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2.29 KB
- 文档页数:3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路径选择与举措建议
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举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育人合力,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程育人:育人本质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实现知识传承、训练感官、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等教育价值的重任。当下我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深刻把握学校课程的育人本质,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事实上,如何通过课程培养人、提升人、完善人,如何提高课程的育人能力,是课程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课程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要想让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人格品德等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就要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的教育性经验,就要按照育人要求和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必然联系对课程系统诸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学者指出:“中小学课程的设计需树立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可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统筹规划学校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类型,明确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目标,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发挥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具体来说,一是要立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现实情况,提炼学校特色,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明晰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指导学校课程设计。二是要厘清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均衡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对此,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关系,中小学校首先要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强化体育锻炼和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开设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目标
的校本课程以满足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要做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统整工作,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创生。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课程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在整体育人目标指引下综合考虑学校课时等条件,保证提供一定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此外,还要根据学生发展不同层次的需要处理好不同层次课程的结构关系,如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课程,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拓展课程,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课程等,这些课程分别占怎样的比重更为合适,其间的关系如何理顺都是优化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理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聚焦课程的深度整合,把握学科内部的纵向整合,明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整体结构和关键问题,避免同类知识的交叉重复;处理好学科间内容的横向整合,尤其做好相近学科类似主题的内容统整。四是课程内容落实德育为先理念,一方面挖掘课程内容固有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五是完善课程类型,中小学要兼顾学科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开设,尤其重视活动课程对中小学生的育人价值,在活动体验中抓住契机对中小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提升,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育人: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
教学活动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性的实践,始终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早在19世纪,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曾明确表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苏联学者凯洛夫也曾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作用”;我国学者王策三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一般说来,教学总具有教育性”。这些学者强调了一个共识,即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和应有之义,因此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应是德性的充分彰显。结合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教学的教育性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教育性的实现,就是教学各个环节教育性的实现,对于中小学而言,则应结合本学段的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诸环节。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
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其中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往往因其外显性被重视,而道德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等常因其隐蔽性和难以测量性而被忽视,这有悖于教学的教育性要求和立德树人旨归,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尚不完善、人格尚未定型时期,学校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而非只是知识技能一维。从教学内容来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双管齐下有助于彰显德育价值。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科内容本身蕴含的德育元素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相关德育元素,如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做到全方位育人。与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价值相较而言,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所带来的道德影响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的—手段角度论,教学的教育性不仅意味着教学目的具有教育性,也规定着教学手段的教育性,这才是教学教育性的完整内涵。而当前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往往用诸如题海、灌输等不道德手段追求短期内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教学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要求,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中小学教学尤其应注意这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此外,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声调、语气、手势等都有育人功能,且“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可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意味着教师要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这对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道德信念及育人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检验。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二:一是作好引领,引领教师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加强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学习,提升“德知”,引领教师反思自身所持有的道德信念,提升其道德敏感性,发展其道德能力,提升“德品”,在此基础上发展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增强发现、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德能”;二是引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尊重教师对立德树人内涵进行恰当的个性化阐释,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进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