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4.15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发表者:王祥2216人已访问

一、国外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1、神经病学发展史

神经病学是一门古老的临床学科,几乎伴随医学的产生而产生。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最早的医学文献——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就已经详细描述了颅骨结构、脑膜、脑的外表面、脑脊液以及颅压的波动情况。在此后的许多其他手稿中也有大量关于神经系统征象的描述,如美人在一个浅浮雕中描述了一头狮子在被箭击中背部后出现下肢瘫痪,埃及人则描述了人在脊髓横断后的表现。这是人类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开端。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的束缚,医学包括神经病学发展相对停滞。

现代神经病学发展开始于十六世纪。Vesalius(1514-1564)详细描述了大脑以及其他部位的解剖。Thomas Willis (1621—1675)分别于1664年和1676年发表了《脑的解剖》和《大脑病理》。他对脑底动脉环的描述使该环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他对反射和定位的一些模糊的观点是对脑的功能的最早的认识,此外,他还描述了癫痫、中风和偏瘫等神经病学征象。在他的文献中,神经病学(neurology)这个名词被首次使用。

十九世纪,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病学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Purkinje (1787-1869)在1837年首先描述了神经元的形态,此后Golgi和Cajal等发现了神经细胞的分支和突触。Luigi Galvani (1737-1798)发现电刺激神经后可引起肌肉收缩,Charles Bell (1774-1842)和Francois Magendie (1783-1855 )则发现脊髓前角和运动有关而后角则与感觉有关,此后在许多神经病学家的努力下,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随着生理学、病理学、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并将神经病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是神经病学迅速发展的时期。神经病学在继承此前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及神经病理学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取得了长足进展。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 及相继出现的磁共振技术极提高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加速了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进程,使无数的神经系统疾病者获益。而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的完整测序,揭示基因的奥秘必将为数以百计的各种神经遗传病遗传及变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二十一世纪必将是神经病学蓬勃发展的世纪。继美国国会批准美国神经学会提出“脑的十年” (1991-2000)后,美国政府提出二十一世纪是“脑的世纪”,神经科学研究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神经病理、神经免疫、神经病毒、基因及蛋白质组学领域取得的进展将使人们从多种层面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神经影像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为许多疾病提供了新的诊治手段;基因和蛋白分子水平的研究促进了神经药理的发展,药物研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干细胞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对神经网络及功能重建的研究使卒中病人有望得到更理想的神经康复。

2、神经病学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及其本学科的主要影响。

(1)计算机断断层扫描(CT):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并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检查的技术,也标志着神经病学检查技术的里程碑。CT使神经病学家第一次得以观察到活体脑不同部位的正常和异常形态结构,至今为止仍是判断颅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及异物存在的最直接最客观的检查手段。

(2)磁共振成像(MRI):该项技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广泛应用。其比CT技术更准确、更清楚地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病变,尤其是能观察到CT技术观察不到的脊髓结构与其病变,能比CT技术更早期地发现脑脊髓病灶,尤其是缺血早期的病灶。(3)左旋多巴等中枢神经系统受体调制药物的应用:瑞典药理学Arvid Carlsson在上世纪60 年代就证明多巴胺在大脑中有特殊的分布与功能,此后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采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它不仅使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帕金森病患者重新获得了正常人的生活,而且直接引导了大量的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受体调制药物的产生,对神经药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1、神经病学发展简史

国神经病学发展史是在上个世纪初期出现的,1921年建立了独立的神经病学系讲授神经病学,在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30余位神经科工作者。至1957年,全国各地各大医院成立神经科,培养出大量神经科医生。1952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科学会下的学组学术活动很活跃,对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赶超国际水平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该学会下成立9个学组,分别为肌电图与神经生理学组(1984)、神经病理学组(1986)、神经生化学组(1986)、脑电图与癫痫学组(1987)、神经心理学组(1987)、神经免疫学组(1989)、神经肌病学组(1991)、神经康复学组(1991)和脑脊液细胞学组(1991)。1993年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分开为中华神经病学会和中华精神病学会。1998年1月在微微等神经科临床一线专家共同倡议下成立了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成员来自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线临床医生,参加人员总数达8852名,已成为国非常有影响力的神经病学学术组织。先后发行了我国第一部反应卒中单元现状的专著《卒中单元》及《现代神经

病学进展》《BNC脑血管病指南》。目前神经病学已发展成为非常完整的临床学科及有许多很强的学科专业分支。

2、近年来神经科学发展的现状:

(1)脑血管病方面:

脑卒中在我国死因位居第二。如何有效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目前国际上经循证医学认可的有效溶栓方法是脑梗死发生后3小时之采用r-TPA溶栓治疗,且其颅出血的并发症并不增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00-150万单位尿激酶治疗脑梗死发生后6小时之的应用有肯定效果,且其颅出血的并发症并不增加,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强调神经保护剂的应用能阻止由急性脑缺血所致半暗带神经细胞毒性物质对神经元进一步损伤。卒中单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医疗管理模式,在循证医学分析中其效果优于单纯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式。卒中单元模式可以促进患者的肢体使用,提高了生活质量。近十多年来,起缘于心血管的介入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后,很快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极好的效果。在择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面,国已经广泛开展的治疗有动脉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强化机械性粉碎血块术都得到了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神经科学飞速发展。血管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预防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核磁共振技术如MRI 的弥散加权能判断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多排(64排)CT的脑组织三维结构重建及血管成像技术为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条件。在脑出血的治疗方面近年来开展的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减少开颅手术对脑的损害。

(2)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