会有偏爱。就会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这样就有了分界。所以这里“有左有右”,是指的这个。

“有伦有义”。这个又不好解。什么叫“伦义”啊?其次从后文可以看出来,这里的“伦义”,应该是“论议”。那“论”和“议”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呢?好像没有分别。我们现在一说都是“议论”,两个字一起说。可是后文却有一句话:“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看来“论”和“议”这两个字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这篇《齐物论》,可不可以说《齐物议》呢?不太像样子吧。比如我前些天看到篇文章,叫《小议为尊者讳》,可不可说是《论为尊者讳》呢?好像可以,可是意思仿佛就变了。区别在哪呢?其实“论”指的是自己观点的表述,而“议”是对别人观点的评论。这便是两者的区别。

“有分有辩”。这个好理解。“分”就是各人的观点有不同,有分界。“辩”就是赞同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不同的言论。也就是前文说的“非其所是而是其所非”。

“有竞有争”。这两个字意思差不多,是指不同的观点比较高下,相互争论。

好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庄子称这八个字为“八德”?这个“八德”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德”,解作“得”。就是得到什么东西的意思。那么得到了什么呢?结合前文。前面说“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然后说了这八个字,然后把这八个字称之为“八德”。得什么?就是“得”了前面说的“畛”。这里庄子其实就是通过这八个字说明了“畛”的形成过程。

前面说“道未始有封”,“道”本是没有界线和边界的,本是浑然一体的。可是后来怎么就有了边界了呢?前面说了,是因为各人有不同的知所造成的。那是怎么造成的呢?第一步:“有左有右”。有了知,就会产生偏爱。就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个是不是就有一层边界了?这也就是前面说的“道之所以隐,爱之所以成”了;第二步:“有论有议”。有了偏爱,有了这样的观点,就有表达出来,这样就有了“论”,或者说“得了”“论”。那么各人有了不同的观点,我看了别人的观念,我又有理解,这样的理解表达出来,就“得了”“议”。这样边界又进了一层;第三步,有了不同的观点,有了对自己观点的“论”和对别人观点的“议”之后,就会有“分辩”。也就是说观点上就有了分别,互相之相就有辩论。边界又进了一层;第四步,这辩

论愈加的激烈而表层化,不同的观点不断地比较,争论。于是边界就更加明晰了。通过这样的四步,原来浑然一体的道,就被这些个边界划开了。所以这个“畛”就是这样形成的。或者说是这样“得到”的。所以庄子把这八个字称之为“八德”。这同时又回答了我前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这“八德”和“畛”有什么联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要理解这句话,先要把几个概念搞清楚。

所谓“六合”,就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加上天上地下,通俗的说,就是指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那什么叫“六合之外”和“六合之内”呢?换句话说前者是“形而上”,后者是“形而下”。什么是“形而上”呢?就是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不能真实地被感知,打个比方,不能简单地用一加一等于二来证明的,这样的东西。比如鬼神,这个你没有办法证明其是否存在,也没有办法真实感知,这个就是“形而上”。“形而下”就是相反,真实存在的,比如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个叫“形而下”。

所谓“圣人”,在庄子的哲学理念里,是一种介于得道与失道的中间状态。前面讲《逍遥游》的时候也讲到了,圣人无名,但还不能无已,于是也达不到至人的那种境界。但圣人又有别于众生,圣人毕竟是具有“道”的属性的。

“圣人”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和这本《庄子》中是经常被提到的。在《道德经》八十一章里有四分之一的章节里提到了“圣人”。《庄子》也在诸多的章节里提到了“圣人”。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也好,《庄子》也好,其目的是为了明道。然而“道”本身是无法言说的。或者说,通过语言的组织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真正要表达“道”,最接近的做法,是一张白纸,一个字也不写。这个叫无字天书。这个最能表达“道”的内涵。但无字天书别人自然看不懂,不足以明道。那怎么办?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用语言文字描述接近“道”的东西。这些东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所以可以言说;但另一方面又接近“道”,所以具有“道”的属性。这里说的“圣人”便是这么一种状态。

最后一点,何谓“春秋”?这里“春秋”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泛指史书,一是专指儒家的经典,孔子编著的《春秋》。其实两种理解都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史书来的。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史书仅仅是单纯地记载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吗?

为什么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说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夏至是

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只有春分与秋分那两天,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不差分毫。因此这两天不冷也不热。之所以称历史为春秋,就是因为春秋是最和平,最公平,“持其平也”。历史是持平的公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做“春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写《春秋》,孟子说“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啊?一个字就能定你的千古骂名。所以春秋重在微言大义,重在评判。如果大家认为,古代史书只是简单地记载历史大事,那就错了。

那么这些史书重在评判,评判自然是要有标准。标准是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了解“春秋”评判的对象是谁。古人有句话,叫“《春秋》责备贤者”。意思是史书的观点认为,社会乱了,不关老百姓的事,而是当领导的做得不好,要骂就骂这些当领导的。所以“春秋”评判的标准,自然是古时做得好的领导。所以庄子在这里说:“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就是这个意思。

搞清楚了这概念,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什么是“六合之外”?前面说了,“六合之外”就是形而上的东西。那这个形而上的东西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们在《易经》里就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看来“六合之外”,指的就是这个“道”。那么圣人对于“道”的态度是什么呢?“存而不论”。“道”只存于心中,却不发表言论。为什么?因为“道”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无法言说的。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所谓“六合之内”,就是世上花花草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或者叫外物。那么圣人的态度是“论而不议”。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论”是客观的描述,“议”就有自己主观的观点在里面了。这个就好像前面说的,圣人只是客观地了解认知外物,而不对外物有主观的偏见。举个例子说,圣人会知道美女是这个样子,恐龙是另外一个样子。但圣人不会因为说美女长得pp就要喜爱,恐龙长得对不起观众就要厌恶。所以“论而不议”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前面说了,“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说白了是一种观点。那么圣人对于外界存在的观点的态度是“议而不辩”。意思是圣人会有自己的观点。但为什么圣人有自己的观

点还不会和别人争辩呢?如果观点不同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争辩。对不对?所以只有一个原因:圣人的观点具有包容性。所以庄子在后面马上就解释了:“圣人怀之”。什么叫“包容性”呢?就是说圣人的观点把别人的观点都包含在内,不会和别人的观点有冲突。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感觉圣人就像个老好人,张三说的也对,李四说的也没有错。其实这个原因就在于圣人有“道”的属性,“道”包罗万象,无所不至。由“道”反应出来的观点也如此。这个用前面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好了,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了,那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呢?你看,“六合之外”的道不可言说,所以圣人“存而不论”;外物只有其形,而无好恶之分,所以圣人“论而不议”;对于外界的观点,圣人“议而不辩”。这个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圣人对外界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态度啊?或者说态度是随着外界情况的不同而不同。这个叫什么?“因是也”,对吧?所以这句话本质上就是解说了前面一句话: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好了,这句话是理解了。最后一个问题:这句话为什么放在“八德”之后?你看下面一句:“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用一个“故”字开头,意思是“所以”,“因此”。可见后一句是前文的结论。可是你细想一下,这上下文到底是怎样的联系?是怎样从前一句推出后一句的?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这一段之所以说是整篇《齐物论》中最难的一段,就是因为这一段前后文看不出一个整体来,好像庄子在东扯一下,西扯一下,最后也不知道他在扯些什么。文章的思路如果理不清楚,自然就读不懂了。所以我们要把这段话真正读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文章的思路给理清,理顺。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我前面一开始的翻译是这样的:所以说虽然这些观点和看法分开来了,但在其背后,有统一的东西;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有争辩,但这背后有辩无可辩的东西。这个翻译是根据历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翻译的。比如庄子解集上就说:分于此而不能赅于彼,仍有不得分者在,故曰:有不分也。辩于此而不能见于彼,仍有不及辩者,故曰:有不辩也。然后又拿出了《庚桑楚》中的一句话为旁证: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

这样理解句子是解通了,而且好像也很有道理。可是这样理解有问题吗?你看,前面说圣人对待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态度,对于“道”是“存而不论”;对于世间万物,是“论而不议”;对于世间的

不同观点,是“议而不辩”。意思是圣人做到了“因是也”,“道”存之而不可言说,故圣人“不论”;世上万物仅具其形而无好恶之分,故圣人“不议”;世间言论本无常,故圣人“不辩”。然后紧接着说:所以说虽然这些观点和看法分开来了,但在其背后,有统一的东西;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有争辩,但这背后有辩无可辩的东西。这怎么就看得对不上呢?这个“所以”是怎么来的?特别是后一句话: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有争辩,但这背后有辩无可辩的东西。你要说因为有辩无可辩的东西,所以圣人不辩。这个还说得过去;但你说因为圣人不辩,所以有辩无可辩的东西,这个仿佛就有些不知所云了。或者说,庄子的逻辑就没有逻辑性了。
看来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或者说这样的理解没有把庄子真正的意思解说出来。我们先看前一句:“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这句话是紧接着上一句,由圣人的做法推出的结论。那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圣人“分”在哪里?“不分”又在哪里?或者换句话说,圣人对于什么就“分”,对于什么就“不分”?

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只有仔细分析前面这句话:“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什么叫“分”,就是有分别地看待。这句话首先一点,圣人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态度,这个是不是就有“分”了,圣人是“分”不同的情况的。对于“道”,圣人怎么样;对于万物,圣人怎么样;对于观点,圣人又怎么样。这个就是一种“分”。还有什么“分”?对于“六合之外”的“道”,那是浑然一体,没有办法“分”的,所以圣人“存之”而不“论之”。可是对于“六合之内”的万物,圣人就有“论”了。什么叫“论”?客观的描述。说这个是马,那个是牛。这个叫“论”。这个是不是就有分别了?这里再强调一下,庄子从来没说要“齐物”,牛和马本来就是不同的两件事物,从这个层面上是没有办法“齐”的。“齐物”事实上是惠子的观点,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一体”。庄子笑话这些所谓的辩者说:“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说他们只是口才好,一般人说不过他们,但这种奇怪的观点,别人心里不会真正认同的。所以庄子在前面说:“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历来作为庄子“齐物”的明证。殊不知庄子对这样“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的观点,这种奇谈怪论,是反对的。这

明显是惠施这类名家的观点,而不是庄子本人的观点。

庄子论“齐一”,并不是说我们要去勉强地“齐万物”。万物本来就不齐你非要去齐它?这个叫“劳神明而为一”。庄子真正的观点:“分也者,有不分也。”他还是承认万物本不齐的。所以圣人对不同的万物会“论”。要是都是一个样子,就无可论了。所以这又是一种“分”。

那么对于“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这些世上存在的观点呢?圣人会“议”。“议”又是有“分别对待”的意思。所以圣人也看到了或者说承认了世上的观点本就不同,这样才会去“议”。这又是一种“分”。

好了,“分也者”说完了,那什么叫“有不分也” 呢?首先,前面说了,对于“六合之外”的“道”,圣人“存而不论”。什么叫“不论”啊?你说我们要表达一个观点也好,描述一个东西也好,是不是要分一点两点三点。比如我们描述一个人,要分外貌,体形,穿着,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描述,对吧?所以“不论”,正是表现了“道”的浑然一体,无法分割。这是第一个“不分”。

对于“六合之内”的万物呢,圣人“论而不议”。什么叫“不议”呢?也就是说不说长道短,不说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不好。这个叫什么,叫无偏见地看待万物。前面是不是说过这个?“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记不记得前面我们怎么讲解这一句话的?就是无私心,无偏见地看待万物。对吧?世上万物本不相同,但我要无偏见地看待它们的话,也就没什么区别了,都是那么个东西嘛。这个叫“道通为一”。“为一”,便是“不分”。所以这里的“不议”,便是第二个“不分”。

那么对于“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这些观点呢?圣人是“议而不辩”。为什么“不辩”?前面说了,因为圣人有“道”的属性,所以圣人的观点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包含了所有的观点。我们还是拿盲人摸象打个比方。我们首先看世人为什么会辩。张三去摸大象,一摸摸到耳朵,于是大喊:“扇子!扇子!”李四听了去摸,一摸摸到大象腿,于是连连摇头,说:“不对不对,明明是柱子!柱子!”王五一听,心想这两样东西谁也不挨着谁呀,于是他也去摸,一摸摸到了大象尾巴,于是就说:“错了,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绳子!绳子!”于是这个说扇子,那个说柱子,那个又说绳子。激烈的辩论就开始了。对不对?

好了,这时候圣人出现了,圣人眼睛可没瞎,于是他可以看到大象,也可以看到这三个瞎子是怎么摸大象的。张三一摸大象耳朵,大喊:“扇子!扇子!”圣人看了,点头说:“对对对,是像扇子

,你说的没错。”李四一摸大象腿,又向圣人喊:“柱子柱子。”圣人看了,也点头说:“对对对,是像柱子,你说的也没错。”王五一摸大象尾巴,也向圣人喊:“绳子!绳子!”圣人还是点头,说:“对对对,是像绳子,你说的也没错。”

所以圣人有“道”的属性,所以他的观点是全面的。世人不同的观点只是他全面的观点的一部分,所以圣人都辩无可辩。这个“不辩”,正是“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的表现了。所以这个“不辩”,就是第三个“不分”。

把上面这些理解清楚了,你再来看这两句话:“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是不是从前面圣人的作为推出后面的结论,这个逻辑非常的清楚了?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这一句话是对上面最后一句“辩也者,有不辩也。”的一个解释。因为前面主要是说“分也者,有不分也。”仅是从“圣人议而不辩”这句话推出“辩也者,有不辩也”这个结论。庄子怕大家想不清楚,于是接着问了一句:“何也?”为什么会这么说?什么叫“辩也者,有不辩也”?然后自问自答:“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这个正是我们前面对圣人为何能“议而不辩”的解释。因为圣人的观点反应的是“道”的属性,所以有包容性。这里便用一句话提出来:“圣人怀之。”说完圣人后,以众人作个对比。圣人怀之于内,而众人示之于外。同时这一句话也正是前面说“滑疑之光”那一段的一个总结。正是因为“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所以才会“怀之”。那么众人辩之以相示,是示什么呢?自己的小成,对吧?这个就叫“彼非所明而明之”。正因为是小成,所以是大成的一部分。这样大家就会有不同的“小成”。大家互相看不到对方的“小成”,所以就会有争辩。所以庄子总结了一句:“辩也者,有不见也。”

所以这一段看懂了的话,逻辑非常的清楚。这一段其实是上面一大段文字的一个总结,非常的精妙。上文花了很大的工夫否定了言和知之后,得出个结论:“言未始有常。”“言”这全东西,没有个定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上文全面地否定言,这句话便承上而启下。那么“道”是无封的,“言”是无常的。“为是而有畛”。“道”因为“言”而有了一块一块的区域。那么这些区域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人们心中有偏爱,这种偏爱产生了不同的小成,这种小成就

代表了“道”的不同的区域。人们因为各自有不同的小成,因此会争论不休,而有不同的言论。那么圣人不这样。圣人有“道”的属性,所以懂得“因是也”,懂得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态度去对待。那么最后说到圣人对于世上的观点呢?“议而不辩”。圣人不会有辩论,不会有是非。所以庄子说:“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这一句话,便是整篇《齐物论》的关键。直接点题。“分也者”,说明本文目的不在于“齐物”,万物本不齐,故有“分也者”。“有不分也”,指出了“道通为一”的要义。要无偏见地看待万物。“辩也者”,说明本文的目的也不在于齐言论,世上言论本也不齐,因为“言未始有常”。“有不辩也”,这句话明道,知大道者“辩无可辩”。而一个“不分”,一个“不辩”,又可解为“齐物”与“齐论”。有道心则“物”与“论”自齐,此之所谓“不齐齐”。其中“有不辩也”这句话便是本文的核心要义。庄子怕你看不明白,进一步解释了“有不辩也”。说“圣人怀之”。这又解释了什么叫“滑疑之耀”。而一句“众人辩之以相示也”,又反复地指出了言无常的原因,在于众人皆为小成。是小成而相示之,非所明而明之。所以便有不同的言论,这便是“言无常”的道理。最后说“辩也者,有不见也”,进一步点出本文主旨,在于明道。并且和前文“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遥相呼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