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百年前是一家

六百年前是一家

六百年前是一家
文章发布:2009-9-26 10:16:43 来源:互联网 编辑:佚名
我国族谱分家乘与家谱两大类。家乘包括世系及世谱:世系可一目了然的知道族人彼此血缘发展关系,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祖先的生平事迹,便在世谱内查考,我日照丁氏家乘便是如此一典范。
现今号称中国三大族谱之一,除了欧阳(欧阳修)家乘及苏氏(苏洵)家乘外,便以我日照丁氏家乘最为完美与严谨的。至于诸城琅琊丁氏家乘,将世系与世谱混合在一起记载,除了近支外,便不易一目了然的知道彼此之血缘发展关系。
所谓的家谱也就是世谱,如灌云丁氏家谱,由于谱内缺少世系图,故族人在繁盛时或以后续谱,便不易查考,更不易了解彼此的血缘关系。
我日照丁氏家乘以五世为一图,在五世之内,从高祖至玄孙,父子、祖孙相聚于一图,彼此血缘之间易于查考且不易混淆。我先主政公丁时创修日照丁氏家乘时,因距始祖顺公徙居日照已逾两个半余世纪,对始祖之后裔名讳已不易查考,故主政公在创修家乘后序中言及“余族旧无谱,按先大夫所作,祖考中翰公行述:本为江南海州之东海人,明初,祖顺北徙,占籍于邑南之刘家寨迤东二里许,时朝廷命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以勇敢应且利其少,即禀为资斧,竟以军籍隶青州伍,世为日照人,四传皆业农,积渐田连阡陌,至今人呼其处为丁家庄,然而名讳皆不可考矣!其犹得称述者为高祖‘良儒',乃积乃仓,家固不贫也,然而兄弟几?子几?皆不可考矣!据曾祖‘尧'为四公,则其有三兄无疑,而名讳昭穆皆不考矣!惟相传有一讳‘克'者,字形相类定是雁行,但其后裔为何支,亦不可考矣!”
由上述观之:我日照丁氏,始祖顺于明初迁居日照后,以勇敢少壮而投军,在日照沿海一带守哨墩以防日寇侵扰。其后四世都是业农,而他们的名讳在主政公创谱时,因时空相隔久远已无法查考,其中仅知始祖顺以下四世皆业农中之,高祖良儒及曾祖尧父子二人名讳而已,至于良儒祖以上之两世及尧祖之旁支名讳则全部失考了。所以我日照丁氏家乘以徙祖顺为始祖,以良儒祖为一世祖,尧为二世祖作主干,并以尧祖之失讳的兄弟后裔,以个别为世为辅,依此往下扎根繁衍。
根据上述分析,我日照丁氏族人在发展过程中,始祖顺以下至一世祖良儒祖之间,其名讳全失考者实为两世,而非三世或四世也。小子肇宾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曾至江苏省灌云县向我始祖胞弟永公之十七世孙端和叔祖商借灌云丁氏族谱为一九九五年增修稿本,并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在台借到诸城琅琊丁氏家乘三修影本,两者在族谱内都详

载了我始祖顺公有一子名‘照'。照公亦仅一子名‘钊'。钊公有子名‘良儒'即我一世祖之名讳也。至于良儒是否还有其他兄弟?其子又有几人?其名讳又如何?可能两地亲人因血缘日渐疏远而失去联系,近而成为家乘中悬案,实在可叹!
灌云丁氏族谱内记载:我始祖顺原有同胞兄弟三人及嫡堂兄弟六人,合计九人。顺公大伯父兴公生有二子,长子贯公为海州丁氏世袭百户,贯公七世单传至梦龙公而无子绝。梦龙公之母,澄公夫人于明万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年亲携谱牒赴诸城求嗣,而得嗣子‘岘'公继承并袭百户职。后来明亡清兴,岘公之后裔即随之失考矣!兴公次子推公于明初徙居诸城藏马山之小天台,以治箕为业,后世子孙繁衍旺盛,所谓:“瓜瓞蕃衍虚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
顺公二伯父杰公生有四子,长子泰公于明正统六年西元一四四一年以举人应吏部试第一,授户部主事,账岁饥,弥虎患有善政,崇祠乡贤。杰公次子振猷公及三子广公,在杰赴泉州任知事时随之同往,故其后裔因乏联系不得而知。公四子庆公为岁贡生,于弘治元年西元一四八八年任山东利津县知县。泰、庆二公后裔虽仍在东海县一带,但有数世名讳全失考,故其族谱也未相传。
至于我日照始祖顺之父名讳失传,只称吏目公,注云:兴公之弟,行三,曾任山西省保德州吏目,故后裔尊称为吏目公。顺公二弟昂公,册名庠,岁贡生,其后裔亦迁山东失考。顺公三弟永公、布衣士,海州南门人,于明成化三年西元一四六七年迁住板浦入灶(业盐)兼种田地。
琅琊丁氏家乘在明崇祯十年西元一六三七年由推公八世孙耀斗,耀亢兄弟创修。清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九世孙献愫公续修。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再由推公十一世孙须敬公三修,之后至今二百三十余年未曾续修。
灌云丁氏族谱由永公五世孙自劝公于明天启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草创。清雍正年间由永公八世孙景范公续草。嘉庆八年西元一八O三年由永公十二世孙开有公三草;直至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由永公十三世孙惠广公始正式整修,付梓成谱。清末民初在祠祭时添续一次。迄至最近始由永公十七世孙端和先生于一九九五年在千辛万难中完成五修草稿。
我日照丁氏家乘由顺公八世孙时公于清康熙十一年西元一六七二年创修。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O八年再由顺公九世孙士嘉公续修。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由顺公十世孙恺曾公三修。嘉庆十三年西元一八O八年由顺公十一世孙跻土皆公四修。咸丰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由顺公十三世孙颖璞公五修,清光绪二

十六年西元一九OO年由顺公十三世孙联王羽公六修,民国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由顺公十六世孙惟晋公领导完成七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照族人曾倡导八修家乘,工作已由各村庄大部完成,唯后适逢文化大革命全遭焚毁而作罢。
我日照丁氏家乘历次修谱相隔时间,原则三十年一修,其时间最长者亦未超越一甲子,所以谱内族人失考者少,且留居日照者多,蔚然成为日照第一大姓家族。反观琅琊丁氏家乘自西元一七六五年三修后至今二百三十余年未再续修,就是三修时已距上次续谱有九十二年之久,故谱内记载的族人失考者也多,由创谱的六传分七十二大支,到三修时仅存三十六支而失考了一半,就是所存的族人中,几又失考了一半。依据琅琊丁氏家乘族人发展旺盛,按常理推断其族人应超越了我日照丁氏族人,唯因外出失考者较我日照严重,故又不如日照丁氏家乘所载之族人多也。
至于灌云板浦丁氏族谱历次续修,除了四修有正式付梓出版外,其他三次包括创修、再修、续修皆为草稿,所以谱内所载较诸城,日照丁氏家乘简略,对部分祖先是否有子嗣或出外失考者,均未作终结。更奇怪的是灌云丁氏族谱创草人永公五世孙自劝公竟与琅琊丁氏家乘所载推公八世孙自劝同名,其生平事迹、年代记载亦皆相同,但考其世次则绝非同为一人。
根据灌云板浦丁氏族谱五修草稿主持人永公十七世孙端和先生给我的来信这样陈述:当年自劝公为官积劳成疾而病逝任内,由其长子应峻公率其四弟从保定府扶柩回乡安葬,以陆路不安全而走海路,途经琅琊附近海岸,时遭大风浪不停,曾听从当地推公的后裔劝说:‘既同属一家,不如将自劝公安葬于推公墓侧',应峻公应允并率四位弟弟在当地居住,从此就入了琅琊丁氏籍,其后应峻公也曾回板浦扫墓祭祖。
又根据琅琊丁氏家乘三修版记载:自劝公为推公六世孙五十一支祖纬公次子惟荐公之长子,其所载进士出身及生平事迹与板浦谱相同;其不同的是板浦谱内所载自劝公有‘应峻'等五子,而琅琊丁氏家乘记载自劝公有‘峻'等八子。两者除了长子有‘峻'字相同外,其余各子名讳皆不同,且在琅琊丁氏家乘内记载:自劝公八子中,除了长子‘峻'有子名‘石城'但无后裔,及次子至七子亦都无嗣外,仅第八子‘山会'公生有四子,在琅琊丁氏家乘三修时已传至十三世计焕、琨等二十一人及十四世同厚、同善两人。以上这段双胞的疑案,已历经了三百余年,自劝公的后人是否仍居诸城,或者是否尚能记其祖先是属何支?小子肇宾拟往琅琊一探究竟,以解其迷。
自明初推公由海州迁居

诸城,后世人口繁衍旺盛,在正常发展下,六百余年后的今天,推公二十一世孙及二十二世孙应是最旺盛的世代。根据琅琊丁氏家乘的最后的一次续谱记载,其最旺盛的世代为十三、十四两世,由于各支系发展不同,当时其三十九支已到十七世但也仅有二人。
目前我日照丁氏族人最旺盛的世代为顺公十九世与二十世,较推公后裔约辈大两世,至于灌云板浦丁氏族人现今最旺盛的辈为永公十七世与十八世,又较我日照丁氏辈大两世。
为什么?同是兄弟辈的推公、顺公、永公的后裔到今天竟有这么大的辈份差别。依据家族发展史上来观察,小儿的小儿子较大儿的孙子年龄还小。另一个辈份大的原因就是穷大辈,家世衰落而贫穷,结婚自然较迟,其子孙的辈份也就大。我日照丁氏到顺公七世孙允元公方显达。八世孙才旺盛,而琅琊丁氏自推公六世孙就很旺盛,故两地的族人在发展上就已有了差异。另顺公之父吏目公为兴公三弟,其年龄拟与其侄推公相近,而永公又为顺公之三弟,永公年龄又与顺公之子年龄相近,故三地之丁氏后裔虽同属一家,但辈份就拉大了!
根据推公九世孙献愫公在康熙十二年琅琊丁氏家乘续修叙文中记载:“……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大抵然而,若是者亦有未可概论者;稷、契同为帝喾之子,契传十四世而生汤。稷传十五世而生文。汤文相去五百余年,所传止争一世,信乎?同为始祖苗裔有年相若而为叔侄矣!有年相若而为祖孙者矣!甚至有年相若而为高曾云 者矣……”。今日在日照丁氏族人中称呼我为叔曾祖者及我称呼他人为叔曾祖者比比皆是,浅见如是,请方家不吝赐教。
我日照丁氏自顺公七世孙允元公于明崇祯四年辛未西元一六三一年考中进士为官至陕西榆林道台,其后子孙取得进士者计有清一朝,全日照县成进士者,共计四十一人,我族人有十四人占三分之一还强,近世之鼎丞惟汾公为民国开国元老,显赫于一时,曾有“蒋家天下,丁家党”之说。当今族兄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更闻名于全世界。
注:丁肇宾先生根据家乘,应为十六世,此时,以日照丁氏二世失传说,故为十九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