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

古代语文教材代表性著作
1、 《急就篇》 2、 《千字文》 3、 《百家姓》 4、 《三字经》
1、 《急就篇》 (1)编写背景 从周、秦到汉,出现的众多识字教材中流传时间最久,且保存下来的是《急就篇》 。 《急就篇》相传为 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著。共34章,按姓名、饮食、器具等分类。“急就”是全书篇首二字,并以为书名。 宋人晁公武解释“急就”两字为:“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者 可就而求焉。”由此可见其最初的编辑要旨是识字,已经不是为整理文字而编。 (2)内容介绍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急就篇》 ,全书共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按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把当时常用的关 于诸物名姓的单字编集起来,以便记诵。编排尽可能避免重复字,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借此帮助学 习者在识字过程中掌握一些常识。王国维在《急就篇注叙》中说“该书中有重复字335个,单字180 9个。儿童可在较短时间内学完此书,掌握近2000个生字,以便于进一步阅读。”具体内容有: 第一,姓氏名字,四百多字,共100多个易识常见的姓氏。如:“宋延年 都是当时一些常见人名。三字一句,隔句押韵,句子没有完整的意义。 第二,服器百物,一千一百多字,有400多种器物名称。有的纯为同类单字的无意义组合,如“稻黍秫 稷粟麻粳 饼饵麦饭甘豆羹 ” 。有的则有一定的意义,如“智能通达多见闻,治礼掌故砥砺身”。 第三,文学法理,四百四十多字,有60多处人体部位器官名称,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职官、法 律、地理等知识。如“汉地广大 无不容盛 边境无事 中国安宁”,四字一句,隔句押韵,两句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义。 全书相当于一部日用小百科全书,学习者在掌握书中的字的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日常知识。而且,由 于这些知识是在识字过程中掌握的,是为识字服务的,所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字。 (3)编排特点 本书的编辑思想,是运用类义教学法,即将意义相类的字分类排列,以引起联想记忆。如把有关粮食 作物的“禾麻稻黍”等意义相近相同相类的字编排在一起,使汉字的认识与语词的掌握成为一体。句式变 化多样,以七言为主,间用三言四言,句式整齐押韵而又不呆板。三字四字隔句押韵,七字句每句押韵。 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4)社会影响 本书由于选字通俗易识,内容分类排列,句式整齐押韵,并能寓知识于识字,所以在唐朝以前很受欢 迎,“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流传很广,对后来蒙学教材有较大影响。 《千》 《三》 《百》都和它有渊源关系,可以说都是继承了《急就篇》的经验而有所发展的。当然,本书也有一定的历 史局限性,内容过于庞杂,学习起来势必顾此失彼。在形式上,由于勉强要凑数,未免也有生硬拗口的句 子。” 郑子方 卫益寿 史步昌”,

2、 《千字文》 (1)编写背景 此书为南北朝梁周兴嗣所编,成于梁武帝大同年间,集碑帖上的单字而成,主要作用在于识字。 (2)主要特点 第一,无重复字。全本250句,1000字,无一字相重复。这1000字都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 第二,韵文化。句子的安排前后连贯,内容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句子全用四言,整齐押韵,语言通俗 晓畅。在韵律上基本是隔句押韵,或转韵,或换韵,灵活多变。 第三,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千字文》在字不重用、韵语化的限制下,还将内容分为律历、历史、 道德、读书、地理、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诸多类别,在识字教学的同时,能对学生进行知识性和思 想性的教育。还吸收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成语,谚语和民谣,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书中对自然现象的 描述,对农业知识的推广,成为一大特色,也是其可贵之处。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封建伦常的教训和 慎言远祸的人生哲学。 (3)社会影响。 《千字文》从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的识 字课本。
3、 《百家姓》 (1)编写背景 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后人推断是宋代人的作品,赵是当朝皇帝的姓氏。由于由没有意义的单字 组成,所以没有什么内容。但就在这没有内容中,也体现了鲜明的皇朝正统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其成书过 程中,也体现在后代的改编本中。后来的统治者不满意于以宋朝国姓“赵”字打头,而是以自己的姓氏打 头。如明朝以“朱”字打头。到了清朝,则因以外族而入主中原,若以自己姓氏打头,恐人心不服,若继 续使用以上朝代的本子,则又恐人心有所动,所以以“孔”字打头,继以“孟”字,然后是孔门弟子之姓。 (2)编排特点 第一,通篇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共收集507姓,其中单姓446,复姓61。复姓大多由汉代以后 的少数民族的姓名演化而来。所收500多个通行姓氏,通俗常见。 第二,采用四字一句,隔句押韵的形式。有学者考证,宋初出现的《百家姓》曾经配有曲谱,旋律优 美,适合儿童吟诵,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颂的识字课本。全书共用15个韵,71个韵脚。通篇语调和谐, 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3)历史影响 《百家姓》只是毫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却能够得到广泛的、久远的流传,是识字教材中最具传奇性的 书。它的独立的社会价值,就是它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特殊的需要。它和知识的传授、政治思想教育等, 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4、 《三字经》 (1)编写背景 据清人笔记记载,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所编。章炳麟于1928年重订此书。 《三字经》全用三言,便于儿童 朗读背诵,这是其特点。 (2)内容介绍 《三字经》是一本综合性的教材,其内容主线是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学生,并且从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讲到教育内容、读书方法,特别注意从“学”的角度教育学生,这些既符合当时办教育的目的,也适应了

启蒙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以思想教育为主线又辅以其它教育的作法,有利于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而且学 习者学习此书后,可以对中国历史文学自然名物等有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教与学的重要性。如开篇写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 不严,师之惰。”然后又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 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 不学,不如物。” 第二,封建伦理知识。关于封建伦理忠孝节义作为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本书的主线。如“三纲者,君 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并举出一些榜样人物:“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第三,历史知识,占有很大比例。目的是叙述历史上;奋发勤学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作有 用的人。如: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关于历史的“三 皇”、“二帝”、“五霸”等,都有叙述。 第四,地理名物常识。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如:“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 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第五,文学经书知识。“三传”、“四书”、“五子”、“六经”等等,都有介绍。如:“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 庸,乃孔人及,中不偏,庸不易??.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3)社会影响。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著作,代表了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的最高水平。 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历代有许多改编本和模仿本,都已被历史 所淘汰。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古代语文教材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古代语文教材 作者:解光穆 “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或者认为它一切都好,或者认为它一无是处。”[ 1 ] 张志公先生批评的这一现象,至今未引起语文教育理论者、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鉴于此,笔者拟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科学方法论来审视古代语文教材,旨在寻求古代语文教材对建构新语文教材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照下的古代语文教材 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观照古代语文教材,可以看出它们有如下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一) 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此观点相适应,传统语文教材极为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朱熹在《小学》中引用杨忆的话论述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知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在这一育人为先之教材观的引导下,古代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选文的道德性、教育性。元虞韶编的《日记故事》所选内容既有映雪、负薪等劝学故事,也有“二十四孝”等封建伦理故事;明陶赞廷编的《蒙养图说》则专讲封建伦常故事;清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则分“志学”、“孝友”、“高洁”、“智识”、“才力”、“颖敏”六类并精选富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逸事。这些教材诚如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所言:“俱载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赏,易于通晓,讲解透彻,不独渐知文义,且足启其效法之心。”自然,因时代所限,这些教材在重视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大力宣扬封建糟粕。但就其编排意图而言,仍值得我们借鉴:语文教材要有生产指导功能,更要有角色培养、传递社会规范之功能。 把语文教材等同于政治、伦理教材是不恰当的,但否认或轻视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也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必然要接受情感熏陶、观念洗礼、品格历练。过去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常走极端,或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或突出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因此,理想的语文教材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能“激发学生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中国百部名著书目

中国百部经典名着 哲学宗教 《周易》殷商佚名——中华文化之本源 《道德经》春秋老子——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论语》春秋孔子——儒家文化之起源 《墨子》战国墨子——古代劳动者的哲学“圣经” 《孟子》战国孟子——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庄子》战国庄子——彰显道家浪漫主义思想的巨着《荀子》战国荀子——以儒家为本,兼采百家之长 《韩非子》战国韩非——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兼容并蓄的杂家经典 《淮南子》西汉刘安——以道学为基,兼合百家之长《论衡》东汉王充——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神论着作《抱朴子》东晋葛洪——构建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巨着《传习录》明王阳明——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 《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黄宗羲——呼唤民主政体的思想启蒙专着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石历史地理 《左传》春秋左丘明——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奠基之作《国语》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专着 《史记》西汉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三国并叙的断代史专着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专着《后汉书》南朝范晔西晋司马彪——专注于东汉史的纪传体着作 《洛阳伽蓝记》北朝杨炫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记述城市寺院的专着 《水经注》北朝郦道元——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史通》唐刘知几——中国现存最早的史学理论专着《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辩机——中世纪中南亚地区最权威的史地文献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中国最早的日记体游记专着《海国图志》清魏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着作 诗词散文 《诗经》春秋佚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尚书》春秋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楚辞》西汉刘向——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开田园风先河的诗文合集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代语文课文重点

古代语文 第一专题《诗经》 1、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礼记》《仪礼》《周礼》)《周易》(占卜)《春秋》(鲁) 2、根据音乐和曲调,把《诗经》分为《风》《雅》(有“正”之意)《颂》 3、《诗经》的收集途径:○1采诗○2献诗○3奉命而作(多数“颂”) 4、《诗经》的应用:○1行人辞令:断章取义、交际公关的外交辞令○2赋诗断章○3歌诗必类 《诗经》不仅用于宫廷的祭祀、庆典、讽谏和宫廷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施行教化的工具。 5、《诗经》的流传授受:○1先秦:孔子○2官方:乐官太师传授贵族子弟 ○3私人:私收弟子传授,始于孔子○4秦朝焚书○5汉代口传:齐鲁韩毛四派 6、《诗经》的研究:汉学讲美、刺,宋学讲义理,清代朴学讲考据 7、《诗经》的艺术特色:○1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2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造和成功运用○3以四言为主的杂言 体,重叠复沓,双声叠韵,叠韵词○4语言简练深厚,音韵优美,意味深长,充满了音乐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建筑的匀称和谐 8、《诗经》在周朝的地位:○1周朝统治者观风知俗、考正得失○2周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3周朝规定的国学教 科书 第二专题先秦散文 1、散文:相对骈体文,单行散句,不拘对偶声律,又称古文; 相对韵文,包括一切无韵文字,包括骈文。 2、商代的甲骨卜辞师我国最早的散文雏形(王谘荣发现→刘鄂《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也称铜器铭文、彝器铭文。南宋赵明诚《金名录》、《毛公鼎铭》,清人阮元、近代罗振玉、容庚、郭沫若 3、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汉书艺文志》 一、《尚书》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叙事记言的成就很高,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二、《春秋》编年体“春秋笔法”指的首先是孔子借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表现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其次是用恰当的字眼一字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他的爱憎。“某国伐某国”正义,“某国袭(侵)某国”不义 三、《左传》的艺术特色:○1善于叙事,尤其是写战争(与政治结合;曲折细致,生动逼真)○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3语言深刻准确,生动简练 四、《国语》是以记言形式变成的国别史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都产生深厚的影响:○1叙事铺张扬厉,夸张渲染,情感丰沛,气势逼人○2任务刻画鲜明,栩栩如生○3运用寓言 4、诸子散文: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名,农,杂,小说家。 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1士的出现和市名队伍的扩大○2思想解放,学术自由 诸子散文三个阶段:○1春秋末-战国初:《论语》《孟子》 ○2战国中期:《孟子》伦辨技巧强,长于譬喻(有时采用寓言故事);《庄子》突破对话体,艺术魅力,善于寓言 ○3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说理文最高成就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语言含蓄,用意深远,雍容和顺迂回○2格言○3○4 一、《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周礼》记载“六官”之制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教育思想:○1扩大教育对象○2讲究方法○3与学生平等○4教育目标(理想人格)——君子 二、《墨子》 三、《孟子》行王道、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四、《老子》 五、《庄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作家有意识地大量创作寓言的作品 六、《荀子》 七、《韩非子》 第三专题屈原与楚辞 1、“楚辞”,以战国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特点:构思奇特,句式灵活,词藻华美,充满激情。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 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 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徐州期末(一检)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附:中国百部经典名著

附:中国百部经典名著 哲学宗教 《周易》殷商佚名——中华文化之本源 《道德经》春秋老子——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论语》春秋孔子——儒家文化之起源 《墨子》战国墨子——古代劳动者的哲学“圣经” 《孟子》战国孟子——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庄子》战国庄子——彰显道家浪漫主义思想的巨著《荀子》战国荀子——以儒家为本,兼采百家之长 《韩非子》战国韩非——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兼容并蓄的杂家经典 《淮南子》西汉刘安——以道学为基,兼合百家之长《论衡》东汉王充——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神论著作《抱朴子》东晋葛洪——构建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巨著《传习录》明王阳明——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 《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黄宗羲——呼唤民主政体的思想启蒙专著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石历史地理 《左传》春秋左丘明——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奠基之作《国语》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专著 《史记》西汉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三国并叙的断代史专著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专著《后汉书》南朝范晔西晋司马彪——专注于东汉史的纪传体著作 《洛阳伽蓝记》北朝杨炫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记述城市寺院的专著 《水经注》北朝郦道元——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史通》唐刘知几——中国现存最早的史学理论专著《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辩机——中世纪中南亚地区最权威的史地文献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中国最早的日记体游记专著《海国图志》清魏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 诗词散文 《诗经》春秋佚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尚书》春秋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楚辞》西汉刘向——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开田园风先河的诗文合集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风景诗的分段教学法 文档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风景诗的分段教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篇目,苏教版的教材也是如此。这些古诗包括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其中古代风景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也包含在其中。诗人通过赋有音乐美和语言美的诗句,对景物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在小学三个不同的学段里,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为例,分学段划分教学思路,看看其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不同。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风景诗教学方法 小学低年级指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古代风景诗的教学方法可以降低难度,教学形式应更直观,我们建议使用一下两种方法来教学。 1.诗歌诵读法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在识字方面还有所欠缺,通顺流畅的阅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因此,儿童熟练地识记字词是很有必要的。以《江南好》[1](一年级下册)为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先要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的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两句:jiāng nán hǎo,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在学生能够完整通读古诗后,再慢慢揭示文字表达的诗意。《江南》一诗的课文是(一年级上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

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教师可将拼音标注出来,如诗歌的前三: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lián yè hé ti án tián.yú xìlián yè jiān。这样为更好地学习古诗做好铺垫,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强化记忆,甚至背诵出来,效果会更好。 由此我们发现,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准确掌握地掌握字词发音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个人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等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从而领悟古代风景诗独特的魅力。 2.图片展示法 除了使用诵读法,任课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图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这与风景古诗作者的作诗过程相吻合。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内心表达。以《咏华山》(一年级下册)为例:只有天上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将华山的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的雄姿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可以构想这样的画面:茫茫的黄河之上有一座高耸的楼阁,夕阳如金钩坠沉,傍着陡峭的山势。黄河之水波涛滚滚,两相辉映,勾勒出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名称中英文对照

四书:(Four Book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Words of Mencius 五经:(Five Classics)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The Book of Rite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 o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西游记》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or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or A Red-Chamber Dream 《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山海经》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世纪新说》New sayings of the World 《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醒世恒言》Stories to Awaken Men(觉醒者的故事) 《喻世明言》Stories to Enlighten Men(开导者的故事) 《警世通言》Stories to Warn Men (警告者的故事) 《官场现形记》Exposure of the Official World(接触官方世界) 《本草纲目》Outline of Herb Medicine 《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以史为镜 《儒林外史》The Scholars 《金瓶梅》the Golden Lotus 《孙子兵法》Sun Tzu The Art Of War 《道德经》Tao Te Ching 《汉书》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后汉书》The History of Latter Han 《三国志》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Odd things witnessed over twenty years 《孽海花》A torn lily or flower in the vicious sea 《老残游记》Travels of Lao Tsan or Travels of an Old Man 《孝经》Book of Filial Piety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

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是语文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也是写作中的加分内容,所以平时要多督促孩子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哦。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导读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经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 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能一一赘述。这里精选了几部有代表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通过“必读理由”、“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名家汇评”、“延伸阅读”等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经典,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 1.《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索书号:B22/120 馆藏:社科书库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索书号:I222.2/19 馆藏:文学书库 3.《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索书号:B22/9 馆藏:社科书库 4.《春秋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7 馆藏:社科书库 5.《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2 馆藏:社科书库 6.《战国策》——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西汉)刘向 索书号:K231/22 馆藏:社科书库 7.《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孙武 索书号:E892/11 馆藏:社科书库 8.《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索书号:B222/171 馆藏:社科书库 9.《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战国)孟轲 索书号:B22/121 馆藏:社科书库 10.《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散文集。 (战国)荀况 索书号:B222/169 馆藏:社科书库 11.《大学中庸》——儒家经典,列入“四书”。 (春秋)曾参、子思 索书号:B222/523 馆藏:社科书库 12.《墨子》——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春秋)墨翟 索书号:B224/22 馆藏:社科书库 13.《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春秋)老子 索书号:B223/72 馆藏:社科书库 14.《庄子》——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战国)庄周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年龄称谓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年龄称谓 生活或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年龄的代称,理解起来有些麻烦。现将常见的年龄称谓收集并解释如下,供各位参考。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齿龀:又称为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郑玄:“总角,收发结之。”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年华:本是植物名,代指少女十三四岁。语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笄(jī):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冠、加冠、弱冠:均指男子二十岁。《礼仪·士冠礼》:“二十而冠。”因此男子二十岁也称冠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后遂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论语·学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知天命)、耳顺之年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及作品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必知: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及作品汇总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 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 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 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 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 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 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 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 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 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史书籍 1、朝代史 (1)史前 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 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 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 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 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 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 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 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 (2)先秦史 A、文明起源 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

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 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 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 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 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 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 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 B、夏商 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 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 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 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 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 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 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 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 C、西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