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现实需求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1.1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1.1.1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1953年中央制定的“一五”计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顺利完成,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总产值构成发生了变化。1957年, 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 比1952年增长128.3% , 平均每年增长18 %;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 比1952年增长25 %, 平均每年增长4.5% 。工业总产值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 初步改变了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局面。重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的工业比1952年增长210% , 平均每年增长25.4%;轻工业即消费资料生产的工业比1952年增长83% , 平均每年增长12.9% 。【3】显然, 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轻工业快;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1957年的45%, 虽然没有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大, 但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已经改变。
1.1.2工业化引发的农业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路线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一五”期间, 虽然在指导思想上肯定以重工业为中心, 相应
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其他事业的方针, 但在实践中不能依据实际情况及进调整投资比例。把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在工业建设投资中88.8%用于新建和改建钢铁、煤炭、汽车、飞机、重型机器等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4]农林水利等为32.6亿元,占7.6%,其中轻工业占工业总额的11.2%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 ,工业平均增长14.7% ,其中轻工业年均增长1 2.4% .重工业年均增长17.8% 。[5]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间题。到1956年, 农业生产情况很不好, 粮食、油料大幅度减产;人民日用产品生产下降, 许多商品库存减少,到处供应紧张;社会上出现了哄抬物价、抢购商品、投机倒把的现象。一些地区粮食脱销, 若干小城镇和受灾地区开始出现粮食市场混乱现象. 连北京、天津的面粉供应都出现令人担心的情况。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愿望驱动下, 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 再次大办钢铁, 大炼“争气钢” ,使轻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农业产出遭到严玉破坏。正是山于急于求成的顽症直未能克服, 造成了长期忽视农业和轻业, 忽视人民生活, 片
面强调扩大重工业的建设规模,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1.3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要求
刘少奇同志认为:“在恢复中国经济并尽可能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之后, 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 应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 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 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只有轻工业的发展, 才能供给农民需要的大量的工业品, 交换农民生产的原料和粮食, 并积累继续发展工业的资金。同时, 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可以把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提高的十分低下的生活水平提高一步, 这对于改进人民的健康状况, 在政治上进一步团结人民, 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建立一些必要的急需的国防工业, 则是为了保障我们和平建设的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这一步做得有了成效之后, 我们才有可能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基础, 并发展重工业。”[6]从刘少奇同志这段话明确而精准的道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起着基础性作用。第一,保障工业化所需原料和粮食,给工业化打下基础;第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形成农业补助工业发展。但是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让建国初期重工业发展过多占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造成资源非配不均衡,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鉴于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党和政府不得不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线——人民公社。农业生产辅助工业化发展从此开始。
【1】田扬群,稳定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之苑,1990
【2】骆美玲,丁云本,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历史教学,1988(1)【3】【4】王红军,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得失,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1996年第4 期,第26—28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M].北京:人民出I版社,1955.23~27
【6】《刘少奇选集》,下卷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