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作者:————————————————————————————————日期: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英语论文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李娜

(于都县仙下中学,江西赣州342321)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知识、情感技能和学习策略相比,文化意识的培养更应得到所有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英语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2)-12-0070-01 一直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是沿袭着很强的应试色彩,考试得高分成为很多英语教师的一致追求,过于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灌输,从而忽视了围绕语言体系的英语文化教育。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虽然掌握着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词汇量,很多时候却因为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导致无法完成英语的实际交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初中英语教学在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缺失。

英语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凸显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在英语这门语言中了解到异域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与文化特征,也正是通过语言的传承才能传递和宣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语言的正确使用过程中受到文化学习的制约,如西方人见面的开场白——“Lovely weather,isn’t it?”反映了英国的气候多变环境下人们所属文化系统语言中的细节联系。

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和广泛了解,发现一些学校中师生的教学仍然沿袭传统方式,

文化教育的意识还很薄弱。应试教育的不断冲击让师生都更关注考试的得分。

一、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学目标的跑偏

在教学目标上,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只是把英语教学的对象归结为语言本身,这种偏向的理论影响下,必然导致不少教师逐渐形成“纯语言能力”教学的习惯,只是单纯地从词汇记忆、句型分析、篇章结构理解等基础方面,去创设英语教学目标的固定模式。重读写、轻听说,重知识轻交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办法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

(二)英语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以往的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课本,从教学大纲开始研究,然后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来实施教学,不重点考察的内容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只是集中于语言知识,因为文化知识的考点微乎其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尚未正式出版过以文化导入为目的的系列教材,由于相关资料的缺乏,教师也很难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便疏于进行文化渗透。(三)英语文化教育方式的缺失

在英语教学方式上,目前大多数教师缺乏有关英语文化与交际文化的综合知识体系,由于教师缺乏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进而采取相对简单的教学方式,自然就无法达到文化渗透的效果。受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陈旧的语法翻译英语教学法使得我们无法有效地融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也就无法让这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出最佳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英语文化教育环境和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英语文化教育需要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而目前普遍的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紧

任务重,学习压力巨大。学生往往只能把重心放在词汇和语法上,这样的语言环境注重的还是纯粹语言能力的提高,无法兼顾文化意识的培养。此外,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以往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评判标准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努力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提高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适时课堂渗透英语文化

现在的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言目标、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细化部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循序渐进地融入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比如介绍时互报姓名时,就可以了解到中文与英语的“姓”(family/first name)与“名”(last name/given name)出现的不同位置等文化差异性;再如在教字母时介绍A为什么排在字母表的第一个位置,这是“牛”的意思,有了“牛”就成为财富的象征。在西方英语文化受到表扬、赞许时会礼貌地回答“Thank you”,而不是中国人经常说的“没什么”、“不好”等谦虚客套话语。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尽可能地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有效引导阅读英文作品,培养学生潜在文化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英语课后,教师都可以选择性地推荐一些英美的经典文学作品,让初中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阅读,通过拓展学生的视野,然后慢慢培养他们在阅读中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惯、社会关系等知识的能力。日积月累,往往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也能提高他们的人文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极大的意义。

(三)积极开展英语听说训练,在交流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的学习中,不能施行任何一种单一层面教学,必须兼顾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尤其是初中英语对听说训练的缺失,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听说是相依相存的,而对一段听力素材的理解首先要了解素材之中的背景情境。这样在对语言的理解中听说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理解中培养文化意识,让学生在语言的真实情境中体味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丁丽珍.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2]齐戈.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和跨文化交流[J].海外英语,2011,(05).

[3]孙玉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1,(01). [4]王桂英.不能没有你——对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9,(22).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c15644539.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故事我课堂教学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小学英语老师教学故事我课堂教学中最难 忘的一件事 我是一名新任教师,现在是5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老师,从业至今也有将近1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很认真地设计好教学流程,希望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虽然看似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但实际上学生的有些突发状况也是我预料不及的,而我也不得不偶尔改变我的教学来适应学生,这其中就有一件令我特别难忘的事。 我所带的5年级是众所周知的纪律不太好的班级,无论我每次上课,都必须要维持很长时间的纪律,这也使我很苦恼。还记得那天早上打过上课铃,我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满怀热情地走进教室,可是, 学生就好像是没有听见上课铃一样坐在位置上我行我素,直到我在讲台上站了有1-2分钟,学生们还是没有安静下来,我的热情一下子就被学生的态度泼灭了。我原本想像往常一样对学生发一顿火,然后让他们安静下来认真听课,突然,我改变了思路,与其强迫让学生乖乖听话,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还不如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主动学习。于是,我将课本轻轻地放在讲桌的一边,安静的等学生自觉地停下来,果然,学生见我不说话立刻就停了下来,教室里特别安静。学生屏息静气地在等我发火,这时,我却说:“同学们,还记得羽泉的《奔跑》么?‘随风飞翔有梦作翅膀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你们有梦想么?”学生纷纷回答:“有。”“你们打算怎么样实现梦想呢?”我又接着问。“好好学

习。” “那你们现在是在好好学习么?”这时,学生们不说话了,我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大多数都是在庙李居住,你们没有优越的条件,没有可以与市区孩子相抗衡的能力,更没有不认真听讲的资格!市区的孩子上课可以不认真,因为他们有优越的条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辅导班来弥补,而你们呢?家庭好点的也只能报一个一般的辅导班,这样就能实现梦想么?”见学生都不说话,我继续对他们说:“同学们,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我是一个没有伞的孩子,所以我不得不在雨中奔跑’,既然我们没有优越的条件,那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就像《水手》里唱的那样: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当我说到这里时,我发现已经有好多学生开始拿出课本认真地看单词了,有些则低头沉思,学生的反应让我很满意,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让我吃惊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听讲甚至包括每次上课都捣乱的那几个学生,他们在这一节课上听得特别认真,不知不觉已到下课时间,学生竟然有些留恋不舍。自那以后,每次上英语课学生都特别兴奋,课堂纪律特别好,让我惊讶的是几个平时都不写作业,也不背书的学生竟然会主动背书,按时交作业,下课后还主动围在我身边对我说:“老师,我想每节课都上英语。”我想我说的话确实是对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5644539.html,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作者:都业振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4期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因 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中国文化,拓展视野,提升文化鉴别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我将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1] 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1.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教科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外研社版七年级教材目录为例,课文涉及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真实性。教材中谈论着生活和学习以及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有很大程度的了解。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少之又少。这样的选材让英语与传统文化形成了明显的鸿沟,使学生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也就逐渐失去了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2] 2.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与学,二者相互依存并且都以文化为载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词汇和语言输出能力,把重点放在“应试”上。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则认为是语文学科的范畴。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教授英语基本知识,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运用英语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对语言输出的要求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教育的发展已经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飞跃性变革。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中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离开创新,如果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英语教学显然难于奏效。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教师本身来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1、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和气氛。 2、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 3、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 4、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也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发展创造的才能,鼓励学生经由创造的过程,学习做有效创造的活动。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英语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老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只会输入的“机器”,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发表时间:2011-06-28T09:01:00.2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9期上供稿作者:石永红[导读]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石永红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056400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西方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语言点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文化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可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进行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便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词汇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了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最具有代表性。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在英语国家里身价百倍,人们把它当作宠物,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如习语“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使学生会正确使用。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会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2、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如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一般情况下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随后可告诉学生“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由于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三、体会真实情景,了解西方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在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致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跨民族接触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人教社新教材的编者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会话题材比统编旧教材增加了一些。这表明: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It is uni versally ack no wledged that Chin ese culture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 n two thousa nd years, which once had great in flue nee on the world. Although China risks copying the Western lifestyle ' s worst aspects, especially of unhealthy eating and drinking, Which once gave rise to many problems. Fort un ately, Chi nese begi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e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examples might be given easi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added into our CET4and CET6,which help us get hold of it better. All in all, Chin ese traditi onal culture accompa nies our growth all the time, which has already deeply rooted in our daily lives. As a Chinese, What we ought to do is to transmit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ly with these efforts adopted can we en sure that Chi 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 leaded to a brilliant future.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e importa nee of protect ing traditi onal Chin ese culture, which is challenged or facing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ing society and cha nging lifestyle. Besides, China is n ati on wide spari ng no efforts to do it.(36 words)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ee to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lso to the harm onious developme nt betwee n local econo mic and social developme nt. In my opinio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raditional culture 1 / 21 / 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但是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以下是我结合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is a driving force for national p rosper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extending and promoting the qu 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current education r 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 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i mpact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eac hing ignores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How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 sroom teaching, is each of our English teacher thought-provoking topi c. The following is my with several years of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 e to talk about his own views.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A, stimulate interest, is the source of pow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大脑就会立即引起兴奋,思维变得敏捷和活跃,在学习中就能进入最佳状态,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形式,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 From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 al point of view,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the br ain will immediately excited, thinking more agile and active, can ent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2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 (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 ,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

(完整版)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如何以故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仅就文章细节和某些事实向学生提问,即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直接的或命令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必要的;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无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牛津英语教材的故事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意识的素材,从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堂课的课题"Alittle,greenman"是一则故事,主要句型为动词过去式的结构。重点是故事的阅读理解,难点是动词过去式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以交际法为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运用多媒体声、色、形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交际的空间,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案例实录 1、利用话题,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一开始,我就问学生What'syourfavouritething?这个话题学生比较熟悉,贴近他们的生活,纷纷举手发言。 S1:Myfavouritethingisdoll. S2:Ilikefootballbest. 随后,我让学生猜猜:What'smyfavouritething?学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很想知道我的最爱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想表现出自己非常了解我,于是他们的思考热情和发言欲望得以初步激发。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S1:Yourfavouritethingismoney.(你最喜欢钱。) (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S2:Yourfavouritethingisus.(你最喜欢我们。) (我点头说:Yes,Iloveyou.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用真诚的眼光望着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这些书本上永远找不到的回答非常符合实际,表明学生的确了解我。这一话题的引出,通过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猜,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又为师生间创造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性的特征。 在引出了spaceship,本故事中一个重要因素后,我又以spaceship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 What'stheanothernamefor'spaceship'? S1:UFO. (原本我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会有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可事实证明学生的知识面真广,教师不应该小看他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立即翘起大拇指予以表扬,其他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随后我又问学生: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Abstract: English Language Study is not only study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nglish grammar; whil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s neither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nor English grammar. They must involve culture, and establish a close tie with it. This thesis aims at introdu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Infiltrating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meanwhile,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filtrat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Language Study;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Infiltrating 摘要:英语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英语教学也并非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的教学。英语学习和教学都应该而且必须涉及文化,并与之紧密联系。本文在介绍文化渗透与英语教、学两方面的关系的同时指出了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语学习;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一、前言 英语学习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我国的英语学习也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新华网上海3月26日电(刘丹滕育栋)我国全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和非专业),占全国总人数的约四分之一。其中,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加在一起超过1亿人。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 虽然英语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效果却极其有限。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了英语教育,可学生的水平却一直不能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还没有初中生高。他们对要求的学习内容根本不能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所以,高职英语教学不得不一边补旧课,一边上新课。这样上课,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成了“梦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相互脱节;各学校各地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等。 对我们来说,我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只能从当下找到合适的办法以达到最理想效果。教、学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也是英语教育的着力点。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内容;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2]。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

故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

故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 一、在字母教学中的使用 《PEP小学英语》Book3中涉及到一个四会字母教授的问题,即学生需 掌握对字母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字母的书写需定位在四线格中,所以具体的字母应写成怎样,写在什么位置,学生记忆较为困难。在 教授中,如何有效地实行字母的教授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通过 “故事”结合“楼层”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记忆,效果较好。形象 地将四线格由下往上依次分成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以此教授字母。例如F、f的书写格式教授中,教师能够这样讲:F像一面旗子,它站在 二搂之上,迎风飘扬,英姿飒爽;f顶天立地,是所有字母里个子最高的一个,它还不忘在腰间配上一把宝剑,很神气,很威武。在教师这样的描述下,此时字母的具体形态和位置活生生地体现在了学生面前,记忆深刻, 且兴趣盎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字母中有很多能够采用这样生动的描述。如:K很热情,每次见面都不忘伸出两个胳膊去拥抱他人;k很爱漂亮,出门总不忘在胸前别上个蝴蝶结去赢得别人的赞美;b比较贪吃,结 果肚子上堆积了厚厚的脂肪,瞧,它的肚子都凸出来了呢等。小小的字 母在此时都富有了生命,带给学生无穷的吸引力。 二、在词汇教学中的使用 故事能够将一个个无意义的词组变成有意思的连接。在增加课堂教学 趣味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记忆。例如在教授单词 walking,jumping,running,swimming,flying时教师就将这几个单词 串成了一个趣味十足的小故事。一只小猪在漂亮的公园里散步,这个时 候阳光明媚,小猪高兴得唱起了Walking,walking,I''''mwalking.接着它又跳起了绳子Jumping,jumping,I''''mjumping.这个时候出现了一 只老虎,小猪吓得跑了起来并大叫Running,running,I''''mrunning.老虎也追了过去He''''srunning.I''''mrunningtoo.小猪发现前面有一 条河,他跳了进去游到了对岸Swimming,swimming,I''''mswimming.没 想到老虎也会游泳He''''sswimming.I''''mswimmingtoo.正在小猪走

英语教学中进行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他们。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本身很少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我认为,英语教师我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英语课堂,使英语课堂不只是学习外语的地方,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学生大部分是90后或者00后,他们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新鲜事物,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中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课堂气氛的调整。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擅长英语,有些同学26个字母也认不下来,所以英语可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头疼,很多同学坐不住就开始说话,课堂纪律有些混乱,但是在英语课堂上增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调整课堂气氛,避免英语课堂的单调。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讲究的“尊师重道”,“孝道”,又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他们对于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又有一定的限制。

二、英语课堂中实施传统文化的策略 教材内容的调整。目前使用的中学英语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务必需要多增加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单词到短语再到文章。 首先,可以多增加一些表述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的英语词汇,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饺子,龙舟,屈原,孔子,孟子,孔融等等。 其次,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作为阅读内容,现在的中学教材,大部分的文章是英语文化的文章,学习英语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对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加重要,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可以加入比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卧病求鲤》等这样的内容,这样,同学们不但学习了英语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最后,在考虑到西方文化知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同时,可以通过国学经典的英语翻译,将中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渗透其中,在为同学们增加跨文化交际材料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doc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人们一定会渗入文化的教学。同样,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避免一些语用方面的错误。 因为,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经验是由语言来描述、来储存的,人类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也是由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在一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几乎就没有关于雪的词汇,因为他们那里从来不下雪,理所当然,他们对雪就没有理性和感性认识。而爱斯基靡人却对雪做了非常仔细的分类,因为他们居住在冰冷的北极圈附近,雪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阿拉伯语中有几十个词汇来称呼骆驼,而汉语中只有一个词“骆驼”而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我们在教中学英语时,应该努力将文化渗透于中学英语的教学之中。我在教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不同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对等的词汇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我们在讲解词汇时应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

涵只有部分相同。如在英语中,family指丈夫、妻子和孩子, 而汉语的家庭很可能是丈夫、妻子和孩子还包括祖父母;又如birthday party在英美国家非常普及,多是指好朋友聚集一堂.吃生日蛋糕,赠送小礼物,还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如:舞会、酒会、烧烤、野餐等,而中国生日开晚会不太普遍,大多是年长的人做整十的生日,亲朋好友一起吃顿饭而已。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例如,龙在汉语中有吉祥之意。如龙飞风舞,龙风呈样;而dragon在英语中是一 种凶猛的、邪恶的动物,指人时常含贬义。在Collins Cobui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这本字典中,有这样的句子: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又如凤凰有祥瑞之意,如龙风呈样;而phoenix却有再生之意,指长生鸟在沙漠生活了数百年后,自焚于火柴堆中,并由此再生,开始另一循环。还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文化中有文化内涵。如汉语中的松常比喻人具有坚定不移、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而pine则没 有此意;汉语中的虎有勇猛威武之意,而tiger则没有这样的内涵。当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想很多其它的好方法将文化有意识地渗透于语言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语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人们一定会渗入文化的教学。同样,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应当有意识地将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告别、打、邀请等用语的规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