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英爱情诗比较分析
土木1092 陆丽钢1091401230
内容提要:爱情是一个永恒话题,自世界诞生以来,爱情便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了。
爱情也是一个神圣的名词,人们在上面倾注了那么多的想象力,文学艺术又以其为主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美的诗歌散文。
由此看来,爱情,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
关键字:中西爱情含蓄奔放情感表达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亘古常新的主题。
诗歌,是文坛中最简明的一种文体。
将爱情与诗歌融合,绽放出了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鲜花。
读者喜欢看散发着纯洁气息的美好的故事,但国内外的著作虽表达着同一主题,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中国与西方爱情诗歌,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中国爱情诗歌在表达爱的方式趋于含蓄保守,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男女双方如果对对方有爱恋的话只能放在心中或者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中国,不同于西方以真为美,中国是以善为美,而“善”一般又与“礼”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五千多年来都以礼仪之邦自居,这是中国的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影响所致的。
儒家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表达把爱恋表达出来,以儒家文化的观点来看,是不雅的,不文明的,所以自然就得不到正统文化的支持。
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
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
而西方爱情诗歌在表达是直露开放的,西方文化以真为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所以在西方人看来,爱在心中的话,就可以大胆的说出来表达出来,即使是性爱,如果性爱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就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所以表达出来并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反对。
西方人在表达爱情的时候也没什么约束束缚或是禁区,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道德和社
会舆论并不会反对反之会支持,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追求真爱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如彭斯的一首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象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惟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心上人的美丽动人。
英国最喜欢玫瑰,玫瑰象征着爱情,诗人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六月初开的玫瑰”,“一朵红红的玫瑰”。
诗人用明喻来突出爱人的年轻貌美,芳香如花,使读者享受到了一种视觉的美。
紧接着,诗人又把爱人比作“一支美妙的乐曲”,把读者引入了另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我”的恋人是如此美丽、端庄、善解人意,与之独处就像身处一间温平馨、舒适的小屋,品着浓烈醇香的美酒,聆听自己最喜爱的乐曲。
诗的第二、三节层层递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炽烈爱情:诗人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用具体可感的岩石、海洋、太阳和沙漏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更用夸张的手法,以海枯石烂和万古不变的沙漏为比喻,歌颂爱情的坚贞。
诗人简朴、纯真的爱情观在第四节到达高潮,写出了经风雨侵蚀、岁月洗礼的爱情更显坚贞和不朽。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创造意象,借景抒情,注意蕴藉都是中外诗歌共有的特点。
我读英国诗常常联想到中国诗;读中国诗又常常想到英国诗。
这种联想反映了文化的沟通,情感的沟通。
总而言之,中西爱情诗比较,不论是中还是西,爱情本身是充满美好的,值得我们纯洁的瞻仰。
虽然中西爱情诗虽然在很多方面上有不同之处,但也各有千秋,是值得相互借鉴的。
通过中西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在阅读不同国家的爱情诗时就更容易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
参考文献:李商隐《李商隐诗全集》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