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的基本知识

茶的基本知识

茶的基本知识
茶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茶得基本知识

茶起源于中国

中国就是茶树得发源地,中国得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就是茶树原产地得中心。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就是茶得故乡,唐朝就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得鼎盛时期。

陆羽被尊为“茶神”, “茶圣”,著作: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就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得来历、技术、工具、品啜之大成得茶业著作,也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使中国得茶业从此有了比较完整得科学根据,茶叶生产、茶艺推广起了不可替代得作用,因此陆羽也被历代茶人供奉为“茶圣”。

茶之传播

茶叶之路: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使节带有茶叶等土特产出访印度支那半岛,

唐顺宗永贞元年,在我国研究佛学得日本最澄禅师回国时将茶籽带回日本;

1606~1607,荷人由澳门将中国茶运至爪哇;

1610年中国茶叶开始由爪哇转运欧洲

茶之为饮得前奏: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茶作为饮料茶叶不仅就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成为普通饮料:高雅消遣

传统得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

六安瓜片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

茶主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按茶得颜色分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乌龙茶) 按茶叶得发酵程度分类

1.不发酵茶(学名:绿茶类):

龙井、碧螺春、珠茶、眉茶、煎茶与一般绿茶。

2、半发酵茶(部份发酵茶)(学名:青茶类):

铁观音、武夷、水仙、乌龙茶。。

3、全发酵茶(学名:红茶类):

4、后发酵茶:(学名:黑茶类)

普洱茶:普洱茶它得前加工就是属于不发酵茶类得做法,再经渥堆后发酵而制成,它就是属于黑茶类。

按采茶得季节不同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茶树介绍

一、茶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

二、茶树得繁殖:茶树得繁殖近来多采用扦插育苗法。

三、茶树生长得环境

1、土壤: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得砂质壤土。

2、适宜雨量、光照、温度、地形:

3、为什么高山出好茶:随着海拔得升高,气温与湿度都有明显得变化,在一定高度得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

茶区划分

我国茶区划分根据地理位置为四个区域:

1、西南茶区:就是我国最古老得茶区主要得有红碎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绿茶

2、华南茶区:品种资源丰富,就是发展红茶得适宜区域。此外,该区还就是生产乌龙茶、白茶、六堡茶、花茶等特种茶得重要生产基地。

3、江南茶区:区内大多为低丘、低山,只有少数在千米以上得高山,这些高山,既就是名山胜地,又就是名茶产地、历史上一直就是我国得主要产茶区。

4、江北茶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机质得积累,有机绿茶主产地。第二章茶具得基本知识

茶具得分类

一、根据功能

煮具:煮水得锅煎水时必用得“茶炉”,

盛具:盛茶得壶,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江苏宜兴得紫砂陶壶最为著名。

饮具:指饮茶用得茶杯、茶盏、茶碗等。

二、根据质地

陶土茶具------流露韵致;瓷器茶具------张扬风格;玻璃茶具;其它质料茶具

选用依据:按照不同得茶叶类别选用

现代泡茶器具与功能

主泡器:主要得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

辅泡器:辅助泡茶得用具,如茶池(茶盘)、茶船( 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得茶水、保温。)、茶海(公道杯,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聞香杯、茶荷(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赏茶),茶组合(茶则、针、夹)、茶巾、渣匙、茶拂等。

备水器:提供泡茶用水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

储茶器:存放茶叶得罐子。

紫砂壶

一、特点:

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得紫砂陶茶具,就是举世公认得质地最好得茶具。紫砂陶就是一种介于陶与瓷之间,属于半烧结得精细,具有持殊得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明清时,紫砂茶具得制作达到了顶峰。其造型色彩千姿百态、耐人寻味。壶外壁常雕以金石书画、诗词对

联、名家手迹,使紫砂陶具得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以其"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而在诸多质地得茶具中独领风骚,长盛不衰。

二.优点:

1、使用越久,壶身光泽越加光润,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

2、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

3、传热慢,保温持久

4、良好得可塑性及延展性

5、紫砂陶茶具存放茶汤,夏天,过夜也不馊,留得住茶得色、香、味。

6、集使用与欣赏价值于一体

第三章品茶、茶道与茶艺

力求茶得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就是饮茶得基本要求。

品茗环境

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就是理想得品茗环境了。凡层次较高得聚

会茶宴,要求室内摆设讲究,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家庭饮茶,,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得品茶环境,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择水与品茗

(1)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得“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2)强调水品在“活”、“甘”、“清”、“轻”。

沏茶方法

一.泡茶“三要素”茶得用量2 泡茶水温:绿茶80度左右。各种花茶、红茶与中、低档绿茶,水温90度。乌龙茶、普洱茶与沱茶,用量较,叶较粗老,用沸滚开水冲泡。3.冲泡时间与次数: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沏茶基本工序:

一、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茶壶壶口皆较小,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可让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

六、分茶: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就是为敬茶。

八、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喝茶、品茶,茶艺、茶道

喝茶:为了满足人得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分得不足,其目得仅仅就是为

了解渴。

品茶,品茶:注重茶得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得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得享受。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得茶艺基本精神就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得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敬』: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与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与』之心情。

『怡』: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怡悦得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与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得至诚,饮茶得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得境界。。其它得说法: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基本精神有不同理解,也有提出得“廉、美、与、敬”。

茶艺

一.内容:

让品茶人了解名茶得沏茶技艺,就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得品茶艺术。

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得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得享受。

二.注意事项:

(一)仪表:仪表与个人得生活情调、文化素质、修养程度、道德品质等内在修养有着密切联系1、服饰:与周围得环境、着装人得身份、节气、身材要协调。主要以民族得特色服装为基础。

2、形体容貌:较高得文化修养与得体得行为举止个更重要,以神、情、技动人,显得自信,灵气逼人。茶道更瞧重得就是气质,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

3、修饰:适当得化妆有助于改善仪表但就是茶道要求不过分得化妆,宜化淡妆,。以自然为原则,恰到好处。

4、发型:具有传统、民俗与自然得特点

(二)、仪态:指人得行为中得姿势与风度。姿势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势与面部表情等,风度就是内在气质得得外部表现

(三)动态活动过程中得形态艺术美:风雅类茶道、表演型茶道特别重视人体动态得美感。优美得动作在于身体平衡,优雅得坐、行、动就是良好行为举止得具体体现包括走姿、落座姿态、取用器物手法等。

四.安溪工夫茶艺中“烹茶四宝”: 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深瓯。

五、乌龙茶茶艺

1、备具候用:将所用得茶具准备就绪,按正确顺序摆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等。

2、恭请上坐:请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静气:焚点檀香,营造肃穆详与气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开屏:介绍冲泡得茶具。

6、叶嘉酬宾:叶嘉就是茶叶得代称,这就是请客人观赏茶叶,并向客人介绍此茶叶得外形、色泽、香气特点。

7、孟臣沐淋:用沸水冲淋水平壶,提高壶温。

8、高山流水:温杯洁具,紫砂壶里得水烫洗品茗杯,动作舒缓起伏,保持水流不断。

9、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拨入紫砂壶内。

10、百丈飞瀑:用高长而细得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与清洗茶叶得目得。

11、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得泡沫。

12、玉液移壶:把紫砂壶中得初泡茶汤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温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得茶汤均匀分到闻香杯中。

14、凤凰三点头:采用三起三落得手法向紫砂壶注水至满。

15、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壶体,洗净壶表,同时达到内外加温得目得。

16、内外养身:将闻香杯中得茶汤淋在紫砂壶表,养壶作用得同时可保持壶表得温度。17、游山玩水:将紫砂壶在茶船边沿抹去壶底得水分,移至茶巾上吸干壶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得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匀。

19、关公巡城:将公道杯中得茶汤快速巡回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至七分满。

20、韩信点兵:将最后得茶汤用点斟得手式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

21、若琛听泉:把品茗杯中得水倒入茶船。22、乾坤倒转: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将品茗杯及闻香杯倒置,使闻香杯中茶汤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24、敬奉香茗:双手拿起茶托,齐眉奉给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礼。然后重复若琛听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25、空谷幽兰:示意用左手旋转拿出闻香杯热闻茶香,双手搓闻杯底香。

26、三龙护鼎:示意用拇指与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鉴赏汤色:观赏茶汤得颜色及光泽。

28、初品奇茗:在观汤色、闻汤面香后,开始品茶味。

29、二探兰芷:即冲泡第二道茶。30、再品甘露:细品茶汤滋味。

31、三斟石乳:即冲泡第三道茶。32、领略茶韵:通过介绍体会乌龙茶得真韵。

33、自斟漫饮:可让客人自己添茶续水,体会冲泡茶得乐趣。

34、敬奉茶点:根据客人需要奉上茶点,增添茶趣。

35、游龙戏水:即鉴赏叶底,把泡开得茶叶放入白瓷碗中,让客人观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得品质特征。

36、尽杯谢茶:宾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别。

第四章茶与健康、生活中得饮茶常识

一、茶叶化学组成成分

茶鲜叶:水分75%、干物质25%

含N化合物: 氨基酸1—7%、蛋白质20—30%、生物碱2—5%、酶、含C化合物:茶多酚20—35%、芳香物质0、02%、类酯8%、糖类20—30%、有机酸3%、色素1%、维生素0、6—1%

1、茶多酚

又叫茶单宁,属于多酚类物质,分子中含有苯环与羟基。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就是茶叶得特征性物质。

就是茶叶中得一种主要化学成分。就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物质得总称,味苦涩。

南方得茶叶、夏天得茶叶、嫩茶、绿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

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发生酶促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儿茶素: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加强新陈代谢,增强脂肪得氧化与

能量消耗从而达到抑制肥胖得作用,尤其就是对内脏脂肪得抑制作用,能达到理想得减肥效果。

茶黄素:具有多种与人体健康有关得潜在功能,如抗氧化、防治心血管疾病、降血脂、抗癌防癌等,因而成为茶叶品质化学与功能成分得研究热点。茶红素:就是一种很强得抗氧化剂,能够帮助老化得机体抵抗生物氧化,

效果比茶多酚类更为出色。

2、茶叶中得氨基酸

茶叶中得氨基酸含量一般占茶叶干物质得1-4%。

茶叶中氨基酸极易溶于水,且具有鲜甜味,类似味精得鲜爽味。

其中,茶叶中得茶氨酸就是茶树特有得氨基酸,一般植物中罕见。也就是茶树中得特征性物质。

3、茶叶中得生物碱

就是一类含嘌呤环得嘌呤衍生物,

茶叶中得生物碱主要就是咖啡碱。

茶叶中咖啡碱得含量在2%—5%之间,茶叶冲泡后,约有80%以上得咖啡碱能溶解于沸水中。

咖啡碱味微苦。每日饮茶5—6杯,则咖啡碱得摄取量约0、3克。

咖啡碱对人具有兴奋与利尿得作用。故茶叶就是一种良好得兴奋剂与利尿剂。

4、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C得含量约为1—2%。

维生素C就是组织修补所必需,还具备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得形成,从而达到美白,淡斑得功效。

茶叶中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烟酸、维生素E等,都就是人体不可缺少得营养物质。

它与咖啡碱、茶多酚协同产生药理作用,能比单纯得成分起到更多得作用。

5、氟化物

一般食物中含氟量很少。

茶叶中含有较丰富得氟,茶叶中,氟(F)含量一般为0、002~0、025%。茶叶中得氟化物约有40-80%溶解于开水。

作用:坚齿——使牙齿更加坚硬。

防龋——不长虫牙。

许多牙膏产品都以“含氟”作为营销噱头。

6、茶叶得糖类物质

结构糖类: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

可溶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二、茶叶主要物质得保健功效

1、茶多酚得保健功效

①增强毛细血管得活性、预防动脉硬化;

②具有杀菌、消炎、止泻作用;

③对放射性辐射有保护作用;

④能提高其她成分得药效。

2、茶叶中咖啡碱保健功效

1.提神醒脑,利尿强心;

2.帮助消化;

4.防治心血管病,降低血压。

3、茶叶中维生素得保健功效

1.对病菌有抑制作用;

2.治疗由高血压引起得动脉硬化;

3.对治疗坏血病等有功效;

4.有抗痛得功能。

4、其她成分得综合疗效

1.增强视力;

2.祛除口腔臭味;

3.茶对糖尿病有疗效;

4.清热降火,止渴生津;

5.防龋固齿:氟化物。

三、茶对人体得十大保健功效

(一)生津止渴,清热解暑

(二)帮助消化,消食轻身

(三)兴奋益思,提高工效

(四)利尿解毒,杀菌消炎

(五)降脂降糖,降压强心

(六)抗辐射,原子能时代得饮料

(七)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力

(八)预防龋齿,清除口臭

(九)明目,美容

(十)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

四、各类茶叶保健疗效分析(略)

五、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最好不要拘于某一种茶类,要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工作性质、生活环境以及季节有所选择,多茶类、多品种地域领略各种茶。(一)喝茶得时段与季节差异

喝茶时段:

上午喝绿茶—提神,

下午喝红茶—暖胃,

晚上喝黑茶—去脂养胃。

喝茶季节:

春天喝花茶、红茶—养气、养肝,

夏天喝绿茶—消暑降火,

秋天喝乌龙茶—清肺润喉,

冬天喝红茶、黑茶—助消化、清肠洗血。

(二)抵消喝茶后得兴奋作用方法:

喝淡茶,坚持喝淡茶,逐渐适应。

淡茶养身,浓茶伤身。

午后喝茶,晚饭后、睡前少喝茶,不喝浓茶。

茶中加糖,茶中加糖,尤其冰糖,能安神,

茶中加奶:茶中加牛奶,既安神,又营养。

添加安神补益得药食两用物品:红枣、枸杞、甘草、

菊花、沙

参等。

(三)饮茶十忌

1、忌空腹饮茶

2、忌饮烫茶

3、忌饮冷茶温茶

4、忌浓茶

5、忌冲泡时间太久

6、忌冲泡次数过多

7、忌饭前饮茶

8、忌饭后马上饮:

9、忌用茶水服药:

10、忌饮隔夜茶

(四)喝茶宜与不宜(略) 第五章茶与民俗

(完整word版)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页码: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 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 ( 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 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 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 如: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消炎去火,排毒养颜,解中暑。 2、红茶类: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红茶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龙茶一般分四个产地 闽北乌龙: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观音王、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白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如:银针白毫、白牡丹等。 5、黄茶类:属微发酵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在制茶过程上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闷黄。如:君山银会、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6、黑茶类:黑茶属后酵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工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

茶文化茶礼仪的基本知识【最新版】

茶文化茶礼仪的基本知识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到,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所以一般茶只倒八分满。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随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会让主人尴尬,还显得不尊重。 六、头冲脚惜(闽南语脚气的意思),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早时做茶用脚踩,怕茶叶有脏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二冲茶叶之说,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 十、茶三酒四惕桃二 潮汕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惕桃二(两人恋爱游玩)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有关于茶道的基本知识

有关于茶道的基本知识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 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 ,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 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茶叶基础知识

茶叶基础知识 人们为什么饮茶? 以茶会友 以茶敬客 以茶助禅 以茶修身 以茶养性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西汉时代的药物书籍) 一.茶字的形成 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中首次出现“茶’字,唐代中期陆羽{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二.中国茶区的分布 在我国的许多的省份都出产茶叶,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一般可以将我国的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 1、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但少数山区,也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有些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2、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 3、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此茶区植物资源丰富,长年植被的自然枯老腐化,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4、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边销茶和普洱茶等,其也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云贵高原为西南茶产地中心。地形复杂,即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也想差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此茶区还处于原生态地区,动、植被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茶区丰富,是一个天然的优良产茶区。 三.如何区分真假茶叶?

茶叶知识大全

茶叶知识大全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茶的种类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绿宝石 红茶-- 又称发酵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故得名。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红宝石 乌龙茶-- 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有绿茶的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武夷大红袍 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黄茶-- 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属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水木芙蓉员工考试复习资料 填空: 1、茶树鲜叶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和黑茶六大茶类。 2、青茶又称乌龙茶,它分为四大类型:闽白乌龙、闽南乌龙、台湾乌龙、广东乌龙。 3、闽北乌龙“四大名丛”分别为: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4、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5、芙蓉茶庄成立于1994年,旧址在老报社对面,芙蓉茶庄2008年1月1日举办首届茶文化艺术节。 6、冲泡绿茶的投茶方式有三种:上投法、下投法、中投法。 7、泡茶技艺三要素分别是:投茶量、泡茶的时间、水的温度。 8、安吉白茶产于浙江,属绿茶类。 9、冲泡铁观音的水温应有95度以上。 10、狗脑贡是名优绿茶,它产于湖南资兴。 11、普洱茶产于云南,冲泡普洱茶,水温应达到100度。 12、君山银叶产于湖南岳阳,它属于黄茶类。 13、茶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的茶叶是西湖龙井。 14、青山绿水它是苦丁和毛尖杂交培植出来的,它产于贵州。 15、益阳伏砖它属于黑茶类。 16、黄山毛峰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属绿茶,产于安徽黄山。 17、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18、泡茶时择水很重要,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19、中国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20、“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21. 冲泡名优绿茶时,水温应以80—90度为宜 22.举出三种乌龙茶类蜻蜓头形:黄金桂、铁观音、单从奇种。两种粗条形乌龙茶大红袍、凤凰单丛。 23. 青茶中凤凰水仙是广东乌龙的代表品种。 24. 冲泡花茶时所用的茶具是三才杯,其中的杯盖是天,杯身是天,杯托是地。 25“三龙护鼎”中的“三龙”是指中指食指大拇指。 26.滇红主产于云南省,属于大叶种类型。 27 饮茶四要为茶水火器。 28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茶叶类别基础知识

茶叶类别基础知识 一、茶叶的分类:根据茶叶制作时发酵程度不同再分为: 1)不发酵茶:如绿茶、菊花茶等 2)轻微发酵茶:黄茶、白茶 3)半发酵茶:如青茶、乌龙茶,乌龙茶又有:广东乌龙、台湾乌龙、闽南乌龙、闽北 乌龙 4)全发酵茶:如祁门红茶、正山小种、滇红、桂红、闽红三大功夫等 5)后发酵茶:如黑茶,普洱茶、边茶 二、有按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和非茶之茶类三大部分。 其本茶类中:按茶叶发酵程度的轻重结合成品茶的品质特点,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绿、白、黄、青、红、黑茶。 发酵: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列举。茶叶的发酵:多酚类物质在酶的参与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 1、绿茶:不发酵茶,制法为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制作工艺中完全不发酵,保持 清汤青叶的特点,明朝起是历史最久且产量最大的茶类,性质寒凉。店内属绿茶类产品有: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云芽绿1号2号。 基本原理:杀青通过高温方式杀死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鲜叶的生理化学变化。 从历史角度又分为:名优绿茶和普通绿茶。 杀青的四种方式: 炒青绿:明代起,最基本的加工方法,因加工制作炒青的外形不同又分为:长青(眉茶、出口茶)、平炒青(平水珠茶属浙江出口茶)、扁炒青(西湖 友井),干茶色当多数呈黄绿色。 烘青绿:经过揉捻杀青后来烘干的方法,又分:条形(黄山毛峰)、尖形(太平猴魁)、片形(六安瓜片)、针形(信阳毛尖),其它烘青绿茶只制作花 茶的加工原料茶。 蒸青绿:唐宋时以蒸的方法干燥,具备三绿的特点:汤绿、色绿、叶底绿,条形紧、圆针形。 晒青绿;经过杀青揉捻后经日光晒干的茶,做成茶砖、茶饼、普洱的原料茶,呈油绿色。陕青(陕西)、川青(四川)、滇青(云南)

茶叶专业基础知识

茶叶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安排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 1、茶叶是什么? 1> 茶树的芽叶加工而成的可直接泡饮的饮品 2> 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160多个国家有饮用的习惯,被称为世界饮料之王 3> 三品:药品、食品、饮品 4 >三性:吸湿性、吸味性、陈化性(人性、品性、雅性) 2、茶叶的原产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云、贵、川至今还保留有古茶树,西汉古墓就发掘出了茶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是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世界各国的茶树茶籽茶叶名称和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故称中国为茶的故乡。 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开始习饮之。” 3、茶叶的消费 1> 世界:人均0.5kg/年,年消费250万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饮茶 2> 中国:人均0.3kg/年,是英国的1/4(77%的人),是俄罗斯的1/2(95%的人) 3> 饮茶习惯: 二、茶的传播 三、茶的分类与各茶类简介 茶叶分类 1> 按习惯分(6):绿茶、黑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公司以黑茶和绿茶为主) 2> 按季节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甚少) 3> 按发酵程度:全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 4> 其它:海拔高度、采茶季节、形状、制造工艺、茶树品种、产茶地、消费市场等 绿茶

绿茶王者“野针王” : 形赛银针,香斗龙井,味胜碧螺 伟人故里茶香故园 白茶 属轻发酵茶类,主产区为福建、广东省地,主销东南亚和欧洲。白茶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采用单芽加工而成的为芽茶,称之为银针(白毫银针);采用完整的一芽二叶加工而成的为叶茶,称之为白牡丹。 白茶初制基本工艺是萎调、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 关键工序:萎调 品质特点:外形芽毫完整或形态自如成朵,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清中显绿,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注意: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黄茶 属微发酵茶类 初制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四道工序。 关键工序:闷黄 品质特点:黄汤黄叶 湖南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浙江的平阳黄汤,安徽的霍山黄芽和黄大茶等 乌龙茶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主产区为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乌龙茶初制工艺介于红、绿茶之间,故乌龙茶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回味甘美的滋味 基本工艺: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六大工序) 特点:绿叶红镶边(传统)、音韵、岩韵 分类:按产地分福建乌龙、台湾乌龙、广东乌龙 乌龙茶 闽北乌龙:最负盛名的是武夷岩茶,其次为?°武夷四大名枞?±,即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音 台湾乌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两种。其中台湾包种中文山包种、冻顶乌龙属名品 广东乌龙:凤凰水仙、饶平乌龙和凤凰单枞 红茶 黑茶 属后发酵茶类,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历史上主销青海、西藏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初制基本工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关键工序:渥堆 特点: 安化黑茶与云南普洱茶的区别 六大基本茶类图片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教学内容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探索茶文化的人越是越来越多,茶文化的知识众多,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茶文化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茶的基本知识

哪些茶属于红茶?哪些茶属于绿茶? 红茶与绿茶怎样区分? 一、绿茶类是我国所有茶类中最古老的茶类,它产饮历史最长、产区最广、产量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优、出口数量最大的一个茶类。我国19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江西诸省,其次是湖南、贵州、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我国绿茶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0%左右,约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65%左右,约占世界绿茶出口量的70%以上。 绿茶类为不发酵茶,系采用茶树幼嫩鲜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揉捻、干燥等初制工艺将鲜叶加工成毛茶,再经复火、拣剔、筛分、风选等精制工艺将毛茶加工成商品茶。绿茶共同品质特征是“清汤绿叶”。我国较有代表性的绿茶主要有浙江西湖龙井、江苏太湖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江西庐山云雾、河南信阳毛尖等。绿茶内含物质丰富,营养价值高,药用功能全,保健功效佳,是我国饮用人数最多,消费量最大的一个茶类。绿茶性微寒,不宜空腹饮用,亦不宜饮用浓度过浓的茶汤,老人、幼童、孕妇及胃寒病人、服用铁剂类、抗生素类病人不宜饮用。 绿茶类按初制过程中杀青和干燥方式的不同分为炒青、烘青、蒸青、晒青等四类。 (一)炒青类,包括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和特种炒青。 长炒青,是一种长条形炒青绿茶,经精制后称为眉茶。主要长炒青有粤绿、琼绿、桂绿、滇绿、黔绿、川绿、陕绿、豫绿、鹗绿、苏绿、杭绿、温绿、舒绿、屯绿、遂绿、婺绿、饶绿、赣绿、湘绿、闽绿、英德绿茶、五指山绿茶等。 圆炒青,是一种外表呈圆珠形的炒青绿茶。主要圆炒青有浙江平水珠茶、泉冈、火军白、涌溪火青,江西窝坑茶等。 曲炒青,是一种条形卷曲的炒青绿茶。主要曲炒青有江苏碧螺春,四川蒙顶甘露,贵州都匀毛尖,广东英德碧螺春、绒螺、鹤山古劳茶,湖南碣滩茶,浙江普陀佛茶,安徽黄山银钩、休宁松箩茶、台湾三峡碧螺春。 扁炒青,是一种外形扁平的炒青绿茶。主要扁炒青有:浙江龙井、西湖龙

茶叶培训知识-六大茶类

一、茶的种类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按初制工艺分类:红黄黑白青红六大基础茶类。前三类为非酶性氧化茶,第一道工艺杀青。后三类为酶性氧化茶,第一步要萎凋。 1、绿茶 基本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 按杀青和干燥方式:蒸青(保持绿色,汤绿叶绿)、炒青(香气)、烘青(香清味醇)、晒青。 蒸青:机器加工 炒青:龙井、碧螺春、白茶 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安吉白茶(半烘焙) 晒青:生普洱茶等 绿茶的品质特征:香高味醇,清汤绿叶,汤色清澈明亮,呈淡黄微绿色,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 2、红茶 红茶为全发酵茶。 基本制作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红茶以外形形状可分为条红茶(小种红茶、功夫红茶)<代表滇红、金骏眉、祁红、野茶、正山烟小种>和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和末茶)。 红茶的品质特点:汤色红艳、明亮,花香香气浓郁带甜,滋味浓强鲜爽,红汤红叶。味甘甜,香高醇。 3、乌龙茶(青茶) 乌龙茶(青茶)为半发酵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冲泡后有一股“如梅似兰”的幽香,有红茶的甜醇,绿茶的清香,又无红茶之涩,绿茶之苦。 制作工艺:萎凋(晒青)、摇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乌龙茶可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晶龟(四大名枞) 闽南乌龙:铁观音、黄金桂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 台湾乌龙:冻顶、金萱、翠玉 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汤色黄红,香气浓醇馥郁,滋味醇厚,鲜爽回甘,“绿叶镶红边”。 乌龙茶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且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喉韵”。 4、黄茶 属微发酵茶类。 制作工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黄茶的品质特点:色黄汤黄,叶底黄,滋味甘醇清爽柔和,汤色橙黄明净,叶底嫩黄。 有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 5、白茶 属微发酵茶类。 工艺:萎凋、晒干或烘干。如:白茶寿眉,白茶过久存放,会甘甜起来,价格合适。 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白茶的品质特点:茶芽完整,味清甜,香清鲜,清淡回甘,毫香显露,白茶性凉,具有

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 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 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 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 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 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 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 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 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 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 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 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 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 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

学习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学习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 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 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 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 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 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 《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 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 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 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 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 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 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 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 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 茶道入门三篇] 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基础知识——泡茶用水的选择 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 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 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 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 铝含量超过0.2ppm 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 钙离子达到2ppm 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 铅

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1. 感官指标 色度不超过15 度,浑浊度不超过5 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 化学指标 ph值6.5 ~8.5 ,总硬度不高于25度,铁不超过0.3 毫克/ 升,锰不超过0.1 毫克/升,铜不超过1.0 毫克/ 升,锌不超过1.0 毫克/ 升,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 毫克/ 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 毫克/ 升。 3. 毒理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 毫克/ 升,适宜浓度0.5 ~1.0 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 毫克/ 升,砷不超过0.05 毫克/升,镉不超过0.01 毫克/ 升,铬(六价)不超过0.05 毫克/ 升,铅不超过0.05 毫克/ 升。

茶叶基本分类及知识

茶叶基本分类及知识 陈艳梅2008-12-29 13:47茶叶基本分类及知识

冠。绿茶如论及品质可分为大宗绿茶及与特种绿茶。就其外观不同又可区分为针形、扁形、扁圆、卷曲和圆珠形。以加工时乾燥方法之异,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等。炒青绿茶:可制成眉茶、珠茶、龙井等烘青绿茶:茶形紧直,色苍绿,香味纯正并具吸附力适宜制成各类花茶。晒青绿茶:以日晒取代烘焙的乾燥方式制茶。蒸青绿茶:以水蒸气把叶中去除所制作的茶。 红茶-系指经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红茶於加工时不经杀青,以萎凋使茶菁失去些许水分,再经揉捻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後使其发酵,让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氧化後所产生一部分不溶於水的红色化合物积累在茶叶中,而形成红汤、红叶的特色。红茶又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及红碎茶三大类。 青茶-属於半发酵茶类,介於绿茶与红茶之间,发酵度为30~60%。制茶之时予以适当程度的发酵,使其具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鲜活。叶片成绿叶红镶边,香气为果香或花香,茶汤色橙黄而依其发酵程度轻重偏青或偏红,我国乌龙茶制品皆属此类。 白茶-指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是我国的茶叶特产,主产於中国福建。白茶於加工时不炒不揉,而是将长满茸毛的嫩叶经日晒或用文火烘乾,完整的将嫩叶上的茸毛保留下来。茶叶成品为剑_钋襾裤M白毫,茶香清新鲜爽汤色微黄。 黄茶-是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其黄叶、黄汤的特色系经闷堆渥黄而成,茶香为多板栗香。 黑茶-属全发酵茶,其发酵度为100%。茶汤色泽乌润且具越陈越香的特性。以粗老茶叶握堆长时间发酵而制成,叶色呈暗褐色。是蒙、藏民族之特产,其中又以云南普洱茶最具代表性。 另一种分法: 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众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基本茶类依据发酵程度不同由浅而深,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青茶)、红茶、黑茶。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再加工茶,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 ┌蒸青绿茶(煎茶、玉露等) ├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等)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 ┌绿茶┼炒青绿茶┼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 、雨花茶、松针等 ││┌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等)

茶叶知识:中国的六大茶类

茶叶知识:中国的六大茶类 绿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不发酵茶,在绿茶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酵这一工序。绿茶产量居我国几大茶类之首,它在制作工艺上由于杀青和干燥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以及晒青绿茶。目前,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绿茶的生产,尤其是以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浙江等地居多。 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属于轻微发酵茶。黄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黄汤黄叶”,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与绿茶有些相似,只是多了一道闷堆的工序。黄茶历史悠久,最初创作于西汉,目前多产于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青茶(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郁。茶叶冲泡后,叶片中间呈绿色,边缘有明显的红边,因此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目前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和广东等地,在浙江,四川,江西等地也有少量生产。根据产地以及制茶工艺的不同,乌龙茶可以分为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其中闽北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以及闽北水仙等;闽南乌龙茶的代表为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广东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凤凰单丛等;台湾乌龙的代表名茶为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等。

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历史悠久,主要是采用粗老的原料制作而成,它的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其中渥堆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目前,黑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主要的品种有湖南的黑毛茶,湖北的老青茶,云南的普洱茶以及广西的六堡茶。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本文版权归(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