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1

  • 格式:doc
  • 大小:40.0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各史书体例。

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陵氾.( ) 南佚.( ) 之狐

夜缒.( ) 陪.()邻阙. ( ) 秦

敝.()之秦伯说.()不知.()

逢.( )孙戍.()之共.()其乏困

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

3、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

开端:。

发展: 。

高潮:。

结局:。

四、赏析一、二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

(3)犹.不如人()(4)无能为也已.()

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

学习过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夜缒.()而出

(2)郑既.()知亡矣。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7)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9)失其所与.(),不知

..()

二、赏析第三段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赏析第四段,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一、探讨下面的问题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二、练习题

(一)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

..

⑥阙秦以利.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⑧邻之厚.,君之薄.也

2、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②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亦去.之

古义:

今义:

④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辞曰

⑥敢以(之)烦执事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⑧(晋)许君焦、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