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追寻―艺术的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389.05 KB
- 文档页数:11
美的启蒙艺术鉴赏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启蒙艺术鉴赏,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教授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进行研究和欣赏,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立见解和品味。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第一课:艺术史导论a. 介绍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b.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趋势。
c. 带领学生观赏并讨论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2. 第二课:绘画艺术a. 介绍不同绘画技法和风格的基本原理。
b. 讲解著名画家及其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欣赏。
c.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 第三课:雕塑艺术a. 探讨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b. 解读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意义。
c. 参观当地的雕塑公园或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过程。
4. 第四课:建筑艺术a. 介绍建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设计原则。
b. 分析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c. 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设计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思维。
5. 第五课:音乐艺术a. 讲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和音乐形式的分类。
b.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c.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奏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艺和情感表达。
6. 第六课:舞蹈艺术a. 简要介绍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和风格分类。
b. 观赏不同舞蹈形式的表演视频,并进行讨论。
c. 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学习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舞台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作品展示评估:要求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并在合适的场合展示他们的作品。
3. 考试评估:设计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美学鉴赏艺术美学鉴赏,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啊!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宝的宝库,每一件都让你忍不住惊叹,哇塞,怎么这么美!咱先来说说绘画吧。
你看那一幅幅画,有的色彩鲜艳浓烈,就像夏天里最热烈的阳光,一下子就照进了你的心里;有的则淡雅清新,好似春天清晨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让你感到无比惬意。
那些线条,有的刚劲有力,仿佛要冲破画面;有的又柔和流畅,像是在轻轻诉说着什么。
这不就跟咱的生活一样嘛,有热闹喧嚣的时候,也有安静平和的时候。
再看看雕塑。
一尊尊雕塑立在那里,或高大威猛,或小巧玲珑。
它们有的展现出力量的美,让人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的则体现出细腻的情感,让你能触摸到艺术家内心的温柔。
这不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嘛,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魅力。
还有音乐呢!那跳动的音符,就像小精灵一样在你的耳边飞舞。
欢快的旋律能让你的脚步都跟着轻快起来,仿佛要跳起舞来;而那悠扬的曲调,则能让你的心慢慢沉静下来,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音乐不就是生活的调味剂嘛,给我们的日子增添了许多色彩和乐趣。
建筑也是艺术美学的重要部分啊!那些古老的宫殿、寺庙,充满了历史的韵味,每一块石头都好像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而现代的高楼大厦,则展现出了科技与创新的力量,那独特的造型,让你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这就像我们的城市,既有古老的底蕴,又有现代的活力。
舞蹈就更不用说啦!那灵动的身姿,优美的动作,让你仿佛看到了一群仙子在翩翩起舞。
舞者们用身体表达着情感,传递着故事,让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这不就是我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嘛,用肢体语言来展现我们内心的世界。
那我们该怎么去鉴赏这些艺术之美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心去感受啊!不要去想什么专业的知识,就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看到一幅画,你觉得好看,那就是美;听到一段音乐,你觉得好听,那就是美;看到一个舞蹈,你觉得感动,那就是美。
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让自己的内心去评判。
艺术美学鉴赏,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情,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探索艺术鉴赏的审美主题与技巧艺术鉴赏是一门独特而精彩的学问,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和创作理念。
然而,艺术鉴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也有一系列的审美主题与技巧需要探索和学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索艺术鉴赏的审美主题与技巧。
一、审美主题的探索1. 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本质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哲学问题,但在艺术鉴赏中,我们可以通过感知和体验来探索美的本质。
艺术作品中的美往往表现为对形式、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的精致处理和巧妙组合。
同时,美还是与情感和思想交织在一起的,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表达,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美。
2. 观者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都会因为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观者的主观感受是艺术鉴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决定了观者对作品的喜好与否。
然而,观者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开阔眼界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3. 艺术作品与社会环境艺术作品不仅与个体的审美需求相关,也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思想发展,因此在鉴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二、鉴赏艺术作品的技巧1. 观察与感知鉴赏艺术作品的第一步是观察和感知作品。
观察是指仔细观察作品的形式、细节和构图等方面,感知是指通过感官获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观察和感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2. 了解艺术史和艺术流派了解艺术史和艺术流派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了解艺术史和各个艺术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3. 分析与解读分析与解读是鉴赏艺术作品的核心环节。
分析是指对作品进行结构、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剖析和分解,解读是指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解释。
艺术欣赏欣赏艺术作品的美艺术欣赏——欣赏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想象力和情感的结晶,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欣赏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技巧。
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思考、感悟和启发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并分享一些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一、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发展艺术欣赏需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要培养审美意识,首先需要广泛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等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欣赏,能够激发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要从专业书籍、展览和讲座中获取相关知识,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为欣赏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此外,要多和其他艺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二、细致观察与感受观赏艺术作品需要细致观察和深入感受。
当我们面对一幅绘画作品时,不仅仅要欣赏画面的整体美感,还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都承载着艺术家的用心和表达。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状态和所要表达的主题。
同样,欣赏雕塑作品时,我们需要触摸其表面的纹理,感受艺术家的雕刻技巧和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
对于音乐、戏剧和电影等形式的艺术,我们需要细心聆听和观看,捕捉其中的情感和艺术表现。
三、提问和思考艺术作品常常是艺术家对现实和内心情感的诠释,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中提出问题并思考。
例如,一幅绘画作品中的主题是什么?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用意和创作目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它如何与个人经历和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思考能够深化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增强欣赏的乐趣。
四、跨界比较与联想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无数的联系与影响,跨界比较与联想是一种拓展欣赏视野的方法。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探寻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
也可以将艺术作品与其他领域的作品进行对比,例如将一幅绘画作品与一首音乐作品相联系,从中产生新的想法和领悟。
艺术鉴赏方法艺术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它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思想和美感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戏剧、雕塑等。
要欣赏并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艺术鉴赏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一,感知色彩和构图。
绘画艺术是通过色彩和构图表达情感和意义的。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时,首先要注意到其中的色彩运用。
色彩的明暗、对比度和饱和度都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感受。
同时,观察画面中的构图布局也是很重要的。
了解图像的对称、平衡、层次和线条等元素,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倾听音乐的表达方式。
音乐是通过声音传递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可以从旋律、节奏、和弦和音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节奏则决定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和弦和音色则赋予音乐不同的色彩和情绪。
通过理解这些音乐元素,我们能更深入地体验和欣赏音乐的内涵。
第三,体验戏剧的情节与表演。
戏剧是一种以表演者为媒介,通过情节和角色来传递意义的艺术形式。
当我们观看戏剧时,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剧本、观察角色的表演和思考故事情节来理解其意义。
戏剧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节发展来诠释人性的冲突和情感。
欣赏戏剧需要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第四,感受雕塑的材质和形态。
雕塑是一种以立体形态来表现意义的艺术形式。
当我们欣赏雕塑作品时,首先要观察其材质和形态。
不同的材质会带来不同的触感和质感,同时也影响了作品的视觉效果。
体验雕塑作品还需要注意其形态和构造,理解艺术家的设计意图和表现方式。
最后,要善于阅读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
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作品。
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相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艺术与品味培养对美的鉴赏力艺术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而品味则是对美的鉴赏力,是审美修养的表现。
艺术与品味培养紧密相连,对于美的鉴赏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品味培养对美的鉴赏力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培养美的鉴赏力的方法。
一、艺术对美的鉴赏力的培养艺术作品是美的集中体现,通过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人们的美的鉴赏力可以得到培养和提升。
首先,艺术作品展示了不同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都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与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接触,观众会学会欣赏和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美。
这种感受和体验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培养艺术品味。
其次,艺术作品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从写实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美感。
通过对不同艺术风格的研究和了解,人们可以扩大自己的审美视野,培养出更广阔的美的鉴赏力。
最后,艺术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和表现力。
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独特艺术才能,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
这种启发和灵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美的鉴赏力。
二、品味对美的鉴赏力的培养品味是指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经过长期文化积淀和个人感悟形成的。
良好的品味可以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首先,品味要求对艺术品的洞察力和品鉴力。
只有通过对艺术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品味要求我们能够辨识出优秀作品中的细节和精髓,并从中体会到美的真正内涵。
其次,品味要求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都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培养出对美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能力。
最后,品味要求积极的参与和互动。
参观艺术展览、参加艺术活动、与艺术家互动等都是培养品味的有效途径。
艺术鉴赏:从美学角度看世界当我们漫步在艺术的殿堂,或是面对一幅绘画、一尊雕塑、一部电影、一首乐曲,我们往往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某种力量所触动。
这种力量,或许是色彩的冲击,或许是线条的流畅,或许是旋律的悠扬,又或许是情节的跌宕起伏。
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美学的范畴。
从美学角度去鉴赏艺术,就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美的学科。
它探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形式以及美的感受。
而艺术,则是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也能够从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美。
从绘画艺术来看,画家们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传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梵高的《星夜》中,那旋转的星空和浓烈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澎湃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和细腻的笔触,则展现了一种优雅和宁静的美。
在欣赏这些画作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象上,而要从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以及整体的构图中去感受画家的用心和情感。
比如,色彩的冷暖对比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线条的粗细和曲直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动态,构图的平衡与不对称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
雕塑艺术也是如此。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那完美的比例和健硕的肌肉,展现了人体的力量之美。
而罗丹的《思想者》,则通过扭曲的身体和沉思的表情,表达了人类内心的痛苦和思考。
当我们站在这些雕塑面前,我们不仅要欣赏其外在的形态,更要体会雕塑家通过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雕塑作品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更是融合了多种美学元素。
从画面的拍摄、剪辑,到剧情的编排、演员的表演,再到音乐的搭配,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美学的考量。
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通过精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主题,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例如,《泰坦尼克号》中,那浪漫的爱情故事与宏大的灾难场景相结合,以及那首经典的主题曲《我心永恒》,都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美的记忆。
艺术鉴赏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第三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第四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一、美乡的醉梦者⏹“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
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
创造和欣赏是相通的。
创造是为了给别人欣赏,起码是为了自己欣赏。
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创造,就无法欣赏。
60年前,我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说过,创造者应当是真理的搜寻者,美乡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欣赏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艺术欣赏指要》⏹如醉如痴的体验与个体生命经验的释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阿炳:二泉映月⏹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王立平:葬花吟⏹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对生命宽容的欣赏。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宗教,懂得了欣赏艺术,也就懂得了宽容、悲悯和赎罪。
⏹艺术人生,是一种有福气的生命。
二、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艺术欣赏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艺术作品的结构或组织(章句段落、雕塑形式等)⏹主观性:欣赏和理解的主观性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1. 欣赏主体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大量艺术欣赏的实践⏹培养纯正的趣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篇》“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小,趣味愈纯正”2. 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3. 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4. 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1 D5-3增智模式的展望 美的追尋―藝術的鑑賞
林崇安 中央大學太空所
一、前言 ●總綱:科學哲學是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增加智慧、減除疑惑的一門學問。針對價值判斷中「美、醜」的存在問題追根究底,出現了「藝術學、美學」,這是對精神世界的探究,尚屬前科學。
二、美的組成份子 生而為人,各有美學的觀點,雖然不能免於主觀的看法,但是一般科學家們卻都有不謀而合的共識。愛因斯坦說:
「音樂和物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標聯繫著,這就是對表達未知的東西的企求。它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至於藝術和科學上的創造,在這裏我完全同意叔本華的意見,認為擺脫日常生活的單調乏味,和在這個充滿著由我們創造的形象世界中尋找避難所的願望,才是它們最強有力的動機。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的公式組成。我們試圖創造合理的世界圖像,使我們在那裏面就感覺到像在家裏一樣,並且可以獲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達到的安定。」
以下從藝術美和科學美來分析這一問題: (1)藝術美和科學美的通性 藝術美和科學美的基本通性是和諧性(統一性)、對稱性、簡單 2
性、意外性。一般要從「複雜」中,看出「簡單」之美,從「簡單」中,看出「複雜」之美。 (a)從詩詞、音樂等創作成品中,可看出好的作品的一些通性,例如,內容的精鍊、濃縮(濃度高),可由不同角度體會、延昇。這根科學定律的「簡單美」類似。 (b)藝術和科學的創作過程,在高層次的體驗中,都有美的感覺。
(2)科學美的簡單性和不可取代性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 「一切科學的偉大目標是要從盡可能少的假設或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演繹,概括盡可能多的經驗事實。」
科學哲學家波普說: 「假如知識是我們的目的,簡單的陳述就比不那麼簡單的陳述得到更高的評價,因為它們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因為它們的經驗內容更多,因為它們更可檢驗。」
1979年物理獎得主溫伯格說: (a)簡單(simplicity)是我所謂美的一部分,但它是概念上的簡單,而非能以計算方程式或符號得出的那種機械式的簡單。愛因斯坦和牛頓兩人的重力理論都包括了能說明由任何數量的物質所產生之重力的方程式,在牛頓的理論中有三個此種方程式(相對應於空間的三維,另外加上一勢位方程式),而在愛因斯坦理論中則有十四個。事實上較美的反而是愛因斯坦的理論,部分是因為其有關重力和慣性相等的中心概念極具簡單性。 (b)除了簡單之外還有另一項特質可使一個物理理論成為美的理論,那就是該物理能否給予我們一種不可取代性(inevitability)的感覺。
(3)科學美的簡單性 3
任何理論,歸根到底只有少數幾條基本的假說:古典力學建立在牛頓三定律的假說上,狹義相對論建立在相對性原理與光速不變的假說上。這些假說反過來幾乎能解釋相關的自然現象,並得到應用。自然界普遍存在四種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作用力和引力,它們決定了自然界的各種物質運動。物理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將四種力統一成一。物理學家總是受一種信仰的支配:宇宙是按照一個單一的、質樸的,具有驚人的優美的數學原理運行的。大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表達了對達成這一最終目標的迫切心情,他說:
「總有一天,有一扇門肯定會開啟,顯露出這個世界的閃閃發光的中心機制,既質樸,又優美。」
(4)科學的理性美 物理獎得主海森堡說: 「美就是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固有的一致。」 (5)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的美,如山河大地,或雄壯或雅緻,各由觀賞者體驗其美。其實生活中處處可以鑑賞出美的蹤跡,例如,桌面的擺飾、庭院的設計等等,有其靜態的美;歌唱、舞蹈等等,有其動態的美;甚至耐心的縫衣、安詳地掃地,處處都是美的展現,只看觀賞者如何擷取。這些都是美,唯一的差別是,有的存在長久些,有的稍縱即失。
三、美的不同層次 為了便於掌握,我們可以將美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第一層次的美】 這一層次的美是以習俗的規範、形式為主。環肥燕瘦、臉上塗彩、…合習俗則美,不合習俗則醜。 4
【第二層次的美】 這一層次的美是依據「經驗」而得來的標準(客觀、理性),如長短的比例、色系的調配、線條、對稱、對比等等美學原理。合乎科學經驗的美學原理則美。
【第三層次的美】 這一層次的美是來至高度直覺的創意,由經驗的累積和心靈的寧靜而冒出。一般層次的美是世間美醜的相對判斷,而第三層次必然是超越了美醜。有時甚至突破常規的禁忌。
【意外美或奇異美的出現】 第三層次的創作過程,是依狀況機動調整的動態過程,在創作完成前不能事先估出結果之美妙,所以在完成後會有意外的驚喜,例如,朱銘的雕刻過程、大物理學家的研究,都會自然而然依狀況來調整創作的方向。一旦出現原先意料之外的美妙結果時,這種美可以稱為「意外美」或「奇異美」。
四、藝術美和科學美之異同 藝術與科學的創造本質是相同的,而其差異處: (1)康徳認為,藝術與科學的一個基本差異是,藝術以個性和自由表現為目的;科學則不以個性和自由表現為目的。 (2)科學哲學家波普說:
「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 (3)如果沒有牛頓,遲早一定會有萬有引力定律的問世;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遲早也一定會有狹義相對論的問世。 如果沒有貝多芬,就一定不會有C小調交響曲的問世; 雖然沒有貝多芬,還是會有其他美妙的交響曲問世。 (4)科學美,大多是來自數學美。數學美比藝術美較具「客觀性」。 數學美的要項:和諧性、簡單性、意外性。 符合數學美的兩個例子: 5
a證明存在無限多個質數; b證明√2是一個無理數。 (5)科學美不是感性美而是理性美,是來自事物秩序的內在美,是要具有數學直覺力才能把握。大科學家和大數學家彭加勒說:
「這種感覺能力,即對數學秩序的直覺,使我們能夠窺見自然隱秘的和諧關係,但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
(6)英國數學家羅素(Russell,1872-1970)說: 「數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種冷而嚴肅的美。這種美不是投合於我們天性微弱的那方面,這種美沒有繪畫或音樂那種華麗的裝飾,它可以純淨到崇高的地步,能夠達到嚴格的只有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那種圓滿的境地。」
(7)英國的庫克(T.A.Cook)認為,藝術美不是遵守數學的精確性,而是對數學精確性的巧妙變動。 問:是什麼力量使古希臘的石頭建築獲得了生命呢? 答:來自建築家對數學精確性的巧妙變動。
五、美的評價 從文藝比賽到體操、跳水、選美等各項多人的競賽,都離不開評分,為了「客觀」只好依賴一組專家給出定量的數值。一般是採用「模糊數學」來進行,此中要先訂好評分規則。 例如,有三件藝術作品,假設評價其美時,是依據和諧美、簡單美、意外美等三項: 論域u=﹛和諧美、簡單美、意外美﹜(設定1) 權重A=﹛50%,40%,10%﹜(設定2) 每單項以100分來評。今設各項的評分如下: 甲的u=﹛90,80,70﹜ 乙的u=﹛70,90,80﹜ 丙的u=﹛60,90,90﹜ 6
最後,配合權重,可以計算出結果如下: 甲=84,乙=79,丙=75。 因此,甲 > 乙 > 丙。 表面看來很公平,但是細看可知,分數的高低主要是決定於評分規則的「設定1」與「設定2」。論域可以增多或減少,權重也可以調整,因而成績相近者之名次,完全受控於評分規則。如果此例的權重,將「和諧美」降低,並將「意外美」提高到50%,那麼丙的分數將會最高。 結論:只要是評鑑,就不能免除人為的主觀干預;人們只能透過協商與共識,建立起當時最能接受的評分規則,並遵行之,如此而已。
【哲學問題】 問:為何人們有共同的美感? 答:因為人們有相似的身心結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問:美的定義為何?美為何難以下定義? 答: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美是一組論域﹛和諧美、對稱美、簡單美、意外美﹜和權重的組合。美絕不是論域其中的一個單元而已,如果不看整體,當然難以下定義。
六、結語 以下摘錄大物理學家溫伯格對物理之美的重要看法,他說: (1)能給予我們美感的物理理論特徵為何? 一個像我們的美感這樣純屬個人和主觀的事情,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創造物理理論,同時也可幫助我們檢證理論的有效性。 (2)什麼是美的理論?物理學家兼數學家龐加萊即承認: 「欲定義數學之美可能非常困難,但這對所有種類的美來說都是如此的。」 我不會嘗試對美加以定義,正如我不會嘗試定義愛情或恐懼一樣。有了感覺之後,你有時可能會用一些言語來描述它們,正如我現在所嘗試做的一樣。 7
(3)我現在所講的那種美,與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有時稱為優美(elegance)的特質相區分。一個優美的證明或計算,是指在獲致一個強而有力結論的同時,其間無關的複雜過程之比例則降至最低。 (4)賦與廣義相對論和標準模型兩者最多不可取代性和簡單性的一個共通特徵是:它們遵守著「對稱性原理」。 對稱性原理簡單來說,就是某事物從一些不同角度看來均完全一樣的陳述。 有些事物比人類的臉孔有著更廣泛的對稱性。一個正立方體從不同方向觀看的結果都相同,所有的邊角皆呈直角交接,而當左右顛倒時結果亦同。完美的水晶體不單從各種不同方向觀看是一樣的,而當我們在水晶體內以各種方向移動位置時也是一樣。一個球體從任何方向看來都是一樣的,空無一物的空間則從任何方向、任何位置來看都是一樣的。 在自然界中真正重要的對稱性並不是事物的對稱,而是法則的對稱。自然法則的對稱性乃是當我們從我們觀察自然現象的角度做出某些改變時,我們所發現的自然法則並不改變的一個陳述,這種對稱性通常稱為不變性原理(principles of invariance)。例如,不論我們實驗室的坐向如何,我們所發現之自然法則的形式不變。 無論我們的實驗是位於何處,自然法則的形式也是不變。 無論我們如何設定時間,自然法則的形式不變。 以上所敘述的並不是說任何東西不會隨時間改變,而是說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地方所發現的法則永遠是一樣的。 (5)任何對稱性原理同時也是一個簡單性原理。 實際上,那個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用來使我們的方程式看來儘可能簡化和單純的概念,已經加入了空間中所有的方向皆相等的假設。 這些自然法則的對稱性在古典物理學中已相當重要,而其重要性在量子力學中又更為提高。 牛頓視其提出的相對性為理所當然,愛因斯坦則明顯地設計其提出的相對性原理與一個實驗的事實──無論觀測者如何移動,光速是固定的──相符合。 自然界有粒子,例如一般原子中有電子、質子和中子;也有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