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唐波Analysis on urban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during urbanization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成为议

题。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

巨大的物质财富,可城

市安全的问题更加严

峻。城市灾害与城市

化密切相关,笔者

对城市主要自然灾

害的类型和特点进行

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

城市灾害机制研究、城

市规划和城市应急管理体

系等三方面提出对城市灾害

管理的相关建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

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

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正

如他所说,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4-2020)》中指出:从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

到20 113个。与此同时,城市化为

我国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

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等各个

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伴随着

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经济区、都

市圈等新兴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涌现,

为城市多元发展和城市转型创造了

机会。

可是,在城市为我们创造物质

财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未雨绸

缪,为城市安全出言献策。无

论城市如何发展,我们都要追

寻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如何

可持续的发展和展现它应有

的活力,城市治理和城市安

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可是当前城市灾害

的不断涌现,不得不让

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灾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每年因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1000?3000亿

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

值的3%?6%,而这些损失大部分

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成为现代自然灾

害中巨大而脆弱的承灾体。

城市灾害类型

城市灾害就是以城市为承灾体的

灾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

灾害涉及的内容和种类甚广。1997

年,我国建设部在《城市建筑技术政

策纲要》中,将地震、火灾、风灾、

洪水、地质破坏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

类型。城市灾害的具体分类,由于国

外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分类时的角度或标准不同,导致城市灾害的分类存在差异。从发生原因将城市灾害分为三大类: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社会灾害。其中,城市自然灾害是指对城市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的自然灾变。城市自然灾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气候、气象、地质、水文、海洋、生态等因素,常见城市自然灾害包括: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和城市海洋灾害。城市地震灾害

城市地震灾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震强度和地震震中与城市的距离,由于城市人口、建筑设施和财富集中,所以灾害损失大小还与城市的规模和防震抗灾能力有密切关系。中国有60%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Ⅵ度以上地震烈度的区域,45%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Ⅶ度或以上的区域,城市是防震减灾的工作重心。比如,1996年国家将首都经济圈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列为全国的地震强化监视区和全国防震减灾区。在《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 中提出了“建设建(构)筑物地震健康诊断系统和震害预测系统,建设城市群与大城市震害防御技术系统示范工程的要求”,城市监测与预防成为减轻城市地震灾害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市地质灾害

城市地质灾害是由于气象、地震和一些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的共同影响下产生大量的滑坡、山崩、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灾害。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占地面积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当今的城市开始由平面的扩展向立体开发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城市地质灾害的危害更为频繁。但由于

城市的区域环境各异,城市地质灾害

的种类也不尽相同。比如,位于长江

三角洲的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两

大城市,由于大量的采集地下水和大

规模的地铁建设,已经出现了局部的

地面沉降。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

和气候条件,我国中西部城市的泥石

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为频繁。

城市气象灾害

城市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包括暴

雨洪涝、台风、高温干旱、冰雪等灾害。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50年一

遇的长期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

造成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

灾,受灾人数过亿,直接经济损失达

到1516.5亿元,大部分城市的基础

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洪水灾害

是发生最为频繁的灾害类型之一。我

国大部分城市都是位于大河两岸,且

处于地势平坦的平原或低矮的丘陵,

一旦洪水灾害发生,损失可想而知。

另外城市内涝、城市雷电灾害也给城

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近几年,

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内涝灾害给我们

的城市建设带来深刻的反思。

城市的海洋灾害

城市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

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等,对沿海

的城市危害最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

变暖,海平面的上升,灾害环境的变

化严重制约着沿海城市的发展。而我

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城市众多,而且

多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其

中以环渤海城市群海冰灾害、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台

风和风暴潮灾害最为典型。

城市自然灾害作为复杂系统的综

合体,加上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加剧,使得城市自然灾害内容和种

类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区域环境的差

异,各区域的典型自然灾害也会有所

差别。但是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承灾

体,要深层次地了解城市自然灾害形

成机制,还需要厘清城市自然灾害的

特点。

城市灾害特点

必然性和随机性

自然灾害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并不

矛盾。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灾变引发,

自人类出现以后这种自然灾变就一直

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因此,自然灾害是与人

类共存的,是一种必然不可避免的自

然现象。但是自然灾害是多重条件的

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涉及到地球各圈

层的物质性质和结构、人类活动的破

坏,甚至是天体活动的影响。因此。

自然灾害活动又是一种复杂的随机

事件,而这种随机性对于后面灾害风

险的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自然灾害

的随机性使得灾害风险成为了一个概

率事件,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不断提高,

灾害风险的研究不断得到发展,也逐

渐消弱了自然灾害随机事件的不确定

程度。

突发性和渐变性

突发性和渐变性是自然灾害两个

主要的特性,主要从自然灾害的种类

进行理解。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是当地

球各圈层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

然爆发而形成,一般强度大、过程短,

破坏性强,比如城市地震灾害、城市

火山灾害、城市突发性洪水灾害等;

渐变性主要是灾害事件的发生主要经

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其强度

和破坏程度比突发性自然灾害弱,但

是持续的时间较长且有一个不断发展

累进的过程,如城市内涝、城市地面

沉降、城市的水土流失等。

危险因素复杂,灾害种类繁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危险因素定义为“潜在的能够带来损害的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通常会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和经济破裂或环境退化”。一般来说,危险因素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离散的致灾因子,被

称为扰动;另一类是连续的致灾因子,被称为压力。城市灾害的危险因素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城市中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等都会成为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因素的复杂性,一方面使得城市自然灾害种类呈多样性,另一方面使城市自然灾害的成灾机理和影响机制变得更加复杂。

城市灾害的放大性和连锁反应

城市灾害的承灾体是城市,城市灾害的特点与城市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灾害效应放大化的特征与城市集聚性和系统性有必然的联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和物质财富出现了明显的集聚性,特别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城市群的出现成为城市集聚性的产物,城市群的集聚效益使得城市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放大

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城市主要灾害引发城市的次生灾害,

另一方面城市灾害的直接损失引起巨

大的间接损失。并且,城市灾害效应

的放大化是非线性的,主要表现在城

市灾害的发生过程中,单种灾害变为

多种灾害,小灾酿成大灾等。城市灾

害的发生会呈现一种链发状态,即某

单种灾害会形成灾害链,灾害链在一

定条件下会形成灾害群,由此,城市

灾害形成呈现一种放大效应。城市另

外一个特征就是系统性,城市是“自

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的人工系统”,

日益庞大的城市系统,一旦灾害的发

生,就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城市自然灾害管理相关对策

加强城市灾害机制和风险区划研究

城市灾害机制分析一直是城市灾

害研究的主要难题,如何从错综复杂

的影响因子中找出关键因子值得探

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广泛吸收

国外对城市灾害研究成果,利用地理

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着重对城市灾害机

制进行基础研究;在城市灾害定性研

究的基础上过渡到定量模型的预测分

析;在静态分析和当前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大数据时代对城市灾害做宏观、

中观和微观不同尺度的时空格局动态

对比分析;风险区划对城市灾害的管

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大对

城市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区划

等方面研究的支持力度,为城市灾害

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注重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人说“检验一个城市的现代化,

一场暴雨足矣。”城市规划为城市发

展提供了发展的框架,关系到城市经

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

个方面。城市规划应该从城市选址、

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避灾

场所、市政等角度都与城市灾害息息

相关,尤其是城市功能分析与避灾场

所空间设置至关重要。其中市政管道

规划、建成区面积、城市绿地设施、

避灾场所的空间布局、隔离带等对城

市灾害防治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城市规

划中要特别考虑。

探讨健全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灾害防

治和灾后救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要加强城市防

灾减灾能力建设,应重点关注台风、

洪涝、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

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完善城市灾害

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

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

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

防标准;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预案和应急保障制度管理;对灾害数

据和信息进行公开,提高公民防灾意

识和自救互救教育;在灾后保险方面,

要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挥社会力量

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区域灾害

应急合作与对话。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作者:唐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刊名:

城市与减灾

英文刊名: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年,卷(期):2014(5)

引用本文格式:唐波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城市与减灾 2014(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步进化。关于城市化,其理论研究非常之多,也存在不少争论,研究区域的区位论,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生态论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式,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和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人口一.城市化的定义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理论的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对于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urban意为城市、都市;-ization是表示行为发生的过程,即“化”的意思。那么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

神的扩散。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综合看来,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是空间城市化。 第三是乡村城市化。 可见,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6157553.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发展不和谐。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2)基础功能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需要配套的完善的基础功能设施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浅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问题

浅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问题 ——以北京和东京为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普遍出现各个大型城市,而在各个 国家的核心城市,交通问题则更是严重。北京和东京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首都,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个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交通问题。 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北京的城市结构沿袭古代都城的结构。而东京并非历代古都,它是在日本现代化后才成找到为日本首都的,并没有成熟的城市结构,基本是在二战之后才经过规划形成的。所以两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各有侧重。 北京 北京市的交通问题可谓是举世瞩目,在2012年,北京市上下班高峰时段道路通行能力最低时速曾达到13.7公里/每小时,速度之慢被很多北京人无奈的比喻成开车以龟速爬行,更把北京的二、三、四环笑称为北京环线停车场。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现象在设计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北京的路网与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协调 2、道路设计不合理引发拥堵问题 3、公交车站及环路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引发道路拥堵 4、机动车数量飞速增加引发的道路拥堵问题 5、公共交通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北京的城市结构与道路交通建设是在旧城棋盘式街道常规交通为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尽管由市中心向外依次建成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几条环形快速交通路线,但在城区目前缺少南北、东西贯通交通干线,致使北京城区的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间没有形成综合的道路网络系统,极易引发由某一路口节点的拥堵,而演变成放射性大面积的交通瘫痪。 北京市的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要想改变现有的城市结构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实际操作上实施一些措施。要想从根本不仅需要政府先行,更需要我们每一位交通参与者从自身做起改变出行习惯。要自觉爱护环境、守法驾驶、文明出行,尤其是积极响应参与政府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短途出行尽量采取骑车或步行方式。距离较远的外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取乘座公交或地铁等公共交通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驾车出行,缓解北京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 东京 作为日本的第一大城市,东京的交通问题明显不如北京严重。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是东京的1/4,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东京的1/2,但是,人均汽车保有量高一倍的东京交通问题就不如北京那么严重。由此可见,东京在处理交通问题的手段上技高一筹。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东京交通拥堵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在设计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材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城市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包含两方面影响,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使教学最终归结在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人教版地理教材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一节内容,湘教版将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两节内容,相比而言,湘教版关于城市化过程的内容比较丰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两个方面分类清楚。 ●具体内容 一般地域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注意城市化的三个表现,一个是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需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来接纳人口,提供服务。三是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包含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从人口迁移来说 ①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平常我们在新闻中听到的,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多少,就是用城镇人口的比例来衡量的,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比重,考虑到人口就业、为人口提供的各种服务等要素,它反映出来的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②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 (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第1期,2009年1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V ol.45,N o.1(Jan.2009)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 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 郭泺1 杜世宏2, 薛达元1 江学顶3 1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21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3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通讯作者,E2mail:dshgis@https://www.doczj.com/doc/c36157553.html, 摘要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观空间格局的复杂性总体上不断增加,但变化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全市范围和不同的行政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分异特征。1985—2005年期间广州市12个行政区由于规划发展目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点:城区、番禺和花都干扰强度和幅度大, ;从化和增城干扰强度和幅度相对较小,且更多地表现为某一次的重大干扰痕迹。番禺受城市化过程和人类干扰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花都的重大城市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85—1995年,增城和从化的景观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而城区受城市化进程影响的趋势和整个研究区最相似,表现出多次多时段干扰的迹象和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大、城市化时间长、开始时间早的特点。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广州 中图分类号 Q149 Spatio2Temporal V ariation of Landscape P atterns during R apid U rbanization in G uangzhou City G UO Luo1,DU Shihong2, ,X UE Dayuan1,J I ANG Xueding3 11C 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21Institute of Rem ote Sensing and GI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31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Engineering,Sun Y at2Sen University, G uangzhou510275; C orresponding Author,E2mail:dshgis@https://www.doczj.com/doc/c36157553.html, Abstract Using3S technique,survey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this study took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of G uang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a typical rapid urbanization and landscape spatio2 tem poral patter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1985to2005,and com pared the landscape and class2level pattern indices in G uangzhou 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 plexit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crease from1985to 2005,whereas,the intensity and tendency of the landscape changes varied during the four com parative periods:198521990, 199021995,199522000,and200022005.I t is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from1985to2005in G uangzhou.S patio2tem poral landscape patterns of the ten districts ar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m otives.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disturbance is strong and happen frequently in Urban,Panyu and Huadu districts.C onghua and Z engcheng districts represent slight disturbance,and their urbanization process mainly take place during199022000.Urbanization in urban begin early while it mainly happens after1990in Panyu and Huadu districts,showing the effect of frequent disturbance and severe intensity.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urban is similar to total study zone,showing frequent disturbance,multi2peri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ng2term urbanization. K ey w ords rapid urbanization;landscape pattern;spatio2tem poral change;G uangzhou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07BAC03A08),国家民委重点项目(07ZY05)和中央民族大学“111”计划资助 收稿日期:2007211226;修回日期:2008206230 9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