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证明责任二元论之检视

民事证明责任二元论之检视

民事证明责任二元论之检视
民事证明责任二元论之检视

民事证明责任二元论之检视

作者:袁建刚

来源:《社会科学》2020年第03期

摘要:两大法系证明责任理论通说均遵循二元结构的法庭证明逻辑:获取客观证据与分配真伪不明风险,是法庭证明的两个阶段。但迄今为止,区分设置两类证明责任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相关不同的解释造成了诸多混乱。二元结构证明责任理论存在两个基础问题需要明确:对“真伪不明”的界定和对判决悖论的解释。依照基于概率论的形式逻辑来界定“真伪不明”,既缺乏实践意义,也存在逻辑瑕疵。如果两类证明责任彼此独立,那么对于同一案件,在各方均未提交任何证据或所提交证据均不满足证明标准的情形下,两类责任的不一致便将可能导致不同的判决结果,也将导致当事人行为激励的扭曲。证明责任二元论既缺乏合理的理论根据,也未被实践普遍、系统地接受,应当基于一元论的立场,将证明责任设定为针对每一要件事实的证据责任。

关键词:二元论;真伪不明;证据责任

中图分类号: D9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0)03-0105-10

作者简介:袁建刚,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北京 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真伪不明和判决悖论

尽管不断面临争议和挑战,两大法系的证明责任理论通说仍然居于主流地位。大陆法系奉行由罗森贝克创立并经普维庭系统发展修正的规范说,英美法系沿袭塞耶所系统提出的二元结构证明责任理论。除却概念体系的形式区别,两大法系通说所遵循的法庭证明逻辑并无实质不同,二者均坚持证据激励和真伪不明风险分配彼此独立的二元论立场。对于这个二元论立场,普维庭没有给出任何理论根据。在英美法系,很多学者曾努力阐释对这个证明责任的二元结构的理解,但要么陷入混乱之中,要么对关键的问题语焉不详,这些关键的问题包括:区分设置两类责任的必要性和目的、两类责任的关系和运行机制等。我国主流学者普遍未加质疑地接受了大陆法系规范说①,几乎未对其整体逻辑进行系统、深入的讨论,而在英美法系,无论可行性还是自洽性,关于这个逻辑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论。证明责任的二元论构造是一切混乱的根源,若不能澄清相关逻辑,相关问题都无法得以系统的探讨,证明责任判决的滥用与证明评价科学性的不足也难以被有效遏制。

与二元论相对,一元论不区分设置两类责任而仅规定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这是罗马法及德国通行的教科书所采取的立场[德]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需要明确两个概念:证据责任和真伪不明。证据责任是指提交证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