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14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
1、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达到的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
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例如:小A的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管平滑肌收缩→小A的口径↓→小A的灌注量不致增大.
3、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负反馈: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其意义在于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稳定。
二、问题
1、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生理学意义?
答: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于其中的液体环境,并且称之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学意义在于通过自身调节和反馈是机体的生理保持正常、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一、名词:
1、极化状态: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为极化。
2、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机制:K+的外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的Na+通道打开, Na+内流,膜电位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
4、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5、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6、超极化: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为超极化。
7、去极化: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态,为去极化。
8、复极化: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
9、完全强直收缩:如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在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
缩。
10、电紧张性扩布:电紧张当电流通过时,某一神经或肌肉产生的易激动性和传导体的变化
二、问题:
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钾离子进一步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钾离子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顺浓度剃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钠离子通道失活而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负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钠离子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钾离子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
1.突触
2.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阈下总和:2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总和,前者为空间总和,后者为时间总和。
3.突触前抑制:是经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在此情况下,突触后膜本身的兴奋性并无变化,也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说明出现抑制效应的原因在突触后膜,而在突触前的轴突末梢,所以称为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许多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由于这种抑制是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
5.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6.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基本部分组成。
二、问题:
1、突触传递的特点。
答:(1)单向传递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的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
(2)中枢延搁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为止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减去感受器发生兴奋及神经冲动在传入神经及传出神经上传导所需的时间,并减去效应器潜伏期所需时间,所余时间就是中枢延搁的时间。
(3)总和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一个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反应,但却能引起中枢产生阈下兴奋。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引起反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