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19.37 KB
- 文档页数:5
新疆玛纳斯河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蔡 建 丽(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 文章介绍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基本情况、水文特征及水利工程规模,分析区域水资源开 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开发潜力。
〔关键词〕 玛纳斯河;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TV 2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 - 0088( 2011) 03 - 0062 - 031. 1. 2 河流水系流域概况基本情况11. 1 肯斯瓦特水库位于玛河干流之上,坝址与肯斯瓦 特水文站相邻,距下游出山口红山咀约 30 km 。
玛河 干流全长约 324 km( 河源至小拐) ,平均坡降 1 /50 ~ 1 /2000,山区 ( 红山咀水文站以上) 集 水 面 积 5 156 k m 2 ,平均海拔高程 3 000 m ,河长 190 km 。
沿程有花 牛沟、韭菜萨依、吉兰德、回回沟、希喀特萨依、哈熊沟、 芦草沟、大( 小) 白杨沟、清水河等支流,在肯斯瓦特水 文站以上汇入干流。
河流出山口后,地势变缓、泥沙大 量堆积,形成坡降平缓的洪积冲积扇区,径流在此被分 解,在洪积扇缘一带有大量的泉水出露。
洪积扇以下, 为广阔的山前倾斜平原区,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接壤。
表层覆盖有几十公分至数米厚的亚沙土、亚粘土,而且 越向下游地势越平坦,土层也越厚,这一区域是玛河流域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自然地理1. 1.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河( 简称玛河) 发源于 天山山脉中段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是一条山溪性 内陆河。
源头为海拔 5 000 m 以上的冰川,沿途汇集 喇嘛庙、哈熊沟、大小白杨沟、清水河等支流,由南向北 流入准噶尔盆地,源头至小拐全长 324 km ,流域面积1. 98 万 k m 2 ,其中山区( 红山咀以上) 0. 515 万 k m 2,平 原区 1. 465 万 k m 2 ,是准噶尔盆地南缘最大的一条河 流。
近60年玛纳斯河径流变化规律的分析近6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玛纳斯河水径流变化的规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大别山区,是当地主要的农业经济和出口水源之一。
因此,解决河流径流变化问题非常重要。
针对此类情况,本文详细阐述了近60年玛纳斯河径流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未来的建议和措施。
一、近60年玛纳斯河水径流变化特征(1)量总体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近60年玛纳斯河径流量由1960年的2.2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7亿立方米,增加了约22%。
可见,近60年水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总体环境变得越来越稳定。
(2)量季节性变化较大。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玛纳斯河径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径流最小,夏季径流最大,最大值为4.14亿立方米,较1960年增加了80%以上。
这表明,玛纳斯河径流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3)流量变化更为明显。
小流量变化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季节性径流变化明显,最高季节超过正常水量数倍。
二、影响玛纳斯河径流变化的因素(1)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主要因素。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里的水文参数明显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玛纳斯河径流变化。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玛纳斯河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例如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现象。
(2)气候因素对径流变化影响较大。
由于近6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暖,全年累积降水量增加,冬季最高温度提高,夏季最高温度不变。
所以,气候因素对玛纳斯河径流变化影响较大。
(3)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径流变化。
持续增加的人类活动也会影响玛纳斯河径流变化,比如城市发展,其导致的污染物的增加会导致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玛纳斯河的径流变化。
此外,水利工程、森林植被修复工程、灌溉工程等也会影响河流的径流变化。
三、建议措施(1)强气候变化的研究,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及时发现气候变化的趋势,为玛纳斯河径流变化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强人类活动的监控。
玛纳斯县兰州湾镇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研究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
本人就玛纳斯县兰州湾镇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谈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研究;1分析范围以对兰州湾镇区域为基准,统筹考虑全县水资源情况及兰州湾镇区域来水情况、供水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可能影响的范围,统筹分析范围总面积5227.20km2,兰州湾镇总面积130.11km2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2.1地下水储存条件玛纳斯县基岩山区主要分布有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中,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赋存于侏罗纪和第三纪砂岩中,由于泥岩和砂质泥岩互层的存在,其含水岩组富水性较弱。
平原区广泛分布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岩层,埋藏有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承压-自流水。
南部冲洪积扇区为大厚度单一潜水分布区;北部细土平原区上部为高矿化度的潜水含水层,下部为多元结构的承压-自留水含水组。
位于拗陷带的山前盆地内沉积着厚度十米至数百米的第四系冰水砾石层,给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较丰富的潜水分布区。
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形成的与扇区沉积构造相对应的地下水储水盆地,饱水带厚度在800-1150m,盆地中心在头工乡二宫六队到凉州户三队之间,以单一卵砾石潜水含水层为主,含水层最大厚度为1187m,自扇顶至扇缘具有明显的水文地质分带规律;溢出带以南为单一结构大厚度的卵砾石、砂砾石含水层,结构松散;孔隙发育,透水性好,以北为双层乃至多层的潜水、承压水分布区。
由扇中部向扇缘,轴部向两侧,含水层颗粒变细,单层含水层变厚变薄。
局部隔水层厚度变大而形成较稳定的隔水层,浅层承压水多在此自流。
潜水埋深自扇顶的 150m左右,向北逐渐变浅,由于山前为断层接触关系,使得玛纳斯河在出山口处形成一个落差 130m的跌水,河谷潜流在此以地下瀑布的形式补给给扇区地下水,到玛纳斯大桥-园艺场-凉州户六队一带,潜水埋深50m左右,至溢出带附件,潜水埋深 5m 左右,溢出带以北,潜水埋深<3m。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玛纳斯河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众多重要河流之一,承载着该地区的农业、工业、生态等多种用水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
得玛纳斯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评价玛纳斯河流域的水资源
承载力,对于科学、合理地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理方法、经济方法、生态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物理方法注重的是水资源
数量,忽略了水的流动状态和水质的影响;经济方法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缺少对生态
环境的考虑等。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准确、全面评估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
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基于以上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将分析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具体研究内容为:(1)构建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2)基于该模型,在实际数据的支持下,进行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3)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模型的优劣和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4)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便更好的保护玛纳斯河流域的水资源。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文的预期成果是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为该地区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同时,本文研究所建
立的模型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助于其他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和分析。
玛纳斯河管理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玛纳斯河属于自治区级河流,是新疆最大的一条流域,对新疆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管理与保护意识的疏忽,现如今,玛纳斯河流域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玛纳斯河流域管理现状,进一步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
标签:玛纳斯河流域;管理现状;水资源1、引言玛纳斯河为自治区级河流,发源于天山山脉中段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最终流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玛纳斯湖,由于玛纳斯河流域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受气候影响,玛纳斯河水量变化较大。
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实行的是多龙治水制度,这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为改善玛纳斯河流域的管理问题,自2017年起,相关政府开始逐渐实施河长制,以加强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2、玛纳斯河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实行的是多龙治水,是指在流域内设立多个行政管理機构,但是这些管理机构协调性不强,各自为战,上下游分级管理,左右岸实行分治,多龙治水制度,互不相让,互不隶属,互不相商,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另外,玛纳斯河流域各种水资源实行条块分割管理原则。
例如:地下水是由各个行政区自主管理,流域内的水资源流域管理局无法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
而地表水则是由自治区水利厅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局管理分配。
各自管理,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管理效率。
多龙治水制度同时也弱化了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力,形成不了有效的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多标准管理使得玛纳斯河流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管理。
2.2 玛纳斯河流域内水资源状况玛纳斯河流域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水流量变化较大,其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
在未开发之前,玛纳斯河水流量比较丰富,水质较好,河流及周边环境污染较小,但随着玛纳斯河流域的不断开发,其污染情况也日益剧增。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措施分析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葛尔盆地的南部,由于丰富的水资源,其也是当地著名的棉粮产地,但是最近几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出现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保证玛纳斯河流域的水资源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此既保护了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当地人民对水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标签:水土流失;玛纳斯河流域;治理措施造成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比较多,但究其根本,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自然和人文因素两大类,首先由于玛纳斯河流域的整体周围环境都比较的恶劣,当地的风沙比较大,另外由于其上流域的地质较为松散,出现了风蚀的现象,导致土壤的表层比较容易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因素主要是指,当地有较多的牧场,存在着过度放牧的现象,再加上开发水资源时,同样存在过度开采,导致出现了荒漠化的现象,因此急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改善玛纳斯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分析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1)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发生在河岸和河床两边的坡地上,因为沿河岸两边的坡地上有着一定的细浅沟侵蚀,这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地表径流而导致的,同时在水力的作用下,细浅沟开始逐渐的下切同时向两边扩张,从而导致地表出现破碎的情况;另外由于阵发性的暴雨和山区的冰雪融水从而形成的地表径流对两岸及河道进行冲刷,由于水力的侵蚀,导致土地的完整性被破坏,河川径流淘刷河道导致河床出现频繁的擺动,从而对玛纳斯河流两岸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而水土的流失使得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水库,从而对水力发电机组产生一定的磨损,由此使得水利设施的寿命大大的降低了。
(2)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在玛纳斯河流域的两岸建造了一些工农业生产区,对地表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致使地表裸露,由于地表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卵砾石和亚砂土,遇风就会产生相应风力侵蚀,并使得部分的耕地出现沙化现象,由于大部分地表裸露,也没有有效的防护林,遇风就会产生一定的风力侵蚀,从而使得地表的土壤扬失。
玛纳斯河是中亚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近60年来,玛纳斯河径流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农田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近60年玛纳斯河径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近60年来玛纳斯河的年均径流量来观察其变化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近60年来玛纳斯河年均径流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变化。
然而,总体来看,玛纳斯河的年均径流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近60年来玛纳斯河不同季节的径流变化。
根据统计数据,玛纳斯河的季节性径流变化较为明显。
夏季是玛纳斯河径流量较多的季节,主要由于高温融雪和季风降水的影响。
而冬季则是玛纳斯河径流量较少的季节,主要由于降雨和融雪的减少。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观测中,夏季和冬季的径流量都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夏季径流量的减少更为显著。
进一步分析玛纳斯河径流减少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探讨。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和降雨模式的改变,从而使得玛纳斯河的水源逐渐减少。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干旱和高温天气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玛纳斯河的径流减少。
在人类活动方面,农田灌溉是造成玛纳斯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来,中亚地区农田扩大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大量的水资源被用于农田灌溉,从而减少了玛纳斯河的径流。
此外,水库的建设、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也会对玛纳斯河的径流量产生影响。
针对玛纳斯河径流减少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首先,应该加强对玛纳斯河流域的水资源的调查研究,掌握准确的水文数据。
其次,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并限制过度开发。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和调控,推广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灌溉技术。
综上所述,近60年来玛纳斯河径流变化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所致。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的最新进展1 研究区概况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新疆天山北坡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为北纬43°05′~45°58′,东经84°42′~86°33′(图1)[1]。
流域主要有玛纳斯河及其东侧的塔西河、西侧的金沟河、宁家河、巴音沟河、大小南沟河、沙湾河等组成,总面积约为1.76xl04km2[2]。
玛纳斯河是流域内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尕山脉,流经山前绿洲,最终汇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玛纳斯湖(现已干枯),全河总长约400km,年均径流量12.7×108m3。
流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海拔为5442.5 m,最低为256 m,由南向北依次为山地、绿洲和荒漠,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量时空差异大,年均降水量115~200 mm,年均蒸发量1500~2100 mm,年均气温4.7~5.7℃[3-4]。
径流补给主要由海拔3600 m以上冰川积雪的融化和降水,水循环在独立的水系内进行,并且在山区形成径流,在平原区消耗与转化[1]。
图1 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1]2 研究现状2.1 径流模拟和预测分布式水文模型、Mornet小波变换、时间序列分解模型等方法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径流量预测研究中得到应用。
比如,李慧[5]等建立了适合于玛纳斯河流域的SW AT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采用1980~1995年数据模拟,验证了玛纳斯河流域控制性站( 肯斯瓦特水文站) 的日径流的模拟过程基本上反映了实际情况;张璞[6]等通过在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应用SRM 模型对日径流量进行预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凌红波[7]等结合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1954~2007年的逐月径流及流域内气候资料,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混沌理论与周期性叠加趋势模型研究了玛纳斯河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及影响因素;马金凤[8]等通过对玛纳斯河水文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玛纳斯河流域流量预报的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p,q)模型,对肯斯瓦特水文站实测径流过程进行了预测检验。
2.2 冰雪变化与径流量影响卢新玉[9]等研究发现冬季,流域积雪变化对降水更敏感,而春季,气温是影响流域积雪面积变化的更主要的因素。
郭鹏[10]等认为1990~2010 年间,玛纳斯河流域冰雪面积从1442.32 km2退缩到710.54 km2,面积减少了50.7%,而气温的升高是冰雪面积不断退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艳[11]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冬季山区积雪面积越大,以固态形式存储的水量亦越大,春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消融速率越大,河流来水量就越丰富。
陈晓娜[12]等研究发现玛纳斯河流域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速度为0.06天/年,该速度小于初雪日推迟的速度0.3天/年,并认为该特征流域冬季平均气温与累计降水量的升高所直接驱动的结果。
郑璞[13]等通过研究得出高程、坡向对积雪分布影响比较大,而坡度对积雪分布影响则相对较小的规律特征。
2.3 气候变化与径流关系禹朴家[14]等运用统计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1959-2007年近49 a全年降水量进行分析,发现49 a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干旱期,从1983年流域内降水量发生由少雨到多雨的变化,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湿润。
唐湘玲[15]等利用玛纳斯河上游2个水文站和4个雨量站1956~2006 年系列径流和降水资料分析得出玛纳斯河上游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多年平均流量的66.9%~70.3%;近50年来,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增多趋势,而且在1995 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突变,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和人类活动是造成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凌红波[16]等利用两个时间段的气象数据,根据温度、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序列的Hurst指数预测,在2007年后的一段时间内玛纳斯河流域温度将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和蒸发量将表现为下降走势。
邹全[17]等认为玛纳斯河流域自1993年以来夏季洪水频繁发生,尤其超标准洪水次数增多、量级增大主要是由于夏季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天气增多引起的。
王娟[18]通过研究发现流域年径流量受降水变化影响不大,气温升高是影响玛纳斯河年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4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张军民[19]用生态系统耦合原理、空间结构稳定性分析、土地类型及利用评价等方法,结合相关遥感影像分析,得出:绿洲开发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及水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圈层结构的脆弱组成-天然绿洲及过渡带趋于退化,流域绿洲化与荒漠化、盐渍化均呈扩大趋势,绿洲建设的生态基础及可持续性能力受到威胁。
封玲[20]等认为人口数量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导致干旱区环境退化的主要人为诱因,不均匀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则加剧了这种资源环境压力,而人口的素质状况则决定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最终的环境演化方向。
徐海量[21]等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水资源超负荷利用,地下水过度开采及水质恶化,造成绿洲与沙漠过渡带的土地沙化。
张建龙[22]等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相关数据对该流域1976~2005年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进行了相关评价。
结果表明,1976~2005 年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34.44 提高到了48.26,流域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有所下降,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则呈上升状态,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和恶化并存,总体上,生态环境由较差状态转化为一般状态,生态环境质量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5 其他相关研究2.5.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李文宾[23]等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模糊物元分析处理分类界限多层次、多因素的模糊边界问题,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综合承载力属于1级,2010年和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属于2级,但是,2010年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较2015年强。
汪嘉扬[24]等通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处理,对升半Г型分布函数进行改进,提出用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升半Г型分布指数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指数公式的评价结果与其他多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消除了评价指标数目多少的限制和区域性评价指标各异性的限制,省去了复杂的编程计算工作,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房睿[25]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玛纳斯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分析,确定了评价体系中各因子的具体权重,得出各个因子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排序,并通过计算得出玛纳斯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为0.2442,表明玛纳斯河水环境属恶劣。
2.5.2 水资源管理方法汪世国[26]表明玛河流域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通过分析国内外与此情况相适应的模型,认为加拿大的WRMM 模型作为玛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系统的基础比较合适。
部分学者[27-28]认为玛纳斯河流域因历史、地域原因,形成了多头管理的现状。
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流域的统一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5.3 同位素及水化学研究田华[29]等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53~2003年降水氚浓度恢复结果,结合活塞与全混模型得出从冲洪积扇到冲洪积平原沙漠区地下水的年龄逐渐增大,滞留时间增长,更新能力变弱;不同地下水系统其更新速率差别较大,其中平原区潜水水流系统氚值最高,地下水的年龄在30年左右,更新速率在6%左右,更新速率最大,地下水更新能力最强。
刘志明[30]等研究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从山沟至下游,地表水、地下水的TDS值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向SO4•Cl-Na型演化,水质变差;运用2H、3H、18O、14C等同位素研究得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
董奎[31]利用2008年玛纳斯河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八家户站监测断面、肯斯瓦特站监测断面、石门子站监测断面水质优良,在不同水期均能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2.5.4地下水水位研究杨海昌[32]等利用PM数值模拟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灌溉模式对灌区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不同配水方案下灌区地下水流场及水位的变化。
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比较理想,该模型能够反映灌区尺度地下水的实际情况;采用大面积膜下滴灌节水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灌区地下水位,防止灌区地下水位抬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杨广[33]等以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垂向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研究区地下水演变的规律及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影响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地下水位有下降趋势,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幅度减小,灌溉用水和蒸发强度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
2.5.5 水资源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靳晟[34]等基于软件Delphi7. 0、SQL Server2005、EXCEL开发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源流汇流计算软件,该软件适用于大多数的水文频率计算问题,在源流设计径流分析计算中不但开发了自动选择代表年功能,而且开发了手动选择代表年功能,能更好的解决设计年径流及其年内分配计算问题。
同时,在玛纳斯河径流模拟与预报模块中除了可以用于预报年径流量,还可以较好的应用于季度、月、旬径流量的预报。
张飞[35]等通过对TM 图像云和雪的光谱特征分析以及几种常用积雪信息提取方法的比较,以及对玛纳斯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积雪进行实际检测,认为雪盖指数法是TM图像提取积雪的较佳技术手段。
3 小结与展望玛纳斯河流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资源作为玛纳斯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近50a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从2010年至今,径流量模拟和预测、冰雪变化与径流量影响、气候变化与径流关系、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另外有关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管理方法、同位素及水化学、地下水水位以及水资源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研究也获得了一定进展,为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凌红波[1]认为流域水资源量增加是驱动其水系结构演变的主要内因,而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绿洲与耕地面积变化是其重要外因,二者耦合决定了流域水系结构演变的速率与方向。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的发展规模要控制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绿洲规模过大,将促使水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加速荒漠对绿洲的侵蚀,最终将导致水域面积缩小,水网密度降低,水系长度变短等一系列不可持续的状况愈演愈烈;然而绿洲规模较小则不能充分、高效的利用其水、土等自然资源,对维持脆弱的绿洲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安全也极为不利,因此确定绿洲适宜的发展规模,优化其水系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