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孔子的教师观看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从孔子的教师观看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从孔子的教师观看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从孔子的教师观看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从孔子的教师观看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从孔子的教师观看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一、孔子的教师观

现代老师,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老师。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取,不过是考几门课程。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现在对教师资格的考察,还只是局限于记问之学。以孔子的教师观看来,还不足以做老师。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章,可以说是孔子的教师观,正确认识这一章的涵义,对现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这一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郑玄的解释为代表,一种以何宴的解释为代表。

传统所认同的是郑玄的观点。郑玄认为,温,是温习。温习旧知识,而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这种解释是影响很不好。温习旧知识而有新体会,是人人都会有的,是不是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呢?不能!现实也不认可——所以要有教师资格证。

何宴认为,“温”是寻找的意思。他说:“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在这里,“故”不是指旧知识,而是指“缘故,缘由”。“新”是什么意思呢?“新”指伐木之基。引申为“凡始基之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如“新”年,崭“新”。这里“新”指知识的由来、来由。

这章的意思就是:“寻找缘由,而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可以为人师。”这才是孔子的本义,这才是孔子的教师观。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不容易,难怪孟子要感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是指对学识了解的不深入,自以为是地给人讲解。孔子也曾批评这种一知半解,“听而涂说”的不良现象。(《论语?阳货》14章)

孔子非常重视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把握,注重对知识追根溯源。如他给学生讲礼,不是只是局限于对现有礼的知识的传授,而注重考察礼的来由,礼的发展与变化。他到杞国考察夏礼,到宋考察殷礼,来了解礼的演变。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八佾》9章)正是这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考究,才使得他能够知晓三千年后的礼。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23章)意思是说,如果知道殷对于夏礼的取舍,知道周对于殷礼的取舍,就会知道哪些礼是不会变的,哪些礼会做些改变,并且会知道改变的方向。这样,三千年后的礼主要是什么样的,也是可以知道的。2500多年过去了,传统的美德的确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孔子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正是立足于对礼知识的精确把握上。

正是这种“温故而知新”精神,才使得孔子没有把知识看成死的知识,而能够从生活的本质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宰予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一年就行了。孔子不是以老师的权威强迫学生接受三年的礼制,而是充分地讲明三年守孝的来历,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21章)这样的讲解,从学识的根源讲起,自然容易使学生接受。

古代教学。很注重潜移默化,把知识还原于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验。《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说:“君子在教学生时,是把知识藏起来,装饰它,(不直接教),而是在学生休息时,在学生玩耍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它。”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孔子教师观的启示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什么必要吗?很必要!只有教师知道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来的,才能把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从而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体现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

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教授学生知识,学生对知识会有一种隔膜感,会

觉得知识太抽象,无法与生活接轨,无法应用于生活,只是记忆知识,对知识的枯燥会产生腻烦,从而厌学。

现在很多教师,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知识的来由,不知那些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只是照本宣科,把知识从课本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脱节,感到学知识就是为了做题,觉得如果不考学,所有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一点用处。

不光学生会有这种认识,很多的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甚至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考上大学,若回家种地,学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现在学生学知识好象就是为了考学,不知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用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的——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的悲哀。

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主要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些人类的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打破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而不是神秘。

我问过几个中文系毕业的教师,问他们汉字有哪俩种?他们竟不知道汉字分为“文”和“字”两种。自己对汉字的起源都漠视或无知,怎么可能在教学中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汉字的奇妙展示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汉语的热爱呢?汉字是表意字,汉字的起源是非常奇妙的。让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如果能知道汉字是如何造出来的,字义是如何引申的,必然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祖国汉字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自豪。而很多老师的知识只是“记问之学”,教授时自己都感到乏味,如何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

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倡导运用发现法教学。发现法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和方法。

发现法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温故而知新”,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去探究。要使教师有意,学者无心。比如我们在讲授圆周率的知识时,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发现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大小而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像古人发现圆周率的知识时那样,通过自己观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从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乐学,提高学习的兴趣。古人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让学生动手操作,不能使他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两种教学观的比较

注重知识的来源,从而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知识,收获知识与乐趣,培养创造与发现能力,我们叫做探究式教学。这是孔子的教师观给我们的启示。探究式教育,注重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对知识追根溯源,让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而现在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是一种灌输式教学。灌输式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只是把课本知识对学生重述一遍,让学生记忆,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探究式教育,教师尽量把知识还原到生活状态,让学生知晓知识的来源,消除学生对书本的敬畏意识,消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亲近感受。探究式教学消除了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增强对知识的兴趣,感到学习的快乐。

灌输式教育,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来源,只是以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为己任,从而使课本知识与生活脱节,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神秘与冷漠感。灌输式教育直接教给学生知识,然后让学生重复单调的练习,使学生除了收获知识外,所能体验的不是学习的乐趣,而厌恶。

有人以教学生游泳做比方,很形象地说明了两种教育方法的利弊。

灌输式教师教学生游泳,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游泳。”学生兴高采烈,非常兴奋,跃跃欲试,要跳进水去。“同学们,游

泳该怎样游呢?手臂摆动的要点有四条,腿摆动的要点有三条……在大家下水前,先要记住这些要领。”学生兴趣先减了大半,为了能早点下水,没有办法,背吧!——学生终于背熟了游泳一大串的动作要领,可以下水了。

学生下水后,老师拿着个教鞭,在池边巡视。看到哪个学生手臂动作不正确,立马一棍敲去,大喝一声:“要领!记住!”见到谁腿的摆动不对,也是一棍敲去,让其再背一背要领。教师手也使累了,嗓也喊哑了。还好,学生在严师的督查下也算是学会游泳了。

老师想,学生自己游吧,这下可以躺到遮阳伞歇会了。自己还没躺好,学生一个个上岸了,过来畏畏缩缩地对老师说:“老师,我学会游泳了,可不可以不再练?”老师气得七窍生烟,感叹说:“你看看你看看,现在的孩子!不会游泳时想游泳,现在好不容易学会了,却又不愿游了。现在的学生无法教了!”却不知道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正是老师造成的。

探险究式的教师是怎样教游泳的呢?“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游泳。”同学们都很兴奋。老师讲了几点注意事项,然后宣布:“下水。”老师躺在遮阳伞下,悠闲地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跳进水,尽情地戏嬉游动。觉得学生游得差不多了,把孩子们叫上岸,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游泳的动作要领是什么?”同学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感受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根据同学们的阐述,总结出几条来。有些要领不能统一,老师说:“同学们,请继续下水,感觉一下游泳的真正要领。”学生学会了游泳,也把游泳的要领总结出来了。感觉游泳很有趣,一看书,书上写的要领和自己总结的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也可以写书了!

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除了学会游泳,培养了游泳的乐趣,还体验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灌输式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除了游泳的要领外,就是对游泳的恐惧与厌恶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不知道知识是智慧,不知道学习是乐趣。

每年高考结束,每个学校都会发生学生烧书撕本的现象,以发泄十多年来对学习的厌恶。我们的学校如果培养的都是对学习充满厌恶,感觉不到一点学习乐趣的学生,中国的未来就堪忧了。振兴中华,能靠这些对学习极度厌恶的学生吗?

“温故知新”,注重知识的来源探究,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感,使他们乐于学习,勇于发现,让每天的学习充满乐趣吧!

重新正确认识孔子的教师观,补充教师的知识缺失,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知识传授,改为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知识,学生必然学得深刻,学得快乐,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学习知识,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

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3)

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3) (1/2)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作答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第1题 给定资料 1.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1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法国1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史坦泽当时的回答,深深刺痛了在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钱,是百年大计!”一位教授发出了呼吁。2.与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自觉虽不算早,但速度却也不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就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循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差距。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由孔子学院派到海外教学的志愿者们,现在有几千人的队伍。尽管在异乡孤独,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是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在菲律宾的志愿者刘先生感慨:“对于当今的中国,许多外国人的认识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有的仅知道故宫、长城等传统符号。我们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他们解读着水立方、高速铁路等新的符号。”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者杨先生的话更是道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因这梦想,我们学会了友好交流、理性处世,把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播撒在一个个学堂。” 3.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

孔子教师理论对教师素质养成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师理论对教师素质养成的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的教师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中关于教师高尚道德的养成、广博知识的积累、灵活方法的应用以及无微不至爱生精神的倡导,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师生关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师理论;教师素质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文献的活动,专注于教育事业,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其中关于教师高尚道德的养成、广博知识的积累、灵活方法的应用以及无微不至的爱生精神的倡导。 1 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以个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个人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教师自身认真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甘作“人梯”、“铺路石”的精神也蕴涵了巨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政治命令和刑罚手段,而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处于核心地位。所谓道德教育,即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礼记》中对教师的作用这样描述“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作为师长的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不停地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毅力,常常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断激励自己,共培养了弟子三千,贤士七十

孔子德行篇教师版

德行篇 编制:王伟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 2. 梳理探究孔子有关做人的思想。 3. 辩证评价孔子品德修养的价值观,思考其现代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德行篇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三、背诵1到3则。 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选一条名言,引名言,分析评论,联系实际,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一、有教无类 仁者爱人。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曾哲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这样,随意座谈之后,孔子也就顺其自然地掌握了子路等学生的志向了。 三、学以致用 孔子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把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这在孔子的言语中有着明确的表述。《论语》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贡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其用孝梯教育人,从而施加影响于当政者,“是亦为政”了,未必一定要亲自参政。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口号,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道”。即孔子倡导的“仁道”,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君子学而得道后,则“学而优则仕”而“君主之仕也,行其义也。”这就是孔子的学而得道,得道而仕,仕而行道的教育思想。 四、“修已”与“明伦” 《论语》有很多有关孔子的“修已”与“安人”的人道学说,而“修己”为“安人”之本,“修己”的核心是“求仁”。孔子以“仁”为人之本,“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所以为人者。孔子对人的肯定反映了他对人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看来,初生的人只是一个自然人,生理意义上的人,还

儒家教师观历史演变初探

先秦儒家教师观发展初探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亢旭华 摘要: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有许多特色论述,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师观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先秦儒家代表观点入手,对先秦儒家教师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探明先秦儒家教师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儒家,师严道尊,教学相长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对教育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此后,漫长岁月里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有许多特色论述,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师观的发展。 一、先秦儒家有关教师的论述 (一)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一生中,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创设儒家“私学”,相传其弟子达三千余人,成名者有七十二人。虽然他在晚年还专注于整理国故,对《诗》、《书》、《礼》、《乐》、《春秋》进行了编纂和阐释,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但他始终忠心于教育事业,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令万世景仰的伟大教师人格。 1.关于教师的品质 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一生当教师,但从未停止学习。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近五年孔子学院的师资发展情况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以构建繁荣和谐的世界为宗旨,2004年11月24日,首家孔子学院于韩国首尔成立。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孔子学院在全球生根发芽。截至2014年年底,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汉语师资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师资问题直接关系到孔子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影响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回顾近五年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孔子学院总数、注册学生人数和派出汉语教师人数每年都呈增长之势(见表1)。相较于2010年,2011年新建孔子学院增速放缓,但学生人数和派出汉语教师人数均有所增加。学生人数增加14万之多,派出的教师、志愿者人数仅增加716人,全球注册学生总数达到36万,而专兼职教师总数仅1万余人:其中中方人员仅有2200人,占20%左右;80%为各国各地区培养的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本土教师。2012年,孔子学院注册学生人数增加了15.5万,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增加了4000余人,加大了中方的派遣规模,同时培训外国汉语教师6229人。

为了加强对外派汉语教师的管理,2012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用以规范汉语教师的言行和教学行为。2013年,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常态化:各项数据稳步增加,注册学生数增长尤为明显,增加了近20万名注册学生;不仅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还开始重视本土汉语教师的师范教育,在8个国家开设汉语师范专业,系统全面地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但新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只有约3000人,加上培养的本土教师5720名,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教师的需求,但仍呈供不应求的态势,缺口进一步扩大。 201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该年孔子学院总数稳步上升,然而,新建学校数较前几年有所下降,注册学生人数增长为历年之最,但新增外派教师、志愿者仅有1500人,生师比过高问题极为突出[2]。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注册学员111万人,其中有15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人数过万,而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为33745人,注册学生人数和专兼职汉语教师人数的比例为33∶1,相当于每名教师要对33个学生进行汉语指导[3]。由此可见,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孔子学院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汉语教师的缺口已超过500万人,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汉语教师数量缺口均已达到10万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学院从事教学的约3万名教师中,由国家汉办派出的院长、

教师素养试题.

教师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态度) 2、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受教育权) 3、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4、关于“师爱”,下列正确说法是(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5、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主体性、示范性) 6、在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中,下列哪种类型普遍受学生欢迎(民主型) 7、下列哪种课程观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思想(课程即知识)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复杂会话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经验 8、关于“教材”,表达适当的选项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9、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0、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11、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 12、与新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 A、教学过程的预定性 B、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C、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D、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13、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做出明确说明的是(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4、“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本体性知识) 15、教师教学反思的最主要研究视角是(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6、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行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和总和。 1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是(为人民服务) 18、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为人师表) 19、职业道德总是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体现出来的 20、“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职业道德的(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功能。

孔子师德观对当代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师德观对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昨天,我有机会参观了才溪中学孔子文化园开园庆典,又聆听了两位连教授和林主任的精彩报告,感触颇深。今天又能向在座的专家、学者学习孔子理论的精髓。感觉很荣幸。说实在话,本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论、师德观点,没能做系统学习,更没有去深入研究, 只能在学生时代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零零星星的接触,所以不能真正体会孔圣人教育理论的精华,只有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在,就结合本人在小学教育一线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对孔圣人师德观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敬请在座的专家学者、同行的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里,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有的教师迷惘了、迷失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热爱教育,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给我们教师队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本人觉得,我们教师有必要重温孔圣人的师德观,传承中华的优秀教育思想。)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人对孔子师德观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孔子一生立教圆梦。他以教为乐,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教育事业。孔子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困难和曲折也能顽强地克服。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第二、关爱学生,这是我们师德修养的灵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关爱学生是一种崇高的爱;是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爱;教师关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爱范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都应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当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实践证明,只有当一个老师对学生充满爱时,他的教育效果才会特别突出。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和关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师爱就是师魂。所以我们要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第三、为人师者一定要为人师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师的素质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汇编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却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生生不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典范。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巩固职业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教育思想艺术教育职业 职业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当代教师必修的“德、技、法、能”。 1、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的理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主张“仁者爱仁”,以一颗仁心,“泛爱众”,指出如果“人而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切教化形式包括“礼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才能架起通达众生心灵的桥梁,言传身教,方可起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他关注教育公平,主张

面向全体,不分厚薄,“有教无类”,并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待学生,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尊,体现民主,“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不保其往也”,只赞许学生的进步,而不赞成其退步,学生已经去掉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其洁净,不抓住学生的过去不放。做到民主公正,严慈相济,赏识与要求相结合,表扬与要求相促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不吝惜赞许,赏识每一个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铺路”。 2、敬业、乐业、奉献,展示了教师职业特点 孔子“中庸”为德之至,把言行的不偏不倚、守常不变和乐心境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教书育人为乐,自觉奉献。“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说吃粗粮,喝凉水,曲着胳膊当枕头睡觉。虽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但孔子能处之泰然,内心和乐,且不为物欲引诱,将以不义手段获取的富贵看作轻如浮云而不取。这是一种乐业的境界。不漠视、游戏本职,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 外派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 英语必备词汇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 外派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 英语必备词汇 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Council Meeting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孔子学院章程Constitution and By-Law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常务理事Executive Council Members 国内各省厅、高校provincial departm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ments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2012-2020) 汉语师范专业Major in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核心教师岗位”项目Confucius Institute Head Teacher Position 培养本土教师cultivate indigenous teacher 孔子新汉学计划Confucius China Studies Program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教学大纲syllabus)《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Guidelines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CLT)Material Development 《关于开拓海外汉语考试市场的意见》On Developing the Market of Overseas Chinese Test 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online Confucius Institute Digital Library 孔子学院教学案例库 a store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teaching cases 国际语言学校协会IALC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Centres) 示范孔子学院Model Confucius Institutes “汉语桥”中文比赛“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青年领袖”来华项目The “Young Leaders” Fellowship Program 文化巡讲、文艺巡演、教材巡展lectures, performance and exhibition tours 对孔子学院的评估督导assessments and inspection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外方院长研修班workshops for foreign director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请进来”“走出去”“Inviting in” and “Spread ing the word” 中方院长岗前培训Pre-service Training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director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 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因此,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 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人民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 习的楷模。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 职业,肩负的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树立 伟大而高尚的理想,努力做到“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捧着一 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的。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 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作为教师始终要有 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 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 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马卡连柯告诉我们,教师的技巧,并不是一门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学习是发展之本、进步之源。学习是教师发展进步的第一要务。当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人,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主动地去 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教师拥有“一桶水”已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

从孔子的循循善诱中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从孔子的循循善诱中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黄在德,冯海英 教育的智慧。循循善诱不仅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和具有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等等。【关键词】循循善诱;平等民主;心理沟通在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启发式教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索。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夫子,已有定论。启发式教学之所以历久而弥新,是因为符合认知规律。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孔子是注入式教学最早的反对者,也是最坚决的反对者。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有了求知欲并遇到思维障碍时,老师才予开导;二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也就是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老师才予提示;三是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运用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具体化,老师再教学新知识。一、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一是要循循善诱。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孔子最主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和“举善而教不能”。“能近取譬”就是通过旁征博引,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使人易于理解,乃至引人入胜。“举善而教不能”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树标兵、典型示范,以诱导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颜渊所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比如,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先后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使子路逐步认识到君子的全面内涵,首先是“修身敬业”,其次是“使统治者安乐”,然后是“使老百姓安乐”。循循善诱,绝不是刻板教条,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循循善诱。二是要培养质疑能力。《论语》中记载:“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不竭焉”就是说孔子在遇到有人问他问题时,他并不立即表示自己知道得很多,马上能说出一大套,而是首先从问题的疑难出发,让问者把自己的意见说出,然后就问题正反方面加以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最后让问者觉得必然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结论。这种富有启发性的谈话,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这对培养人才非常有效。孔子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时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也已矣”意思是对一个遇事不问怎么样的人,他也不知怎么办了。可见,有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三是要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孔子着重了对学生启发的背景和时机。孔子一贯支持学生积极思考,并认为求学应该有追求真理、渴望未知的执著精神。启发也要看学生探索未知到了什么状态,不要随意启发。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老先生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了注解:愤者求心通而未得,愤则以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即已得其大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根据朱熹注解大意,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启发学生的技巧达到的极高的水平,令我们赞叹不已。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基础或要求时,就不宜启发,因为这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还不足,坚持启发就会有不良的效果发生。总之,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照顾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大小、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程度。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 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深邃思考总结出来的师生关系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认真借鉴。在对中国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孔子的师生关系观作出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借此能推演出对此问题更深入并有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师生关系 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它能促进教育教学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既要对学生平等相待,说话要温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用学生应当遵守的言行准则规范他们。《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我认为,“温而厉,威而不猛”应当成为处理当今师生关系的准则。 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尽力和颜悦色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要知道学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一点问题就横加指责、粗暴对待,一则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则师生关系必然僵化。《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让学生谈自己的志向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应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听了认为子路“其言不让”,是不谦虚的,但没有批评他,只是“哂之”。试想,如果孔子以自己师长的地位动辄对子路挞伐,那么他们会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吗? 不要动辄批评学生,不要总是板着面孔对待学生,那样学生会觉得你面目可憎,师生关系怎么会融洽呢?孔子的学生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地提出批评建议,就会招致疏远。我们也可以说,假若为师者要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那就不要紧抓学生的“辫子”不放。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满腔热诚地教育帮助;学生改了错误,教师要热情地给予表扬。因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教师如果抓住“旧恶”喋喋不休,学生对你的怨恨肯定会与日俱增。 孔子是表扬学生从而激励学生进步的楷模。他对颜回的赞扬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得到老师充分肯定的学生最终也会充分肯定老师的。颜回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其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其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我想,即使在今天,像孔子这样得到学生热情赞扬甚至崇拜的人是不多见的。我不由想起李秀伟在《和谐之美》一文中的所说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 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 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也正是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孔子看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一泓流动的清泉;爱自己)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二是对学生,不仅要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而且还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无私、无隐”、还要使受教育者不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孔子还无私、无隐,他曾对学生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未隐其学而不教的。《论语·季氏》记载了这样一侧感人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门受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以特殊的教导,于是便问孔鲤“有异问乎?”孔鲤说吾父教导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故退而学诗、学礼。陈亢没有听到什么“异闻”,便得出“夫子远其子”的结论,即孔子对儿子和学生没有什么不同的指教,而是一视同仁。这就是以说明孔子具有教育家的伟大胸怀。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灵之光,不过是一个具有“仁且智”品格的优秀教师而已。但要做到这一点,又是谈何容易的。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