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通器教案和课后习题

连通器教案和课后习题

连通器教案和课后习题
连通器教案和课后习题

第三节连通器教学课题连通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仪器材料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方法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连通器

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

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

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猜想

观察

讨论、分析、推理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

U 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

等F 向左=F 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 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 可得,当ρ一定时,p 相同则

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

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

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

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备注

典型例题

例1 细玻璃管与一个带喇叭口的玻璃管间用软胶管相连,如图所示.内有一定量的水,当喇叭口慢慢向上移动时,左管内水面

A .向上移动,但总比右管水面低.

B .向上移动,但总比右管水面高.

C .向上移动,但总与右管水面平.

D .不移动,两管水面相平.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巩固学生对连通器特点的理解.

分析:当喇叭口向上移动时,使两管内水面同时上升,根据连通器原理,两管水面始终相平.

解答:C .

说明: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里的水(或其他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

例2 如图所示,连通器的粗管直径是细管直径的2倍,先在连通器内注入水银,然后在细管中注入68cm 高的水,求粗管水银面上升了多少和细管水银面下降了多少?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解析:根据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可求出粗管中水银面与细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再根据粗管水银上升的体积与细管水银下降的体积相等,即可解出此题。

设两管水银面的高度差为,这个汞柱产生的压强与68c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则有

设细管水银降低的高度为,粗管中水银上升的高度为。

∵细管水银下降的体积与粗管水银上升的体积相等

则有即

∵两管水银面高度差等于两管水银面上升和下降的高度之和

故粗管水银面上升1cm,细管水银面下降4cm.

注意:解此类题的关键:①取两种液体的交界面为参照面,静止时两侧压强相等可建立方程;②细管液体上升的体积与粗管液体下降的体积相等可建立方程。

例3 如图所示,20XX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陶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请你从物理学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

分析与提示:

首先要认清卫生间的U型存水弯头是一个连通器,然后根据连通器的特点分析它的作用.

解题过程:

卫生间的U型存水弯头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其中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容器液面总相平.正常使用时U型存水弯头底部应充满水,充满水的作用是把地漏与下水道的空气隔开,这样下水道的空气不会进入住户室内.若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甚至是干的,就使得住户卫生间的地漏与室外下水道相通.淘大花园就是这种情况,以至造成带有“SARS”病毒的空气或小水滴在进入下水道后,通过U型存水弯头进入其他住户的卫生间,从而造成“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易错情况分析:

学生能认出 U型存水弯头是连通器,但是连通器在此处的作用分析不清楚.

选题角度:

此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解答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也获得了生活常识.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习题精选

1.选择题:

(1)如图1所示,公路两侧的甲、乙两条水渠由路面下的倾斜涵洞相连,两渠水面相平,涵洞中的水流方向,正确的说法是()

A. 水从水渠乙流向水渠甲

B. 水从水渠甲流向水渠乙

C. 因水面相平,水不流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填空题

(2)船闸是利用______的原理工作的.

(3)如图2所示,甲、乙两容器间有一斜管相连,管中间有一阀门K,现甲、乙两容器内装有水,且水面相平.当阀门K打开后,管中的水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4)如图3所示,连通器粗管直径是细管直径的4倍,现在连通器中注入水银,待水银稳定后再向细管中注入70cm高的水(注入水后细管中仍有水银).求:粗管中水银面上升多少?细管中水银面下降多少?

参考答案:

(1)C;(2)连通器;(3)不流动、K打开后,甲、乙为连通器,装同种液体,液面相平时,液体不流动; (4)0.3cm、4.8cm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知道什么事连通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辨认连通器;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液压技术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连通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容器。连通器的特点是:连通器里的_______________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保持在___________高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在受到压力的时候,就出现和固体不同的现象,取一个

壁上有几个小孔的空心球,球上连接一个圆球,把水挤进球里,可以看见,扎的各个小孔都向外喷水,这表明手加在水上的压强,被水传递到各个小孔上,球上的小孔是朝着不同方向的,可见液体能够把它受到的压强向____________方向传递。

帕斯卡原理: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_______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这就是帕斯卡原理。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下图是轮船通过船闸的示图.此时上游阀门A打开,下游阀门B关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A两侧的压力相等

B、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A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C、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B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D、闸室和下游永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B两侧的压力相等

2.如下图所示,不属于连通器原理应用的是()

3.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A.只有(1)(2)

B.只有(3)(4)

C.只有(1)(3)(4)

D.(1)(2)(3)(4)

4.如图,底面积相同的不同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深度相同,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压强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一样大

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猜想C: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图8-2-4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图8-2-4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A是否正确;

(2)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说明猜想B是否正确;

(3)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C是否正确。

从而得出结论:在液体内部向_________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__。另外液体的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会_________(“增大”或“减小”),液体的压强还和液体的________有关。

6.密闭的液体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个规律被称为帕斯卡原理。液压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如下图为它的工作原理图,其两活塞与

同一容器的液体相接触,设小活塞的横截面积为,加在它上面的压力为,大活塞的横截面积为,请你依据帕斯卡原理写出液体对大活塞的压力的数学表达式,并简要说明使用液压机的好处。

左边压力F1液体产生的压强P1=______________,则压强传递到右边,对右边活塞施加一个向上的力

为F2,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连通器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连通器》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呈现出通航难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连通器的强烈欲望,产生探究连通器原理的强烈期待。 二、实物展示 通过大屏幕图片,和实物展示一些连通器,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这些连通器的共同特征。由学生得出连通器的定义。 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端口最少有几个,最多可以有几个。端口之间是否连通,别忘记它是一种容器。 展示玻璃管,探讨它是连通器吗? 三、实验探究 连通器里注入红色液体,学生观察液面情况,一定设计不同形态的连通器,最好有对称的连通器和不对称的连通器,以及连通管道可以任意改变。 注入时可以从不同端口注入,看效果是否一致。一端提高,静止后液面如何? 设计意图:连通器液面保持一致。与连通器形态和连接方式无关。 四、问题讨论

连通器液面为什么会保持一致,什么原因促使它液面相平。 设计意图:让知识点衔接起来,由连通器充分验证同种液体压强只与深度有关,于重量和形态无关。 2.引导步骤 (1)假如左边高,左右压强大小关系。 (2)由压强到压力,左右压力如何; (4)合力怎么样,物体怎么运动; (5)什么时候物体停止,停止时受力如何; (6)力由什么产生的,由相等的力,必须有相等的压强。 7.同种液体相等的压强必须由相等的高度。 得到液面相平,得到相平的原因。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力。 五、知识应用: 找到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它们工作原理。 展示船闸的横切图,学生观察图片,打开关闭不同阀门,找到图中的连通器,并得到液面的变化。

通过船闸工作,让学生发觉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要学会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练习: 1、船闸是利用的原理工作的. 2、U 形管内装有同种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两液面是_____ 当把U 形管左边提高一些,静止时两液面是_____。 3、如图A,B 两容器内盛着水,水面等高,两容器间用一斜管相通,K 是开 关,K 打开后,则() A、水将由A 流向B。C、水不流动 B、水将由B 流向A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容器左端封闭,右端开口, 里面盛的是水,此容器(是或不是)连 通器。若在A 点碰破一小孔, 水(能或不能)从小孔向外喷出, 理由是。

连通器—教学设计

《连通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时,液面总相平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连通器的结构特点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茶壶图片,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像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2、连通器的原理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是怎样的?(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3、连通器的应用 师:连通器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三、反馈练习 四、布置作业

连通器【公开课教案】

连通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

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相平(等高). 3、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 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 ,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的结论. 4、应用、讨论 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 分析船闸的结构,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 二、液压技术 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 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殊的装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生活中能见到很多"四两拨千斤"装置.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 演示实验,先放大砝码,再放小砝码,最后两边平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描述现象后讲解.注意强调两边条件的对比:面积的比例关系要和砝码质量比例对应起来.在教师带领下,逻辑清晰地比较相关因素.推导出两边压强相等的结论. 得出结论:密闭液体中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在教师总结的提示下,明确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 2、液压技术及应用 1653 年,帕斯卡发现了上述规律(帕斯卡原理).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师生共同举出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机械.比如,千斤顶,推土机、

八年级物理下册9.3连通器教案

连通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道连通器原理,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经历“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液体压强的知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利用自制泉水演示模型演示泉水喷涌的过程,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思考:如果降低塑料瓶的位置和泉眼相平,泉水还会涌出吗?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 一、连通器 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教案

《3.连通器》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船闸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五、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2)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课堂练习: 题目:(课前写在小黑板上)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连通器 (1)读图:读课本中图9-3-2,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下部都是连通的),像这三幅图,上都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教师板书)。 (2)演示连通器如图2所示,在连通器内装入红水,平放在讲桌上,在水不流动时,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几个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教师可用尺子平放在几个容器的水面处,启发学生回答出上面观察到的现象。 用黑板刷把连通器的底坐垫成斜的(即连通器斜放置在讲桌上),又观察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是否相平(仍用尺子比一比),让学生回答,水面仍然相平。 把连通器平拿在手上,将出口最矮的容器口上端的橡皮帽取掉,又观察到什么现象?(水从该容器口喷出,喷的高度跟另外几个容器中的水面几乎相平,同时这些容器中的水面降低。) (3)小结实验结果:由以上实验可知: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教师板书)。 (4)演示课本中图9-3-2,将图中右面的玻璃管上提和下放,观察其现象跟上面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验证上面所得结论,加深学生对连通器这一特点的认识。 (5)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这一特点及其具有这一特点的道理后,了解一些它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课本上图9-3-4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列举出自己所见到的连通器的例子。然后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了解一下你家中哪些地方、哪些部件上应用了连通器。

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物理教案

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物理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学习连通器的概念。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从概念出发,让同学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是连通器,记录下来。学生对照概念,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 10-3-2 所示)。

连通器教案

《连通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二)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2)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连通器 实验展示: 1、把用橡皮管连接的U型管中注入红墨水,请同学们观察,看液面有什么特点? 2、用夹子夹住U型管底部的橡皮管,在U型管一端再注入一些红墨水,请同学们看液面有什么特点? 3、松开U型管底部的夹子,观察液面有什么变化?提高一边,有什么

变化?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种仪器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观察仪器的上端有什么特点?下端有什么特点? 这种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板书) (二)连通器的特点 【提出问题】那连通器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特殊的原理呢?出示一个连通器,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下面我以这只连通器(四管连通器)为例来做一个小实验: 在连通器中到入红色墨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生:液面相平 将连通器分别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倾斜,液面还相平吗? 生:相平 师:那么,根据这个实验可以总结出连通器的特点是什么呢?谁来回答?

生: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师板书) (三)连通器的原理: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右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 可得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 p=ρgh 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多媒体展示: 图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四)船闸的工作原理: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 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课件,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小结:

《3.连通器》教案2

《3.连通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船闸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处、各向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3)如果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二力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创设情景 (1)公园里喷水池中的水为什么会向上喷? (2)自来水塔为什么要高过屋顶? (3)茶壶嘴口为什么要比壶口高? (二)新课教学 1、连通器 (1)连通器的定义 问:茶壶壶嘴和壶把与壶身连接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比较该图片中两副图后问:茶壶的形状、大小不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回答出: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的规律 演示:连通器内盛有液体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关系后演示:①给课本图9-3-2所示装置中灌水,使玻璃管升高、下降或倾斜;②给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容器组成的连通器演示仪中灌水。 规律:同种液体在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3)分析连通器中水面相平的原因

《连通器》word 教案

课时教案

比热容 【学习要求】 1、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会根据吸放热公式进行有关热量的计算。 【例题选讲】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B、吸收热量多的物体比热一定大

C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长高的温度 例2、把质量为500克,温度为40°C 的铝块加热到100°C ,铝块吸收了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能使多少20°C 的水升高到40°C ? 例3、利用太阳能将2000千克的水从15°C 加热到50°C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烟煤?(烟煤的燃烧值为2.9×107焦/千克) 例4、质量不同,初温相等的大、小两个铁块,吸收了相等热量后将它们接触,则大、小铁块之间有没有热传递,为什么? 例5、在沙漠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奇特现象.而沿海地区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这表明水对气温有显著影响,是因为( ). A .水的透明度高,容易吸收太阳能 B .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C .水在蒸发时有致冷作用 D .水的对流性能好 思路点拨:沙漠地区缺水且多沙石,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夜间沙石散热较多,温度降低较快,因而早晨气温较低;午间在阳光的照射下,沙石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使得气温迅速升高,于是出现昼夜气温差别较大的现象.而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海洋与沙漠地区在同样散热的情况下,海洋的温度降低不多,夜间气温不太低,白天气温也不会升得过快,所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不大.选项B 正确. 例6、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5-4中a 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课上检测题】 一. 填空题: 1.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 ,水的比热是 J (kg·℃)其物理意义是 。 2. 冬天供暖用的散热器中盛的是水,原因是 。 3. 一个杯子热水,放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会降低,但其 不变,喝掉一部分后,其质量减小,但 仍不变。 4. 可以用 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 。 5. 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时,气筒的温度会升高,这主要是由活塞对空气 使空气的 增加的缘故。 6. 2001年3 月,和平号空间站完成使命,安全坠入南太平洋海域,当“和平”号进入稠 图15-4

连通器教案(北师大版)

第八章第三节《连通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素养,我本节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解答生活中一些现象,发现未知规律的欲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方案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究者、发现者。这种“探究式”的学和教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多了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和时间,因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是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连通器,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出连通器。 2.了解用“假想液片法”解释连通器的原理。 3.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了解船闸的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认识连通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 力。 2.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人工喷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连通器的事例,使学生体会物理与 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应用实践的能力。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特别是对葛洲坝和三峡船闸的了解,培养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时液面总相平。 【教学器材】 茶壶、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铁架台、红墨水、牛奶、橡皮软管、连通器模型、漏斗、自制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连通器教案

第三节连通器 6、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 教学课题连通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仪器材料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方法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连通器 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8.3连通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2)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课堂练习: 题目:(课前写在小黑板上)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2.引入新课: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板书课题:第四节连通器、船闸)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读图:读课本中图8-14,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教师板书)。 2.阅读课本P64“科学窗”中图8-15,分析为什么连通器内静止液体的页面总是相平的呢?我们来进行看图分析: 设假设液片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h左和h右,由于水不流动,即液片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水对液片的压强相等;因为两管中同是水(即液体密度相同),只有两管水深相等,压强才能相等。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水面总保持相平。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应用公式p=ρhg,证明h左=h右。

3.交流讨论: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这一特点及其具有这一特点的道理后,了解一些它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课本上图8-16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列举出自己所见到的连通器的例子。然后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了解一下你家中哪些地方、哪些部件上应用了连通器。 4.讲述船闸: (1)首先讲述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 (2)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的葛州坝的二号船闸。 (3)出示船闸活动挂图,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程(讲述时,请同学看清“闸门”和“阀门”的位置和它们的开闭情况,明确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 三、归纳本课内容和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 讲述:本课要求同学们了解连通器(可复述一遍连通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连通器的应用比较广泛,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进一步了解连通器的应用,船闸就是应用连通器道理,它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 2.课堂练习: 如果船要从下游经过船闸到上游,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简单过程,着重讲明“闸门”、“阀门”开、闭顺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了解连通器的特点及其原理;看图8-17,说一说船只经过船闸的过程。2.观察家中哪些用具利用了连通器,举出1~2个例子。 教学反思 1.本课属液体压强的应用,要多举些例子进行说明,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洗衣机的排水管、卫生间的排污管等。在知识上不宜作过高要求,只要常识性了解就行了。 2.关于连通器的演示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很有作用,特别是较矮的那个容箱,取下橡皮帽后向外喷水,很受学生喜欢,由此也可以简介喷泉、公园里的喷水装置、水塔和自来水管等简单问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3.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出本课教学目的,因此不能要求过高。只能控制在一种液体不流动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连通器》教案

3.连通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道连通器原理,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能用连通器原理 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经历“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液体压强的知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利用自制泉水演示模型演示泉水喷涌的过程,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思考:如果降低塑料瓶的位置和泉眼相平,泉水还会涌出吗?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 一、连通器 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阅读教材P45,做“实验探究:连通器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9-3-2 所示)。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

连通器船闸教案

连通器船闸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2)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课堂练习: 题目:(课前写在小黑板上)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 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2.引入新课: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 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板书课题:第四节连通器、船闸)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读图:读课本中图10―19、图10―20和图10―21,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下部 都是连通的),像这三幅图,上都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教师板书)。 2.演示连通器如图2所示,在连通器内装入红水,平放在讲桌上,在水不流动时, 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几个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教师可用尺子平放 在几个容器的水面处,启发学生回答出上面观察到的现象。 用黑板刷把连通器的底坐垫成斜的(即连通器斜放置在讲桌上),又观察几个容器中 的水面是否相平(仍用尺子比一比),让学生回答,水面仍然相平。

把连通器平拿在手上,将出口最矮的容器口上端的橡皮帽取掉,又观察到什么现象?(水从该容器口喷出,喷的高度跟另外几个容器中的水面几乎相平,同时这些容器中的水 面降低。) 3.小结实验结果:由以上实验可知: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 持相平(教师板书)。 4.演示课本中图10―22,将图中右面的玻璃管上提和下放,观察其现象跟上面得出 的结论是否相同?验证上面所得结论,加深学生对连通器这一特点的认识。 5.讲述:由课本中图10―23所示,设液片AB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 h左和h右,由于水不流动,即液片AB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水对液片AB的压强相等;因为两管中同是水(即液体密度相同),只有两管水深相等,压强才能相等。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水面总保持相平。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应用公式p=ρhg,证明h左=h右。 6.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这一特点及其具有这一特点的道理后,了解一些它的应用是很有 必要的。除了课本上图10―19、图10―20和图10―21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列举出自己所见到的连通器的例子。然后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了解 一下你家中哪些地方、哪些部件上应用了连通器。 7.讲述船闸: (1)首先讲述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 的江河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 (2)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的葛州坝的二号船闸(参看彩图2,葛州坝二号船闸和它的人字闸门)。 (3)出示船闸活动挂图,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 程(讲述时,请同学看清“闸门”和“阀门”的位置和它们的开闭情况,明确船闸就是一 个巨大的连通器)。 三、归纳本课内容和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 讲述:本课要求同学们了解连通器(可复述一遍连通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连 通器的应用比较广泛,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进一步了解连通器的应用,船闸就是应用连 通器道理,它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 2.课堂练习:

《连通器 》教案3

连通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教学难点: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器材:自制连通器、压强在液体中传递演示仪、关于连通器原理和船闸原理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连通器教案和课后习题

第三节连通器教学课题连通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仪器材料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方法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连通器 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 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 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猜想 观察 讨论、分析、推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3连通器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3连通器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教学难点】 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 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 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 的?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 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 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学习连通器的概念。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从概念出发,让同学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是 连通器,记录下来。 学生对照概念,列举生活 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 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 9-3-2 所示)。 对照连通器概念分析仪器,验证该仪器确 实是连通器。 认识仪器,观察实验。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 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 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 水面所在位置。 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 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 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讨论。 两边不等高时,学生对水 面情况的猜想可能不一样。 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 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观察演示实验,描述现象。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连通器》教案2

《连通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相平(等高)。 3、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 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 ,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的结论。 4、应用、讨论 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 根据图8-17分析船闸的结构,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 二、液压技术 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 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殊的装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生活中能见到很多"四两拨千斤"装置。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 演示实验,先放大砝码,再放小砝码,最后两边平衡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描述现象后讲解。注意强调两边条件的对比:面积的比例关系要和砝码质量比例对应起来。在教师带领下,逻辑清晰地比较相关因素。推导出两边压强相等的结论。 得出结论:密闭液体中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在教师总结的提示下,明确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 2、液压技术及应用 1653 年,帕斯卡发现了上述规律(帕斯卡原理)。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师生共同举出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机械。比如,千斤顶,推土机、挖掘机中用到的操作杆,汽车的液压刹车系统,机械中用的液压密封等等。积极思考,举出生活中可能用到液压技术的装置。 以汽车液压刹车系统为例简单分析。问: (1)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小针筒? (2)哪部分等效于大针筒部分? (3)系统是怎样实现制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