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命名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56 | 用药与健康 2016.02Medicine And Health |中医中药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有些可以顾名思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中药的历史和性能。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
总的来说,命名倾向偏重于形象化。
中药命名有一定的规律,现将它们的命名一一介绍:以形态命名:如牛膝,因其茎节粗而膨出,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人参形如人体。
另外还有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钩藤节、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等。
以气味命名:有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
另外还有麝香、沉香、木香、檀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以颜色命名:许多中药具有天然的颜色,如红色的有朱砂、红花、赤芍、丹参、鸡血藤等;黄色的有黄柏、中药命名知多少黄连、黄芩、大黄、黄菊花、橙皮等;青色的有青皮、青蒿、大青叶等;白色的有白术、白芷、白芨、白芍、白附子、白花蛇舌草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黑色的有玄参、黑枣等。
以产地命名: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广防己产于广东;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皆因主产于河南怀庆府而得名;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银柴胡产于银川;多伦赤芍产于内蒙古;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
还有蜀椒、杭菊、浙贝、阿胶,皆因产地而得名。
还有古代按国名命名的如吴茱萸、秦艽等。
以生长特点命名: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花因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而得名;还有迎春开放的迎春花等等。
有寓意的中药名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在医药界广受赞誉。
许多中药名寓意深远,背后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富有寓意的中药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它寓意着“黄金般的药物”,象征着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和疗效。
黄芪主要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虚的功效,被用于治疗疲乏乏力、气虚体弱等症状。
它和黄金一样宝贵,象征着人们对健康的珍惜和追求。
二、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川芎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通常被使用于中医药中。
川芎的名字暗示了它的产地为四川,川芎是四川传统中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通络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痛经、偏头痛等症状。
川芎的命名更显得它的特殊地位,将地域文化与药物结合,独具风采。
三、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中药中广泛使用的药材之一,在中医理论中有“女性之药”之称。
当归寓意着“归归于常,恢复常态”的意思。
在中医中,当归被广泛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产后调养等功效方面。
当归还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被列为女性身体调理的重要药物。
四、银杏(Ginkgo biloba)银杏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植物,其植株通常寿命非常长,因此被称为长寿树。
银杏叶形似鸭脚,因此也有“鸭脚树”的别称。
银杏树几乎与地壤、风雨同寿,代表着长寿和坚韧不拔的象征。
银杏叶被用于制药,具有改善记忆、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银杏的名字自然地将树木的特点与它的药效相结合,寓意深远。
五、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牡丹皮是常用的中药材,因皮色鲜艳而得名。
牡丹是中国传统的国花,象征着繁荣昌盛和富贵吉祥。
牡丹皮在中医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痢、喉疾出血等症状。
牡丹皮的名字融合了花卉文化和药物特性,更增添了它的特殊意义。
六、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蒲公英是一种普遍的野花,具有自由生长的特点。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一)总则1.本命名原则中的“药品”一词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诊断药品等。
2.按本命名原则制订的药品名称为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a Approved Drug Names,简称:CADN)。
CADN由药典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上网公示征求意见、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制成册、国家局批准。
药品命名必须遵循一药一名原则。
3.药品名称应科学、明确、简短;词干己确定的译名应尽量采用,使同类药品能体现系统性。
4.药品的命名应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并不得用代号命名(不包括特殊的复方制剂)。
中药和生物药品中无INN 命名的酌情处理。
5.药品的英文名应尽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订的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1 Substances,简称INN);INN没有的,可采用其他合适的英文名称。
6.对于沿用已久的药名,如必须改动,可列出其曾用名作为过渡。
7.药名后附注的类别,是根据主要药理作用或药物的作用机理或学科划分的,或者直接从INN划分的类别翻译的,仅供参考。
8. 药品通用名不采用药品的商品名(包括外文名和中文名)。
药品的通用名(包括INN)及其专用词干的英文及中文译名也均不得做为商品名或用以组成商品名,用于商标注册。
(二)中药通用名称命名细则1.中药材命名中药材系指用于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原料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中药材名称应包括中文名(附汉语拼音)和拉丁名。
⑪中药材的中文名①一般应以全国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命名;如各地习用名称不一致或难以定出比较合适的名称时,可选用植物名命名。
②增加药用部位的中药材中文名应明确药用部位。
如:白茅根③中药材的人工方法制成品,其中文名称应与天然品的中文名称有所区别。
如:人工麝香、培植牛黄。
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药材命名研究作者:蒋向勇卢小玲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24年第03期摘要:为揭示中药材命名背后的认知机制,促进其翻译的规范化,通过对《海药本草》收录的131种药材命名方式进行分类和量化统计,发现其中86种药材主要基于入药部位、形状、音译、传说、功效、生长环境、生长特性、颜色、产地等单一特征命名,另45种药材则整合“音译+气味”“产地+气味”“形状+气味”等两个或多个特征命名。
文章认为药材无论是基于单一特征命名还是整合多个特征命名,都是用突显、易辨认、易感知的部分特征来代替整体,反映了概念转喻在药材命名中的重要作用。
当单个特征不足以界定药材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整合多个特征来命名,体现出概念整合在中药材命名中的普遍性。
此外,人们往往借助所熟知的事物与药材在形状或功效上的相似性来命名,体现了概念隐喻在中草药命名中的作用。
入药部位、形状、药效、气味、产地等与药材的功效和辨认密不可分,因此会被突显出来用以命名。
《海药本草》以收录海外药为主,在命名中直接音译最为省力,这使得音译命名方式占据比例也较高。
关键词:中药命名;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概念隐喻;《海药本草》中图分类号:H083;R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1Exploring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Terminology: Case Study on Oversea Materia Medica//JIANG Xiangyong, LU XiaolingAbstract: To elucidat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behind the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s and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ir translation, we conducted a class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naming patterns for 131 medicines in Oversea Materia Medica.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86 medicines were named by singl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edicinal parts,shapes, transliterations, folklores, efficacies, growing environment,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colors, and places of origin. The remaining 45 medicines were named by integrating two or m o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 odor” “place of origin + odor” or “shape + odor”. Whether named based on singular characteristics or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multiple features, the naming of medicinal materials involves the employment of most prominent,easily recognizable, perceptible features to substitute the whole, reflecting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the naming of medicinal materials. When a single characteristic is insufficient to define a medicinal material, people will unconsciously integrate multiple features for naming, showcasing the universality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urthermore, people often rely 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familiar objects and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erms of shape or efficacy for naming, further illustrating 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Medicinal parts, such as shapes, efficacies,odors, places of origin, et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fficacy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e; therefore, they are highlighted and used for naming purposes. Since the Oversea Materia Medica is mainly a collection of overseas medicines, the direct transliteration is the most effortless in naming, which makes the proportion of transliteration naming method higher as well.Keywords: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ual metonym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conceptual metaphor; Oversea Materia Medica收稿日期:2024-04-08 修回日期:2024-05-17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医药术语翻译研究”(23YY0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英汉新冠肺炎隐喻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YY22107)2016年,国务院首次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国务院制定“十四五”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好听的中药材名字广白:简洁明快,可用于“任、何、陆、赵”等左小右大结构的非一声姓,不宜用于“王、丁”等简姓和“欧、左”等字形开口朝右的姓。
川柏:川字放中间会影响整体字形一般慎用,但这个名字意象实在太好,所以还是可以用一下,宜用于“冯、陆、杨、孟”等笔势明朗的姓,不宜用于一声字姓、“王”这样横多竖少的姓和“周”这种和“川”走势相近的姓。
马蔺:马字用首不用尾,所以此名仅供马姓考虑,用于起单字名。
此名的好处是格调高,缺陷是蔺字字形略直,会和马姓的跃动感形成鲜明反差。
子苓:上图最佳,百搭名字,首先推荐。
需要注意的是,用子字时最好不要和姓能组成词,李姓和胡姓属于这种情况。
不过王子、李子、凳子等也不算什么坏意象,而孙姓就不要考虑这个名字了,子苓的格调会被孙姓完全破坏掉,孙姓不宜考虑任何接子字的名字。
特殊提一下孟姓最好不要起这个名字,否则三个字都朝左会有三个小兵端着枪排成纵队前进的即视感。
天冬:简洁,格调高,但适用性不强。
适用于“白、吴、文”等意象偏婉约的姓,不宜用于意象刚健、飘逸或严肃的姓。
天龙:本是好名,但用户过多显得俗套,最好用于笔画较多的姓和罕见姓。
毛莨:很美的植物,可供毛姓女孩起单字名,其他姓氏也可考虑莨字。
方海:简洁明快的好名字,而且用户并不太多,可供很多姓氏考虑。
最适合“陈、郑、蒋、沈、韩”等较为严肃的姓,不宜用于“王、梁、杨、张”等 ang 韵姓和笔画较少的姓。
方姓取此单字名效果一般,无亮点也无硬伤。
文元:简洁而意佳的好名字,适用度极高,格调一般,姚姓勿用。
玉竹:意象和字形都不错,音韵尚可,格调一般,适用于笔画较多的姓和意象偏婉约的姓,不宜用于王姓等字形与玉相近的姓和叶姓等声母为 y 的姓。
云苓:总体上说没“子苓”好用,但对于李、马、陶等姓来说比“子苓”好用,马姓接子字不太好,接云字简直是标配。
这张图里可用的名字真不多,“艾”是起名常用字,但这三个显然不好用;“竹、芷、苏”这些字都不错,但搭石字和白字显然不是最适合的,总之这些名字不是首字不好用就是末字难用但也可以多说两句。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一)总则1.本命名原则中的“药品”一词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诊断药品等。
2.按本命名原则制订的药品名称为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a Approved Drug Names,简称:CADN)。
CADN由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3.药品名称应科学、明确、简短;词干已确定的译名应尽量采用,使同类药品能体现系统性。
4.药品的命名应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并不得用代号命名。
中药和生物药品中无INN命名的酌情处理。
5.药品的英文名应尽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订的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1 Substances,简称INN);INN没有的,可采用其他合适的英文名称。
6.对于沿用已久的药名,如必须改动,可列出其曾用名作为过渡。
7.药名后附注的类别,是根据主要药理作用或药物的作用机理或学科划分的,或者直接从INN划分的类别翻译的,仅供参考。
8.药品通用名不采用药品的商品名<包括外文名和中文名)。
药品的通用名<包括INN)及其专用词干的英文及中文译名也均不得作为商品名或用以组成商品名,用于商标注册。
<二)中药通用名称命名细则1.中药材命名中药材系指用于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原料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中药材名称应包括中文名(附汉语拼音>和拉丁名。
⑴中药材的中文名①一般应以全国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命名;如各地习用名称不一致或难以定出比较合适的名称时,可选用植物名命名。
②增加药用部位的中药材中文名应明确药用部位。
如:白茅根③中药材的人工方法制成品,其中文名称应与天然品的中文名称有所区别。
如:人工麝香、培植牛黄。
⑵中药材的拉丁名①除少数中药材可不标明药用部位外,需要标明药用部位的,其拉丁名先写药名,用第一格,后写药用部位用第二格,如有形容词,则列于最后。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
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1、以药材的产地命名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2、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3、以药材的形态命名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4、以药材的颜色命名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5、以药材的质地命名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6、以药材的气命名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7、以药材的味命名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8、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9、以药材功效命名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兽药标签和说明书中应注明兽药的通用名称,为了使兽用中药的名称更科学、明确、简短,并使每个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具有唯一的通用名,特制定命名指导原则。
1. 基本原则1.1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名称应科学、明确、简短。
1.2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的命名应避免采用可能给动物饲养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名称,并不得用代号或容易误解和混同的名称命名。
1.3 对于沿用已久的药名,一般不要轻易变动,如必须改动,可列出其曾用名作为过渡。
1.4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通用名称不得采用商品名(包括外文名和中文名),也不得作为商品名或用以组成商品名,也不得用于商标注册。
2 命名细则2.1 药材命名药材系指用于兽用中药饮片、提取物、成方制剂原料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药材名称应包括中文名(附汉语拼音)和拉丁名。
2.1.1 药材中文名2.1.1.1 一般应以全国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命名;如各地习用名称不一致或难以定出比较合适的名称时,可选用植物名命名。
2.1.1.2 药材的主要成分与化学药品一致,应以药材名为正名,化学名为副名,如“芒硝(硫酸钠)”。
2.1.1.3 增加药用部位的药材中文名应明确药用部位。
如:白茅根。
2.1.1.4 药材的人工方法制成品、制取物,其名称应与天然品的名称有所区别。
如:人工麝香、培植牛黄。
2.1.2 药材汉语拼音名2.1.2.1 按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规定拼音,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并注意药品的读音习惯。
如:黄芪Huangqi。
2.1.2.2 拼音不用音标符号。
如在拼音中有的字母与前一字母合拼能读出其他音的,要用隔音符号。
如:牛膝Niuxi不用Niu’xi、地耳草Di’ercao在“i”和“e”之间用隔音符号。
2.1.2.3 药名较长的(一般在四个字以上),按音节尽量分为二组拼音。
如珍珠透骨草Zhenzhu Tougucao。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
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1、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2、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3、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4、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5、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6、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7、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8、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9、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10、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名
例如,使君子,相传潘州有一个姓郭名使君的医生,善用该药治疗小儿疳积,因而出了名;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性何乳名田儿的老头,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自感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发黑,寿长而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徐长卿,相传古时有一个姓徐名长卿的人专以此药治疗邪病,而故名;杜仲,李时珍在《纲目》中谓:“杜仲,人名也。
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
”刘寄奴,此药为甯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11、以国外进口命名
例如,番泻叶,胡黄连(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番”或“胡”),西红花,西洋参,东洋参,高丽参(朝鲜参)。
12、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例如,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13、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例如,藏红花,广木香等。
14、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命名
例如,炙甘草,炮姜,焦白术,熟大黄,建曲,六神丸,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
15、以数码命名
例如,一点红,一支黄花,一支蒿,二月律,三七,三棱,四季青,四块瓦,五味子,五谷虫,五倍子,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月紮,八角茴香,九节菖蒲,九香虫,十大功劳,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七厘麻,七叶莲。
16、以十二生肖命名
例如,龙胆草,蛇床子,牛蒡子,马兜铃,羊蹄,猪苓,狗脊,猴枣,菟丝子(兔耳风),鸡内金(鸡冠花,鸡血藤),鼠粘子(鼠妇虫),虎杖,虎耳草。
17、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例如,东防风,东贝母,西大黄,西河柳,南沙参,南梗桔,北五味,北细辛,北沙参,北豆根,中麻黄。
18、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例如,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