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萧红始终以自己的文字为女性说话,坚持以女性视角、女性意识来观察和审视社会人生。
本文从萧红小说中描写的女性生育之苦,女性的生存状况等方面来阐述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萧红小说;女性命运;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17-01
有人说,“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的精神成果是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
周作人把“五四”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等量齐观,认为人的发现的突出贡献是女性的发现。
女性的发现即女性个人价值、人格尊严的觉醒。
萧红作为觉醒的女性,在登上文坛的初始,便自觉地站到了女性书写的位置上来。
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之死》就是写劳苦妇女的痛苦生活,在其后的《生死场》等一系列作品中,萧红也一再描绘妇女的深重苦难。
女性的命运一直是她创作关注的中心。
萧红是真正写出了女性生存真相和女性心声,并呼喊着女性的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女作家。
在萧红的小说中,写了众多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其中表现的最多的便是女性的生育之苦。
可以说,生育之苦是萧红关注女性命运的一个焦点。
她通过对女性生育时的苦痛描写,从生命价值与意义层面关怀着女性。
萧红在作品中,描写了众多女性生产或难产的情节。
早期创作的小说《王阿嫂之死》中,对王阿嫂早产时的惨状做过这样的描述:“她的嘴张得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地向外突出。
”这种身体言说的方式准确地传达了女性生育时的痛苦。
除此之外,还有麻面婆因生产疼痛而嚎叫,李二婶子濒临死亡的绝境,金枝一人在床上忍受着灵肉的双重折磨……这是些触目惊心的惨状,读者根本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关于女性成为母亲的喜悦感与幸福感,给人的直观感受却是:生育对于女性而言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由于人的非人的存在,女性的生育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了种种屈辱与磨难。
因为生活在一个男性权利中心的社会里。
女性不仅在情感需求上得不到最基本的满足,就连其性别特征所赋予的怀孕与分娩,也遭到男性无情的忽视甚至于厌恶。
五姑姑的姐夫一看见妻子生产他便反对。
女人生产时,男人缺席逃避或冷眼旁观。
女性不仅得不到丈夫的温柔相待,甚至还要承受打骂,足见女性在这个东北小城中的卑下地位与悲剧命运。
在《生死场》中,除了分娩之痛,萧红还深刻地描写了女性类似于畜类的无价值无意义的生育现象。
在整个村子里,人和动物的生产交替出现:
“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
“有的母猪肚子那样大,走路时快要接触着地面,它多数的乳房有什么在充实起来。
”接下来,
便是人类的生儿育女:产妇分娩时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
在这里,女人孕育生命的过程已经降低为动物般的本能活动,堕落到如动物般盲目而低微的地步。
“男人的傲慢、偏见、自私和性别歧视使女人成为男人的一个动物符号,一个‘无自我意识’的传宗接代的工具。
”
除此之外,女性的悲剧命运还体现在男性文化中心对女性的压制与扭曲上。
在她的小说里,触目惊心地描绘了北方农村的女性的生存状况。
《生死场》中的成业,对待金枝粗暴野蛮,只是依据本能指使把金枝当作发泄的对象。
金枝与他结婚后,挺着大肚子从早忙到晚,成业却还时常骂她是懒老婆。
金枝生下女儿后,他更加烦躁,又是吵又是骂,并扬言要把她们一块卖掉,最后竟残暴地将出生只有一个多月的小金枝摔死。
金枝在生活与男人的重压下体会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并且最后发出了“我恨中国人”这样的愤懑。
不仅是金枝,月英,王姑娘的姐姐,麻面婆,李二婶也是这样的悲剧人物。
她们每天面临的苦难,主要是来自男人的奴役与伤害,使她们每天活在地狱般的深渊中。
在萧红看来,女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这是千百年来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
在男权中心社会里,女人只是男性的附庸,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与生命的尊严可言,女人的卑下地位无处不在。
萧红曾经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
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
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情性。
……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
这是萧红对自身弱点的反省,也是她对女性性别弱点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性要想依靠自身的力量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是相当困难的,这其中包含着自身与社会的复杂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萧红作为一个有生命意识的女性作家,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
她的作品不仅体现着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悲哀、同情和愤怒,更“是要唤醒人们对于女性命运的认识,消解男性权威,进而企盼着男女平等。
”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赵园.论小说十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3]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武汉大学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