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提前退休、买断工

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部分退休职工; 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 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 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 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福利制度 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

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副教授孙莹 如果说对于致贫的因素有“个人归因”和“结构归因”两种解释的话,中国城市贫穷问题的发生,主要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关。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转轨导致国有企业向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传统的单位制解体,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失业;二是失业群体的特征相对统一,如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即使找到工作,也属于非稳定性,低技术、低收入、无保障的一类;三是在失业群体中还存在着一批弱劳动能力者,他们因身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在激烈的竞争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固定工作,以至社会心态、消费习惯和社会地位都处于委琐低微状态,处于边缘状态。(杨团,2002)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主要应聚焦于贫困者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倡导公平、合理的政策,帮助贫困者改变贫困状态。具体的角色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利益维护与需求评估――参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修订与实施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目前维持城市贫困人口最基

本生活水准的主要社会政策。政策的目标是使贫困人口得到必要的基本生活资料,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同时也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待。社会工作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政策制定和制度的设计环节表现为贫困者利益的维护者。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体现了多个学科和专业力量的整合与共同努力,经济学关注的是需求与资源的平衡;社会学关注的是缩小收入差距,减低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冲突;而社会工作主要关心的是贫困者如何通过这一政策受惠。由于社会工作长期从事的是基层服务工作,与弱势群体和贫困者有着密切的接触,所以最了解他们的需要和遭遇的问题,且在立场上也最维护这一群体利益。而任何一个社会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需求出发,社会工作也因此成为贫困者需求与问题的最主要的表达者和诠释者。由此对于社会救助政策的建议,社会工作往往强调的是除了经济帮助以外,还应考虑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需要;如何从法律上清楚地将贫困者获得政府应有的社会救助界 定为一种公民福利权力;如何建立分家庭人口类别(高龄老人、儿童、残疾人)的救助补贴制度,保障非就业人口的利益,提高社会救助的效率;如何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减少社会标签和烙印,使贫困者能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等等。(熊跃根,200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反贫困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剥夺 答:社会剥夺是指对相对贫困内涵的拓宽部分做出规范的概念。按照英国学者汤森的解释,“社会剥夺”是指社会上一般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缺乏与不足,即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权利。英国学者J.斯科特在汤森的基础上引入“公民权”概念,对社会剥夺做了更深入的阐述,认为达到社会常规生活水平和参与基本的社会生活是现代社会中公民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果部分社会成员因缺乏资源而达不到公众认可的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准,或由于他人排斥丧失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即被剥夺了基本的公民权。 2.社会排斥 答: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而且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社会排斥概念将社会地位、权利、机会等非经济因素引入贫困问题的界定,强调其破坏社会整合的负面作用,即弱势群体缺乏与他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缺乏足够的社会参与,从而导致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遭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贫困概念的社会内涵。 3.资产建设理论

答:资产建设理论是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此概念源自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迈克尔·谢若登20世纪90年代初的著作《资产与穷人》。该书指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其难以积累起资产,并提出了一个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个人发展账户。个人发展账户实质是“资产(资本)账户”,个人名下非强制性的、有增值收入和税收优惠的账户,政府对穷人的存款提供配给款或补贴。 4.社会救助(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二、简述题 1.简述社会投资理论。 答:1995年,美国社会政策学家James Midgley出版了《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性视角》一书,阐述了发展性社会福利的观点。社会投资理论的要义即强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融合,将以再分配与消费为取向的社会政策转变为以生产和投资为取向的社会福利政策。作者认为社会福利的功能之一是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应以社会投资为导向。通过将社会福利开支重点用于对福利服务对象和经济增长具有投资性的项目上,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贫困群体及个人的自立自强,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达至社会福利的提升。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九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1.什么是绝对贫困?如何测量绝对贫困? 答:(1)绝对贫困的含义 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 (2)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富国和穷国之间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也可以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但运用这一方法的局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 ②恩格尔系数法。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比例变化的曲线就是“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上有一个可以测定贫困的转折点,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于这一转折点时,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户。现在,国际上一般以59%作为临界点,高于这一比例的家庭即为贫困户。在这一比例以下的划分大致是: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20%~39%为富裕;小于20%为极富。 ③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它所依据的是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在中国,这种方法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般是通过对贫困户的实际调查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清单,而专家按营养学标准制定的清单仅供参考。 2.什么是相对贫困?如何测量相对贫困? 答:(1)相对贫困的含义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最下层。因此,相对贫困测量的是社会财富(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间的分配问题,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2)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①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是衡量各国人们实际生活状况包括贫困状况的综合指标,它由三大基本指标组成,即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该指数采取的是0~100分级的指标体系,把上述三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成指数,然后求其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由这三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求出来。 ②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也称洛伦兹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若A=0,则G=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若B=0,则G=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得出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是: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在 0.2~0.3之间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在0.4以上为差距偏大。 ③五等分法。具体做法是按收入水平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计算各个1/5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④收入比例法。收入比例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线的划分依据。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明确规定以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各国的社会救济标准。由于这一方法简便易行,近年我国不少地区也采用该法作为制定社会救助标准的参照。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1.简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答:(1)社会工作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之一。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发送或传递体系。通常来说,社会福利作为一个改善公民的社会功能与减轻人类痛苦的资源和服务体系,包括社会行政系统与社会服务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社会助人的行动系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或成熟的程度。 (2)社会福利作为人一资源一行动的综合系统社会福利是一个集资源、机构、人力、理念与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它是现代社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建制。社会福利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①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象。在这一系统中,人及其需要的满足是核心问题。为满足一般公民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需要,需要通过社会行政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来策划并传递社会服务。 ②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经济资源是社会福利发挥效力的前提,而理念与政策则是保证社会福利制度效率的重要基础。

③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必然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完成社会服务的规划与传递。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作为专业的行动,是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等问题与满足公民社会需要的保障。任何好的社会目标与社会发展理念,都必须以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实现,否则社会福利制度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①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最早是从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而来,它的发展和 演进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不同层面社会问题、改善人的社会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的组织、传递与评估等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完成,从而保证社会服务本身的效率与公平。社会工作是同社会福利系统联结最紧密的专业,它通过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来推行各种各样的助人服务。作为一门专业和特定职业,社会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有效联结,在需要和服务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促成政府和各种专业组织对社会问题的有效干预。 ③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中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

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一般的贫困概念核心往往是收入低下,但贫困的审视与考察不可以停留在收入问题上,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可行能力贫困。克服反贫困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与能力将会在反贫困的领域中发挥超强作用。 [关键词]:反贫困可行能力自助 他认为,尽管低收入与贫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贫困的实质不 是收入的低下,对贫困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收入上,而是可行能力的贫困,他关注的是通过扩大个人的选择范围来发展人的能力,可行能力理论认为,反贫困的重点在于个人能力的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因此,贫困中的“能力贫困”要与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价值观的自助能力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使反贫困工作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发展,最终,提升个人能力,消除贫困。 一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状况 贫困群体主要是指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现阶段,我国的贫困有如下特征: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从以绝对贫困为主导以相对贫困为主,从农村贫困突出到城市贫困问题凸显;从区域性贫困到阶层性贫困;从社会分割性贫困到社会转型性贫困;从暂时性贫困到持续性贫困。我国的贫困人口有1.35亿,中国贫困形势的这种演变凸显了反贫困工作的急迫性。

二.我国的反贫困对策 1,因地制宜选择扶贫方式。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脱贫对策,适合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措施,因地制宜的适时性发展,深入了解制约当地的贫困因素,然后根据需求,制定反贫困的策略来脱贫。 2,科技扶贫。脱贫要靠当地的资源,因此,要利用科学技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采资源,帮助脱困,加大知识与科技的发展,培养知识科技型人才。 3,用好扶贫资金。由于体制的弊端,使得出现扶贫资金不用于扶贫的现象,因而提高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问题也迫在眉睫。 4,制度创新。“只有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各种制度环境, 靠制度驱动再造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和发展机制, 才能打破贫困地区的区域循环和低水平均衡使贫困地区重新焕发生机” 三.社工的介入与反贫困能力 阿马蒂亚·森认为,有五种基本的工具性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可行能力理论认为,反贫困的重点在于个人能力的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所以,基于“能力贫困”思想,应改变传统的以个人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贫富的标准,,必须考察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功能方面的实际能力,能力的扩 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收入的提高,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苦的根

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

社会工作应如何介入反贫困 社会工作是以一定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现代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创新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服务、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工作在当代反贫困工作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为反贫困工作提供专业的价值观; 2、为反贫困工作提供专业的工作技术与方法; 3、为反贫困工作提供先进的理念。 在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工作时,可为反贫困工作带来一股人性、关怀的新风,帮助反贫困工作打破陈旧、死板的局面。在笔者看来,当今中国,社会工作如需介入反贫困则需以下几个途径介入: 1、搭建社工的介入平台。社区是推动社会政策的行为主体,注重发展社区内部扶贫的动力,发挥社区在扶贫中的自我传递、复制、整合和推动作用,使扶贫成为增强社会资本的过程,使之真正承担行为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发社区的公共物品与服务,来增强社区,乃至社会的团结。(除社区外,群体、家庭、社会组织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平台。) 2、提供以专业理念及方法为指导的服务。贫困者所面临的问题时常是十分复杂的,此时需要社工运用其专业的方法及理念进行服务。在接触贫困者时一方面使其了解社工的助人性质,另一方面也要使其了解自身的力量,学会自助,并在

最终达到自助助人的效果。同时社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为贫困者提供专业的服务,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注重贫困者自身能力的建设。以社工的“优势视角”出发,切实增强贫困者个人的综合能力,并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加强其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4、促进贫困者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贫困者的主动性,提高其参与能力,使其了解到,反贫困的工作是政府、贫困者及反贫困者之间的一个互动,自身也是扶贫工作的一个主体。 5、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切实关注贫困者的需要,以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切实帮助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今社会由于贫富差距扩大,贫困问题进一步升级,如何更好的、更为妥善的解决该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焦点,而社工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在近些年得到较快的发展,将社工与反贫困工作结合在一起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未来扶贫工作的一条崭新的路。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A.灾害救助 B.住房救助 C.教育救助 D.专项社会救助 2.社会工作者小何所负责的社区里有一个贫困家庭,夫妻双方都下岗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此时小何若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则应该最先为这个家庭提供的服务是()。 A.协助这个家庭制订反贫困策略 B.为这对夫妻提供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 C.协助这个家庭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D.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做心理辅导 3.某慈善协会,每年都会为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提供社会救助,既有生活和学习用品,也有以奖学金形式发放的现金援助。这一事例体现了社会救助的()特征。 A.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C.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D.救助范围的广泛性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中,()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A.机构服务 B.社区服务 C.外展服务 D.家庭服务 5.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是()。 A.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 B.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C.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D.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6.下列各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天候救助的是()。 A.福利院 B.救助站 C.救助巡逻车 D.救助亭 7.14岁的肖禾在一次参加初中同学的聚会时,由于玩得太高兴而整夜未归,受到了父亲的责备。为此,他与父亲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到某省会城市。由于身上没有钱,他在地铁站、火车站露宿了近两个月,在此期间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后来社会工作者金迪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回了家。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肖禾属于()类型的服务对象。A.问题儿童 B.受虐儿童 C.流浪儿童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特困老人”涵义的界定:特困老人系指“三无靠”老人,即本人无工作,单位依靠不上;或子女是残疾人或下岗职工,子女依靠不上;或非孤老,民政救济依靠不上。[1]特殊困难老人简称为“特困老人”,只要是指6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孤寡、高龄、重病、残疾、经济特困等老年人。独居:指与子女不在同一社区(村)居住的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老年人。孤寡:指在民政登记注册的无亲属、无子女、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居住的老年人;高龄:指年龄在80周岁级以上(含80周岁),虽无经济之忧,但体弱多病者;重病:指民政社会救助认定的大病或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残疾:经济特困:指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或低收入家庭(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老年人。[2] 一、空巢老人的社工介入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老人”常指 60 或 65 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空巢老人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独居老人,这种老人有以下四种情况,即从未结婚、离婚、丧偶或者夫妻分居;第二类是老夫妇同住的老人,他们或者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分开住(李杭东,丁峻,2006年)。城市老人在城市居住、有本地户口;在城市居住、没有本地户口,即 [1]孙才坚、徐静罡、周裕智、吴国卿、仲伟安、宋佩秋、冯筱明,上海市卢湾区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 社会救助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12月第16卷第12期 [2]] 关于开展特困老年人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 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 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9 03 10 [作者简介]向德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姚霞,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 向德平1,姚 霞2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 社会工作;扶贫;介入空间;介入途径 [摘 要] 社会工作能够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扶贫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 贫政策的影响。克服扶贫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扶贫政策不足、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介入空间与介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2826(2009)06 0022 05 一、现阶段我国扶贫政策和措施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所采取的扶贫政策和实施的扶贫措施对于缓解我国贫困状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就巨大。但是,从扶贫的实际效果看,现行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1 现行扶贫政策目标不清。现行扶贫政策是为了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还是要促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如果仅仅局限于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会不会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贫困层?这种可能在扶贫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是明显存在的。[1] 扶贫不仅应重视资源的提供,更应该强调能力的提升、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明确扶贫的目标,协调经济救助与能力提升两者的关系,将扶贫重点转到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贫困者的赋权、社会资本和个人资产建设,从救济型扶贫转为发展型扶贫,这应该是扶贫的目标所在。2 现行扶贫政策缺乏系统设计。现行扶贫政策缺乏系统设计,往往是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疲于应付。[2] 在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受到影响,政府就要求开展 送温暖 活动,并动员工会系统帮助困难职工,或者要求银行增加贷款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或者要求企业发掘潜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当企业困难表现出持续性而不得不走向裁员时,政府意识到完善失业保险的重要性,出台 再就业工程 和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政策。当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无法落实 时,政府才一再推进 两个确保 。[3] 当这些政策都不能奏效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受到高度重视。从这种意义上说,现行的扶贫政策实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 色 孙莹 2012-12-19 16:33:04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沪)2005年01期第29~ 34页 【作者简介】孙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副教授。(北京100089) 【内容提要】社会工作的使命是“扶贫济弱、助人自助”,贫民和劳工是社会工作的两大传统服务对象。由于对致贫原因看法的不同,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围绕改变贫困者个人而开展的助人活动,二是围绕改变贫困者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开展的助人活动。这两类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以推动社会政策制度和改变为主,同时也强调贫困者的自立。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环节中的贫困者利益维护者,政策执行过程中需求的评估者;致力于提升贫困者能力的使能者;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倡导者和为贫困者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 【关键词】贫穷/社会工作者/使命/角色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有慈善工作以来,济贫就一直是最主要的活动。不论是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还是在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社会里,贫穷是慈善救济的主要关注点。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也仍以“消除贫

困”为优先目标,以体现社会的公正。可见与贫困作战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原本的血缘、地缘的慈善主义色彩,演变成客观的收集资料、科学的助人方法,以及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而现代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也在这种演变中逐渐凸现了其重要作用。本文将以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救贫活动中的各种努力为分析焦点,讨论在中国城市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使命及其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 (一)“使命”的涵义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使命 “使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其用于描绘一个专业时,通常表现为两层涵义:一是可以用作界定专业的定位和策略;二是可以表现出专业的价值、文化和行为。亚力舒策略管理中心(Ashridge Strategic Management Centre),曾综合不同观点发展出了一套亚力舒使命模式(Ashridge Mission Model),强调使命是通过价值、目的、策略、行为四个要素的互动、联系及强化过程而形成的[1]。虽然这个模式主要是针对社会服务机构所提出的。但笔者认为也同样可以用于解释“专业”。其中价值——反映了专业的信念;目的——反映了专业生存的理由;策略——反映了专业达成目标的规划;行为——反映了专业运作的政策和行动模式。可见,作为一个专业,其使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反映一个专业的信念和价值观,目的与策略,而且也能展示出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在社会公众中的鲜明形象。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其价值基础是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满足人类需求,协助个人和团体解决社会问题;其策略是帮助人们通过自助和互助来适应社会环境;其行为强调了现代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扶贫济困、助人自助”成为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的使命,“扶贫济弱”代表的是社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反贫困社会工作)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绝对贫困?如何测量绝对贫困? 答:(1)绝对贫困的含义 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 (2)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富国和穷国之间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也可以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但运用这一方法的局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 ②恩格尔系数法。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比例变化的曲线就是“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上有一个可以测定贫困的转折点,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于这一转折点时,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户。现在,国际上一般以59%作为临界点,高于这一比例的家庭即为贫困户。在这一比例以下的划分大致是: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20%~39%为富裕;小于20%为极富。 ③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它所依据的是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在中国,这种方法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般是通过对贫困户的实际调查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清单,而专家按营养学标准制定的清单仅供参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有何作用? 答: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为反贫困提供了专业价值观 ①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是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这种助人活动是建立在利他主义等价值基础上的。 ②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工作中,协助案主摆脱困境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使其在离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后也能够解决或避免发生类似其之前遇到的问题。 ③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案主在困境和无助中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引导他们用一种客观、正确、健康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处境。 (2)社会工作为反贫困提供了“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受助者之所以身陷困难,是因为其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帮助受助对象最重要的是赋权——发挥潜能、提升能力,最终实现助人自助,这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不但致力于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致力于促进人的发展。 (3)社会工作为贫困治理提供了专业的方法与技术 社会工作者不仅重视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还可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段。如在方法上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运用个案辅导、团体技巧、社区资源调动、咨询、培训等多种介入方式和技巧,了解贫困者的困境,评估他们的需求,培育、挖掘和提升贫困者的能力,协助他们走出困境,增强他们融人社会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