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83.07 KB
- 文档页数:2
●
18
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22期
产业政
策
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宁波、温州地区(服装行业)、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家用电器行业)、江苏的环太湖地区(纺织行业)和福建闽东地区(电器、制鞋行业)等。根据有限的资料,将分区域和分行业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1.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的情况(1)浙江省。从全国来看,浙江的产业集群程度是最高的。据初步统计,1999年,浙江省特色工业总产值约达4300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的65%,部分乡镇甚至达到80%以上。“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已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优势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平均每个区域8.7亿元。
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1998年以来,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从温州、台州起步,并迅速向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地发展。据初步统计,至今年6月底,经审批的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达102个,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的有56
个,去年底已建成特色工业园区46个,预计今年底还将建成20个,园区内企业总数已超过2000家,预计年底工业总产值将达395亿元。涌现出了诸如温州的鹿城服装、鳌江鞋业、乐清电工电器,台州的模具,绍兴的纺织,海宁的中国皮都、经编等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园区。目前,特色工业园区已遍布浙江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镇)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并带动和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展的态势。
(2)广东省产业集群集中的行业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
(3)江苏省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已经成形的产业集群有110个,集群企业数46571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有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建材、电器、轻工等传统产业,也有IT 、环保、花木园艺等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几乎在各个县市都有分布,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一批集群名牌。江苏的产业集群中纺织占有重要地位。
(4)福建省已形成了几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群凸显,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乃至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汽车产业群和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机械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石化行业运行质量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一个龙头、两条链、两个基地(集群)的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冶金行业已形成从矿山采选到冶炼压延加工、辅助材料、冶金机修及科研院所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链、
群。五是逐步形成纺织、服装、化纤、鞋业等产业链,以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集群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看,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出现在轻纺、电子信息、汽车和石化等产业。
2.已初具产业集群特点的行业(1)纺织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日趋成为一种“产业现象”,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纺织大省尤其突出。
目前江苏、浙江、广东、山东这4个省占全国纺织产值的73%,出口占70%,利润占87%。全国有32个市(县)和36个镇由于纺织产业集中度较高、对纺织市场影响力较大、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贡献较突出,被纺织行业协会分别授予中国纺织基地市(县)和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这些地区的纺织产值及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的1/4左右。
(2)电子信息产业。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种类丰富、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进一步向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规模相当和技术水平较高的格局,主要优势领域为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
(3)汽车产业。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联合兼并和高速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由过去一个一个的企业和集团发展成为三个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
●产业政策
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汽车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并形成了专业化的供应商和相关的产业厂商,比较强的配套网。三个汽车产业群是环渤海汽车产业群、沿长江产业集群和南方或者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4)石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含杭州湾地区)石化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已初具石化产业集群雏形。
(二)产业集群特点及优势
1.规模效应。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每天进出集群区的原料和产品都达到了规模批量,如一些纺织产业集群在很小地区内的产品可以占据国内市场的60—70%,在本地就可以形成市场垄断和相对垄断,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
2.社会化分工。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竞争激烈,促使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促进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纺织产业集群促进了为纺织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物流、金融担保、信息、技术、人才、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统一的研发中心等,这些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纺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4.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5.可以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消耗,提高原料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国际经验,微电子产业的集聚效应可降低企业成本10%左右。
产业集群上述特点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为非公有制中小纺织企业集约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集团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使轻纺、电子等工业在我国沿海地区全方位迸发出旺盛的产业活力,并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
程,增加社会就业和财税收入,发挥了
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以“堆”代“群”,产业链缺乏整体
设计和战略。常常只是把同类企业吸引
到一起就完事大吉,对它们之间的竞争
与合作不做更细的考虑。产业链的设计
缺乏国际视野,区域的个性化、特色化
战略得不到体现。
2.好“高”重“短”,产业定位不当。
倾向于发展高科技集群、对传统产业的
集群重视不够;注重短期效果,等不及
集群的长期积累与发展。
3.发展方向或力量把握方面有偏
差。如重视超大型的项目和企业、轻视
中小企业和项目
;高聚集带来高竞争,
尤其是价格战异常激烈,但对企业间的
技术、市场和经营上的合作重视不够;
另外在技术设备、产品工艺方面重视引
进、轻视自己创造,重视模仿他人、轻视
自主创新。
4.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得不到应有
的重视。客观地说,由于政府的科技投
入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又把很有限的投
入用到有显示度的项目上,于是乎中小
企业的技术需求很难摆上政府的议程
当中。
5.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及服务配套
能力与集群发展脱节。
6.社会保障措施发展滞后,影响到
产业的持续发展。
还有很多与产业发展非直接相关
的因素也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
展。如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太多,目标
过于分散,影响到战略聚焦和力量集
中。很多地方政府的跟进和服务没有到
位。
二、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
(一)政府应是集群的催化剂和润
滑剂或者桥梁,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
建过程,要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
政府不要刻意创造产业集群,要避免创
造产业集群导致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不
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重点导
致的重复建设。
(二)地方政府必须以现有的或者
是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集
群规划的重点应放在为企业提供尽可
能完善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适当引
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
力和市场占有,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
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
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
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
(三)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遵循
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把握
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
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产业
集聚,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
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
(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要因地制
宜,突出重点。从目前情况看有5类区
域适合产业集群战略。一是一些沿海外
向型出口加工区,二是国内一些中小型
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三是我国乡镇企
业集聚的区域,四是一些智力密集区如
中关村,五是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
业集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22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