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名家学习写作结尾艺术

向名家学习写作结尾艺术

向名家学习写作结尾艺术
向名家学习写作结尾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和写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相辅相承的两个重要环节。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时说:首先,在书报杂志中随便找出一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然后拿起笔进行不断地仿写。如此练习一个阶段后,筛选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读、默、背之后照上述办法仿写,所不同的是,写完一遍对照一次原文,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然后,再重新挑选一篇文章……富兰克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他的习作之路中,我们可以看出,模仿是写作成功的捷径。名家佳作历经时间和社会的检验,从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初学者学习之处。认真地揣摩,细心地品味,从模仿到化用,从改变到创新,定能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实践中,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确实,“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里,就以名家之作为例,谈谈写作基本技法——结尾的艺术。

一、自然收束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应该在内容表达完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如迟子建的《农具的眼睛》:

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本文以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围绕农具把幼年的艰苦生活写得趣味盎然,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把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平庸的生活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二、首尾呼应

作者先在开头表明写作的内容,然后结尾时再次强调,以照应开头,呼应全文。不仅使文章中心更加鲜明突出,还能唤起读者心理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张晓风的《有些人》:

开头: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结尾: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国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位平凡人物的感人事件,以此表现他们的可贵品质。开头总起下文,结尾适当地议论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与开头相呼应。

三、卒章显志

又称“画龙点晴”。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或者对前文的观点、态度和主旨再次重申。

如冯骥才《珍珠鸟》描写的是珍珠鸟在作者的细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结尾作者写道,“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告诉人们,无论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就一定会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寓意深刻。

四、含蓄隽永

结尾时,不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作品的主题,而是把它凝聚于含蓄深刻的语言中,让读者去思考、联想和领悟。这种方式委婉含蓄,留有余味,引人深思,能收到“发人深省”的效果。如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

使我们失去视觉的那种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

本文是作者对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结尾,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点明人生哲理,可以说是“画龙点睛”,韵味悠长。

五、设置悬念

悬念是一种阅读诱惑。文章结尾时并不完全明白地交待事件的最后结果,而是留有悬念,这种似了非了、似断非断的写作笔法,不仅简省笔墨,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如司玉笙的《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半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隽秀的大字就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小说截取了众人请求高局长题字这一镜头,用近乎荒诞的手法刻画了高局长只会写“同意”两字的尴尬和荒谬,有力地嘲讽了高局长官僚主义的作风,结尾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六、巧用修辞

每一种辞格均各有妙处。结尾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反问、设问、呼告、反复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行文摇曳多姿,色彩斑斓,引人深思。如马德的《石头,石头》:是不是有一块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石头,正在遭受新的创痛?是不是有一块坚强的石头,跌倒了又重新爬起来;是不是有一块会思想的石头,在静默中睿智地思考着?是不是有一块傻傻的石头,正在牵住所有石头的衣角高唱——石头,石头……

在文字的世界里,万物都有生命。一块块石头,同样蕴含人类难以言说的情愫。这里,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反复追问,引领读者不断追寻和思考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在激情澎湃中百感交集。

七、出人意料

其特点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者指结尾没有依照先前的情节,而是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让读者有说不出的惊讶,更有顿悟后的畅快与拍案;后者指读结尾之后,警醒过来,细细品味,原来前文处处伏笔,时时作暗示。如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历经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却最终发现项链是假的,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却更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

八、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自然风光、生活场景描绘出来,以此结尾,不仅能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衬托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和渲染环境气氛,还能产生含蓄蕴藉的艺术美感。如汪曾祺的《受戒》: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是一段充满地域风情的景物描写,美丽的景色孕育了健康的人性,明海与英子纯洁的爱情,犹如安徒生童话,驶入了理想的圣地。同时,巧用留白艺术,让人浮想联翩,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以上笔者就名家佳作中常用的结尾艺术作了个归纳。其实,纵然再多的结尾方式也无外乎两个作用:收束全文和启发读者。有人说,“文无定法”,但写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

考生认真揣摩,加强训练,自然熟能生巧,妙笔生花。真正好的结尾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更在于考生平时扎实训练的“诗外之功”。愿考生们都能写出具有丰富的内容、经得起咀嚼和能启发读者思考与想象的作品。

高三语文:小说结尾作用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小说专题五—小说结尾作用 【考情分析】 【考纲要求】 1.了解小说结尾题的考查形式。 2.掌握小说结尾的作用和答题思路。 3.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考题分布】 【命题规律】 小说结尾是小说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方面,分值在6分左右,虽然不是高频考点,但是考查的难点。 【考向预测】 虽然小说结尾不是高频考点,但在2014和2017年全国卷中已有考查,并且分值较大,所以可以看做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2018年此类题型考查可能性极大。 【核心知识点探究】 (一)小说结尾分类: 1、出人意料的结尾,如《项链》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如《药》的结尾华小栓、夏瑜的死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如《柳毅传》。 (二)考查方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三)答题角度: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深度挖掘] 小说结尾这类题目如果详细地进行分类,其类型和答题方式如下: 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 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 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 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 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例:【2017全国Ⅰ】《天嚣》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7491175.html,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作者:王新亭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11期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情,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分析或合作作出正确解答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只有科学地找出疑问、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去思考、去解决。如何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突破性提问 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失。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问题,并设计好程序,确立好重点,切勿“满堂问”,而无视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撰写教案时,要认识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抓、去攻每堂课的重、难点,设计出有突破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黄河颂》这一课时,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于是,我一开始上课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一条流淌了千百万年的大河,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强烈的感情去赞美,他仅仅是赞美这条河吗?2.黄河在历史上究竟与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联系呢?两个难度适中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推向对课文重、难点的研讨中去,更准确更好地把握住了教学目标。 二、技巧性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思维的方式、习惯,理解的层次、角度,注意的集中、落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个差异一定要引起教师注意,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技巧性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重艺术、不讲技巧,往往都是些“懂了吗”、“好吗”之类的提问,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搞出让听课教师“广为传颂”的笑话,请看下面的例子。 朱自清的《春》结尾有三个经典的比喻句,有位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同学们,朱自清先生说,春天像刚落地的——”话音没落,学生们马上接上“娃娃”,教师接着又问“春天像小姑——”,学生们马上又齐声接上“娘”…… 简直是荒唐之极!这种令人厌恶的课堂提问,还谈得上什么艺术和技巧,将极大地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提出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甚至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引思、激趣、领悟的综合性艺术活动,教师只有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把握提问的对象和时机,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三、反思性提问

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 接到郑校长布置的任务,我就愁眉不展,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和各位同事们分享,还专门上网查了查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我反复琢磨发现,教学艺术并不陌生,它其实贯穿于每个人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在每一节课中。今天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分享。 第一、情满课堂。二、爱满课堂。三、趣满课堂。四、律满课堂。 情满课堂,我认为这个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热情,二是激情。先谈热情,你对你所从事职业的热情直接决定你课堂的质量,你教学的成绩,以及你生活的幸福指数。以我为例,我当初进入这个行当,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我们一家人都在医院工作,我当初考学时,爸爸多么渴望我能传承他的衣钵,做个医生。我却固执地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的建议我丝毫听不进去,就是单纯地热爱这个工作。初次来到城关中学,我接了一个学期的政治课,天天泡在教室,让学生给我过关背书,那可是六个班的教学任务,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给他们逐一批改、逐一点评。我的热情让我的政治课教的风生水起,学生的政治成绩也一路飙升,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调查我还名列榜首。这种情况被学校领导看到眼里,一致认为我是当班主任的料,因为我有足够的热情。2000年的下半年我就开始接语文课

和班主任,一直干到现在。这期间我曾经蹬自行车跑到阳阿乡找我同学听课评课,曾经牺牲周末时间,给学生义务补课,曾经同时担任语文、英语、地理课。虽然很累,但回想起这段岁月,还是最值得我向往的,因为“我将无我,不负学生”的信念一直都在,因为不计较名利得失,只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就足够了。现在的我年近四十,偶尔也抱怨过工作的辛苦,但我知道我骨子里对它的热爱,这种热情足以抵挡岁月的消磨。我热情,我快乐,带着热情走上讲台,你的讲台、你的课堂都会变得有温度。再谈激情。咱们学校之前有个教语文的王老师,有一次他听了我一节公开课,下课感慨到:同样是教师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呀,人家苏金蕊上课浑身上下都是劲,声音抑扬顿挫,情绪饱满,学生的情绪怎么会调动不起来呢?我四平八稳的课堂,真值得反思。课堂需要倾注的是激情,这样它才会有生命,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真正地学有所获。 第二、爱满课堂。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课堂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去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是“导师”,是学生的主心骨。我们除了用鼓励性的语言和他们在课堂上沟通,其实还在用肢体语言和他们进行无声的交流。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肢体语言也是演员的必修课程,我认为也是教师的必修课程。在这儿和各位同仁分享

我学过的一门艺术作文

我学过的一门艺术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你学会了哪些艺术呢?橙子在此整理了我学过的一门艺术作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学会了绘画 绘画是我的第一门特长,在这之前,我也没有什么长处,说起绘画,真是偶然,但它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那天,同学们都报了特长班,而我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喜爱。我不经意间推开了旁边一间教室的门,原来是水粉班,我无奈地加入了进去。 画画要从基础开始,老师先教我们调色,用红、黄、蓝三种主色调制出缤纷的色彩,这时我发现了绘画的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画“唐老鸭”了,老师将它画在黑板上,我模仿着老师的画法先画出它的轮廓,再分别上色。最难画的要数鸭嘴了,我在草纸上模仿了几次仍不满意,我反复修改,反复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这幅画终于完工了。 绘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无论是漫画、水粉画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漫画人物,是我一直以来酷爱的。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我一直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尝试怎样把漫画人物画得更好。从开始画漫画到现在,我已经用掉了不知多少本素描本,现在翻出来看,别有一番风味,尽管以前画的不是很好,但每一副画都凝聚了我对绘画的热爱。 学习绘画,我有了自己的收获,我会模仿画很多东西,画技也提

高了不少。不知不觉中,我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我觉得,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现在,我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已经成为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份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学会了拉小提琴 我有许许多多的爱好,其中拉小提琴是我最喜爱的。也许,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吧!小时候非常羡慕那些小提琴演奏家能拉出动听的曲子。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漂亮的礼服,在灯光闪闪的舞台上表演。五岁那年,爸爸妈妈帮我报名参加了小提琴班,就这样,我和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拉小提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用脖子和肩夹住小提琴,还要学会推弓和拉弓。开始还能夹住琴,但时间一长,脖子就酸了。那跟平时在老师手里服服帖帖的弓,到了我手中,就不听使唤了。但我在心中暗暗地告诉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所以我只好咬紧牙关。不久,我通过了这一关。接下来就要学习拉了。 但在拉之前必须学会认音符,爸爸把音符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一个一个地指着让我唱,如果唱错了就会被爸爸批评。拉的时候更辛苦,我那小小的手指只能在琴弦上,真是痛呀!冬天更惨,手都动僵了,按到琴弦上去,手指上就会留下一条深深的痕迹。有时候天气冷,我的手上有几道裂口,按琴弦的时候一不留神,口子被琴弦拉深了,就会流出鲜红的血来。这时,我只能忍住痛,对自己说:这点小小的困难不算什么。练习歌曲时,每天晚上不停地拉,那些困难的音符和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浅谈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 心得体会 上星期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艺术》之后,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思考课堂教学艺术,思考教师这个重要角色,思考自己该怎么样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艺术》才知道原来德育是无处不在,德育重要,但不能单挑出来。原来数学教师就是数学学科德育中的重要人物。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就是对学生认真负责,让学生学好数学,引导学生培养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积极乐观踏实认真的人。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报告视频里提到的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从五个层面来评价,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好数学基础的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境界的教师;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从这五个层面来评价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这五个层面每层都意味深长,让我深深思考,什么是数学味道、数学品味、数学境界和人文精神,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教出数学味道、数学品味、数学境界和人文精神,很值得我思考和探究。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艺术》才知道原来课堂教学也需要艺术。那如何使教学有艺术,我想这肯定需要老师有很深厚的知识底蕴。吴正宪老师刚开始就讲“同样的课堂同样的学生,学生经历的不同,为什么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呢?”。吴老师又接着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思考“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听到这句话,让我自问“什么是三维目标?”,经过查询才知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具有统帅全局、导向和调控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过程与方法又具体分为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并指出这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但是,不少教师在定教学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理解,过于求新求全,产生了许多尴尬。 那如何才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吴正宪老师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来让老师自 ;; 己思考。通过观看这两个案例,我还是没弄明白具体该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我思考了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面学生学习现实 教师的课前调研很重要,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情况,能充分读懂学生,认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微型小说便开始以一个独特的小说身份出现在中国文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速率刺激越来越受欢迎,之后便迅速成长并很快受到青年一代的深爱。微型小说的成功发展自然离不开新颖的立意、凝练的行文和严密的结构,但更多优秀作品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是结尾。与很多文学样式相同,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全文感情的凝结点、主题的升华。 【关键字】:微型小说结尾模式鉴赏意义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微型小说凭借其短小的篇幅,一出现便在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坛掀起巨大的波澜。构思奇特、行文凝练、与小中见大世界,这些都无一不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及群众文学心理契合。于是,微型小说迅速成长,深受中国青年一代的热宠。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①。 纵观微型小说,就会发现微型小说结构上有“前轻后重”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审美刺激往往是偏重于后的,作品前面都是想方设法地积累审美力量,到了最后一段或一两句话才轻轻地捅破,从而使前面所积累的审美力量一下子得到释放。可以说,一篇好的作品,没有阅读到最后,是猜不出其结局的。当然,就微型小说的节后看,结局是安排在结尾的,但是结尾并不等于结局。微型小说大都篇幅不长,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这自然需要有一个精彩绝妙的结尾在小说的最后对全文做以总结,对主题做以诠释。对于一部微型小说来说,结尾的完美才是一部成功作品的完成的标志。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尽管精彩,结尾贫弱,就成了狗尾续貂,令人扼腕。② 根据近年来微型小说的发展,以及微型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微型小说的结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谈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谈 发表时间:2012-07-05T11:54:55.77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张兴勇[导读] 教师体态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组织教学和传播知识所运用的手势、身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和空间语言等。 四川西充县宏桥乡小学张兴勇课堂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进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主要方式,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下面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审时度势,精心设计 听老教师谈及工作经验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 2.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说出,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3.提问的目标不明确有的老师提问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经常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或缺少兴趣。对照一下自己,发现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上课,也经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乎,面对这样的形式,课前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以“度”为准,化难为易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一次,我在总结杜甫的《石壕吏》的思想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杜甫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的李白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色?”当我提出这一系列问题时,同学们目瞪口呆,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神色,进而学生兴味索然,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也是无言以对,最后只好我自己回答。这一课堂从头至尾只有我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只是充当着“看客”的角色。最后我反复思索,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提的问题太深奥了。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烈,然而这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三、把握契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 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 4.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四、以“体”为辅,提高效率 教师体态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组织教学和传播知识所运用的手势、身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和空间语言等。任何教师在讲课时都不会、也不可能会使用绝对单一的语言方式表述、传授知识信息。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借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问时也一样。我发现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眼神和微笑地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它所能产生的震撼力,远比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来得更深刻,更发人深省;教师真诚的微笑,将使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使他们自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记得有一次,我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在充分准备了之后,很多同学踊跃发言,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想举手,可能因为平时没有这个习惯而举棋不定,我马上叫他来谈谈自己的分析。所有的学生的目光都紧紧围绕着他,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欲言又止。我走过去,轻轻地拍了一下他肩膀,笑了笑,目光柔和地朝他看。他看了看我,鼓起勇气回答了自己的分析,虽然声音还是较轻,但我还是肯定了他。此后,他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比较积极地回答问题。 一位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英语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1-12-26T16:07:18.103Z 来源:《考试与评价》教师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管卫红 [导读] 一节英语课由导入、课中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忽视了哪一部分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管卫红大丰市南阳中学 一节英语课由导入、课中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忽视了哪一部分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有不少教师既注重开课导言的设计,也很重视课中的引导和启发,但往往因“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教学任务已经落实而忽视了课堂的结尾,出现前紧后松的教学局面。实际上,课堂教学的结尾和导入一样重要。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授课艺术的高度体现,是强调落实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作用。在此,笔者浅谈几种课堂结尾的方法。 一、归纳法 英语教学是语言知识点落实和运用的过程。语法课知识复杂,概念较多,结尾时教师可把散乱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脉络条理化、系统化,以利于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增强记忆;或把例题中所展示的技能上升到方法的高度,使教学内容逐步深化和升华;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做小结,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如在讲授独立主格结构这节课的结尾时,首先总结独立主格结构的四种常见结构: 1. 独立分词结构: 1) Spring coming, the fields are full of life. 2) Her money stolen, she couldn’t buy a ticket for home. 2. 独立不定式结构 The exam to be held tomorrow, I can’t go to the cinema tonight. 3. 独立无动词结构 We met many guests, most of them Americans. 4. with的复合结构 With the work done, he went home. 然后归纳解题思路和技巧: (1)语法判断的基本前提:前后两部分的主语不一致,且缺少连词; (2)语法运用的基本方式:主格(名词/代词)+ 分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介词短语。 讲授篇幅较长的课文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将之联系起来形成大意,最后复述全文。这样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埋伏法 埋伏的作用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英语课的结尾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设下必要的埋伏,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如讲授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九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之后,为了给下一课时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作好铺垫,在课堂结束前可提问以下问题:As we know,the Bible i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greatest book ever written.” No other book in history has impacted peoples and cultures like the Bible. Many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western culture have come down from the Bible. Could you tell me some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dating from it? 请学生带着问题课后查找资料、研究讨论。这样的结尾能够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向往,明确知识的延伸,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继续学习作好心理准备。 三、情感法 情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够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激励他们刻苦求学,将来投身正义事业。如模块二Unit3 The curse of the mummy讲述的是著名探险家Howard Carter坚持科学探究和为科学而献身的故事。在课堂结尾时可以安排学生阅读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传记,了解他非凡的一生和在黑人解放运动中的卓越业绩,并从中学习到在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里,所有的人,不论他们的肤色或种族,都应当享有真正平等的人权。 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措施,设法使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心理。在本堂课结束前,让学生在讨论的形式中,争相举手,踊跃发言,围绕重点,操练主题,从而完成本课语言知识点的落实。这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启迪,充分体会到自己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成功感与价值。 四、迁移法 教师为了即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采取补救措施,在下课前要求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以口头为主)进行复述。教师可设计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利用投影或黑板板书,供学生参考;或设计其它形式的习题,如完形填空、回答问题以及小品表演等,使学生从习题中体现知识的迁移,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 五、评价法 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节课的巩固阶段,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并自我评价,教师仅起点拨作用。对于其中的解题技巧要作适当说明,对于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要评出错误及原因所在。这样的结尾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 六、谬误法 对于学生解题过程中容易犯下的错误,可在结束课时设计几道改错题,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根源,从错误中悟理,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批判性。如讲授完定语从句这一语法后,设计两道改错题: 1. This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as we all like it.(将as改成that或去掉it) 2. There are 50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school, most of whom from Germany. (将whom改成them或whom后加are) 学生课后会追根究底,想方设法找出错误之处。一旦错误被识破,学生将乐在其中,脑海里留下难忘的记忆。 七、竞赛法 根据中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教师应因势利导,按照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一两道针对性较强、难度较高的反馈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的

【作文范文】我学会了艺术的作文10篇

我学会了艺术的作文10篇 我学会了艺术的作文1:我学会了绘画 绘画是我的第一门特长,在这之前,我也没有什么长处,说起绘画,真是偶然,但它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那天,同学们都报了特长班,而我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喜爱。我不经意间推开了旁边一间教室的门,原来是水粉班,我无奈地加入了进去。 画画要从基础开始,老师先教我们调色,用红、黄、蓝三种主色调制出缤纷的色彩,这时我发现了绘画的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画“唐老鸭”了,老师将它画在黑板上,我模仿着老师的画法先画出它的轮廓,再分别上色。最难画的要数鸭嘴了,我在草纸上模仿了几次仍不满意,我反复修改,反复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这幅画终于完工了。 绘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无论是漫画、水粉画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漫画人物,是我一直以来酷爱的。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我一直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尝试怎样把漫画人物画得更好。从开始画漫画到现在,我已经用掉了不知多少本素描本,现在翻出来看,别有一番风味,尽管以前画的不是很好,但每一副画都凝聚了我对绘画的热爱。 学习绘画,我有了自己的收获,我会模仿画很多东西,画技也提高了不少。不知不觉中,我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我觉得,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现在,我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已经成为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份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学会了艺术的作文2:我学会了拉小提琴 我有许许多多的爱好,其中拉小提琴是我最喜爱的。也许,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吧!小时候非常羡慕那些小提琴演奏家能拉出动听的曲子。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漂亮的礼服,在灯光闪闪的舞台上表演。五 岁那年,爸爸妈妈帮我报名参加了小提琴班,就这样,我和小提琴结 下了不解之缘。 拉小提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用脖子和肩夹住小提琴,还要学会推弓 和拉弓。开始还能夹住琴,但时间一长,脖子就酸了。那跟平时在老 师手里服服帖帖的弓,到了我手中,就不听使唤了。但我在心中暗暗 地告诉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所以我只好咬紧牙关。不久,我通过了这一关。接下来就要学习拉了。 但在拉之前必须学会认音符,爸爸把音符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一 个一个地指着让我唱,如果唱错了就会被爸爸批评。拉的时候更辛苦,我那小小的手指只能在琴弦上,真是痛呀!冬天更惨,手都动僵了,按 到琴弦上去,手指上就会留下一条深深的痕迹。有时候天气冷,我的 手上有几道裂口,按琴弦的时候一不留神,口子被琴弦拉深了,就会 流出鲜红的血来。这时,我只能忍住痛,对自己说:这点小小的困难 不算什么。练习歌曲时,每天晚上不停地拉,那些困难的音符和节奏,让我一次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六年的刻苦练习后,如今,已经能熟练 掌握拉小提琴的技巧,还通过了七级的考试,而且还经常参加演出, 每当我站在舞台上、站在考级的考场上奏出优美的旋律是,我的心里 都充满了喜悦! 我学会了艺术的作文3:我学会了写书法字 我最近做作业,字写得越来越工整了!而且有耐心。一次就把字写好了!想想以前的作业,字不好,没耐心,两次才能写好。我为什么字写好 了呢?请猜一猜吧! 呵呵,猜不出来吧?让我来解密吧!妈妈让我学书法了! 星期日,我整装待发。“好了,时间到了!我们走吧!”妈妈说。“啊? 这么快?”“当然啦,快走,快走,别磨蹭了!”于是,我听话的坐上

(完整版)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二中学李艳敏 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与技术结合在一起。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艺术,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以及过硬的教育能力。就要懂得怎样利用技术搞好这门艺术工作。对此,本人略谈仅有拙见。 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使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声语言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自己钻研掌握的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传授给学生,这又需要教师在教学艺术和技巧方面倍下功夫。每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规范书写字符,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注意无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身教配合言教,使学生领会教师所讲知识,并彻底掌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与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也只有适应了这些要求,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进而转化为对学科的热情。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的推行素质教育。 在新形势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应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好坏,能影响小说的成败。选择得好,就能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小说也步入了高潮。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全篇! 小小说的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然结尾。又可以分为揭示事件结局,抒情结尾,哲理结尾等。 第二种,陡转。或俗称的: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们着重分析这第二种。我们通常称它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来源于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著名的世界级的小小说大师(日本)星新一,把这种写作方式推向了巅峰。 陡转可以有多种的类别: 1颠覆。即结尾揭示的结果,与人们的想象,或与前面情节发展应有的结果完全是相反的。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违反生活常识,或约定俗成的逻辑。如星新一的《走钢丝》。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假装与一个富婆缠绵,正和她谈得起劲,乘机要掐死她时,警察来敲门了。青年男子觉得阴谋败露,仓皇从二楼跳了下去,结果摔伤了腿,拐着脚拼命地跑,警察在后面就追!按照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是警察抓住男子,送到了警察局,很久没破的案子终于告破

了。星新一却和我们的想的不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警察告诉那男子:我们要抓的是富婆,她常用和男人缠绵的方法,把男人勒死,获得钱财。你的命运还不错,只摔伤了腿!这篇仅有几百字的小说的结尾,完全超出了读者知识的范围和想象范围,因此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再如汪曾祺的名篇《陈小手》,匪团长竟开枪打死了救他小老婆性命的医生,完全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但这篇小说出彩之处就在这个超常、超人伦的地方。使用颠覆一定不能四平八稳,就是要尖锐,要特别,要出格,要打破平庸,才能使人为之一振! (2)违反情节发展的必然,推翻了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如宽城的《丰碑》写一个40岁的男人叫卜寿德。他对日本鬼子的工程尽心尽责,因为他有一个80岁的老母和8 个孩子要靠他挣的这份工资养活。中国的劳工对这个汉奸恨之入骨,几次要除掉他,却没能下手。最后一次,日本的场房轰然倒塌,把日本头子也砸死在吊车下。原来,是卜寿德早有预谋。他的80岁的母亲和8个孩子早让日本鬼子杀死了。所谓的“汉奸“是前面情节有意造成的假相,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再如沈宏的《走出沙漠》。结尾点出人人期盼水壶里的水竟是沙子!谎言掩盖了真相,虚拟代替了现实,一场善意的欺骗,救了四条生命,真与假的反向形成了特殊的震撼效果!

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完美有效的结尾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再一次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在理性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进而实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激情式 文章都离不开情或理:有的以情占先,有的以理为主。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师生能真正进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其情感的浸润和熏染。为此,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对于这类课堂结尾来说,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 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又如,《再别康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就这么悄悄地走了。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作。诗人的一生就像他的《云游》——‘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陶渊明动人的幻想,那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徐志摩美好的理想。下面,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以此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能够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理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实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个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仅仅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水准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能够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个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能够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

说话技巧_说话是一门艺术作文800字

说话技巧_说话是一门艺术作文800字俗话说的好:“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也很将就方法技巧的,说得好能把死马说活,说得不好那就让人听了生不如死,所以这些说话技巧你不得不学。 第一,一定要有称呼。这是最对话的基础,总不能有事情要对别人说就叫“喂”吧,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定都要带有称谓。这也能反映出我们的礼貌问题,如果是不熟悉的人更要注意,没有称谓一般都不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第二,不是所有的意见都应该讲出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也就是话你那在地方的上级已经做了确定就不要再给出建议了,即使自己的建议再好。还有就是别人已经再做的事情也不要去指指点点,既然别人已经在做了,那就证明他自己心里有一把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发生过的事情也没必然在多做评论,毕竟已经于事无补,如果一直纠结就会给人一种优柔寡断的错觉。 第三,不要否定他人的观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好的,即使你认为别人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不要用言语去否定,因为每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而已,所以当别人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提出想法我们就倾听,不要去否定。 第四,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打断别人说话时一个很没有素质的表现,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希望自己说话时被打断,所以自己不想别人打断自己说话的话,自己也不要去打断别人说话,更何况你说的话不一定比正在说话者所讲的更有价值。 第五,不要吹牛,说实话。很多人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家里以及其他地方,都是大话连篇。说的话很不靠谱,刚开始可能会有人相信你,但久而久之,他们很可能连听都不再想听到你说话了。更可笑的是有些人吹牛不打草稿的,装作自己很高贵很有文化的样子,可是你在现实中不是那个样子的话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首先不是别人会怎么看你,那就是你自己的面子也是挂不住的,所以不要说太离谱的话。 总之,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也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专研的学科,好好学习怎样去说好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8-10-16T15:20:58.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作者:刘淑霞[导读]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 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学251800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但这并不是说,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 就这个问题而言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自己浅显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一、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 1.开门见山的问。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老师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问:你们想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吗?”在学习整式乘法中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直接出示两个多项式相乘并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创设情景的问。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此时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一些问题:这些设问不仅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表现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促使学生多重考虑问题,增加了思维的深广度。 4.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注重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偏”,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问题要有需要性。有时候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此一来,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也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并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问题提出的需要性。 3.问题要有创造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4.问题要有激发性。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