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角色认知(2)角色体验(3)角色期待。2、气质: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者通过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4、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辅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5、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

6、定式: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7、创造性:个体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

8、价值观: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或意义性)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9、去个性:个体在群体情境下有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个体在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

1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最佳水平。

11、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12、过度学习:对资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一般讲,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两的 1.5 倍为最好。

13、代沟: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

14、接受学习:教师引导小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就是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接受。

15、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和阻碍作用。

16、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7、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动力。

18、班级群体:学校行政部门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就是班级群体。

19、脑力激励法:由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相互启发,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0、关系转换说: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有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21、概念:用某种符号来标志具有共同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其或特性的观念。

22、非特殊成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事例中。

23、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 。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

24、元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和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保证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25、性格: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26、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27、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简称“问题教学” 。

28、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的行为。

简答题1、按照人的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气质类型可分为哪几种?答:(1)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兴奋型;(2)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4)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与这四种相对应,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有哪些?答:(1)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有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3、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第一,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第三,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支配,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4、简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答:(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2)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4)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5)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6)恰当运用竞争与合作;(7)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5、如何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答:(1)适当分离,缓解冲突;(2)分清角色主次,教师对角色冲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3)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4)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

6、学习发生迁移的条件有哪些?答:(1)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4)智力水平;(5)定势。

7、简述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答:(1)概念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2)概念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4)概念自觉性不断提高。

8、心理防卫常用方式。答:(1)合理化(2)投射(3)转移(4)压抑(5)反向作用(6)认同(7)否认(8)抵消(9)补偿(10)升华。

9、简述奥苏泊尔认知同化理论。答:奥苏泊尔更关注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认为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的主要观点是:(1)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观点相反;(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10、简述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动机有哪些?答:(1)因厌烦而追求刺激;(2)因挫折或紧张而发泄或逃避;(3)寻求注意、承认和地位。

11、如何正确对待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答:(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2)有针对性的引导解决;(3)善于奖励,不要迷信惩罚;(4)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12、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答:(1)由于角色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师生冲突;(2)由于年龄“代沟”而产生的师生冲突;(3)由于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师生冲突;(4)奖励和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13、教师角色冲突表现有哪些?答:(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2)对角色行为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4)其它社会角色间的冲突;(5)角色内部冲突(自卑与自尊的冲突)。

14、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答:(1)视觉、听觉等知觉转换方面存在障碍;(2)有视觉运动性感知障碍;(3)运动不协调;(4)言语发展障碍;(5)易于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6)有时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

15、对学习困难儿童应注意哪些?答:(1)对儿童的困难予以理解;(2)应及早发现,寻求专业人员训练矫正;(3)教师应给予耐心、细致、具体的帮助,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儿童的自信心;(4)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发展感觉统合能力。

16、知识应用形式分别有哪些?答:一是应用已学知识完成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二是应用已有知识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三是应用已学知识去发现或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7、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答:(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2)“严格管理者”的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学生楷模”的角色;(5)“心理调解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6)“学生的朋友、知己”的角色。

18、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性发展的阶段划分。答:(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2)权威阶段(6-7 岁);(3)可逆性阶段或互惠阶段(8-10 岁);(4)公正阶段(11-12 岁)。

19、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历程发展有哪些?答:(1)强制阶段(0-6 岁)(2)强化阶段(6-9 岁);;(3)遵从集体阶段(9-16 岁);(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 岁-成年);(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20、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答: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分为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阶段 A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 工具性享乐主义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C 阶段 D 3、后习俗水平:阶段E 阶段 F

21、简述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答:(1)拓展问题。(2)分解问题。(3)常打问号。(4)列举属性。(5)延长努力。(6)形成人为联想。(7)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8)尝试灵感。

22、认知技能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答:(1)从范例中学。(2)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3)策略选择。

23、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有哪些?答:(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3)提供元认知指导。24、简述华莱士问题解决四阶段。答:(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25、列举杜威解决问题的五步骤。答:(1)疑难;(2)分析;(3)假设;(4)检验和评价;(5)结论。26、心理治疗和咨询常用的方式有哪些?答:(1)认知重建技术;(2)行为契约技术;(3)系统脱敏法;(4)惩罚疗法;(5)家庭疗法;(6)小组治疗。(4)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27、加涅把学习分为哪六类?答:(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

28、影响士气的因素有哪些?答:(1)对群体目标的赞同;(2)对活动的满意感;(3)群体的领导方式;(4)和谐的人际关系。

29、个性的性格特征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述个性的性格特点)答:个性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行动以克服困难的能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30、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迁移?答:(1)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2)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实际运用;(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31、对儿童的冲动行为可采用哪些方法?答:(1)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2)使用“自我教育训练” ;(3)使用行为改变技术;(4)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5)暂时隔离法。

32、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2)及时性原则;(3)适当性原则;(4)儿童化原则。3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答:(1)教育者言行一致;(2)是学生活的道德实践经验;(3)培养学生道德评判标准。34、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答:(1)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2)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3)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善长救失。(4)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

35、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答:(1)创造一种民主教学的学

习环境。(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3)鼓励实践,尽力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4)事实培养创造性的指南:A.鼓励、接受发散思维。B.容忍异议。C. 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D. 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E. 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刺激。

36、简述记忆三级加工模式。答:记忆三级加工分别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刺激的信息以感觉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中,视觉、听觉以映像形式储存,所以又叫“映像记忆” 。受主体关注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中,其它信息保持1 秒后消失。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期记忆,而未经过复述的信息保持1 分钟后丢失。

37、班级群体的提点是什么?答:学校行政部门将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的成员所构成的学生群体就是班级群体。其特点是:(1)班级有明确而统一的目标,班级成员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2)班级的组成是指令性的,编班一般不考虑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愿望,学生也不能随意调班。(3)班级成员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基本相同,虽有个别差异,但身心发展大体处于同一水平。(4)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具有权威性。

38、简述隐喻训练法的类型。答:隐喻训练法是有威廉戈登提出的。所谓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替代另一种事物和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的方法。其类型有: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迫冲突。

39、什么是教育机智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教育机智反映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和理解性,反映了教师对偶发事件的意义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2)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巧妙地因势利导;第二,要能够灵活的应变;第三,要注意“对症下药” ;第四,要善于掌握分寸。

40、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答:(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2)要针对性的引导解决。(3)善于奖励,不要迷信惩罚。(4)教师要通过自身工作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非假手家长。

41、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答:一是通用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不涉及任何具体学科的内容,只开设通用学习策略的课程,教授通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二是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即根据一定的学科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教授与该学科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三是交叉式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即先教授通用学习策略,再将所学的策略运用到具体学科中,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到具体的学科学习中。三种教学方式都不同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的,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大部分研究者提倡第三中教学方式,因为其适应面较广,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42、简述应如何促进小学生概念学习?答:在小学生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辅导起很重要的作用。(1)多用变式。在辅导学生学习概念时应引导学生多使用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实例在细节方面的变化。一切包换概念关键特征的事物都是这个概念的肯定实例。(2)多用比较。比较是理解的基础,在教学和辅导中,将概念实例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这能使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概念。(3)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肯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了概括的关键信息,而否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了用于比较的鉴别信息。所以,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不但要多用变式,也就是使用肯定实例突出关键信息,还要使用否定实例加以鉴别。

43、简述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答: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 。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

44、简述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答:(1)集体目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2)规范和舆论是建设班集体的又一关键因素。(3)群体内聚力是影响班集体的重要因素。(4)心理气氛和士气也影响班集体的形成。

45、简述概念的同化模式。答:根据奥苏泊尔同化论的观点,同化具有以下三种模式:(1)类属性同化——把新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类观念中。(2)总括性同化——学生通过综合归纳获得心学习概念的意义。(3)并列结核性同化——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概念的意义。

46、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答: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产生,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个人技能熟练的程度。在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但即使再简单的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的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能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

2015教资统考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教资统考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 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13.准备状态: 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 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 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 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 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 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 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 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 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 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在 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 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 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 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 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 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 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学生的学习 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 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 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 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 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 成了一定的联结。 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 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 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 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 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 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 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 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 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列学 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 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 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 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 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 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 射现象。 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 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 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 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 →S 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 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 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操作性行为, 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 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 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 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 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 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 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 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 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 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 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 一个格式塔过程。 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 题情境的突然理解。27.学习顿悟说 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 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 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 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 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 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 和有目的的过程。 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 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 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 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 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 上是一致的。 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 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 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 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的构 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 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人类具有三 种表象模式,即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 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 的体系组成。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 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 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 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 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 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 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 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答案: 1.A 2.C 3.B 4.A 5.D 6.B 7.A 8.B 9.C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 ) A.杜威 B.斯金纳 C.霍尔 D.桑代克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 A.学生 B.教师 C.教案手段 D.教案环境 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B)。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B)。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B)。A.25% B.50%

D.100% 5.(A)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C)。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解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10.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1.对程序教案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小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小学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小 学 生 心 理 学

小学生心理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 广义: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狭义:特指儿童心理学。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出生到成熟(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 诞生。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儿童心理》,这部书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陈鹤琴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其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天观察摄影,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朱智贤著作《儿童心理学》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四、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是揭示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小学生:-岁至-岁。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与意志的

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思考题: .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试述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天性与教养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体差异。 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并因材施教。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些特征仍保持一致,有些发 生明显变化。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定义:遗传:指生物性状(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逐代传递的现象。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儿童,实质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作用:这是心理学上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有了这个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朱智贤)。

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1.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1.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得首要职能就是( )。 A.计划决策职能 B.组织实施职能 C.指挥运筹职能 D.监督控制职能 2.学生品德得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与( )。 A.表达 B.外化 C.内化 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就是怀疑自己家里得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得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得东西 D.青春期少年得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得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一般内驱力 6.幻灯片与教学电影得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得人格障碍属于( )。 A.强迫型人格 B.偏执型人格 C.回避型人格 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得就是( )。 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得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就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得课堂气氛 B.消极得课堂气氛 C.松散得课堂气氛 D.对抗得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得标准,智力超常儿童得智商最低临界值应就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得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得德育方法就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得就是一种良好得( )。 A.教师权威 B.师生关系 C.教师能力 D.教师感召力 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得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 4.B1 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得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得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得认识,就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与价值标准所组成得有组织得认知结构。 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与她人得观点、情绪、思想、动机得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与对集体组织间关系得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与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与理解得态度、科学得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与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4.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得内部动力,也就是激励人行为得原因,就是以需要为基础得,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得作用。 、简答题.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得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学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做笔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做笔记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上,这样就能做到明确重点。 2.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建立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3.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 3、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答:.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的失败经验(如课堂上问答不上,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不但讲清所学知识,而且要具体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解决具体问题;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例如,请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前成功地演算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获得效能信息。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为学生的各种学习都制订一个具体的成绩目标,平时课堂练习或做作业,为学生规定一个作业目标(如十分钟完成六道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将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所相联系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当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