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8592761.html,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作者:张玺

来源:《党政论坛》2019年第08期

[摘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2018年,为更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府,上海市最先提出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成为提升服务效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步。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顺势、应时、识变,加快推进“一网通办”,积极进行探索。

[关键词]政务服务;互联网;一网通办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度交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互联网工具融入政府行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借助信息技术也经历了从“网络政府”到“平台政府”的转变,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得我国政府进入了“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新阶段,并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向“一网通办”等整合线上线下、跨部门的纵深方向发展。“一网通办”为进一步构建服务型政府、开创政務服务新局面、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并明确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推动政务服务的变革。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念,指出要“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现代

化;2018年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务信息化在为公众服务方面的新的抓手。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2018年4月12日,上海市发布《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全力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该《方案》明确表明其目标是为实现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与此同时,一些旧有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尚未完全解决,也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推进,“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的现象仍然存在,“三难问题”(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调难)依旧是阻碍①。基于此,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一网通办”等整合线上线下、跨部门的纵深方向发展,成为当前政务服务供给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网通办营商环境调研总结汇报

一网通办营商环境调研总结汇报 去年以来,区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面向群众和企业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网上办理事项全覆盖和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通过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形成融合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有力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本区“一网通办”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整合资源,打通数据关。推动政务数据在线上的互联互通,建成全区统一受理平台,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率先完成全区X家单位网站规范整合,实现“统一平台、统一运维、数据共享、安全共建”的集群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推进政务信息数据的互联共享。实现审批服务“三个X%”。全区X项审批事项X%接入“一网通办”平台,X项涉企审批事项全面实施网上预审和快递服务,X项个人服务事项X%“全市通办”。

(二)优化延伸,打响服务关。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体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调整和拓展延伸。通过跨前一步,提前服务,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部门内部实施“一审一核”,简化优化部门内部审批流程,进一步压缩内部审核时间,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做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创新探索了免费代办服务,成立了首批代办队伍,建立了区镇两级代办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企业项目代办服务。创新制定窗口效能建设正负面清单,规范窗口服务要求。开展多层次培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窗口服务效能。通过多措并举,有效提升了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获得感”。 (三)梳理机制,打造流程关。依托“一网通办”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在市场准入领域和产业项目审批领域多措并举,不断优化流程,为企业提供便利。线下不断推进“一窗受理”,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进驻,建立“不进驻中心负面清单”,避免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的情况。整合受理窗口,分类设置综合窗口,建立了“一窗受理”新机制,着力构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办理模式。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功能升级,探索实施“主题式服务”,由办理一个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提升为办理“一件事”“最多跑一次”,首批已上线的有开药店、开餐饮等X个主题套餐,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9年“放管服”改革和“一网通办”工作要点

2019年“放管服”改革和“一网通办”工作要点 一、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1.推进省级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落实机构改革要求,全面厘清各部门权力责任事项,逐步建立审批监管分离的工作机制。(省审改办、省司法厅牵头,省级有关部门负责,6月底前完成) 2.推进市县两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各市县(区)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应划尽划”的要求,做好行政许可权力划转等工作,理顺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同级业务主管部门、监管部门、执法机构、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权责关系。(省审改办、省司法厅牵头,各市、县、区政府负责,7月底前完成) 二、不断强化简政放权改革力度 3.全面实现权责事项“颗粒化”管理。深入推进全省审批服务事项梳理和流程再造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全省审批服务事项与国家级基本目录统一同步和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四级统一。根据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变化情况,及时对已完成梳理的行政许可、审核转报、备案和服务类事项进行调整完善,强化清单动态调整;对未完成梳理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等事项,按照“颗粒化”和“三级四同”要求,编制统一、规范的办事指南;进一步丰富完善全省统一事项库和省市县三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事项。(省职转办、省司法厅牵头,省级各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负责,6月底前完成) 4.开展权力下放实施效果评估。继续加大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对国务院明确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坚决取消;对国务院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做好承接。对自贸区、四类功能区放权情况开展“回头看”,评估基层承接情况和权力下放实施效果,全面总结经验。按照“需求导向”,试点在自贸区精准下放或委托下放一批省级管理权限,充分释放自贸区在自主决策、制度创新、探索实践等方面的空间和活力。(省职转办、省自贸办、省司法厅牵头,省级各部门,各市、县、区政府和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年底前完成) 5.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清理烦扰企业群众的各类无谓证明,实行证明清单式管理,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并对外公开,精简办事所需材料和证明。(省司法厅牵头,省级各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6.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在全面落实首批106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贸试验区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适时在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审改办、省自贸办、省级各有关部门负责,持续推进) 7.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不包括特殊工程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重大工程)审批全过程(包括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服务),落实国务院“四个统一”改革要求,即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配合,年底前完成)

山东:“一网通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升级

山东:“一网通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升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等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同时,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的崛起,在政务服务工作中充分吸收利用这些新技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升级,成为各地竞相发力的方向。尤其是浙江、江苏、广东、上海、贵州、山东等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省市,相继推出了“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次办好”等改革举措,为升级重塑“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正逐步进入以“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阶段。值此时机,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网通办”的明确要求,给“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清晰规划了蓝图框架,明确了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拓展政务服务移动应用等任务目标,将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全面、立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为各级各部门实施“一网通办”改革把握了主线、切准了脉点、明晰了路径。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适应“一网通办”改革需要,不断创新创优政务服务,同步实施“一门受理”、“只跑一次”改革,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OTO政务服务新模式、新体系,催生精简高效智慧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一、“一网通办”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回应企业和群众期盼的最新改革实践 (一)“一网通办”是互联网时代满足政府治理需求,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各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创新传统政务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借鉴互联网技术、资源和优势,相继建设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行政许可事项上网运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方便了群众办事,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尤其是在2015年前后,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的要求,各地纷纷新建或升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除行政许可事项外,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事项及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也被纳入平台管理,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办事需求,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促进了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治理的公信度、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政务服务的便捷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前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网上办事系统多头重复,“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突出,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而得到彻底解决,影响了群众办事体验,背离了政务服务“以人为本”的初衷。 实施“一网通办”,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接入本级或上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统一政务服务入口,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协同办理、数据共享,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全面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网通办”是现阶段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一模式,政府能更清晰自身角色定位,理解和回应群众需求,实现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完善,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二)“一网通办”是突破“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层次,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信息化时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但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水平,对促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影响不一。虽然近年来各级地方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一体化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但由于“信息壁垒”和“数据烟囱”等实质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甚至差强人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对全国30个省级平台、42个地市级平台、129个区县级平台及865个高频服务事项检查时发现,网上政务服务不同程度存在办事入口不统一、政务信息不共享、事项上网不同步、平台功能不完善、服务信息不准确等问题,有的平台甚至办不了

关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门服务、一次办成”和“不能说不行”改革的工作方案(最新)

关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门服务、一次办成”和“不能说不行”改革的工作方案(最新) 为及时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门服务、一次办成”工作方案的通知》(X府办发〔X〕33号)及《市政务服务中心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不能说不行”改革全面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的通知》(X政务中心通〔X〕59号)精神,推进我县政务服务改革,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县政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服务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纵深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大数据为引领,以数据资源互通共享为基础,以《X 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为依据,按照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一次都不跑”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X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门服务、一次办成”工作方案的通知》《市政务服务中心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不能说不行”改革全面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的通知》,全面推进政务数据“聚、通、用”,全面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促

进全县各乡镇(社区)、县直各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服务”,为廉政“强身”,努力打造优质、便民、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聚焦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政务服务的堵点和痛点,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注重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统筹推进,上下联动。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强化与省、市、县、乡工作衔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纵横协同、上下联动,构建一体化联合推进机制。 3.统分结合,分步实施。结合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实际,按统分结合建设模式,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为突破,坚持业务办理集中化、政务服务标准化、技术支撑专业化、业务协同数据化,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一网通办、一门服务、一次办成”各项工作。 4.整合共事,数据安全。坚持联网通办是原则、孤网是例外,政务服务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推进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强化政务服务数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推进“一网通办”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切实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运用贵州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利企便民,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现状 随着国家和省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省政务中心开通了“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区级行政审批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了数据对接,权力事项加载和发布、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两级延伸,目前区本级34家部门,295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一网通办”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对照国务院“一网通办”的新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一点登录、全程在线、全网漫游”的工作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一是与与贵州省网厅联通的部门数不多,大多数部门仍以部门自建审批平台和线下办理为主,审批链条不完整,还存在二次录入情况;二是信息共享困难,不同部门间、不同层级间数据无法共享;三是乡镇工作基础较差,网上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较弱,群众获得感不足。要进一步加快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扩大“一网通办”事项比例,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拓展网上办事功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提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不断改革和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 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所有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部门网上办事系统(涉密类除外),应与与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厅前端整合,分批分阶段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统一入口、互联互通。 2. 办理事项应上必上。凡是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应全部推送到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厅,实现网上办理。 3. 数据资源应迁尽迁。将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相结合、与云服务相结合,最大化实现系统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工作目标 2018年12月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2019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2020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零跑腿”事项占比不低于70%。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各类办事系统互联互通。各部门分阶段实现与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资源共享和数据联通。8月底前,完成工商、环保、不动产登记等5个部门系统与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联通;2018年12月底前实现50%以上的部门系统与贵州省网厅联通。2019年底前实现90%以上的部门系统与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联通,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成为唯一的网上受办理渠道。 (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直有关部门) (二)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线下集中。各乡(镇、街道)要全力实

精选-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方案-范文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推进“一网通办”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切实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运用贵州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利企便民,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现状 随着国家和省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省政务中心开 通了“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区级行政审批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了数据对接,权力事项加载和发布、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两 级延伸,目前区本级34家部门,295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贵 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一网通办”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国务院“一网通办”的新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一点登录、全程在线、全网漫游”的工作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一是与与贵州省网厅联通的部门数不多,大多数部门仍以部门自建审批平台和线下办理为主,审批链条不完整,还存在二次录入情况;二是信息共享困难,不同部门间、不同层级间数据无法共享;三是乡镇工作基础较差,网上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较弱,群众获得感不足。要进一步加快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扩大“一网通办”事项比例,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拓展网上办事功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提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需

要不断改革和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 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所有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部门网上办事系统(涉密类除外),应与与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厅前端整合,分批分阶段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统一入口、互联互通。 2. 办理事项应上必上。凡是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应全部推送到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厅,实现网上办理。 3. 数据资源应迁尽迁。将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相结合、与云服务相结合,最大化实现系统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工作目标 2018年12月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2019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2020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零跑腿”事项占比不低于7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各类办事系统互联互通。各部门分阶段实现与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资源共享和数据联通。8月底前,完成工商、环保、不动产登记等5个部门系统与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联通;2018年12月底前实现50%以上的部门系统与贵州省网厅联通。2019年底前实现90%以上的部门系统与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联

2019年上海市推进“一网通办”工作要点

2019年上海市推进“一网通办”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2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18〕45号)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目标,制定2019年本市“一网通办”工作要点。 一、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全力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 1.实现审批时限平均减少一半。进一步压减审批承诺时限,实现审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一半;大幅缩短审批办理时限,能做到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无法做到当场办结的要做到提前办结,实现审批办理时限比承诺时限平均减少一半。(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配合单位:各区、各市级相关部门) 2.实现审批提交材料平均减少一半。按照“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一律不需提交,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或网络核验的材料一律不需提交,能够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的证照一律不需提交”的原则,大幅精简办事过程中需要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实现申请人实际提交材料平均减少一半。实现一批事项“零材料提交”,做到申请人仅需填写格式化申请表即可办理,无需提交其他申请材料。各区、各部门提出的“零材料提交”事项,覆盖面应不少于本区、本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的10%。(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司法局;配合单位:各区、各市级相关部门) 3.推进新增的100个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事项落地。重点推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的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衡量的标准就看能否做到“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医保局、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市药品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税务局、市残联;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中心、各市级相关部门) 4.新增实现100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市级部门加强业务统筹与指导,在全市范围内新增100项个人事项(见附件2),实现全市通办。(牵头单位: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税务局;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中心) 5.实现一批事项“零跑动次数”。提升网上办事深度,新增一批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牵头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各区;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中心) 二、加强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扩大政务服务覆盖面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方案【模板】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方案 (精选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推进“一网通办”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切实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运用贵州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利企便民,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现状 随着国家和省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省政务中心开通了“______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区级行政审批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了数据对接,权力事项加载和发布、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两级延伸,目前区本级34家部门,295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______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一网通办”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对照国务院“一网通办”的新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一点登录、全程在线、全网漫游”的工作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一是与与______网厅联通的部门数不多,大多数部门仍以部门自建审批平台和线下办理为主,审批链条不完整,还存在二次录入情况;二是信息共享困难,不同部门间、不同层级间数据无法共享;三是乡镇工作基础较差,网上直接

服务群众的能力较弱,群众获得感不足。要进一步加快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扩大“一网通办”事项比例,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拓展网上办事功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提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不断改革和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所有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部门网上办事系统(涉密类除外),应与与______政务服务网厅前端整合,分批分阶段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统一入口、互联互通。 2.办理事项应上必上。凡是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应全部推送到______政务服务网厅,实现网上办理。 3.数据资源应迁尽迁。将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相结合、与云服务相结合,最大化实现系统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工作目标 2018年12月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2019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2020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零跑腿”事项占比不低于70%。 三、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实施计划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工作实施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推进“一网通办”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切实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运用贵州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利企便民,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现状 随着国家和省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省政务中心开通了“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区级行政审批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了数据对接,权力事项加载和发布、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两级延伸,目前区本级34家部门,295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一网通办”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对照国务院“一网通办”的新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一点登录、全程在线、全网漫游”的工作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一是与与贵州省网厅联通的部门数不多,大多数部门仍以部门自建审批平台和线下办理为主,审批链条不完整,还存在二次录入情况;二是信息共享困难,不同部门间、不同层级间数据无法共享;三是乡镇工作基础较差,网上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较弱,群众获得感不足。要进一步

加快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扩大“一网通办”事项比例,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拓展网上办事功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提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不断改革和推进。 二、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 1. 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所有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部门网上办事系统,应与与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厅前端整合,分批分阶段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统一入口、互联互通。 2. 办理事项应上必上。凡是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应全部推送到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厅,实现网上办理。 3. 数据资源应迁尽迁。将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相结合、与云服务相结合,最大化实现系统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工作目标 2018年12月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50%;2019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2020年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零跑腿”事项占比不低于70%。 三、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各类办事系统互联互通。各部门分阶段实现与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8592761.html,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供给新阶段 作者:张玺 来源:《党政论坛》2019年第08期 [摘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2018年,为更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府,上海市最先提出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成为提升服务效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步。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顺势、应时、识变,加快推进“一网通办”,积极进行探索。 [关键词]政务服务;互联网;一网通办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度交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互联网工具融入政府行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借助信息技术也经历了从“网络政府”到“平台政府”的转变,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得我国政府进入了“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新阶段,并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向“一网通办”等整合线上线下、跨部门的纵深方向发展。“一网通办”为进一步构建服务型政府、开创政務服务新局面、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并明确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推动政务服务的变革。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念,指出要“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现代 化;2018年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务信息化在为公众服务方面的新的抓手。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2018年4月12日,上海市发布《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全力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该《方案》明确表明其目标是为实现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与此同时,一些旧有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尚未完全解决,也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推进,“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的现象仍然存在,“三难问题”(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调难)依旧是阻碍①。基于此,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一网通办”等整合线上线下、跨部门的纵深方向发展,成为当前政务服务供给发展的重要推手。

XX区一网通办评估工作方案及指标体系

XX区一网通办评估工作方案及指标体系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 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一 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对应《201X 年市“一网通办”评估工作方案》对我区的评估指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满意度, 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评估工作原则 (一)客观性。评估工作从政务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后台信 息抓取、明查暗访等手段,科学客观地反映本区、各区级部门政 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导向性。评估工作将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审批服务便民 化、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以及本市推进“一网 通 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等要求,围绕“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单窗通办”为重点, 评估本区、各区级部门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引导政务服务持续 规范健康发展。

(三)实效性。评估工作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重点细化 完善推进“一网通办”及政务服务效能建设工作目标,形成反映本区政务服务整体工作情况的指标体系,诊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引导政务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形成以评估推执行、以评估促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二、评估对象 区政府各相关委办局、区级公用企事业单位。 三、评估要点 (一)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市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促进公共数据应用实施方案》及《201X 年XX区推进“一网通办”工作要点》的工作情况; (二)深入推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的业务流程革命性 优化再造,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实现“双减半”、“双 100”的工作情况; (三)深入推进服务事项标准化和覆盖度,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细化完善已纳入“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的工作情况; (四)大力推进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实现政府部门公共数据 100完整归集,按需 100共享的工作情况; (五)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全面融合,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