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word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word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word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word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

=(1/2)*底*高

s=(1/2)*a*b*sinC (C为a,b的夹角)

底*高/2

底X高除2 二分之一的(两边的长度X夹角的正弦)s=1/2的周长*内切圆半径

s=(1/2)*底*高

s=(1/2)*a*b*sinC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大角对大边

周长c=三边之和a+b+c

面积

s=1/2ah(底*高/2)

s=1/2absinC(两边与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

s=1/2acsinB

s=1/2bcsinA

s=根号下:p(p-a)(p-b)(p-c) 其中p=1/2(a+b+c)

这个公式叫海伦公式

正弦定理:

sinA/a=sinB/b=sinc/C

余弦定理:

a^2=b^2+c^2-2bc cosA

b^2=a^2+c^2-2ac cosB

c^2=a^2+b^2-2ab cosA

三角形2条边向加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求面积吗 (上底+下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公式:

底*高/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题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一底角为30°,底边上的高为9cm,则腰长为( )cm . D.39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4,斜边上的中线长为3.则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 3.如图,△ABC 中,AC=BC ,∠ACB=90°,AE 平分∠BAC 交BC 于E ,BD ⊥AE 于D ,DM ⊥AC 于M ,连接CD .下列结论:①AC+CE=AB ;②CD =21AE ;③∠CDA=45°;④AM AB AC =定值.其中正确的有( ) 个 个 个 个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20°,则它的另外两个角等于:( ) °、140°°、140°或80°、80°°、80°°、80° 5.如图,BE 和AD 是△ABC 的高,F 是AB 的中点,则图中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B.直线不是轴对称图形 C.直角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D.任何一角都是轴对称图形 7.等腰三角形两边分别为35厘米和22厘米,则它的第三边长为( ) 或22cm 8.下列条件不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有两条边对应相等 C.一条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D.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 9.等腰三角形中,AB 长是BC 长2倍,三角形的周长是40,则AB 的长为( ) 或16 10.如图已知:AB =AC =BD,那么∠1与∠2之间的关系满足( ) A.∠1=2∠2∠1+∠2=180° C.∠1+3∠2=180° ∠1-∠2=180° 二、填空题 1.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底边的4 3,底边等于12cm ,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cm. 2.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5°,顶角为________. 3.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它的其余各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 4.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4倍时,则顶角为_________度. 5. 已知如图,A 、D 、C 在一条直线上AB =BD =CD,∠C =40°,则∠ABD =_______ 6. 如图,∠P =25°,又PA =AB =BC =CD,则∠DCM =_______度. 第7题

在_Word_表格中怎样使用公式

在Word 表格中使用公式 您可以使用公式在表格中执行计算和逻辑比较。“公式”命令位于“表格工具”的“布局”选项卡上的“数据”组中。 当您打开包含公式的文档时,Word 中的公式会自动更新。您也可以手动更新公式结果。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更新公式结果部分。 Word 表格中的公式是一种域代码。有关域代码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另请参阅”部分。 本文内容 ?在表格单元格中插入公式 ?更新公式结果 更新特定公式的结果 更新表格中的所有公式结果 更新文档中的所有公式 ?锁定或取消锁定公式 ?示例:使用位置参数对表格中的数字进行求和 ?可用函数 ?在公式中使用书签名或单元格引用 RnCn 引用 A1 引用 在表格单元格中插入公式 1. 选择需要在其中放置结果的表格单元格。如果该单元格不为空,请删除其内容。 2. 在“表格工具”的“布局”选项卡上的“数据”组中,单击“公式”。 3. 使用“公式”对话框创建公式。您可在“公式”框中键入公式,从“编号格式”列表中选择编 号格式,并使用“粘贴函数”和“粘贴书签”列表粘贴函数和书签。

更新公式结果 在Word 中,插入公式后,当包含公式的文档打开时,会计算公式的结果。 您也可以手动更新: ?一个或多个特定公式的结果 ?特定表格中的所有公式的结果 ?文档中的所有域代码(包括公式) 更新特定公式的结果 1. 选择要更新的公式。您可在选择公式时按住Ctrl 键,从而选择多个公式。 2. 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右键单击公式,然后单击“更新域”。 ?按F9。 更新表格中的所有公式结果 ?选择包含要更新的公式结果的表格,然后按F9。 更新文档中的所有公式 此过程可更新文档中的所有域代码,而不仅仅是更新公式。 1. 按Ctrl+A。 2. 按F9。 锁定或取消锁定公式 您可以锁定公式以防止其结果更新,也可以取消锁定已经锁定的公式。 ?请执行下列操作之一: 锁定公式选择公式,然后按Ctrl+F11。 取消锁定已经锁定的公式选择公式,然后按Ctrl+Shift+F11。

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产生相似三角形模型

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产生相似三角形模型 今天研究一个难度较低但结论还比较有趣的模型。前面研究过两个有点类似的模型,当时起名个人是从模型构造出发分别叫旋转放缩对称直角三角形和互补旋转放缩等腰三角形模型,现在想想既复杂拗口,又没点穿本质,还不如直接叫共顶点直角三角形产生等腰三角形和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产生直角三角形模型好点。所以今天这个就直接叫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产生相似三角形模型了。 模型构造:一:任意作一等腰三角形ABC,∠A为顶角。然后将其绕A旋转180°得△AED。 二:将△AED绕A进行旋转及放缩,得到新的等腰三角形AED 三:连BD,CE(注意对应,不是BE和CD),分别作其中垂线,交于F点。

结论:△DFB∽△EFC,且∠DFB=∠EFC=180°-∠BAC。 证明:由边角边基本全等模型易证△EAB∽△DAC① 则有BE=DC,可推出△EFB≌△CFD②,从而∠EFB=∠CFD即∠DFB=∠CFE,△DFB ∽△EFC。

接下来推为什么产生的两新的相似的等腰三角形顶角和原等腰三角形顶角互补:由①,∠ADG=GEH,则∠GHE=∠DAE;由②,∠ HEI=∠FCI,则∠EHI=∠EFC。又∠EHI+∠GHE=180°,则有∠EFC+∠DAE=∠EFC=∠BAC=180°。 由于等腰△ABC形状可以改变,△ADE可以任意旋转放缩,给出的图形是否以偏概全结论是否任意情况都成立呢?应该是都成立的。尽管形状改变,过程和推导都大同小异,仅再举一情形进行证明。 在此图延长BE和DC交于G。由△AED≌△ADC,可推∠EGD=∠BAC。再由△EBF≌△CDF,可推∠GDF+∠EBF=180°,所以在四边形GBFD中,∠BFD+∠EGD=∠BFD+∠

八下解题技巧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解题技巧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形成精准思维模式,快速解题 ◆类型一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1.如图,已知△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1)求证:AD=CE; (2)猜想:AD和CE是否垂直?若垂直,请说明理由;若不垂直,则只要写出结论,不用写理由. 2.如图,在△ABC和△BCD中,∠BAC=∠BCD=90°,AB=AC,CB=CD,延长CA 至点E,使AE=AC,延长CB至点F,使BF=BC.连接BD,AD,AF,DF,EF.延长DB 交EF于点N.求证: (1)AF=AD; (2)EF=BD. ◆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

3.如图,△APB与△CDP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且P A⊥PD,有下列四个结论:①∠PBC=15°;②AD∥BC;③直线PC与AB垂直.其中正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在△ABC中,分别以AC,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AE,BD,交于点O,则∠AOB的度数为________. 5.如图①,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 (1)△DBC和△EA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2)试说明AE∥BC的理由; (3)如图②,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请问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证明:∵△ABC 和△DB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 =BC ,BD =BE ,∠ABC =∠DBE =90°,∴∠ABC -∠DBC =∠DBE -∠DBC ,即∠ABD =∠CBE ,∴△ABD ≌△CBE ,∴AD =CE . (2)解:垂直.理由如下:延长AD 分别交BC 和CE 于G 和F .由(1)知△ABD ≌△CBE ,∴∠BAD =∠BCE .∵∠BAD +∠ABC +∠BGA =∠BCE +∠AFC +∠CGF =180°,∠BGA =∠CGF ,∴∠AFC =∠ABC =90°,∴AD ⊥CE . 2.证明:(1)∵AB =AC ,∠BAC =90°,∴∠ABC =∠ACB =45°,∴∠ABF =180°-∠ABC =135°,∠ACD =∠ACB +∠BCD =135°,∴∠ABF =∠ACD .∵CB =CD ,CB =BF ,∴BF =CD ,∴△ABF ≌△ACD (SAS),∴AF =AD . (2)由(1)知△ABF ≌△ACD ,AF =AD ,∴∠F AB =∠DAC .∵∠BAC =∠BAD +∠DAC =90°,∠EAB =∠EAF +∠F AB =90°,∴∠EAF =∠BAD .∵AE =AC ,AB =AC ,∴AE =AB ,∴△AEF ≌△ABD (SAS),∴EF =BD . 3.D 4.120° 解析:设AC 与BD 交于点H .∵△ACD ,△BCE 都是等边三角形,∴CD =CA ,CB =CE ,∠ACD =∠BCE =60°,∴∠ACD +∠ACB =∠BCE +∠ACB ,即∠DCB =∠ACE ,∴△DCB ≌△ACE ,∴∠CDB =∠CAE .∵∠DCH +∠CHD +∠BDC =180°,∠AOH +∠AHO +∠CAE =180°,∠DHC =∠OHA ,∴∠AOH =∠DCH =60°,∴∠AOB =180°-∠AOH =120°. 5.解:(1)△DBC 和△EAC 全等.理由如下:∵△ABC 和△ED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DC =EC ,∠ACB =60°,∠DCE =60°,∴∠BCD =60°-∠ACD ,∠ACE =60°-∠ACD , ∴∠BCD =∠ACE .在△DBC 和△EAC 中,∵?????BC =AC ,∠BCD =∠ACE ,DC =EC , ∴△DBC ≌△EAC (SAS). (2)由(1)知△DBC ≌△EAC ,∴∠EAC =∠B =60°.又∵∠ACB =60°,∴∠EAC =∠ACB ,∴AE ∥BC . (3)仍有AE ∥BC .证明如下:∵△ABC ,△EDC 为等边三角形,∴BC =AC ,DC =CE ,∠BCA =∠DCE =60°,∴∠BCA +∠ACD =∠DCE +∠ACD ,即∠BCD =∠ACE .在△DBC 和△EAC 中,∵?????BC =AC ,∠BCD =∠ACE ,CD =CE , ∴△DBC ≌△EAC (SAS),∴∠EAC =∠B =60°.又 ∵∠ACB =60°,∴∠EAC =∠ACB ,∴AE ∥BC .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Word文件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当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2006-03-09 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 工资、薪金所得按以下步骤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1600元/月(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以及外籍人员、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在中国境内的所得每月还可附加减除费用32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按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是: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王某当月取得工资收入90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1600元,则王某当月应纳税所得额=9000-1000-1600=6400元。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6400×20%-375=905元。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统一由支付人负责代扣代缴,支付人是税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人。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或年终加薪,应当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6-03-09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的,应分两种情况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1)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 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上述计算纳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对于全年考核,分次发放奖金的,该办法也只能采用一次。 问:你好,我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公司每月有时只有几百元,有时三四千,这 个时候我不知如何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老板不给个人所得税特种税票。我们又该如何?非常希望您能给予解答. 答:我们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纳税额。具体是这样的,工资、薪 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说,首先从你 的工资总额中减去2000元,剩余的工资再按照相应的税率来计算本月应交税额。如果你的

八年级数学_共顶点的等腰(等边)三角形导学案

共顶点的等腰(等边)三角形问题探讨

五、精练――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1.如图,已知△ABC,△ADE是等边三角形,点E恰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ABD=∠AED. 2.如图,A点在y轴正半轴上,以OA为边作等边△AOC,点B为x的正半轴上一动点,连AB,在第一象限作等边△ABE.在点B运动过程中,∠ACE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P为等边三角形,A(0,1),点B为y轴上一动点,以BP为边作等边△PBC. (1)求证:OB=AC; (2)求∠CAP的度数; (3)当B点运动时,AE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 4.已知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ADE,∠BAC=∠EAD=90°,AB=AC,AD=AE,F为BE和CD的交点. (1)求证:BE⊥CD; . (2)求∠AFE的度数

5.如图,点D 是△ABC 的边BC 上一动点,且AB =AC ,DA =DE ,∠BAC =∠ADE =120°,求∠BCE 的 度数. B 6.如图,△AOB 是等边三角形,以直线OA 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B (a ,b ),且a ,b 满足 (2 0b -=.D 为y 轴上一动点,以AD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C ,CB 交y 轴于E . (1)如图1,求A 点的坐标; (2)如图2,D 在y 轴正半轴上, C 在第二象限,CE 的延长线交x 轴于M ,当D 点在y 轴正半轴上运 动时,M 点的坐标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M 点的坐标,若变化,说明理由; (3)如图3,点D 在y 轴的负半轴上,以DA 为边向右构造等边△DAC ,CB 交y 轴于E 点,如果D 点 y 轴负半轴上运动时,仍保持△DAC 为等边三角形,连AE .试求CE ,OD ,AE 三者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北京四中 编稿:史卫红审稿:谷丹责编:赵云洁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一、知识讲解: 1.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们除其有一般三角形的边、内角、外角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殊性.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二、例题精讲:

说明:等腰三角形具有两条腰相等以及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这些性质不仅可以用于证明,而且也常常用于计算线段或角的大小. 例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与一个底角的外角和等于245°,求它的顶角的度数. 分析: 这是关于等腰三角形角的计算.可考虑应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计算. 解: (一)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x°,根据"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则它的一个底角为 ,这个顶角的外角为,底角的外角为[180-. 由题意可得: (180-x)+[180-(180-x)]=245 ∴180-x+180-90+x=245 ∴-x=245-270 ∴x=50 答:这个三角形顶角为50°. 解: (二)设顶角为x°,底角为y°,顶角外角为(180-x)°,底角外角为(180-y)°.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x+2y=180 由题意可得: (180-x)+(180-y)=245,∴x+y=115, ∴解方程组得 答:这个三角形顶角为50°. 例2.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内角为5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为锐角.因此这个50°的角既可以是顶角又可以是底角,所以要分类进行讨论. 解:若顶角为50°时, 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一底角为:=65°.

公式汇总(word版)

基础 一、稿酬计算公式 1.图书稿酬的计算方法: 1)版税方式: 稿酬=版税=图书定价×发行数×版税率 提示:还可以“图书批发价”代替“图书定价”;以“印数”或“实际销售数”代替“发行 2)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 稿酬=基本稿酬+印数稿酬=稿费标准×字数+(稿费标准×字数)×1%×印数÷1000 提示:①稿酬标准(原创及注释,(30~100)/千字;改编,(10~50)/千字;汇编,(3~10)/千字;翻译,(20~80)/千字));②不足一千字的,按一千字计算;③原创和演绎作品重印稿酬按基本稿酬的1%计算。 3)一次性付酬方式: 付酬标准和计算方式可参照基本稿酬。 2.报纸、期刊稿酬的计算方法: 只适用一次性付酬方式,付酬标准和计算方式可参照基本稿酬。 提示:不足五百字的按五百字计算;超过五百字不足一千字的,按一千字计算。 二、增值税计算公式: 1. 当期不含税销售额: 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当期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率) 2.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率 提示:除挂历的销售收入使用17%外,其他出版物的销售收入采用13%的低税率。考试试题中会明确给出。 3.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 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累计进项增值税额 4.推导公式: 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总额÷(1+增值税率)]×增值税率-进项增值税额 提示:若值为正,则需交纳税额;若为负值则无须交纳税额,多余进项税额后期抵扣。 三、营业税计算公式: 应纳营业税额=有关营业收入额×税率

提示:税率通常为5%。 四、所得税计算公式: 1.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提示: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2.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 1)稿酬总额大于或等于4000元时:个人所得税=稿酬总额×(1-20%)×20%×(1-30%) 2)稿酬总额小于4000元时:个人所得税=(稿酬总额-800)×20%×(1-30%) 提示:这里稿酬总额,无论是一次性获得,还是分几次获得,都要合并累计在一起计征个人所得税。因此要根据稿酬总额选择相应的公式。 五、附加税费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或营业税税额)×税率 提示:若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则税率为7%;若计算教育费附加,则税率为3%。 实务 一、版面字数计算公式(2011 年修改了系数): 1.每行字数与版心宽度: 字数=版心宽度÷(0.35×文字磅数) 版心宽度=0.35×文字磅数×字数 2.每面行数与版心高度: 行数=(版心高度-0.35×文字磅数)÷(0.35×文字磅数+0.35×行距磅数)+1 版心高度=0.35×文字磅数×行数+0.35×行距磅数×(行数-1) 3.版面字数与书脊宽度: 胶版纸书脊宽度≈0.0006 毫米×纸张定量×总页面数 轻质纸书脊宽度≈面数÷2×纸张定量×纸张系数/1000 二、印刷用纸量计算公式: 1.印张与令重 1)印张:印张数=总面数÷开数 推导公式:总面数=印张数×开数 总页数=(印张数×开数)÷2 提示:面数=页数×2;1 张全张纸的一半两面印刷后为 1 个印张。

图形变换共顶点旋转.知识精讲(2014-2015)

中考内容 中考要求 A B C 图形的旋转 了解图形的旋转,理解对应点 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会识别中心对称图形 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180???? ?? ?????? ?? ?? ?? ?? ??? ???定义:绕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概念与性质性质: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全等中心对称:旋转能重合等边三角形旋转等腰三角形共顶点旋转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费马点与最值 一、旋转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 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的对应点.如下图. Q' P' Q P O 【注意】1、研究旋转问题应把握两个元素:旋转中心与旋转角. 2、每一组对应点所构成的旋转角相等. 2、性质 (1)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的;(进而得到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共顶点旋转 中考大纲 知识精讲 知识网络图

(2)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若特殊角则得到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3、作图的重要条件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旋转作图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1)旋转中心 (2)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 4、作图的基本步骤 具体步骤分以下几步 连:即连接图形中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 转:即把连线按要求绕旋转中心转过一定角度(作旋转角) 截:即在角的另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 连:即连接所得到的各点. 二、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中心对称点,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如下图) A D O C B 【注意】1、图形成中心对称是旋转角为定角(180?)的旋转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旋转,反映的是两个图形的一种特殊关系. 2、中心对称阐明的是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关系. 2、中心对称的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如果连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3、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如下图) A D O C B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考向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1条或3条对称轴. 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4.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 2 b

C.AB=2BD D.AD平分∠BAC 【答案】C 【解析】因为△ABC中,AB=AC,D是BC中点,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得, A.AD⊥BC,故A选项正确; B.∠B=∠C,故B选项正确; C.无法得到AB=2BD,故C选项错误; D.AD平分∠BAC,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名师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题关键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 1.(2020·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初二期中)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4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__________cm. 考向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是把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 2.底角为顶角的2倍的等腰三角形非常特殊,其底角平分线将原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典例3 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D,E是AB上的一点,EF∥AD交CA的延长线于F.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AB=AC,AD⊥BC,∴∠BAD=∠CAD. 又∵AD∥EF,∴∠F=∠CAD,∠FEA=∠BAD, ∴∠FEA=∠F, ∴△AEF是等腰三角形. 2.已知在△ABC中,AB=5,BC=2,且AC的长为奇数.

Word计算公式

Word计算公式:求和:从上到下=SUM(ABOVE);从左到右=SUM(LEFT) 一、求和公式 打开Word文件,把光标移动到要计算结果的表格中,选择主菜单中的“表格-公式”。 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如下图): 在“粘贴函数”的下拉菜单中找到SUM选项,“公式”选项中就会出现“=SUM(LEFT)”,点击确定就OK了。如果把括号中的LEFT改为ABOVE,将会是从上到下求和。然后把各个单元格按照以上的方法求和就可以了。

如果改动了原始数据,在改变数据以后,直接选择求和的那个选项,按F9键,计算结果会自动刷新。遗憾的是,在Word里没有类似Excel中的自动填充功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录制宏”的功能进行弥补,在这里就不在叙述了。 二、排序功能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表格按自己的需要排序 选中我们要排序的几个人,连标题一起选中。

选择主菜单中“表格-排序”。 会弹出如下的对话框: 我们可以在下拉菜单中把“主要关键字”改为“总分”,“类型”改为“数字”,按“降序”排列,点击“确定”,这样,就可以把表格中的选项按总分从高到的排列了。

巧设边距,打印折页 所谓“折页”效果,就是将两个连续页面打印在一张纸上,然后将纸张折叠起来时,就能象书籍相同被打开。 要实现这种打印效果时,首先需要安装Word2002以上版本的程式,然后依次单击Word编辑界面中的“文件”“页面设置”命令,再选中“页边距”标签,打开如图2所示的窗口; 在该窗口的“多页”下拉列表中,将“书籍折页”选中,单击“确定”后,Word程式会自动将文稿打印方向设置为“横向”。 在正式打印文稿时,倘若你的打印机支持双面打印,就能自动在打印纸的两面分别打印;要是你的打印机不支持双面打印,你还必须在图3界面中,将“手动双面打印”选中,这样一来打印机一旦打完一面时,就会自动提示你再将打印纸的另一面放好,然后进行另一面的打印。 巧妙缩放,“瘦身”打印 倘若你使用的打印机是A4幅面的,不过你需要打印的Word文稿却是A3幅面的,这该怎么是好呢? 其实你完万能在A4幅面的打印机中,将A3幅面的打印文稿输出来,而且能保留原始文稿的格式。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只需要利用打印缩放功能就能了,下面就是“瘦身”打印的具体步骤: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旋转探索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旋转探索 学习目标:1.学生能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 2.学生熟悉旋转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3.通过本节课探索,学生掌握具有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与旋转之间的联系,从而利用旋转来转化线段,求线段的长度. 一、复习引入 二、例题与变式探究 例:如图,ABD ?、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BE 和CD 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上述关系成立的理由吗?(九年级数学上册第63页第10题) 变式一:如图,△ABD 、△A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证:BE=CD. 变式二: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4,CD =3,∠ABC =∠ACB =∠ADC =45°,求BD 的长.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1..如图,△ABC 中,∠ABC =30,AB =6,BC =8,△ACD 是等边三角形,求BD 的长. 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BD 是对角线, ABC ?是等边三角形,30ADC ∠=,3AD =,5BD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微课,对于共本课题是学生学会《旋转》的图形的旋转及性质后,通过一个 课后习题引起的探究,意在通过基教材之根本,挖掘教材中典型,即由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通过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进而联想到其它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旋转的性质得到呢?特别是在变式二的探究上是创新的,而且本微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看到旋转的本质,对学生不仅是直观感受颇深,而且对于旋转性质的理解与掌握甚至是灵活运用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最后的作业设计更是精心设计,第1小题力求达到巩固,第2小题稍有拓展,旨在培养学生深层次综合思维。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锐角三角函数及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数学思想的渗透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考点一:等腰三角形 1.性质 (1)?? ?→? ??? 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轴对称图形 (2)等边三角形 → 三边相等,三角相等,有三条对称轴 2.判定 ????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角相等的三角形 ? ?????? 三边相等的三角形三角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例1: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分别是AC 、BC 上的点,且AD=CE ,AE 与BD 相交于点P ,BF ⊥AE 于点F.求证:BP=2PF 【随堂练习】 1.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 ) A .80° B .50° C .40° D .20° 2.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6,另一边长为13,则它的周长为( ) A .25 B .25或32 C .32 D .19 3.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 ,若BM+CN=9,则线段MN 的长为( ) A .6 B .7 C .8 D .9 4.如图所示,在等边△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BC 、AB 上, 且BD=AE ,AD 与CE 交于点F ,则∠DFC 的度数为( ) A .60° B .45° C .40° D .30° P F E D C A 第4题

5.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得到一个四边 形,则图中∠α+∠β的度数是( ) A .180° B .220° C .240° D .300 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10°,则它的底角是( ) A 、70° B 、55°或70° C 、40°或70° D 、40° 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5 cm ,一腰上的中线将周长分为3∶2两部分,则此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__ ___. 8.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 9.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延长AC 到E ,使得CE=CD . 求证:AD=ED . 10. 如图,△ABC 中,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BD 与CE 交于点O.给出下列三个条件: 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 ⑴上述三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 ⑵选择第(1)小题中的一种情形,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 A E B C O D 第5题

word里的公式

Word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利用公式域进行自动计算。 方法一:利用“表格”→“公式” 1.将插入点置于存放运算结果的单元格中,“表格”→“公式…”,弹出“公式”对话框。 2.在“公式”框中可以修改或输入公式;在“粘贴函数”组合框可以选择所需函数,被选择的函数将自动粘贴到“公式”框中;在“数字格式”框中可以选择或自定义数字格式,此例中定义为“0.0”,表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 3.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对话框关闭同时在单元格内出现计算出的结果。 方法二:“插入”→“域…”→“公式…” 可以通过“插入”→“域…”,保持默认的域名选项,单击右侧的“公式…”按钮,同样也会出现“公式”对话框。 方法三:直接输入域代码 将插入点置于要存放结果的单元格中,按CTRL+F9插入域标识“{ }”(注意:不能直接用键盘输入),在里面输入由“=”、函数、数值和单元格名称所组成的公式,然后在其上单击右键,选择“切换域代码”即可显示公式所计算的结果。 方法四:利用“自动求和”按钮 对于简单的行列数据的求和运算,可以选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的“自动求和”按钮进行快速计算。 几点说明: 1. Word表格中单元格的命名是由单元格所在的列行序号组合而成。列号在前行号在后。如第3列第2行的单元格名为c2。其中字母大小写通用,使用方法与Excel中相同。 2.在求和公式中默认会出现“LEFT”或“ABOVE”,它们分别表示对公式域所在单元格的左侧连续单元格和上面连续单元格内的数据进行计算。

3.改动了某些单元格的数值后,可能某些域结果不能同时更新,可以选择整个表格,然后按F9键,这样可以更新表格中所有公式域的结果。 4.公式域并不局限在表格中使用,还可以应用于正文、页眉页脚、甚至文本框等处。 Word中实现文本与表格的相互转换 将文本转换成表格 1、插入分隔符(分隔符:将表格转换为文本时,用分隔符标识文字分隔的位置,或在将文本转换为表格时,用其标识新行或新列的起始位置。)(例如逗号或制表符),以指示将文本分成列的位置。使用段落标记指示要开始新行的位置。 例如,在某个一行上有两个单词的列表中,在第一个单词后面插入逗号或制表符,以创建一个两列的表格。 2、选择要转换的文本。 3、在“插入”选项卡上的“表格”组中,单击“表格”,然后单击“文本转换成表格”。 4、在“文本转换成表格”对话框的“文字分隔位置”下,单击要在文本中使用的分隔符对应的选项。 5、在“列数”框中,选择列数。 如果未看到预期的列数,则可能是文本中的一行或多行缺少分隔符。 6、选择需要的任何其他选项。 将表格转换成文本 1、选择要转换成段落的行或表格。 2、在“表格工具”下的“版式”选项卡上的“数据”组中,单击“转换为文本”。 3、在“文字分隔位置”下,单击要用于代替列边界的分隔符对应的选项。 表格各行用段落标记分隔。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与全等

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专题复习)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基于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两部分内容基础上的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与全等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十一章三角形、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和第十三章轴对称这三章内容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探究具有某种特殊位置关系的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与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相关性质是解决本节知识的一个关键突破点,预证两条线段和两条边相等,就需要将其置于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也为求角的度数提供了简洁的思路方法;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也为本节内容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于特殊角60度构造等边三角形,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转化到同一线段中,这也提供了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同时,根据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为本节知识的变式提供了思路,可以从多种不同形式中让学生去探究其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将等边三角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背景下,借助于直角三角形中,含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解决相关变式问题.从等边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探索与运用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能根据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找出全等三角形. (2)能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综合运用. (3)结合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具体几何题目中,总结基本图形,归纳几何结题策略.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从共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的复杂图形中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两个三角形面积求线段的等量关系、角的度数和证明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推出对应的高也相等,利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证得一条线段为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同时,学生还能熟练掌握预证两条线段相等,则需将两条线段置于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中解决问题.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能在求证一条线段为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时,通过向角的两边作双垂线,利用双垂线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还能在求线段和差关系时,借助于60度角,构造等边三角形,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转化到同一线段中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学会添加不同的辅助线,真正体会了截长补短的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由于添加辅助线的经验不足,对于任何需要添加的辅助线,如何添加,添加的理由是什么,如何描述辅助线仍然没有规律性了解.例如:在“求线段和差关系”的证明中,由于题中60度角比较多,学生

2017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存在性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 专题攻略:如果△ABC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存在①AB =AC ,②BA =BC ,③CA =CB 三种情况. 1、几何法一般分三步:分类、画图、计算. 已知腰长画等腰三角形用圆规画圆,已知底边画等腰三角形用刻度尺画垂直平分线. 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有几何法和代数法,把几何法和代数法相结合,可以使得解题又好又快. 2、代数法一般也分三步:罗列三边长,分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例1:如图1,抛物线y=ax 2+x+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点.其中B 点坐标为(4,0),对称轴为直线x=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4212++-=∴x x y (2)T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ATC 是等腰三角形,求点T 的坐标; (3)T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且△ATC 是直角三角形,求点T 的坐标; 2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M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M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A 、B 两点,A 在B 的左 侧,且OA 、OB 的长是方程2650x x -+=的两根,ON 是⊙M 的切线,N 为切点,N 在第四象限. (1)求⊙M 的直径; (2)求直线ON 的解析式; (3)在x 轴上存在点T ,使△OTN 是等腰三角形, 请直接写出T 的坐标.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动点P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移动,当P、Q两点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则停止运动.在P、Q两点移动过程中,当△PQ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的坐标是(4,0),并且OA=OC=4OB,动点P在过A,B,C三点的抛物线上.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是否存在点P,使得△ACP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O为是AC的中点,OB=12,动点P在线段AB上从点A向点B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以点P为顶点,作等边△PMN,点M, N在直线OB上,取OB的中点D,以OD为边在△AOB内部作如图所示的矩形ODEF,点E在线段AB上. (1)求当等边△PMN的顶点M运动到与点O重合时t的值; (2)求等边△PMN的边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 (3)设等边△PMN和矩形ODE 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求你直接写出当0≤t≤2秒时S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对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4)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M,使得△EFM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题技巧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解题技巧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 ——形成精准思维模式,快速解题 ◆类型一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1.如图,已知△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1)求证:AD=CE; (2)猜想:AD和CE是否垂直?若垂直,请说明理由;若不垂直,则只要写出结论,不用写理由. 2.如图,在△ABC和△BCD中,∠BAC=∠BCD=90°,AB=AC,CB=CD,延长CA 至点E,使AE=AC,延长CB至点F,使BF=BC.连接BD,AD,AF,DF,EF.延长DB 交EF于点N.求证: (1)AF=AD; (2)EF=BD.

◆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 3.如图,△APB与△CDP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且P A⊥PD,有下列四个结论:①∠PBC=15°;②AD∥BC;③直线PC与AB垂直.其中正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在△ABC中,分别以AC,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AE,BD,交于点O,则∠AOB的度数为________. 5.如图①,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 (1)△DBC和△EA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2)试说明AE∥BC的理由; (3)如图②,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请问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证明:∵△ABC 和△DB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 =BC ,BD =BE ,∠ABC =∠DBE =90°,∴∠ABC -∠DBC =∠DBE -∠DBC ,即∠ABD =∠CBE ,∴△ABD ≌△CBE ,∴AD =CE . (2)解:垂直.理由如下:延长AD 分别交BC 和CE 于G 和F .由(1)知△ABD ≌△CBE ,∴∠BAD =∠BCE .∵∠BAD +∠ABC +∠BGA =∠BCE +∠AFC +∠CGF =180°,∠BGA =∠CGF ,∴∠AFC =∠ABC =90°,∴AD ⊥CE . 2.证明:(1)∵AB =AC ,∠BAC =90°,∴∠ABC =∠ACB =45°,∴∠ABF =180°-∠ABC =135°,∠ACD =∠ACB +∠BCD =135°,∴∠ABF =∠ACD .∵CB =CD ,CB =BF ,∴BF =CD ,∴△ABF ≌△ACD (SAS),∴AF =AD . (2)由(1)知△ABF ≌△ACD ,AF =AD ,∴∠F AB =∠DAC .∵∠BAC =∠BAD +∠DAC =90°,∠EAB =∠EAF +∠F AB =90°,∴∠EAF =∠BAD .∵AE =AC ,AB =AC ,∴AE =AB ,∴△AEF ≌△ABD (SAS),∴EF =BD . 3.D 4.120° 解析:设AC 与BD 交于点H .∵△ACD ,△BCE 都是等边三角形,∴CD =CA ,CB =CE ,∠ACD =∠BCE =60°,∴∠ACD +∠ACB =∠BCE +∠ACB ,即∠DCB =∠ACE ,∴△DCB ≌△ACE ,∴∠CDB =∠CAE .∵∠DCH +∠CHD +∠BDC =180°,∠AOH +∠AHO +∠CAE =180°,∠DHC =∠OHA ,∴∠AOH =∠DCH =60°,∴∠AOB =180°-∠AOH =120°. 5.解:(1)△DBC 和△EAC 全等.理由如下:∵△ABC 和△ED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DC =EC ,∠ACB =60°,∠DCE =60°,∴∠BCD =60°-∠ACD ,∠ACE =60°-∠ACD , ∴∠BCD =∠ACE .在△DBC 和△EAC 中,∵?????BC =AC ,∠BCD =∠ACE ,DC =EC , ∴△DBC ≌△EAC (SAS). (2)由(1)知△DBC ≌△EAC ,∴∠EAC =∠B =60°.又∵∠ACB =60°,∴∠EAC =∠ACB ,∴AE ∥BC . (3)仍有AE ∥BC .证明如下:∵△ABC ,△EDC 为等边三角形,∴BC =AC ,DC =CE ,∠BCA =∠DCE =60°,∴∠BCA +∠ACD =∠DCE +∠ACD ,即∠BCD =∠ACE .在△DBC 和△EAC 中,∵?????BC =AC ,∠BCD =∠ACE ,CD =CE , ∴△DBC ≌△EAC (SAS),∴∠EAC =∠B =60°.又 ∵∠ACB =60°,∴∠EAC =∠ACB ,∴AE ∥B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