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命名中的认知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17.86 KB
- 文档页数:2
钟舟海,男,32岁,文学硕士,讲师
《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称是人类对自己认识客观世界成果的概括和表达,事物的命名与人的认知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研究表明,中草药药物命名的主要方法有:依形态命名、依气味或滋味命名、依颜色命名、依特性命名、依生长季节特点命名、依生长环境命名、依产地命名、依药用部位命名、依功用命名、依人名命名、依炮制方法命名、依据典故传说命名、因讹误而得名、由相关动物而命名、依译音而命名以及其他命名方法等[1]。深究这些命名方法背后的规律,我们不难看出,中草药的命名原则和方法同样也体现并遵循了人类的普遍认知心理。
1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来命名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选择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或者说人们对该事物最鲜明、
最强烈的感知)来给事物命名。上文所述“命名十六法”中,依形态命名、依气味或滋味命名、依颜色命名、依特性命名、依生长季节特点命名、依生长环境命名、依功用命名、由相关动物而命名等,都是人们根据某一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如形态特征、气味特征、颜色特征等)来命名。李海霞著《汉语动物命名研究》中专门统计了在“源自视觉感知”的动物命名方法中几个最常见的取象特征:形体最占优势,约占40%;其次是纹色,约占16%。“动物外部最表层的特征,最容易为人们所认识。性能、动作、食性、活动时空等,形象性差一些,或者要经过较细致地观察才能弄清,人们的兴
趣就不那么大了。命名偏向摄取浅表特征,这正体
现着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发展的”[2]
。这段话
对于我们认识中药命名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略需强调的是:由于药物是一种特殊的事物,中药命名中“依功用命名”的方法较之别的事物命名所占比重要相对高一些,其中的缘由很显而易见。药物的作用、性能等使用价值是人们所特别关注的方面。
2在联系和区别中认识新事物
人们总是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扩大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领域。由此及彼、由熟悉到陌生、由一般到特殊,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中药的命名同样也体现着这一规律。事物命名的最常用手法就是“属加种差”的命名方式(我国古代叫做“小名”加“大名”),这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细化。以《本草纲目・草部》为例,尽管草部有611种不同类型、
名称各异的“草”,但在草部中以“草”
为中心语素的药名仍高达110个,占了草部药名总数的四分之一。数以百计的“某某草”的名称,正是人们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不断扩大对各种各样的“草”的认识。此外,从某些中草药的异名也可以看出人们习惯于在联系和区别中认识新事物。例如黄芩又名“苦督邮”,说明黄芩和督邮很相似,只不过味道较苦,故名之曰“苦督邮”。又如“牡丹-木芍药”、“蒟酱-土荜茇”等,也体现了两个物种比较相似而又略有区别的命名思路。
3命名中的思维规律
命名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当然与人的思
中药命名中的认知规律
钟舟海1
高小艳2
1江西理工大学(赣州341000)
2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赣州341000)
关键词:中药;命名;规律;认知中图分类号:G642.41
中医教育ECM第25卷2006年7月第4期
64・・
第4期
!!!!!!!!!!!!!!!!!!!!!!!!!!!!!!!!!!!!!!!!!!!!!!!!!!!!!!!!!
维规律直接相关。药物命名中体现的思维规律主要有:①形象性思维。这主要体现在命名的取象选择上。如前已述,人们一般是选择事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说人们对该事物最鲜明、最强烈的感受来给事物命名。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例子,我们再举几个药物异名的例子:蜂房异名百穿,“百穿”非常形象地刻画了蜂房的视觉特征;马陆异名百足,“百足”正是这种动物的典型特征;桑螵蛸异名野狐鼻涕,也非常形象生动。这几个名称虽非本草正名,但似乎异名更容易为我们理解和接受。②具体性思维。这主要体现在事物名称的琐碎上。在《说文》里,犬部犬名有21个,牛部牛名有22个,马部马名有48个,都反映出先民对动物认识的琐碎。在本草药名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例如鳞部一共有鱼名53个,占鳞部药名总数的61%;水部中各种水的名称占水部药名总数的71.4%;火部中各种火的名称占该部药名总数的81.8%。名称的细致乃至琐碎,李海霞的《汉语动物命名研究》指出是先民思维“缺乏逻辑抽象的缘故”,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本草学当中,却不能一概而论———药名的琐碎是由于用药对象本身的丰富造成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实际使用了如此数量庞大的药物,当然有必要相应地使用如此之多的药物名称。③概括性思维。这主要体现在药物类名的层级性上。首先,《本草纲目》全书将药物分为水部、火部等16个部(纲),部
下又总共分出60类(目),这个做法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概括性的思维。另外,在辨析一些药物之时,李时珍常用“盖一类二种”之类的说法,也体现出对生物种属的一种概括和区分。李海霞在《汉语动物命名研究》中盛赞《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动物分类成就最高的代表”,这个评价十分中肯。④模糊性思维。这主要体现在名称的含糊性上。我们传统的事物命名往往缺乏精确性,一个名称所代表的对象,只是某一类的典型成员,至于非典型成员则不清楚。例如“羊不食草”最初的命名依据是羊不爱吃、不敢吃的一种草(典型特征、典型成员),然而羊不爱吃、不敢吃的草应当不止一种,因而这个名称就显得模糊、不科学了。另外,有一些名称是根据典故传说或其他偶然性因素来命名的,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相隔日久则往往导致事物的“名”与“实”脱节,造成诸多混乱与麻烦。这种命名的模糊性和不科学性的确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孙龙川,黄晓云.中药命名16法[J].江西中医药,1996,(6)
[2]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M].巴蜀书社,2002:102
(收稿日期:2006-01-11)
钟舟海等中药命名中的认知规律
《中医教育》2007年征订启事
《中医教育》
创办于1982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本刊物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集导向性、学术性、研究性、应用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中医药教育事业。本刊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以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收录。其读者对象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药函大、夜大、社会力量办学的师生和自学中医者;以及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各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和准备参加中医药自学考试人员。
本刊设有校长论坛、教育研究、教材建设、管理研究、教学园地、学科建设、医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国外中医药教育、高教信息、教育论坛和百家窗等栏目,是了解中医药教育动态,从事中医药人才培养,学习中医药的必读刊物。
《中医教育》
杂志为双月刊,国家标准16开版88页,逢单月30日出版。每期定价6.00元,全年6期共36元。全国各地邮局订购。国内邮订代号82—449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外订阅代号BM354亦可直接向《中医教育》编辑部订阅,汇款寄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邮政编码:100029电话:(010)6428660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