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一、(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3)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

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所以物质永远都是一时产生的决定力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社会的存在跟发展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4)生产力是经济基础,所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

(5)一切物质的变化都是历经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没有生产力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就没有最后社会形态质的变化。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四、辨析题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要纪律就不能要自由;要自由就不能要纪律。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案例分析题 1.某居民区共有居民480户,一年中共发生入室盗窃40余起,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治安费100元,由居委会代收。因绝大多数居民不服公安局的决定,居委会便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1元的标准收取。之后仍有350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准备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买平安也值得,居委会考虑到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 问:(1)在上述事例中,谁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 (2)起诉时应以谁为被告? (3)可向何地法院提起诉讼? (4)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中有无第三人,若有,请指出;若无,请说明理由。 (5)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解决人数众多给诉讼带来的困难?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首先,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就是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与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灯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其次,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首先通过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设施体现出来,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物质设施,任何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都无法进行,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就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 最后,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又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与完成,必然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就是一致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就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就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与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联系实际说明人对物质世界实 践把握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就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与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能动性。改造与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就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就是社会活动,人们总就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与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实践主体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就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与人类客体实践客体三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实践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案)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上课时间:2016年5月5日;2016年5月6日 上课班级:15大专蒙医,15大专艺术,13(3+2)煤炭化工 课程导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被视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而创新发展被列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什么? 一、创新为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 新科技革命加速到来将引发人类社会深刻改变 科学领域重大突破暗物质暗能量反能量极有可能突破性进展 量子通信引发变革 托克马克装置可破能源瓶颈 仿生材料可使人获新生 物质结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变革不断 能源革命加快推进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导致:冲击全球经济体系 制造业形态改变 生物技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 2.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解释: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间。 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3.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结构的优劣有很大关系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爱抚,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渴望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如果父母过分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影响。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开始体会到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教师和长辈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将增强儿童的胜任感,有利于形成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遭受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其所想、所做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整合,将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产生同一性危机。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能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个体会变得冷漠,回避人际交往。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能力,而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一个人即使没有孩子,只要能关心、教育孩子也可以具有繁殖感;反之,其人格贫乏和停滞,这个人便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更为根本。 (2)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新的经济基础又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层层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终根源、整个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一般进程具体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是“生产力标准”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产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发展的最终根源。 (3)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一定限度,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要反对历史多元论和历史相对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等等,都能够在

最新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自主创新的勃勃生机。围绕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标,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相继实施、硕果累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使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使我们敢于和跨国公司竞争在与国际软件巨头的市场竞争中,国产软件产品在“十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体系,开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挑起大梁,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连续15年稳居中国财务软件市场第一品牌的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有了核心竞争力,才敢于和跨国公司竞争。”这也是中航惠腾风电设备公司的感受。2000年,他们打算与丹麦一家公司合资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却被对方拒绝。生死关头,公司毅然决定自行开发生产风机叶片。经过顽强攻关,研制出过硬的产品,不仅打破了我国风电场叶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窘况,更迫使国外有关产品全部退出中国市场。不仅是软件,“十五”期间,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高技术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11万亿次曙光4000A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排名进入前10位,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生产10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自主创新,使我们有办法应对禽流感禽流感是当前人类在医学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前不久一条来自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最新消息尤为引人

关注: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临床研究进展顺利。全国防治禽流感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长、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由此表示,一旦流感大流行疫情暴发,我国政府将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研发成果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这种表示是建立在我国疫苗科研人员创造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在人群中广泛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大流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全球疫苗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流感大流行的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流感大流行,掌握人用禽流感疫苗技术的生产企业将首先满足本国公众的需求。不仅如此,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因此,疫苗研制和生产能力的储备比疫苗本身更重要。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使我国科研人员初步具备了这种根据变异的病毒及时更新疫苗的能力。这一成果显示:禽流感可防可控不可怕,自主创新使我们有办法应对禽流感疫情。自主创新,是解决农村通信的重要出路建设新农村,通信是重要的硬件。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的难题,SCDMA无线接入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运用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SCDMA可以接打手机,并享受手机看电视、上网等宽带业务,而且其画面质量比来自欧洲和美国的GSM、CDMA等更有优势。2001年,SCDMA无线接入系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颁奖专家指出:这项电信技术“至少领先国际同类技术两到三年”。SCDMA一个基站覆盖半径达50公里,是来自欧洲的GSM的8至16倍,是来自日本的“小灵通”的上百倍,适合解决我国农村偏远地区电信服务。不仅如此,它从一开始设计就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二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_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_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k、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马克思答案及重点

2017年上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重点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3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近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P22-23 答:关系: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问题:科学解决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P23 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古希腊哲学家用“水”,“气”,“火”,“原子”等解释世界),而不是用精神的因素去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4.物质的科学内涵。P24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28-30 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30 答:(1)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p33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p34 答: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结构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矛盾的基本属性。P40 答:同一性和斗争性。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42 答:(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2)普遍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0.事物的质,量,度。P43-44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以及未来我国创新 发展的着力点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字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动力源泉途径创新发展着力点 【正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创新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路子,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济增长是人类赖以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呈现递增趋势。 3、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

10.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管理办法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名校建设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实施名校建设工程,实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目标要求,有效促进我院社会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增强我院社会服务能力,充分调动我院各系部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院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服务是指利用学院资源面向社会和行业开展的各级各类技术 服务,包括社会培训、多方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 第三条学院成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下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办公室,制定学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出台有关措施,发挥自身优势,盘活教育资源,激发学院发展活力,办事机构设在成人教育处。 第四条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依托学院专业、师资优势,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对接,寻找有效结合点,为职能部门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技术指导,合作开发项目。 第五条积极开展与水利行业的密切合作。抓住水利事业大发展大投入的大好形势,依靠水利行业,充分利用自身行业的指导性作用,加强水利行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共同推进改革创新,推动水利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六条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挥师资教育、专业开发、技术研发优势,与地方企业建立信息互通、技术孵化、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指导、产品推介、短期用工等多种社会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为学生就业发展搭建平台。 第七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企业职工上岗和技术应用、在校生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内容,围绕农业实用技术需求,开展项目化、实用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第八条积极开展水利移民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加强山东省水利库区移民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水利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做好就业推荐工作。 第九条实施开门办学。鼓励各部门、教职员工在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走出校门,发挥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利用富裕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用结合活动,承担科研项目,开展技能培训和教育服务。 第十条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质认证、学历教育等教育服务。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场地。主动承办或积极参加地方大型经贸、学术、文化、艺术、体育交流与比赛活动,组织承担各类社会考试和文化公益活动。 第十一条提升双师型素质。广大教师通过自身业务学习、参加培训、实践锻炼和社会兼职等多种形式,更新知识结构,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第十二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学院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社会服务收入可按一定比例提留作为社会服务或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发展本单位的社会服务,并把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根据参加者实际贡献大小给与一定的

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求知/月刊2010/11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栏目主持人双艳珍电子邮箱shuangyzh@https://www.doczj.com/doc/ca17750608.html, 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文/刘雪颖 曹新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与差距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从城乡收入分配来看,只有不足 40%的城市居民却拥有绝大多数购买力,而农村人口的消费水 平大致只相当于城市人口的1/3,也就是说,3个农民才等于1个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农民收入问题从“九五”后期尤其是 1998至1999年以来就受到普遍关注,突出的现象却是农民收 入增幅逐年下降。有报道称,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人民币,而农村地区仅为5,153元。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 3.33:1,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有扩大的趋 势。由此可见,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是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大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今已10年有余,12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工建设,西部地区的投资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东西部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1980至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人均GDP 相对差距,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 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由 1:1.25扩大为1:1.27。从2000年到2009年,西部地区的生产 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6.68万亿元,增加了3倍,虽然在官方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投入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增长速度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GDP 相差7000元,2009年,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1000元。这种差距的扩大,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不同区域收入差距过大和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迎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然而,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不面临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却严重不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亟待缩小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 建设步伐 4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第十二章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个体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从生物个体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融入群体与环境中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小学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 ?从整体上来讲,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1. 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在分析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在正确合理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自信。 ?2.自我体验 ?对自己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和重要感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尊——自卑 ?3.自我控制 ?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发动作用和制止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 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为主 ?1岁前,分不清主体与客体,将自己与外部事物混同 ?1岁后,自己的身体名字,区分自我与非我 ?18个月时的镜中自我的确认;

?2岁后,“我、你、他”指称代词的使用。 ?初生婴儿的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社会自我时期,显著受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发展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作用的认识。 ?自我同一性问题 ?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心理自我时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个性逐渐形成,发展个体独立性、自我理想和价值观等。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年龄呈现正相关,但发展速度各年级是不等速的。 ?一年级到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尤为迅速的时期; ?三年级到五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平稳时期 ?五年级到六年级时又会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五、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1.自我描述从具体、外部特征向抽象、内部特征转变 “我是谁”身高体重外貌喜好——品质爱好交往 2.自我概念具有情境性(不稳定) ?8-11岁,自己是善良的,因为我把东西借给同学用。自己是无能的,因为考试不及格。 3.自我概念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增加 ?如爱国、守法,守纪律、孝顺、正直、诚实,善于合作等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自我评价制约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发展良好的自我评价对儿童极其重要。 1.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向独立的自我评价发展 2.从具体、外部行为评价向抽象、内在品质的评价发展(全面、深刻性增强) 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加 4.自我评价的能力低于对他人评价

试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次作业:试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前提。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要进行劳动以谋取生活资料,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解决食品,衣服,住房,燃料等问题,如果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生和面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等。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广度工,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例如,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社会性质也必然蛮资本主义的。总之,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上,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生产方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的尖锐化,一种生产方式便会转化为另一种生产方式,即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从原始社会转化为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历史。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发生及其面貌,而且还决定社会形态的。所以,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这一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①只有懂得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既然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变化,那么社会发展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史,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这就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质就是研究和揭示生产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产生变化的必然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产方式的状况,才能全面地,客观地说明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社会形态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决定力量的原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在革命和建设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研究和认识生产方式的状况及其矛盾,正确反映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生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保证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如果生产方式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是“左”的就是右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我们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无比正确性。 14药学 26143209 张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 B C D 、暴力革命是( ) A B C D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 B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 用的原理 A B C D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2、社会革命的主观条件是()。 A、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大大提高 B、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C、形成足以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革命力量 D、国际力量的支援 E、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3、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A、阶级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 B、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E、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正确错误、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正确错误、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正确错误、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错误、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 正确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 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 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9.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 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10.地理环境是: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复习提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重要性(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 -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成 (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 )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 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