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_zyz
- 格式:doc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14
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火山岩储层是岩石油气藏的一种,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特征。
在油气勘探中,火山岩储层是一种重要的勘探对象。
预测火山岩储层的存在和性质对于减少勘探风险和提高勘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属性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的技术,通过分析地震资料中的能量分布、频率、幅值等属性,识别地下地质构造和储层特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为火山岩储层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1. 分析火山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特征;2. 探讨地震属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3. 研究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效果;4. 提出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优化方案。
三、研究内容1. 火山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特征;2. 地震属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3. 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4. 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优化方案探讨。
四、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获取火山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特征、地震属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以及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案例;2.数据分析:基于已有的地震数据,将地震属性技术应用于火山岩储层预测,并分析评价其效果,并探讨优化方案;3.数值模拟:对不同的优化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评估其对火山岩储层预测效果的影响。
五、论文框架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 论文结构2. 火山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特征2.1 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和特征2.2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特征3. 地震属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3.1 地震资料的性质和分析方法3.2 地震属性技术的基本原理3.3 地震属性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4. 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4.1 地震资料的选取和处理4.2 地震属性分析结果的解释4.3 应用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分析5. 地震属性技术在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优化方案探讨 5.1 地震属性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5.2 优化方案的设计和实现5.3 优化后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分析6. 结论和展望6.1 研究成果总结6.2 研究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6.3 未来研究展望。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李留中;李新宁;雷振
【期刊名称】《吐哈油气》
【年(卷),期】2007(012)002
【摘要】根据目前已发表的文献,地震属性有数百个之多,通常用于地震解释的也有30—50个。
地震属性技术作为地震勘探的一项新技术,已经在油田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预测与描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它是连接地震信息与储层及油气藏分布的有效桥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包括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属性优化和储层参数转换等技术。
地震属性提取包括剖面属性提取、层面属性提取、三维体属性提取。
通过吐哈-三塘湖盆地的应用实例分析不难看出,应用地震属性预测油气藏在原理和方法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5页(P127-131)
【作者】李留中;李新宁;雷振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路家庄区块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波斯湾盆地中部S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塔东古城地区鹰三段储层预测中的应用5.多参数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冀东NP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01月地震属性分析在Y8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张斌(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摘要:文章以龙湾筒凹陷Y8块九佛堂组下段火山岩油层为例,在精细井震标定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属性分析,预测了与出油井点类似的地震反射特征的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
认为中强振幅连续地震反射是火山岩油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沿目的层段提取多种地震属性,优选最大能量振幅属性综合刻画有利火山岩储层展布,结合构造背景,指出下步进行评价井位部署的有利部位。
关键词:龙湾筒凹陷;井震标定;地震属性;沿层切片;井位部署Y8块位于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北部凤阳堡鞍部带凤1井北,周边紧邻太平庄洼陷带和余粮堡洼陷带,属于洼中之隆,具有有利的构造背景。
从钻井揭露情况来看,周边有3口井钻遇到九下段的火山岩,而在火山岩中仅Y8一口井见油气显示,并试油获工业油流。
因此对该套储层的横向预测在油藏评价井位部署中十分重要。
本文以该火山岩油层为目的层,在前人研究成果及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井震联合标定,通过构造精细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有利储层的展布特征。
1地震资料解释龙湾筒凹陷钻井揭露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白垩系上统及新生界地层。
Y8块主要目的层为九佛堂组,其中九下段顶部的油页岩发育段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将九佛堂组划分为上下两段。
余8井的含油目的层段位于九佛堂组下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粗安岩。
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精细标定地质层位和储层层位的基础上,对九下段顶界、九下段油层顶界进行了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2沉积背景简况根据勘探所取得的认识,龙湾筒凹陷九下段地层碎屑岩沉积时期,余8井位于半深湖亚相,录井资料显示岩石大多为深灰色。
该块九下段火山岩相带为喷溢相,推测为水下喷发,岩石遇水能形成各种裂缝从而使致密的火山岩具有储集性能。
喷溢相内部又可分为顶部、中部和底部三个相带,从余8井测井曲线图来看,这三个相带在测井曲线上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区别:顶部是炽热熔岩遇水炸裂而形成的自碎角砾化粗安岩带,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熔渣,相比中部亚相具有电阻率低,时差和中子高的特点,说明物性较好。
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 储层地震反演技术1.1 概述地震反演是储层横向预测的核心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地质条件及研究目的,地震反演方法均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广义的地震反演包括了地震处理解释的全部内容,通常意义上的地震反演系指储层地震反演或波阻抗反演技术,与地震模式识别油气预测或神经网络预测储层参数相比,波阻抗反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储层预测的一种确定性方法,这也是所谓的“电阻率反演”或“自然电位反演”到目前为止仍不能为地球物理家所真正接受的根本原因。
储层地震反演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并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最初人们将地震反演作为地震属性研究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的波阻抗或速度属性。
并且一直到现在仍有这种习惯。
按这一观点,波阻抗反演应是地震属性研究中迄今为止最受重视、发展最为完善、应用效果最明显的一种属性。
并且它不但具有明确的地球物理含义,而且也具有显著的地质意义上的可解释性。
在过去的30年中,SEG 、EAGE 等所属刊物或会议刊载地震反演方面的论文有近200篇之多,中文文献亦是如此。
与此同时国外先后推出道积分、seislog 、 v 一 1os 、 G 一 los 、 BCI 、 Pa 即、 Strata 、 Ja * n 、RM 等多种反演软件或软件包。
其中 Seislog 、 Strata 等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Jason 近年来也逐步得到推广,这些软件为国内油气勘探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Emerge 及西地所研制的SEIMPAR 等软件将非线性方法用于储层反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地震反演的内容也从波阻抗扩展到储层物性估计、多属性综合分析等方面,在面对实际地质问题时,尽管从波动理论上没有令人信服的基础、但非线性算法所带来的实用效果似乎更为重要。
1 .2 波阻抗反演的主要方法几乎所有的波阻抗反演软件是基于褶积模而开发的,因此波阻抗反演相应地应该满足褶积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1)地震模型假设地层是水平层状介质,地震波为平面波法向入射,地震剖面为正入射剖面,并且假设地震道为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褶积( 2 )反射系数序列。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油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摘要:辽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形成了多种油气藏类型,面对如此复杂的油气藏储层模式,如何精准地进行储层“甜点”有效识别及预测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以西部凹陷S229油田为例,综合分析优化沿目的层时窗内提取的几何类、频率类、相关类等地震属性,运用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手段,成功地发现了沙二段深层异常高渗油藏,以此指导部署实施了4口百吨以上的高产井。
应用结果表明,地震多属性融合储层预测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有效的一种储层研究技术,其研究成果为该油田探明储量的上报及后期高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三维地震;多属性融合;储层“甜点”预测;高渗油藏0前言地震属性分析是识别隐藏在地震数据中的相关岩性和物性信息,基于地震数据丰富的空间变异信息来认识地层岩性、特殊岩性体、潜山等油气藏的非均质性的有效手段。
随着各油气田对高渗油气资源投入开发,高渗油气层地质“甜点”分布的预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甜点”预测的可靠性往往影响到后续开发方案的编制规划。
由于受复杂沉积区内受高渗油气层固有的叠前、叠后地震响应特征、地震品质等的影响,造成利用常规技术的叠前、叠后地震反演预测下“甜点”的可靠性较低,而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提高“甜点”预测可靠性的方法亟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1 地质背景S299块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黄金带油田,对于辽河西部坳陷S299的地震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开始进行三维一次地震采集,至1999年基本覆盖全盆地,采集面积约9530km2,由于当时勘探目的、采集技术、设备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及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面条件如地震波能量衰减、构造断裂的复杂性、沉积环境稳定性、火山岩屏蔽作用、地表障碍物等的限制造成部分地区资料品质较差或缺失。
从2000年至2017年,辽河油田公司基本实现了辽河坳陷三维二次采集全覆盖,采集面积约8040km2,并从2010年开始,有针对性地选择11个重点区块开展“两宽一高”地震技术攻关,三维采集满覆盖面积约2188km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牛19井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作者:毛智禄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针对马19断块区东侧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的不确定性,首次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与完钻井资料相结合,精细刻画工区砂体分布情况,对未知圈闭储层发育状况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关键词:地震属性;三维地震;储层预测1工区概况本次重点针对牛19断块区东侧的零星出油井点进行扩边增储工作。
为老区稳产提供新的动力。
2制约探井部署和开发调整的主要技术难点由于东营组储层沉积和油气分布本身的特点,使得该块的地质体刻画和油气分布规律认识存在二个技术难点。
2.1储层分布预测难度大牛19断块区东侧处于构造高部位的牛18、牛537、牛543、牛174、牛183等井东营组Ⅲ组2的砂体发育很差,而处于低部位的牛10、牛35、牛61等井Ⅲ组2的砂体却很发育。
这个难题主要是源于东营组本身的沉积环境。
东营组储层属于沼泽化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河道窄且改道频繁,造成断块之间,甚至邻井之间砂体厚度变化都非常大。
对于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勘探评价,即使在构造上找到了圈闭,其内部的储层发育状况也很难预测。
2.2油气分布规律难以分析在平面上,牛19断块区主体构造高部位含油面积较大,但在低部位也存在零星出油井点,比如牛10、牛35、牛61井,分别产油1.15万吨、1.5万吨、2.9万吨,而在构造较高的中间部位却没有油气聚集。
另外,还存在像牛108和牛62井这样的孤立出油井点,与构造形态匹配较差,没有明显的油气分布规律。
牛19断块区东侧油气分布规律主要受岩性控制,所以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刻画砂体的发育情况。
3技术原理及简介3.1地震属性储层预测的基本思路地震地层学原理假定,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具有年代分界面的意义,要研究地层岩性和沉积相主要依据的是地震反射特征及其横向变化,也就是地震属性的变化,这是应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基本理论依据。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煤层气作为一种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已经有29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勘探[1]。
目前,煤层气勘探与开发依然处于初期阶段,各种地球物理方法正被试验性地应用于煤储层、煤层气研究。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较为成熟,在油气勘探方面的应用效果明显,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也被应用于煤层气研究中。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种类很多,有振幅类、频率类、相位类、吸收衰减类、波阻抗反演类、叠前AVO和弹性反演等,它是通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是地震资料中可描述的、可定量化的特征,并能以与原始地震资料相同的比例显示出来[2]。
不同的属性方法可反映地层不同的物性参数,因此,利用不同的属性分析方法可以对煤层气储层进行多方位预测。
1煤层的基本特征煤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明显,经统计分析,煤层多具有低密度、低波阻抗、低伽马、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三低两高”的显著特征。
研究中选取了山西省沁水盆地多口煤层气钻井进行分析,煤层密度约为1.33~2.28g/cm3,自然伽马约为33.7~110API,声波时差约为380~500μs/m,具有明显的低密度、低伽马、高声波时差的特征。
煤层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它具有明显的地震响应特征。
煤层与围岩之间具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在地层界面处能产生较强的振幅反射,在地震剖面上很容易识别。
2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的优选2.1数值模拟分析根据实际煤层资料建立煤层地质模型(图1a),模型中煤层横向连续性较好,设计煤层密度为1.33g/cm3、速度为2092m/s、煤层厚度为2~5m;设计煤层的顶、底板岩层为泥岩层,顶板泥岩密度为2.66g/cm3、速度为3968m/s,底板泥岩密度为2.65g/cm3、速度为3750 m/s,煤层与顶、底板岩层有较明显的物性差异。
数值模拟结果(图1b)结果显示,煤层厚度发生变化时,煤层与顶、底岩层间的地震波反射强度有明显变化,当煤层厚度由薄变厚时,地震反射强度有增大的趋势。
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技术在渤海复杂油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面对的大多数是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储层类型多样、储层横向变化快的油气藏,给储量预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了加快新油气田的评价步伐、确保成果质量,物探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震资料全方位的信息,运用多种地震属性手段来预测储层。
本文所运用的地震属性包括振幅属性、波阻抗反演、频率属性、地震相等。
【关键词】振幅波阻抗反演频率地震相1 概述随着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勘探开发的难度逐步变大。
油田范围内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储层类型多样、储层横向变化快且难以利用地震资料精细描述,储层预测难度加大。
地震属性,就是指地层中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造成地震反射速度、振幅、频率等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的各种数学表现就是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分析的目的就是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钻井、测井信息紧密结合转换成与岩性、物性或油藏参数相关的、可以为地质解释或油藏工程直接服务的信息,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地震资料在储层预测方面的潜力。
就是针对渤海复杂油气田的特点与难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地震资料全方位的信息,针对每个油田的具体难点,针对影响储层的几个关键点,以振幅属性、频率属性、波阻抗反演、地震相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为手段,分析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保证地震资料储层预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 波阻抗反演和砂体描述地震反演是指利用地震资料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的过程,通常意义上的地震反演常指波阻抗反演。
波阻抗反演是指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地层波阻抗的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技术,是储集层岩性预测、油藏特征描述的确定性方法。
反演而成的波阻抗剖面不仅便于解释人员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对比,而且能有效地对地层物性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到物性参数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指导油气的勘探开发。
b油田主要目的层段明下段属于河流相沉积地层,储层横向变化大。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属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地震信号的任何物理参数变化总是通过地震道形状的变化来反映与表现,地震波形的变化定量为从一个采样点到另一个采样点采样值的变化。
由于地层的变化必然引起反射特征或地震属性的横向变化,而地层尖灭点往往就对应着变化点。
属性分析的实质就是在平面上对变化点进行分析和归类,排除干扰,综合判别出最能反映砂体尖灭点的点集。
由于平面属性更具有可识别的规律性,同时更容易体现细节变化,因此在寻找岩性油气藏中属性分析比剖面解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地震属性能够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特征,但是地震属性与地下地质体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实际上地震属性大多数情况下是地下构造、地层、岩性和油气等综合因素的反映,不能简单地说单独某个属性就是指地质某一具体特征。
认真地剖析每一类地震属性所代表的地质含义,对于要进行的地震属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把地震属性分为五种:振幅统计类、瞬时类参数(复地震道统计类)、频能谱类(谱统计类)、层序统计类、相关统计类。
对单个的地震属性来说,上面的地质意义只是用来分类时所用的综合概念,但要真正考究各个属性的地质意义,不同地区对于不同的地质情况会有不同的属性相应,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种具有异常反应的属性以及地质概况进行综合分析。
即要了解何种地质异常可以引起哪几种地震异常,在有井区可以利用井段内储集层与地震属性的计算结果作比较,在无井区要根据沉积相完成对地震属性的解释,据此选择有效属性。
另外,由于计算及地震资料本身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和干扰,对于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地质特征时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属性分析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各个地区地震属性有各自的特点,甚至对于某些简单明显的地质特征,不同地区地震属性反映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利用地震属性来进行储层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采用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少的纯波地震资料以得到更丰富的地震信息、采用严格的属性提取方法避免计算中产生误差;其次,必须使用比较适合于工区特点的属性优选和分析方法,才能用地震属性较真实地反映目的层地质、地层岩性及油气特征。
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储层的精细刻画和准确预测已成为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开发成本的关键所在。
地震多属性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多种与储层特征相关的信息,进而实现对储层的定量评价和预测。
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能够反映地下介质某种物理特性的量度。
这些属性可以包括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等多种类型,它们与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震属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物性变化特征以及含油气性等信息,为储层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震多属性分析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地震数据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噪声干扰、地层非均质性等,这可能导致提取出的地震属性存在误差或不确定性。
不同地震属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冗余性,如何选择合适的属性组合以最大化预测效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地震属性分析与其他地质、工程信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储层预测模型,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和探讨,分析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提出改进和优化策略,以期为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具体实例,展示地震多属性分析在储层预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研究背景:介绍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性,以及储层预测对于油气开发的关键作用。
地震勘探作为石油勘探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在揭示地下构造、地层岩性以及油气藏分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石油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加,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入研究地震勘探的多属性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储层预测中,对于提高油气开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第43卷 第5期 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本文于年月日收到,修改稿于年6月日收到。
综合研究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波斯湾盆地中部S 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武 丽3 于文芹 杨立强 马殿仁(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武丽,于文芹,杨立强,马殿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波斯湾盆地中部S 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5):557~561摘要 本文以波斯湾盆地中部S 区块为例,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结合地质、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层位精细标定和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应用正演模拟方法从中优选出能够反映该区储层物性及含气性较敏感的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等3种属性,并依据这3种地震属性的分布特征,对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
在此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将该区储层分为四类,其中:M 井区综合评价为一类储层;M 井区西北综合评价为二类储层;H 井区综合评价为三类储层;F 井区以南综合评价为四类储层。
可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储层预测 隐蔽油气藏 瞬时振幅1 引言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一项用于储层预测和油藏表征的地球物理技术,如预测岩性和有利储层的分布,描述油藏特征,寻找难以发现的隐蔽油气区,甚至监测孔隙流体的变化等[1~5]。
近年来,随着各油田勘探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地震技术的日趋成熟,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多属性联合解释技术、波形分析技术和吸收衰减技术等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8]。
目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由线、面信息扩展到三维体信息,从分类、提取和优化发展为一项系统的应用技术,尤其是用于油藏描述工作,已逐渐成为油藏地球物理的核心技术之一。
本文以波斯湾盆地中部S 区块(面积为381861km 2)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该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第40卷第3期2001年9月石 油 物 质GEOPH YSICAL PROSPECTIN G FOR PETROL EUMVol.40,No.3Sept.2001地震属性分析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陈 军陈 岩(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扬州225009) (江苏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扬州225009)陈军,陈岩.地震属性分析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物探,2001,40(3):94~99摘要 介绍了地震属性的定义和分类,并在J H凹陷SH地区和YM油田L GZ地区,进行了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研究。
通过对储层含油气性敏感参数的分析,建立了它们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并评价了目标区含油气状况,为勘探目标区的确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含油气预测Chen JunΞ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in reservoir prediction.GPP,2001,40(3):94~99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attributes are presented The seismic attributes are then used in the light of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to aid hydrocarbon2bearing prediction in J H sag ofSH area and L GZ region of YM oilfiel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attributes and hydrocar2 bon2bearing possibility is establish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sensitivity to oil2gas bearing on the seismic at2 tributes,thereby the evaluation of oil2gas bearing status can be performed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infor2 m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x ploration target.K ey w ords: seismic attribute,oil2gas bearing prediction引言地震属性是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特征的特征参数,是表征和研究地震数据内部所包含的时间、振幅、频率、相位以及衰减特性的指标。
地震属性页岩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摘要】地震属性能够将丰富的地下信息进行展示,同时还能反映本区域的特殊地质现象、液体特征以及沉积特征等情况。
地震属性技术现目前已成为地质勘探的一项新技术,可将其运用于油田勘探开发、油气藏地预测与描述中,能够让钻探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增储上产目的,应用价值较高,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本文就地震属性页岩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关键词】地震属性;页岩气;储层预测技术;应用效果;勘探前言页岩气是储藏于页岩层的一种可开采的天然气资源。
其主要储存于有机质泥页岩或其夹层处,主要存在特点为吸附或游离状;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资源及化学原料,可将其运用于燃气、城市供暖、发电及化工生产中,同时页岩气生产周期最长可达50年,勘探及开采成功率较高,工业价值显著。
页岩气主要集中分布于盆地地区,我国幅员辽阔,页岩气储存量较大,开发潜力较大,因此现目前页岩气开采勘探和实验研究力度逐渐加大。
1.地震属性基本原理分析地震道形状可展现地震信号各项参数变化情况,地震波形的变化定量也是从一个采样点至另一采样点的变化情况。
因地层的变化一定会导致地震属性、反射特征出现变化,而地层尖灭点与变化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针对属性的分析主要是在平面上对变化点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干扰情况进行清除,综合所有情况后鉴别尖灭点点集。
平面属性的规律性可识别程度高,并且还能反应更加细致的变化情况,所以将其运用于页岩气藏中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1]。
1.地震属性类型分析地震属性可展示出地下构造、地层、油气等综合情况,分析不同地震属性所表示的地质意义,主要可分为5种不同类型。
(1)振幅统计类:统计岩性、储层孔隙度改变等变化因素,涵盖三角洲砂体、平均振幅等十几种属性。
(2)瞬时类参数:主要包含瞬时相位、瞬时频率等,此属性可判断流体、气体特征,岩性、胶体等。
(3)频能谱类属性:此属性可反映地震能量及信号频谱,对于裂缝发育带、调谐效应等产生的子波变化情况进行反映。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
2007.5 乌鲁木齐
目录
前言 (1)
1、地震属性的分类 (1)
2、地震属性提取方法及影响因素 (2)
2.1、信躁比 (2)
2.2、时窗的选取 (5)
2.3、属性色标的使用原则 (7)
3、结论及认识 (9)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的进步,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地震属性分析预测以其独到的技术优势,在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油气藏描述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地震属性是对地震资料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学特征的度量,其应用是通过各类地震解释软件来提取、统计分析、验证,进行地层分析、岩性特征描述。
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经历了50余年,目前的勘探目标已经由显性的构造型油气藏全面转向隐蔽型油气藏。
配套的地震勘探解释技术已经从单纯的构造解释,向高精度构造解释下的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和油藏监测延伸。
近几年准噶尔盆地众多油气田的发现(例如车89井区、石南21井区、石南31井区),地震属性技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准噶尔盆地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湖平面升降,造就了多种类型沉积体系的发育,为多种类型的岩性圈闭的发育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但是,由于地震勘探技术本身的精度限制,识别并描述出各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存在预测结果的多解性和可靠性低的问题。
本项目的设立,期望通过对已知典型油气藏发现过程的解剖分析,总结地震属性提取时应注重的关键环节(信躁比、时窗、色标的正确使用),建立起储层分析技术针对不同沉积类型的储层的研究工作流程。
1、地震属性的分类
地震属性是指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的特殊测量值。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蔽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换成与岩性、物性或油藏参数相关的、可以为地质解释或油藏工程直接利用的信息,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地震资料潜力,提高地震资料在储层预测、油藏监测能力的一项技术。
Brown(1996年)从地震属性的基本定义出发,将地震属性分为四类:时间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吸收衰减属性。
其中,时间的属性反映构造信息;振幅属性提供地层和储层信息;频率和吸收衰减属性反映渗透率等储层信息。
同时认为振幅是最可靠和有价值的属性,而频率属性更有利于揭示地层的细节。
Chen(1997年)以运动学与动力学为基础将地震属性分为八类:振幅、频率、相位、能量、波形、衰减、相关、比值。
按属性目标分类又可分为三类:剖面属性、层位属性、数据体属性。
目前用于储层描述的地震属性主要分为层位属性和数据体属性:层位属性是沿层面求取的,是一种与层位界面有关的地震属性,提供层位界面或两个层位界面之间的变化信息;数据体属性是将3D地震数据体进行数学转换得到的,例如相干数据体,提供地震记录相似性和连续性方面的最佳信息,可以反映断层、异常岩体等。
有些地震属性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同时蕴含有地质含义,而大多数地震属性是用数学方法定义的,并无物理意义,地震属性的地质含义见表1。
2、地震属性提取方法及影响因素
用地震资料研究储层特性的影响因素很多,除有作为内因的地震地质条件外,还有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技术的影响,也有研究方法的影响,在此仅讨论信躁比、选取时窗、属性图色标的影响因素。
2.1、信躁比
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描述时,地震资料的信躁比是基础保证,在高信躁比
的地震数据体上,在特定的地质背景时,简单的手段即可反映储层特征,如在剖面上反映沉积体的前积结构;在时间切片上反映扇体或河道。
北27井西三维和北34井西三维是2004年施工,在侏罗系及其以上地层获得高信躁比资料(图1),图1是三维地震资料信躁比平面图,图中显示地震资料75%以上的面元含信比均在62%以上,且平面上含信比均匀,没有突变,得到的高信躁比地震资料有利于进行储层预测。
图1 北27井西三维信躁比平面图
北27井区头屯河组是主要目的层段,在北27井获得工业油流后认为油藏受东西向的断裂控制,随后的钻探却落空,原因是未钻至相应的砂层。
现在利用相干体资料可以证实河道是经北27井后向西南方向流去(图2)。
北27
北82
图2 曲流河道在相干体上的显示
车89井区地表主要为戈壁和农田,目的层为新近系,埋深600—1000m ,得到高信躁比、高分辨率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且目的层段岩性组合表现为“泥包砂”的特征,地震相表现为典型的强振幅突变、亮点及低速特征(图3),据此特征描述的岩性体钻探了车89井,获高产工业油流。
图3 车89井“亮点”显示
曲流河道
北27
北82
由以上
2.2、时窗的选取
理论上地震记录是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结果,地震属性的时窗应是一个完整波长的时间段,现时研究的是地震反射层界面的横向变化,故时窗可以介于二分之一周期至四分之一周期。
石南31井是在多年勘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现岩性油气藏的重大突破,所以在该区针对目的砂层进行了不同时窗提取地震属性的对比分析实验:
在精细标定的基础上,进行储层的追踪解释,然后沿在振幅剖面上解释出的白垩系底砾岩上下开时窗,提取属性参数,优选出最大波谷振幅、Arc弧长、反射能量衰减斜率几种敏感地震属性参数,储集体表现为波形特征相似、中-高振
幅值、弧线长度相似、能量衰减较快的区域,且平面上存在分异度,有明显边界分隔带。
对比的时窗段2ms—16ms,间隔2ms,对比的结果是,2ms时窗段的属性图上已有砂体的展布雏形,北部边界比较模糊(图4);12ms时窗段的4个种类属性图上砂体的响应有较好的一致性,色标团块差异显著,边界分隔清晰明显;至16ms时窗段的属性图与2ms时窗段的属性图相当。
石302石301
石303石304
石307
石305
石308
石306
石南31
石302石301
石303石304
石307
石305
石308
石306
石南
31
2.3、属性色标的使用原则
2.3.1单道地震属性的显示及表述应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⑴属性值高低分明原则
表示单道地震属性的剖面或平面图的色标由一定数目的色标块组成,色标块数目应在12-16块之间,色标块颜色以冷色代表低值和(或)负值,暖色代表高值和(或)正值。
一般情况下,冷色从深蓝色开始,逐渐变化到黄色,再由黄色逐渐过渡到以红色为结束的暖色;或者冷色从黑色开始,逐渐变化到白色,再
由白色逐渐过渡到以红色为结束的暖色。
⑵色标连续性原则
由一定数目色标块组成的色标,表示了属性剖面或平面图的数值变化范围,因此,色标块之间所表示的属性值增量为固定值,避免因色标突变带来对属性表述的畸变。
⑶属性相似性原则
因为地下地质体是唯一的,所以相似的地球物理特性检测手段应具有相似的地震属性响应结果,这对于判别检测手段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2.3.2多道地震属性的显示及表述应遵循下列两个原则:
⑴属性值高低分明原则
根据这类地震属性的算法,表示这类属性的色标块不应太多,一般在8-12块之间。
色标以冷色调或暖色调为主,不能冷暖色调混合使用。
如果使用冷色调,则属性值的表示从白色(或底色)逐渐变化到兰色;如果使用暖色调,则属性值的表示从白色(或底色)逐渐变化到红色。
⑵色标连续性原则
根据这类地震属性的特点,色标块之间所表示的属性值增量更应该为固定值,才能表示不同精确度的不同结果。
3、结论及认识
(1)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一种“实用主义”和“适用主义”的技术,虽然经历近30年的探索应用,但众览石油地球物理界的文献和刊物,地震属性技术的实际应用仍然处于定性分析描述阶段。
目前用地震属性预测岩性都是采纳有趋势性的色标团块依据平面外形来推断储层的外形和边界,如河道、扇体、三角洲等;(2)地震资料的高信躁比、高分辨率是地震属性分析的基础,在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中,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如大套泥岩夹砂岩)利用时间切片、相干体切片可以直接得出储层分布的认识;
(3)地震属性众多,有地质含义并能用于储层特征预测的是振幅、波形、频率;(4)地震属性与地质目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任何储层的“孔、渗、饱”与提取的地震属性参数都是一种非线形统计多元函数关系,没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