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总论

主要内容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对什么进行核算?

?怎么进行核算?

?包括哪些内容?

1.1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个家庭要算账,一个企业要算账,一个国家同样也要算账

?企业算账是会计的主要职责,针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算大账,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

national accounting

宏观会计?

1.1.1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功能

国民经济核算定义:

?按照一套既定的概念和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功能特点

?宏观性:区别于企业会计核算

?全面性:区别于专题宏观核算

?市场性:着眼于市场经济特征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特点

?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有一套形成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

?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统一核算

?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目标

?提供经济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完成状况的评价,为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为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管理和分析

?在整个经济统计信息系统中发挥协调作用

举例:从宏观管理目标说起

?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管理目标的统计表述

?配合管理目标的统计描述---监测指标:

经济增长率--- 以GDP 为基础计算

就业率

物价指数---- 针对GDP 的物价指数

国际收支平衡差额---- 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

宏观监测指标的细化

?监测指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在其下,有更加系统详细的统计描述,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生产的状况收入分配的状况

消费状况投资和金融活动状况

资产负债状况对外经济状况

国民经济的动态状况

本国与它国的差异状况

1.1.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的一套理论方法,又称国民核算体系、国民账户体系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简称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要性和认可程度

?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被视为“二十世纪的重大社会发明”,所提供的主要指标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若干奠基性贡献者为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历史地看,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完善的过程

从国民收入统计到SNA-53

从SNA-53 到SNA-68

从SNA68 到SNA-93

?目前,SNA93 仍然在继续变化着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两套核算体系并存的局面

SNA, 国民帐户体系, 面对市场经济国家所开发和应用

MPS,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针对计划经济国家所开发和应用

?伴随苏东国家普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MPS 成为历史, 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SNA 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1.1.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模式的演变相适应,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基于MPS模式的建立阶段

MPS和SNA两套模式并存阶段

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1.1.4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发展背后的动力和基础是什么?

实际经济生活的演进带动了管理对SNA 的需求

经济学的发展为SNA 提供了理论基础

统计能力的提高为SNA 实现提供了数据基础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

通俗来说,就是在一国范围内各种经济单位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范围

?经济单位

?经济活动

1.2.1 一国经济的范围

如何界定?

?国民经济: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组成

经济领土(economic territory)

常住单位(resident unit)

什么是一国的经济领土?

?定义: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限制的空间范围?基础:由该国政府控制或管理的地理领土

?调整:地理领土之外的本国“飞地”和地理领土之内的国外“飞地”

使领馆

对外新闻\科学研究等机构

什么是一国的常住单位?

?特征:

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1年为标准)

?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而被视为国外(rest of the world)

经济单位常住性的判定

?判定依据:

该单位所处的位置;

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时间的长期性(以一年做为原则性标准)

?特别注意:

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

中国在境外的中资企业属于。。。?

短期国际旅游活动属于。。。?

国民经济的组成

1.2.2 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

?经济单位是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

自然人及住户

法人和社团

?以经济单位为基础可以将其归纳为不同的类别,结果就是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基层单位与产业分类

?分类是研究经济结构的基础

什么是机构单位?

?机构单位(institutional unit):是一个可以进行独立经济决策的经济实体 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

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

能够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机构部门分类

?国内机构部门(institutional sector)

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部门

住户部门或称居民部门

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盈利机构部门

?国外部门

什么是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establishment)

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

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

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故常称其为产业活动单位

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产业(industry)分类

根据各经济单位之间所存在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把国民经济区分为不同的产业?产业分类的处理办法

按照该经济单位的主要生产活动性质确定其所属产业类别;

以基层单位为基本单位确定产业归属

产业门类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1.2.3国民经济中的活动

?经济学的归纳

持有一定资产前提下进行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四类活动

构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四个阶段,它们周而复始,形成国民经济的循环过程

?为了实现具体的核算,使用了交易概念对经济活动进行更详细区分

交易——各种经济活动的代称

?交易(transaction)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

最典型的交易是在交换形式下进行的,即一个机构单位以某项资源来换取对方的另一种资源 特例:没有对等资源流的单方面交易,被称为转移(transfer)

特例:各单位内部发生的自产自用性质的经济活动,作为单位内部交易(internal transaction)

按内容划分交易

?货物与服务交易:货物服务的来源和去向

?收入分配交易:收入的获得和支付

?金融交易:资金的借入和贷出

?单位内部交易: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分配等

1.2.4 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

?经济流量(economic flow)

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

?经济存量(economic stock)

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

?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就特定时期而言

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

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

1.3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

?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从哪里来

?如何实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系统化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如何归集和发布

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来源

?从政府部门、企业、住户各个方面搜集数据,其范围覆盖了所有经济社会统计 政府统计部门产业调查、住户调查、企业调查数据

政府各主管部门的专题业务统计:外商投资统计、海关贸易统计。。。。

政府财政统计、货币金融统计。。。

1.3.1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

?数据搜集和核算:统计方法

?记录方法:从复式记账到四式记账

?记录时间的约定:权责发生制

?估价方法的选择:以现期价格为基础

?数据系统归集方法:账户和平衡表

1.3.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

国际收支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

?SNA-1993--另一种模式

中心账户体系

?经常账户: 对国民生产和收入分配过程的核算

?积累账户: 对投资和金融交易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 对一国资产负债存量核算

其他核算表

?反映对外关系的国外账户

?反映产业间关联的供应使用表(即投入产出表)

?其他附属核算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附属表——补充部分

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遵循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构造

CH2-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CH3-投入产出核算

CH4-5-资金流量核算

CH6-资产负债核算

CH7-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CH8-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体系和矩阵表

CH9-国民经济核算的灵活运用与扩展

CH10-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

CH11-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比较

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章前阅读

?问题:

在经济发展史研究中,经济学家为什么要不惜心力地追溯上千年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估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如此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本章提示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应用甚广的经济指标

?不能将GDP核算作为对一个指标的核算,它是一组数据的核算,是一个体系

?GDP核算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其核算内容撑起了SNA的骨架

主要内容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如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

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

GDP核算的总体表述

学习目标

?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掌握经济产出的不同类别:货物与服务;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核算方法及其平衡关系

?掌握增加值概念及其核算方法

?掌握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2.1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生产?GDP核算了哪些生产?

?生产的成果包括哪些类别?GDP针对哪些类别进行核算?

?如何把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成果加总到一起?如何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2.1.1 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一)经济生产(economic product)

是在人类参与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

应该由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或控制

为得到产出而投入劳动、资本和其他货物服务

?(二)综合生产概念

从有用性即效用角度入手,只要一项活动提供了一种对它人的有用性,该活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 包括货物生产,也包括服务生产

(三)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不是所有经济生产都可纳入GDP生产核算范围

考虑社会性---为他人

市场性是社会性的典型体现,但不是唯一体现

?两个特例的说明

住户成员的家务活动---不包括在其中

非正规经济活动和非法经济活动---原则上包括在其中

(四)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范围

?空间限定——“属地”原则

就一国经济总体进行生产核算,即所谓“国内”范畴

即在该国经济领土上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

?时间限定——权责发生制

即一旦确定了核算的起止时间,凡在此期间发生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包括在内

不属于此期间的生产活动不应该包括在内

2.1.2 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

?生产者是生产活动的实施者。

(一)生产者的确认

(二)生产者的分类

产业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

市场生产者、自给性生产者、其他非市场生产者

2.1.3 产出及其类别

?产出(output)

是生产的成果,可以笼统地称为产品(products)

(一)产出的类别

?根据产出在外在形态上的基本差异

货物——有形的产品,可以储存,可以运输

服务——无形的产品,是按具体要求生产的产出,不

能脱离生产而单独交易

(二)产出的类别:

?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是指被用于中间产品消耗而是作为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2.1.4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思路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

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2.1.5 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

?生产者价格

?购买者价格

?基本价格

?生产者价格

2.2 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通过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计算

支出法——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计算

2.1.1 增加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增加值(value added)

各生产单位从总产出价值扣除其中所含货物服务消耗价值之后的余值,代表该生产单位汇集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两个角度进行增加值核算,归结为以下核算内容

总产出核算

中间投入核算

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目核算

2.2.2 总产出核算

(一)总产出的含义

?总产出(gross products):各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从实物构成看,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个部分

从价值形态看,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价值

?就货物产出而言

考虑存在在制品、半成品的情况

?总产出=∑当期成品产量?价格+ 当期完成的

在制品半成品价值

考虑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总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成品存货变动价值+在

制品成品存货当期变动价值

考虑自给性货物的特殊性

?按照上述核算关系式,借助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对产出价值进行估算

总产出核算的一般方法(续)

?就服务产出而言

市场性服务产出——即盈利性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产出

?核算期内的营业收入

非市场性服务产出——即非盈利性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产出

?经常性费用支出与固定资产折旧之和

专栏2-6 :政府产出核算悖论

(三)分产业总产出核算方法

?1、工业总产出——采用“工厂法”

工业总产出= 工业企业总产出

工业企业总产出=工业成品价值+工业半成品

在制品期末期初存货变动价值

+工业性作业价值

分产业总产出核算方法(续1)

?2、农林牧渔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

总产出=∑产量×价格

简化处理方法:什么时候收获产品,什么时候计算产出,不考虑在制品

? 3 、建筑业总产出——工厂法与产品法的结合

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出+设备安装工程产出

+房屋建筑物修理产出+非标准件制造

产出+装饰装修产出

分产业总产出核算方法(续2)

?4、批发零售业总产出

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及其他损耗+应交增值税

?5、金融业总产出

总产出=佣金+手续费+虚拟服务收入

2.2.3 中间投入和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一)中间投入核算

?中间投入(intermediate input)

又称中间消耗(intermediate consumption)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或服务的价值

?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非耐用性货物与服务的消耗

当期生产消耗使用额而不是当期购买额

注意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的区别

中间投入核算要与总产出核算保持一致处理

理论上中间投入应该采用当期购买价估价

(二)固定资本消耗(CFC)核算

(固定资产折旧):体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但不一定表现为固定资产实物上的减少。

2.2.4 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目核算

(一)增加值的含义

是各生产单位从总产出价值扣除其中所含货物服务消耗价值之后的余值,代表该生产单位汇集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净增加值=总增加值-固定资本消耗

(二)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增加值是以下项目加总之和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本消耗

营业盈余

2.2.5 生产法与收入法GDP核算表

及相关应用分析

(一)生产法与收入法GDP核算表

表2-2 表2-3

(二)生产法GDP核算应用分析

1、产出角度的产业结构及各产业贡献率分析

2、各产业增加值率分析

3、结合投入的生产率分析

(三)收入法GDP核算应用分析

增加值的优势

?和总产出相比的优势

在微观上:增加值不受生产中所消耗价值大小的影响,能够反映各单位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活动净成果

在宏观上:增加值不存在重复计算,加总起来,即可以表现整个国民经济生产的总成果

两点补充

?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的余值,没有量纲,不对应哪一组特定的货物与服务实物

?增加值有总增加值和净增加值两种定义,差异在于是否包括固定资本消耗,经常使用的概念是总增加值

2.3 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

2.3.1 支出法GDP核算的基本问题:

?根据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形成支出法GDP核算关系式

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服务出口- 货物服务进口

?注意: 最终使用与最终产品生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国内生产与国内使用

当期生产与当期使用

2.3.2 最终消费支出核算

?最终消费(final consumption):当期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成员公共需要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 出于非生产目的而使用货物服务,由此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相区别

为了满足即期生活需要,不是为了增加所持有的资产,由此与资本形成相区别

?从消费支出承担角度,可区分为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公共消费支出

?从消费获得角度,可区分为

个人实际最终消费

公共实际最终消费

(一)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核算

(二)公共消费支出核算

主要部分是政府消费支出,还包括为住户服务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最终消费支出。(三)关于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另一种定义

实际最终消费

2.3.3 资本形成核算P67

?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

反映经济过程中用于积累从而增加了生产资产的货物与服务价值

(一)对应生产资产的资本形成

?包括:

固定资本形成

存货增减变化

贵重物品净获得

(二)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固定资产

在生产中可以反复或连续使用的寿命长、价值高的资产

?固定资本形成(fixed capital formation)

用于固定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价值

即投资者用于固定资产积累的投资支出

?核算方法

固定资本形成=当期获得的现有资产和新资

产-当期处置的现有资产

(三)存货变化核算

?存货变化(changes in inventories)

非耐用产品

当期生产(以及进口)与当期消耗使用之差

?核算方法

存货变化=当期获得的存货价值-当期处置的

存货价值

=期末存货价值-期初存货价值

2.3.4 支出法GDP核算表及其应用分析

表2-5 P72

(一)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的计算与分析

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

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二)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专栏2-14:恩格尔系数及其应用

(三)关于资本形成的应用分析

2.4 GDP总体核算及其扩展

? 2.4.1 GDP的总体核算

表2-6

系统展示三种核算方法的核算结果,体现GDP核算的三方等价原则

2.4.2 GDP与其他相关经济总量

?(一)GDP与GNP(国民生产总值)

GDP与GNI (国民总收入)

GNI即传统所说GNP

GDP与GNI的区别:

?GDP反映一国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

?GNI反映一国从国内/国外生产中所获初次收入

换算关系:

?GNI=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经济发展目标选择:GDP还是GNI?

(二)GDP与NDP(国内生产净值)

第三章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第一节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

?第二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

?第三节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

?第四节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非调查方法

?第五节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想及表中元素的实际意义

?掌握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

?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

?掌握用非调查方法编表的技术

?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投入产出表入门

?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

?投入产出表的优势

投入产出表入门

投入产出表入门(续)

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 GDP =第一产业总产出-第一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第二产业总产出-第二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第三产业总产出-第三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即GDP=(26448-11152)+(172970-124517)

+(58135-29537)

=92347

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续)?收入法

GDP=固定资产折旧(14606)+劳动者报酬(49920)

+生产税净额(13412)+营业盈余(14409)

=92347

?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合计(44372)+政府消费合计(11705)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合计(32624)+存货净变化

合计(-124)+出口合计(23199)-进口合计(19682)

=92094

投入产出表的优势

?投入产出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投入产出表通过其多部门结构,简洁明了地揭示了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

第二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

?投入产出表中的价格

?投入产出表的具体分类

?关于进口的处理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

?应用了产业部门,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部门,而是更具有同质性的产品部门。

产业部门:基于基层单位来界定

产品部门:基于同质生产单位来定义

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续)

?因产业部门与产品部门口径之不同,分为: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

?在投入产出表的建模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是进行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

产品部门×产业部门表(又称U表)

产业部门×产品部门表(又称V表)

?二者是中间过渡性核算结果

产业部门×产业部门表(很少使用)

投入产出表中的价格

?购买者价格

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实际支付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

是购买者价格扣除商业附加费、运输费后的部分;

?基本价格

是生产者价格扣除生产者所支付的产品税净额后的部分。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采用生产者价格编制。

投入产出表的具体部门分类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ISIC)

?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部门分类体系

(GTAP Sectoral Classification, revision 2,GSC2)

?不同部门分类之间对应关系相当复杂,不能简单转换。

关于进口的处理

?两种处理方式:

进口品作为一列(参见表3-1 中国2000年三部门投入产出表)

进口品按使用方向详列成矩阵

第三节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

理论上精度最高,但工作量也最为浩大。

我国采用此种方法。

?间接推导法

优点是工作量相对较小,

缺点是需要依赖于一些特定假设。

直接分解法

?基本思路: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核算资料进行分解或调整,以满足产品×产品表的数据口径;

如果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则进一步组织重点调查来获取数据。

?由以下五部分数据构成:

总产出、最初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进出口部分

总产出

?农业总产出

农业部门总产出加上商业部门代征的农产品税;

?工业总产出

现有核算资料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而投入产出表中的总产出应包括全部企业的产值;

现有核算资料是产业部门口径,而投入产出表是产品部门口径;

要进行相应调整。

总产出(续)

?建筑业总产出

加上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与施工工程有关的地质勘探、勘察设计两项的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出

需要对各部门财务收支资料等进行估计

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

?最初投入

需要按照类同总产出的方法进行分解和调整。

?中间投入

几乎没有有关的现成核算资料可资利用,必须依靠专门的基层调查,

因此在投入产出表编制中,完成此部分估计的工作量最大。

以工业部门为例估计中间投入

?选择重点企业组织调查;

?从原始台帐查起,建立外购中间投入和自产中间投入的原始登记表;

?把生产活动中间投入分解到各个同质生产单位;

?把管理活动中间投入分摊到各个同质生产单位;

?分解还原自产自用产品。

最终使用

?城镇居民消费

?农村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出口、进口部分

?按照在海关是否有记录,分为两大类:

经海关出口(进口)的产品——有完备的统计,计算比较容易。

非常住单位在本国(本国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产品及享受的服务——统计资料非常有限,需要依据相关数据进行推算。

扣除流通费用

?以上所得结果使用的基本都是购买者价格,而投入产出表一般采用生产者价格编制。

?必须从已获得的数据中扣除各种流通费用,主要是运输费和商业附加费。

?扣出的部分要加到运输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相应位置上。

间接推导法

?基本思想:

首先编制与现有核算系统有更好接口的产业×产品矩阵与产品×产业矩阵,

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某些假设用数学方法推出产品×产品矩阵。

间接推导法的数据基础

间接推导法的推导公式

?两个假定

部门工艺假定

?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矩阵

产品工艺假定

?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矩阵

第四节投入产出表的非调查方法

?非调查方法(non-survey methods)

从统计资料中获取那些容易获得的数据,

或采用一些数学或统计技术,或给出一定假设条件,推算出那些估计难度比较高的数据。?RAS法——又名双比例尺度法(Biproportional Scaling Method)

在估计中间投入矩阵的非调查方法中,可操作性最强,估计精度也比较高。

RAS法要做什么

?RAS法是一种在已知如下四类信息条件下,估计目标年份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流量的算法。

基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投入矩阵与总产出;

目标年各部门的总产出;

目标年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合计;

目标年各部门的中间使用合计。

?如果目标年中间投入某些具体元素已知,则适用于改进RAS法。

RAS法打算怎么做

?RAS法的基本思想:

用目标年中间使用合计作为行向控制量,

目标年中间投入合计作为列向控制量,

采用一定的算法,以基年投入结构为出发点进行调整,

寻找一个能满足行与列双重约束条件的中间投入矩阵。

RAS法的实施步骤

?以根据1997年三部门表估计2000年中间投入矩阵为例

第一步, 获取2000年控制量,包括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中间投入合计、各部门中间使用合计。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改进RAS法

?更新后矩阵就必须同时满足三项要求:

行和等于目标年中间使用之和;

列和等于目标年中间投入之和;

矩阵中某些元素必须等于确定值。

?在标准RAS程序的第三步后增加一项步骤:

将已知元素所在单元格置零,并以行控制量减去置零单元格应有的确定数值,列控制量也同样处理。

RAS法的优点

?数据成本低;

?数学性质优良;

?操作简易,主要方法得当;

?可靠程度较高。

第五节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最基本的应用——计算投入产出系数

?投入产出建模

?经典应用——影响分析

?关键部门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到模型参数

?直接解释

虽由宏观数据得到,但通过相除的形式已具有微观技术定额的含义,且技术是稳定的;

?深刻解释(两个技术假定)

各种投入之间不能替代的Leontief生产函数

投入产出建模

?行模型

中间使用之和加上最终使用等于总产出

引入作为参数的直接消耗系数

用矩阵形式表达:

变换形式:

影响分析

?一般步骤:

分析研究事件会给在投入产出表中最终需求部分带来怎样的变化,即得到⊿Y;

根据需要调整基本影响分析模型,计算出感兴趣对象因Y的变动所发生的变化。

关键部门分析

?关键部门

是指对经济发展、对其他部门的增长具有关键性影响的部门。

判断依据:一个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

测度方式:完全消耗系数(total input coefficient)

?完全消耗系数:

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关键部门分析(续)

?影响力系数——后向关联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感应度系数——前向关联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一般来说,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则认为该部门为关键部门。第四章资金流量核算

?第一节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第三节非金融投资核算

?第四节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及其应

用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

?掌握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基本流量以及二者的区别

?掌握原始收入与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核算过程及其内涵?掌握收入指标与消费指标的对应关系

?掌握非金融投资的概念、类型、交易及其与非金融资产的对应关系

第一节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

?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及不同核算范围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和规则

?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的基本问题

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及不同核算范围

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及不同核算范围(续)

?狭义的资金流量

主要指金融交易流量;

?广义的资金流量

将范围扩大到收入分配流量和收入使用流量,

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

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

?我国资金流量核算区分为:

实物交易核算

金融交易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和规则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和规则(续)

?资金流量核算的主要原则:

复式记账方法

权责发生制原则

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依据

?表中两类平衡关系:

部门内部来源合计=部门内部使用合计

部门间来源合计=部门间使用合计

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的基本问题(续)

?实物交易

所包括内容与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应具有一致性,

尤其要与GDP核算中关于生产核算的范围保持一致。

不仅包括货币性交易,而且应该包括不具有货币交易形式的交易活动。

第二节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范围

?收入分配的基本流程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收入再分配核算

?收入使用——消费与储蓄的核算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范围

?在本质上,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范围是由生产核算的范围确定的。

?只有生产核算所定义的生产活动,其产生的价值才能成为收入分配核算的对象,其产出才能成为收入使用的购买对象;

?只要是生产核算定义的生产,其产生的价值必然要参与收入分配过程,其产出就会作为收入使用(消费或投资)的购买对象。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收入形成核算——立足于生产者进行分配的收入形成过程,核算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

雇员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生产税净额(taxes less subsidies on production

and imports)

营业盈余/混合收入(operating surplus/mixed

income )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续)

?原始收入分配核算

立足于收入接受者的角度,

核算各机构部门在一定核算其内获得的生产性收入,

核算的起点是营业盈余/混合收入。

原始收入分配核算

?财产收入(property income)

是由于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资产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而从对方获得的回报。

?需要注意产生财产收入的资产:

只是让渡了使用权,而没有转移所有权;

只是某些特定类型的资产,包括:

?金融资产(如存贷款和证券)

?有形非生产资产(如土地和矿藏)

?并不包括生产资产

财产收入的类型

?利息(interest)

?红利(dividend)

?外国直接投资再投资受益(reinvested

earnings on FDI)

?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Property income attributed to insurance policyholders )

?地租(rents)

原始收入与国民总收入

原始收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净额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收入+财产收入净额

=增加值-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收入净额+财产收入净额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收入+财产收入净额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支付+生产税收入净额-生产补贴净额+财产收入净额原始收入与国民总收入(续)

?一国所有机构部门原始收入的合计即为国民总收入(GNI)。

?GNI=GDP+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分配流量净额

=GDP+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

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净额+来自国外

的财产收入净额

收入再分配核算

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是体现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结果的总量,

是机构部门当期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最大数额。

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续)

?一国所有常住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合计即为国民可支配收入(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国民可支配收入

=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原始收入净额

+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

实物社会转移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

?实物社会转移(social transfer in kind)

是指政府向个别住户以实物转移形式提供的个人货物或服务。

?调整后可支配收入(adjusted disposable income)

在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考虑实物社会转移

?从一国经济总体来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国民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相等。

收入使用—消费与储蓄的核算(续1)

?储蓄(saving)

代表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节余。

是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之后的余额,

是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用于实际最终消费之后的余额,

是非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收入使用—消费与储蓄的核算(续2)

第三节非金融投资核算

?非金融资产与非金融投资

?非金融投资核算

?非金融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余缺的核算

非金融资产

?一个实体成为资产的两个必要条件:

资产的所有权明确;

资产的未来收益性。

?非金融资产是在非金融交易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产。根据产生的途径分为:

非金融投资的核算

?非金融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非金融资产交易。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交易,交易的结果一定是资产的所有权由交易一方转移到交易的另一方。

?非金融投资的核算分为两个部分:

生产资产交易的核算——即资本形成核算

非生产资产交易的核算

资本形成核算

?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置生产资产的活动。包括:

固定资产净获得

?即核算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价值。

存货变动

?即核算期内入库的存货价值减去出库的存货价值。

贵重物品净获得

?即核算期内获得的贵重物品价值减去处置的贵重物品价值。

非生产资产投资核算(续1)

?非生产资产投资要按照当期发生的净购买(净获得)核算。

?如果是非生产资产的首次出现或耗减、消失,则不属于非生产资产交易核算,而是作为资产数量其他变动核算。

?所有有形非生产资产的交易全部都记录为国内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

?无形非生产资产的交易绝大多数发生在国内单位之间。

非生产资产投资核算(续2)

?如果有形非生产资产实际交易发生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则需要做一个虚拟的改道转向处理:

非生产资产投资核算(续3)

?国内各部门有形非生产资产净获得为零;

?一国无形非生产资产净获得是一个很小数额。

?结论:

就整个经济总体看,整个非生产资产净获得为零或接近于零,

使得一个核算期内发生的非金融投资基本上等同于资本形成的数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020年整理).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17年电大国民经济核算考试试题与答案汇总

单项选择 第一章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A.SNA)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C.三次产业分类) 3.由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确定的价格是(C.生产者价格) 4.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5.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畜牧业) 8.SNA采用的是(A.全面生产概念) 9.以下表述正确的是(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1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D.内部交易)处理。 1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A.国内生产总值) 1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B.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第二章 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C国内生产总值) 2、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的是(A、产业部门分类) 3、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D、主产品的同质性) 4、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5、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A中间消耗) 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C、营业盈余)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GDP) 8、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9、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10、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可能对也可能错) 11、企业的总产出包括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12、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6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D、1600)亿元。 13、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000亿元,支付生产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C、1000)亿元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税的是(B、财产税) 15、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A、农业部门) 16、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17、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A、只计算其附加费) 18、金融业的总产出(D、是其金融中介服务的总产出与金融次要活动总产出之和)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中间消耗的是(B、大型机床更新) 20、可比价GDP为1100亿元,现价GDP为1000亿元,则物价指数为(C、1.1) 21、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 22、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23、三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果应该是(C、理论上相等,但实际中会有差异) 24、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25、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指(A、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比) 第三章 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A、投入产出表) 2、投入产出表按照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为(A、静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3、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4、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局限性在于(B、?计量单位不统一,使用范围有限) 5、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C、技术经济联系) 6、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A、第Ⅰ象限) 7、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横向看,表明(A、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8、投入产出表的第Ⅱ象限主要反映(D、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加答案[优质文档]

第一章总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它为何能够赢得来自经济学界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如此重视? 2.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如何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单位,分别将其归入所属机构部门和所属产业部门,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与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及其分析中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是对_____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 物质生产活动 B. 非物质生产活动 C. 社会经济活动 D. 国民经济活动总体2.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_______。 A. 外商投资企业 B. 外国领事馆 C. 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 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3._____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与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B. 资金流量核算 C. 投入产出核算 D. 资产负债核算 答案:1.D 2.A 3.C 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有两项或两项以上)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 A.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账户形式 B.两者在核算方法及核算原则上一致 C.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 D.两者的核算对象和目的不同 E.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_____。 A.日本驻华大使馆 B. 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C. 正在利比亚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 深圳的一家中韩合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E. 海尔集团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冰箱生产企业. 答案:1.ABCDE 2.ACDE 3.BCD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着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着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会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会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1.什么是会计?(4) 会计是一个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及其他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 2.※现代会计有哪两部分组成?什么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5—6) 现代会计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组成。 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使用自身独特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以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为核心,通过对外提供通用财务报告的形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的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用于决策、规划、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所需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对主体的经营活动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它为管理者合理使用资源和有效履行经管责任服务。 3.※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两个?二者的关系是什么?(8)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 会计的两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没有反映职能,控制职能就失去了控制的材料。控制职能是反映职能的深入,没有控制职能,反映职能就失去了意义。 4.※会计的目标是什么?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有哪些,他们使用

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9—10) 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及其相关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财政和税务等政府机构、证券交易所、财务分析机构和往来客户、企业管理当局、内部职工等。 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来帮助他们决定是否应该买进、卖出或继续持有投资及对一个主体支付股利的能力的能力进行评估;债权人需要会计信息来评估经济主体所欠他们的款项能否如期支付;企业管理当局需要了解自己履行对经济资源的受托经管责任的状况;政府及其机构关心资源的分配;雇员及其工会组织需要会计信息来评估一个主体提供给雇员报酬、退休福利和就业机会的能力;顾客需要评估一个主体的延续能力;社会公众关心一个主体的发展能力、发展趋势、环境治理投入、资源消耗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5.会计的一般对象是什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12) 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总资金运动。资金运动见教材图示。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随着企业供产销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购买费用、运输费用、装卸费用等材料采购成本,使得部分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还要购买生产资料,使得部分货币资金转变为固定资金。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还要招募劳动力,储备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产品,发生材料消耗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及生产工人工资费用等,使得储备资金、固定资金以及部分货币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对在产品继续加工,成为可以向市场销售的合格产品,从而使生产资金转变为产成品资金。在销售过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 就其本质规定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在经济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准确理解《资本论》等经典著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党更加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指导和解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同时积极用中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断趋向科学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在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更加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就其特殊规定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又是中国的,因而被称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坚持的一贯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法宝。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

会计学原理[主编陈国辉]第一章总论课堂笔记

广东海洋大学 教师教案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会计学原理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Accounting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授课班级:会计、经济 使用教材:会计学原理(陈国辉主编) 任课教师:王秋香 第一章

【新课导入】什么是会计?请同学们从自身的理解发表一下看法。本章我们学习总论这一章,将对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从而让大家从感性上对会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会计”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以说各行各业,每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要和会计打交道。比如,在座的每位同学开学时要到学校财务部门交学费,单位职工每月要在本单位财务部门领取工资,职工的医药费等有关开支需要在会计那报销等等。大家可以想想财务部门的这些会计人员到底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 一、什么是会计? 在日常生活中,会计确实有多种不同的含义。甲、乙、丙、丁四个人的看法都说明了会计含义的一部分,但又都不全面。我们说会计主要还是指会计工作和会计学。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一项为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社会实践,这就是说,认为会计是指会计工作。同时,又认为,既然有会计工作的实践,就势必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就有会计的理论,就有会计工作赖以进行的指导思想。会计是解释和指导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学科。也就是说,会计是指会计学。可见,会计既指会计学,也指会计工作。也就是说,会计既包括会计理论,也包括会计实践。 二、为什么要学习会计? 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曾经说过:所有从事经济管理的人都应学好会计。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会计的人如何去管理经济、经营企业,甚至管理自己的家庭。有关资料表明,经济管理所需信息的80%来自会计。 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国家建设、企业经营决策、证券投资都离不开会计信息这个基础。 1、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1)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载体. (2)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经济决策行为的基础。.

最新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Σ(各部门增加值)

=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 +(452-85)+(530+530×10%-76)=2277(亿元) 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1686+548+(75-32)=2277(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73-4124=4549(亿元)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练习题库(含)答案解析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 据报载,在安徽小阜阳市从2003年3月份开始相继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婴幼儿生病甚至死亡的事件。鲜花般娇嫩的幼小生命,刚来到世间几个月就枯萎、凋谢了。罪魁祸首竟是本应为他们提供充足“养料”的奶粉。为此,国务院做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把奶制品列为重点检查的品种之一,婴幼儿配方奶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并实施。从此,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营养含量指标、标签内容一目了然。自2004年4月安徽阜阳市开展伪劣奶粉专项整治以来,公安机关共立案38起,摧毁制售劣质奶粉窝点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 资料来源:周立民:《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新华网合肥4月20日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 (1)上述材料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中哪一阶段的特征。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古典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区别。 参考答案: (1)答: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2)答:现代市场经济与古典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更为健全,法律体系更为完善。材料中市场的不良竞争,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危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国家的监管调控,法律规定,将调控机制健全,整顿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章 2000年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樊纲,王小鲁对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进行了核算,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 中国与欧盟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的争论由来已久。2003年6月,中国首次提交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并于同年9月提供有关经济准则的详细资料,让欧

盟当局进行评估。但后来,欧盟决定暂时不给予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的市场经济地位。2006年9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中欧峰会上,欧盟再次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请阅读樊纲,王小鲁,张立文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0年报告》,以及欧盟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评估的相关材料,分析以下问题:(1)如何评价中国市场化进程 (2)中国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有那些? (3)如何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答案 (1)答:市场化是中国自1970 年末改革以来最显著、最持久的经济现象。由于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路径的存在, 使中国的市场化从制度变迁轨迹上体现为市场制度对计划制度的渐进替代过程。可以对中国市场化进程做出如下总体评价。第一,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在市场化的方向上持续前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在50%以上。这表明市场机制已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第三,我国市场化进程是不平衡的。不同的领域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一般商品交换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又以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为最低;东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快一些,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比较慢。第四,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与发达经济国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改革和经济转轨国家中居中,领先于一些发展中的大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成绩得到世界的认同。第五,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展望未来,改革意义上的市场化进程可望在2010年基本完成。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市场化,还面临着许多更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答:目前,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第一,产权改革滞后。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问题已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阻碍着市场化的发展进程。第二,政府改革滞后。在企业、市场、分配、社保、政府这五大改革领域中,政府改革比较滞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个基本关系尚未理顺,政府的非适当干预仍然严重存在,妨碍着市场的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参考答案[精品文档]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三)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营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8.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四)简答题 1.答: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1)非金融企业部门,由从事生产市场上的产品和非金融服务的法人企业组成。(2)金融机构部门,由从事金融媒介活动的所有常住法人单位和企业组成。(3)政府部门,由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类型的行政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组成。(4)住户部门,由所有常住居民住户组成。 (5)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它是法律实体,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主要从事为居民家庭生产非市场性服务,其活动经费主要是由各种捐赠的资金来源负担。(6)国外,指与该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非常住机构单位。 2.答: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它是以生产活动和生产某个产品的相对独立性为原则的,具体特征是:(1)具有一定生产场所;(2)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包括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的投入;(3)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并能编制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账户。 3.答: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主要是以下几大类。 (1)货物和服务交易。来源主要是国内生产和进口,使用主要是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或出

国民经济核算题库

一.单项选择 0.SNA采用的是(A全面生产概念) 0.SNA对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消耗和库存存量进行估价推算所采用的是(D永续盘存法) 0.xij表示(B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 B.编制国外账户应以(B本国货币)为基准货币单位。 B.编制物价指数的紧缩法是运用(A帕氏指数)方法。 B.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性资产持有收益(C等于零) C.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A只计算其附加费) C.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C.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D主产品的同质性) C.常住单位是指(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C.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的关系是(B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临时外出人口+临时寄居人口) C.储蓄率是指(D储蓄额与可支配收入额之比) C.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没有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其数值(D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或零) C.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 C.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之间的差额是(A零) D.地区间的流入与流出在投资环节上表现为发生在地区间的(B资本转移) D.短期核算的数字比一般年度核算的数字(B不准确) D.短期内国民经济的生产主要由(B工业)的生产活动状况加以体现。D.对外金融账户的平衡项是(A净贷出/净借入) D.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D.对外经济交易是(D会影响一国资源总量) D.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是关于商品进出口与(D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的分析。 D.对外资本账户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B非金融性资本交易) D.对外资产负债账户(B只核算金融资产) D.对于金融负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遵循的估价原则是(B交易双方同一价格估价)

网上形考作业答案全部都有(国民经济核算)

指标1978 1990 2000 2008 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10 51.1 271.8 823.8 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 3.1 8 36.7 168 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3.1 8.4 43.5 171.5 粮食 (万 83.5 122.3 126.6 144.9 吨) 钢材 (万 6 14.1 36 160.2 吨) 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 (亿元) 6.1 33.1 168.5 408.5 居民消费支出 4.8 25.9 125.6 297 政府消费支出 1.3 7.2 42.9 1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3 22.7 107.1 297.2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3.8 18.5 95.5 366.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 13.2 92.7 345.8 存货增加0.8 5.3 2.7 20.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12.4 90.2 473.5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6 3.2 13 70.2 出口总额0.3 1.7 6.8 39.2 进口总额0.3 1.5 6.2 31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

国民经济核算题与答案

1.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 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20分)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 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3.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 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10分) 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款280亿元。(25分) 计算: (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答案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 1、国民生产总值(GDP) GDP是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GDP反映的是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

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答案汇总

. 作业一 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答案: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 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 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 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 答: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0位之后。其实,所谓的世界经济排名,指的仅仅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这种按规模排名是不能真正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影响。因此,不能以排名就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了,目前的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经济大国。 稍加认识就可以看出,今天的GDP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定位。虽然就GDP而言,目前中日两国几乎相等,但若以人均GDP来看,两者相差悬殊。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GDP与日本GDP总量虽然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的9.691%,日本每人平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仅为3338.82美元,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与日本相差11.54倍。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是居世界100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2.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20分)(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 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