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示例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示例
创意说明:《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戏剧的节奏,有优美的艺术语言,有情境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而尤以《长亭送别》一折为最。因此,通过多媒体、导语等设置情境,赏析讨论,让学生去品评,去想象,去体验,去感悟,让这出戏的主题、意境、语言、写法,在品读中植入学生的心田。
教学目的:1、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体味这一折中刻画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正确评价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一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赏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入情境,理解内容,讨论赏析。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感知诗剧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多媒体课件(一株杨柳,一轮明月,几点星光,一行书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时教师旁白: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大屏幕依次放映出有关《西厢记》剧情的四幅画面,教师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介绍《西厢记》的剧情。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这一折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一折充满了离愁别绪,主人公的情绪是哀怨、凄婉而又带有几分无奈。
2、讨论:这一折的情节内容可分为几幅场景?
明确:可分为四幅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四、赏析第一幅场景。(利用大屏幕提出问题,讨论后,显示出供参考的答
案)
1、齐读“端正好”,问:这支曲子中有哪些意味深长的意象?有何作用?艺术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意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西风凄凉、北雁南飞、霜林醉染。作用,衬托出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泪的莺莺的眼中,经霜的枫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凄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把读者引向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中。
2、化用诗词赏析,大屏幕显示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
3、名读“滚绣球”,问:这支曲子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与前面的“端正好”相比这支曲子在情景的铺设上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用,充分表现出莺莺的依依惜别之情。“端正好”因景生情,“滚绣球”由情及景。
4、自读“叨叨令”,思考:这一曲抒发了莺莺怎样的感情?与前两支曲子相比,在语言上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补述了莺莺在动身之前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离别之痛。前两
曲融入古诗词,典雅而有文采。此曲作者用的都是普通的口语,作者把这些日常用语巧妙的组合起来,并用了一连串的排比、重叠等修辞,造成了音节、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愁肠百结的离别之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5、问:这一场景中,莺莺的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痛。
五、赏析讨论第二幅场景。
学生自读思考:长亭送别,体现了莺莺怎样的心情和思想?体现在哪里?用一个字概括莺莺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1、体现了莺莺和张生缠绵依恋而有无可奈何的心情。体现在——酒席上斜签地坐着,蹙眉头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稔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饮,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体现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莺莺的思想感情:恨。
六、赏析第三幅场景。
学生自读思考:临别叮嘱,体现了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用一个字概括出莺莺的感情。
明确:对张生的关心——五煞,对张生的担心——二煞。本段中莺莺的主要情感:怕。
七、赏析第四幅场景。
1、指名朗读,问:课文结尾部分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用一个字概括出惜别目送中莺莺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营造了冷清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它与“端
正好”交相辉映,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莺莺的感情:念。
2 延伸赏析。问:最后一句“遍人间这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使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试做比较分析。
讨论明确: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些诗词句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李煜将愁比做水,写出了愁之多之绵长;李清照将愁搬上了船,写出了愁之重之难以排遣;王实甫则根据环境将愁装上了车都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意境完整。
八、理解人物及主题。
问: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讨论明确:莺莺是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写了莺莺依依惜别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叛逆倔强的性格和重情轻利的思想。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概括主题: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婚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把爱情至于功名利禄之上。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青年男女为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抗争。
九、学生交流讨论这折曲子的语言运用。
讨论明确:要点,融入古诗词,富丽典雅,极具文采;运用口语,一唱三叹,声情并茂;运用修辞,形象可感,鲜明生动,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
十、总结全文:鲜明的人物性格、主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华美秀丽的语言特色。
十一、大屏幕打出长亭送别的画面,轻柔的音乐背景下,教师结语:《西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