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知识点问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4
1.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出现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客观上同情无产者,幻想建立美好社会的学说。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16---17世纪,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幻想空想社会主义)闵采尔,莫尔,康帕内拉 2.18世纪,中期(平均)空想社会主义摩莱里,马布利
3.19世纪,晚期(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1)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批判的矛头直指私有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揭露和批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
(2)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公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主张消灭商品交换和实行计划生产;主张消灭差别;提倡社会和谐,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国家管理机构
4.历史局限性:
(1)未认识到资本主义雇佣工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不懂得积极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未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未找到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力量
5.学习马义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有利于提高马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义必胜的信念;利于提高建设中国社义的自觉性;利于区分社义与资本主义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分析,理论规范
第二节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暴露,产生经济危机
2.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无产阶
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
形式由自发的,分散的
经济斗争发展到有组
织的,联合的政治斗
争;19世纪三大工人
运动;
3.思想条件:自然科学
的优秀成果(能量守恒
定律,细胞学说,生物
进化论);社会科学的
优秀成果(英国政治经
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德国古典哲学)4.
马恩在革命实践中的
转变,世界观由唯心主
义者变为唯物主义者,
阶级立场由基金的民
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
义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在社会主
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中的作用
(1)揭示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
(2)正确的说明了阶
级斗争的作用,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肯定了人民群众
的社会历史地位
2.剩余价值学说在社
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
科学中的作用
(1)揭示了资本主义
剥削的秘密
(2)阐明了无产阶级
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
命
(3)展示了变革资本
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
正确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的主要标志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
规律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的原理
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
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4.无产阶级政党的原
理
5.无产阶级政党的策
略原则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
生是社会主义思想史
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
跃
1.把社会主义建立在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
学认识上
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
义的正确道路
3.指明了变革资本主
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
级力量
第
三节
《宣言》发表后马恩对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欧洲革命期间
的发展
1.阐明革命对社会发
展的巨大历史作用:革
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第一次提出打碎旧
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的命题
3.明确提出不断革命
的思想
4.系统的阐述了工农
联盟的思想
二.欧洲工人运动失败
后的发展
1.阐明无产阶级的阶
级斗争必须把经济斗
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
来
2.必须坚决支持被压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
的正义斗争
三.巴黎公社革命期间
的发展
1.无产阶级专政的首
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
队
2.必须打碎资产阶级
的国家机器
3.新兴国家政权:
特点:(1)人民当家作
主,对国家公职人员实
行选举,监督
(2)反对特权,实行
低薪制,防止公务人员
的生活特殊化
(3)废除官僚集中制,
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
则
(4)公社不是议会式
的,而是同时兼管理法
和行政的工作机关
(5)公社实行有利于
工人阶级的政策和措
施
四.巴黎公社后的发展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的权威
2.研究了无产阶级夺
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
问题
3.对科学社会主义做
了系统阐述
4.全面阐述了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
政策
5.进一步丰富了无产
阶级政党学说
第四节
一、怎样认识马恩社
会主义的科学性
和开放性
科学性:
1.把社会主义建立在
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2.把社会主义置于现
实基础之上
3.具有普遍意义的真
理
开放性:
1.继承和发展了人类
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
遗产
2.对不同学派从不采
取宗派主义的态度,而
是通过斗争吸取一些
有价值的思想
3.同实践紧密结合在
一起,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和完善自己
二.马恩科学社会主义
的基本理论怎样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的理论
2阶级斗争和无产阶
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
理论
3无产阶级革命的理
论
4.过渡时期的理论
5.无产阶级专政的理
论
6.无产阶级政党的理
论
7.国家问题的理论
第五节
怎样认识马恩对为未
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
方法
1.从历史规律预见社
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2.在批判资本主义旧
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
界的一般特征
3.反对把关于未来社
会的预见当做一成不
变的教条
补充: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问题:社义为什么
必然取代资义,社义怎
样取代资义,什么是社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社的地位:是马义的
核心,是马义的落脚
点;是区别真假马义的
主要标志
研究对象:研究无产阶
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
解放的过程及其发展
规律的科学
科社诞生的伟大意义:
1.是社义思想史上最
伟大的理论成就 2.为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争取解放提供了强大
思想武器 3.指明了人
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
向和道路
第二章社会主义
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
第一节列宁关
于帝国主义时代的无
产阶级革命理论
一、建立新型无产阶级
政党
1.什么是新型无产阶
级政党
指把马克思主
义政党理论与俄国具
体实际建立起来的以
区别于形形色色的机
会主义党派的政党
2.党是无产阶级先锋
队的组织
3.党必须坚持以科学
理论为指导
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是民主集中制
5.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6.党要同群众始终保
持密切联系
二、无产阶级在民主革
命中的领导权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积极参与
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要争得资
产阶级革命领导权
同农民结成联盟是
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
最基本的条件
2.无产阶级在领导民
主革命中最终要夺取
国家政权
3.从民主革命向社会
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帝国主义理论:列
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列宁1916 《帝国
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
高阶段》
1.资本主义从自由资
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
断资本主义阶段
(19C20S)
2.帝国主义的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
中发展到一定高度,以
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
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
组织(2)银行资本和
工业资本融合,在金融
资本上形成金融寡头
(3)和商业输出不同
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
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
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
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
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
土瓜分完毕
3.帝国主义的实质:垄
断
4.帝国主义的历史地
位
(1)帝国主义是寄生
性或腐朽性的资本主
义
(2)帝国主义是垂死
的资本主义
垂死不是指资
本主义会立即死亡或
自然死亡
5.列宁的帝国主义的
意义
理论意义:是列宁
主义形成的一个重要
标志,深刻分析和概括
了帝国主义本质特征
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
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
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实践意义:在这种
理论指导下,十月革命
取得了胜利,诞生了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
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现实意义:列宁在
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对
于今天科学认识当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和指导意义。
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
放运动的理论
1.把压迫民族和被压
迫民族区分开来
2.全世界无产者和被
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二节社会主
义首先在落后的俄国
取得胜利
一、社会主义革命在落
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
史必然性
1.帝国主义国家在竞
争中内部冲突加强,往
往以军事冲突,战争方
式瓜分世界,落后国家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加
上帝国主义的破坏,使
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
革命别无选择,帝国主
义两大集团忙于厮杀,
无力镇压革命,造成了
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
薄弱环节。
2.这些落后国家资本
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
势力根深蒂固,资产阶
级经济上软弱,政治上
缺乏统治经验,这些落
后国家资产阶级的软
弱性,动摇性,叛卖性,
根本不可能举起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
些国家引入资本主义
道路。
3.落后国家无产阶级
人数虽少,但革命性
强,他有高度的组织
性,纪律性,有广泛的
农民同盟军,还有经过
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
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能担负起领导革命取
得胜利的重任。
4.落后国家虽然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但可在
一定条件下首先夺取
政权,然后发挥工农政
权的革命作用,不失时
机的把民主革命转为
社会主义革命,并推进
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成
果。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
验
1.当革命形势和条件
成熟时,经济文化较落
后的国家可率先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
2.必须有一个马克思
主义武装的,具有铁的
纪律的,得到人民群众
拥护的工人阶级政党
3.无产阶级政党必须
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进
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并及时将革命
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
4,为了争取广大群众,
必须善于学会和掌握
无产阶级的正确的革
命策略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
义
1
1.促进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2.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新格局
4.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5.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第三节俄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和实践:经过中间阶梯实行逐步过渡
政权;小资产阶级,农民,军人——无产阶级
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二、第二次探索和实践: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直接过渡
通过短的道路,不经过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准备时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战争需要,该政策以军事行动为特征,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工厂企业国有化;贸易国有化;取消货币;义务劳动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历史作用:捍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损害农民积极性,损害工农关系,损害到政权
三、第三次探索和实践:通过新经济政策实行间接过渡
1.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引导农民走合作的道路
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商业方面:开放思想,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联系
经济体制方面: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管理分配方面:废除义务劳动制,改变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2.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和意义
成效:调动农民积极
性,增加农业产量,改
善了工农关系,稳定了
局面
意义: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
对当时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
意义
对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四、列宁晚年对建设社
会主义的思考、战略构
想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
家也能够进行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
2.要客观估计向社会
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
发展阶段
3.必须把发展生产力
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主
要任务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
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把文化建设作为整
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
础
6.有步骤的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
7.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五、列宁对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经济(1)社会主
义社会唯一的经济基
础:大工业
(2)两种公
有制形式:全民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
(3)经济体
制方面:计划经济
2.政治(1)过渡时
期阶级存在
(2)无产阶
级专政是阶级斗争的
新形式
(3)无产阶
级的国家是新型的,非
官僚主义的,最高类型
的国家
3.文化(1)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
(2)同资产
阶级思想作斗争
(3)一切男
女青年都应成为共产
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4)社会主
义文化要继承人类的
优秀文明成果
第四节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与历
史地位
一、苏联模式
指当时苏联人民在
斯大林为代表的共产
党员的领导下,进行社
会主义过渡与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
道路、方法、方针及实
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
制的总称,其基本特征
是经济上的高度集中,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二、苏联模式的内容
1.经济:高度集中
(1)经济形式高度集
中
(2)经济结构高度集
中,以重轻农为序发展
(3)计划经济体制
2.政治:高度集权
(1)党政不分,以党
代政
(2)权力过于集中,
甚至导致个人专断
(3)领导任命制,终
身制
3.文化:通过行政手段
管理思想文化领域
4.对外关系:一边倒
三、苏联模式形成的原
因
1.外部原因:当时的国
际环境(直接原因)
2.内部原因:浓厚的封
建专制色彩(历史原
因)
3.实践原因:社会主义
实践缺乏经验
4.理论原因:对科学社
会主义一些理论观点
教条化
四、历史功绩
1.推动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
实现
2.促进了社会文教事
业的大力发展
3.为取得二战的胜利,
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
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
础
4.推动了有宏观调控
的市场经济的产生
5.促进了社会主义国
家建国初期经济的发
展及政权的巩固
6.鼓舞了社会主义运
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发展
五、弊端
1.片面追求重工业发
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调
2.政企不分,导致企业
没有活力
3.否定市场的作用,导
致经济效率低
4.分配政策的平均主
义,导致职工没有积极
性
5.以党代政,导致个人
专断,无民主
6.给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造成不良后果
第五节苏联
东欧国家的改革
一、苏联
1.苏联演变的性质
无产阶级专政遭颠
覆,成为资产阶级专
政。
共产党领导地位的
丧失,社会主义制度被
推翻,资本主义全面复
辟。
2.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模式
的特点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
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
的和平演变
二、东欧
1.东欧剧变的性质
(1)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2)政权的性质发生
了变化
(3)经济体制发生了
变化
(4)外交奉行亲西方
的“一边倒”政策
2.东欧剧变的原因
(1)历史原因:地理
位置上,东欧处于西欧
与苏联之间,且都为中
小国家,历来是争夺重
点
(2)内部原因:经济:
曾取得巨大成就,但在
80S大幅下降
政
治:共产党的领导与人
民的关系对立起来
(3)苏联原因:从斯
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各
方面对东欧控制
(4)西方国家的原因:
长期实行和平演变的
结果
三、苏联解体,东欧剧
变的教训
1.总结历史经验而不
能否定历史
2.坚持改革而不能迷
失方向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而不能教条的对
待
4.发展民主政治而不
能否定党的领导
5.尊重不同民族权利,
反对大民族主义而不
能助长民族分裂主义
6.对西方国家开放和
加强联系时,不能放松
对西化分化的警觉
7.坚持和改善党的领
导而不能放弃党的领
导,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章
第
一
节
试述社会主义由一国
到多国的发展
1.苏联在二战中的贡
献
2.二战中共产党的作
用:共产党队伍壮大;
领导开展武装斗争;互
相支援
3.战后社会主义有一
国发展到多国:主要依
靠本国力量开展武装
斗争,反法西斯主义,
取得胜利(中国,越南
等);主要依靠苏军的
援助,同时又有本国人
民的配合波兰,保加利
亚朝鲜等);完全依靠
苏联获得解放,从而走
向社会主义(东德古
巴等)
4.20世纪80年代社会
主义最繁荣时的情况:
社会主义国家达到15
个
第二节
试述中国特设色社会
主义的艰辛探索过程
一.1956----1957年,
在探索中取得了一系
列理论成果,但是出现
了问题,理论与实践脱
节,阶级斗争扩大化,
经济上急于求成
二.1958---1960年,
在探索中出现重大挫
折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提出,标志着工作方
针的严重失误
2.对彭德怀的批判严
重破坏了党内民主
3.经济上出现了从
1959---1961三年的严
重困难时期
三.1961—1965年.提
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
观点和政策原则
1.强调民主集中制,在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民
主
2.加强党和党外民主
人士的联系,为大多数
右派摘帽
3.确立了国民经济调
整的具体措施
4.进行某些经济体制
的改革
四.1966---1976在探
索中步入歧途
1.文革的导火索
2.文
革的过程 3.文革的
结论
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建设探索的历程
1.在探索中取得了巨
大历史成就
2.探索中出现了重大
失误
3.出现重大失误的原
因:没有抓住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首要任务;没能
彻底摆脱苏联模式;党
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
人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的理论
1.矛盾是推动社会主
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
3.政治矛盾(1)两类
不同性质的政治矛盾:
敌我矛盾(对抗性的)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
性的)(2)国家政治生
活主题(3)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4.主要矛盾:先进的社
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阶段的思想
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
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的思想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超
阶段思想:大跃进;对
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
和曲折性的认识;两阶
段论
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
上的失误:混淆了社会
主义过渡理论,导致阶
级斗争扩大化,文革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理论
1.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2.四个现代化思想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
化道路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的关系:农
业,轻工业,重工业的
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
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
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
系;国家,生产单位与
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的初步尝试:两参
一改三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的思想
4.社会主义价值规律
的思想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1.跳出周期律的民主
政治新路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
政治的思想,人民当家
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思想;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
商制度的思想
六.文化建设的探索的
理论
1.坚持马列主义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
向
3.坚持双百方针
4.坚持“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的方针
七.独具特色的外交战
略思想
第四章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
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家政治生活家长
制现象严重,权力过分
集中
2、生产力发展缓慢,
科学教育落后
3、社会主义优越性没
有充分发挥出来,人民
2
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
4、世界新经济革命兴起的挑战
二、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开放起始阶段或局部试验阶段
三、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全面探索阶段或局部试验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或体制创新阶段五、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内容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阶段
1.改善基本经济制度
2.逐步改变二元结构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建设一个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6.健全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2.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性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
3.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买上了新台阶
4.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到更好地保障
5.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6.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8.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9.党的执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节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特点
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或稳步的改革开放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二、中国社会主义改
革开放的认识
1.必须有一条正确的
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
2.必须有一条正确的
政治路线
3.必须处理好改革,发
展。
稳定三者的关系
4.必须正确的开展反
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5.必须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
第
三节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
合,学习外国经验,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
中国已有经验,同创造
新鲜经验相结合的产
物,既坚持科学社会主
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
其时代条件,赋予了其
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化
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认识,是当代中国的科
学社会主义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共党人为开创中特
社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
中共党人提出并开创
中特社义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
中共党人成功的把中
特社义推向了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代表的
中共党人在新世纪新
阶段坚持和发展了中
特社义
5.中特社义的基本内
容(1)中特社义道路
(2)中特社义理论体
系(3)中特社义制
度
二、邓小平理论
1、含义:是以邓小平
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关
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
学观点的体系,是马义
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
实际特征相结合的产
物,是毛思的继承与发
展,是马义中国第二次
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
果
2、邓论形成的条件
(1)时代条件:和平与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条件:马列主
义与毛思
(3)历史条件:我国社
义以及其他国家社义
兴衰成败的经验
(4)现实条件:我国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实践
(5)主要创立者的主
观条件:邓小平三落三
起的独特经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1、含义:是以江泽民
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立足于国内
外形势的新变化,科学
判断中共所处的历史
方位,围绕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
题,在继承和发展马列
主义,毛思,邓论的基
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是面向21实际的中国
化马克思主义
2、形成条件:
(1)时代条件:国际
局势发生变化,苏东问
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
展,科技发展,金融危
机
(2)历史条件:党的
历史经验
(3)时践条件:中特
社义的实践
(4)理论条件:马列
主义,毛思,邓论
(5)现实条件:党的
现况,出现了腐败
(6)创造条件:党的
第三代领导集体
四、科学发展观
含义:是以胡锦涛为代
表的中共党人高举中
特社义伟大旗帜,准确
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
环境和我国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及其面临的
主要问题,提出“坚持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是同
马列主义,毛思,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的科学理论,是新世纪
新阶段的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
第
四节
一、中特社义道路的
形成
1.搞两个凡是,继续走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
路,
2.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走否定党的领导和背
离社会主义的邪路
3.既坚决冲破两个凡
是的禁锢同时又坚决
不走背离社义的邪路,
而是创造性的开辟适
合国情的社义建设道
路
二、科学内涵
1、中共的领导(根本
保证)
2、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基本路线
3、中特社义事业的总
体布局(两位一体,三
位一体,四位一体,五
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
4.中特社义的发展目
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义现代化国家;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
富裕
三、为什么要走中特
社义道路
1、是总结长期历史经
验基础的基本理论
2、是对中国国情深入
分析基础上的基本理
论
3、是对中国社义建设
规律深化认识的基本
理论
4、是改革开放实践探
索基础上的基本结论
5、中特社义道路显示
出了社义制度的优势
中特社义道路得到了
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四.怎样坚定不移的
走中特社义道路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
地位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
开放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
裕道路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
和谐、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五节
一、什么是中特社义
理论体系
是指包括邓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在内的中特社义科
学理论体系,是马原与
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
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
对马列主义,毛思的坚
持与发展,是马义中国
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中特社义理论体
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
体系
1、主题:建设和发展
中特社义
2、基本问题:什么是
马义,怎样对待马义;
什么是社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实
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
实现发展
3、中特社义科学理论
体系的世界观,方法
论:站在人民群众的立
场上实现现代化,共同
富裕,方法论:实事
求是历史唯物主义
4、形成了一系列思想
观点
三、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走自己
的路,发展史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
展
2、发展阶段:社义初
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阶段性特征
3、根本任务:发展生
产力,先进生产力,党
站在前列,人民
4、发展动力:改革,
体制创新,创新型国家
5、外部条件:对外开
放,经济全球化的和谐
世界,和平发展
6、政治保证:四项基
本原则,政治文明,依
法治国,制度建设
7、战略步骤:三步走,
和谐社会
8、领导力量和依靠力
量:党和人民群众
9、祖国统一:一国两
制,港澳问题,八项主
张
四、中特社义科学理
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
思一脉相承
1、基本立场一致
2、基本原理一致
3、思想方法一致:实
事求是
4、前进方向一致:共
产主义
五、历史地位
1.是马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根本指针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
六节
中特社义的意义
一.中特社义是思想
史上第三次飞跃;中国
突破苏联模式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的新阶段
原因:1.符合中国国情
的社义
2.体现时代特
点的社义
3.摆脱苏联模
式的社义
4.充满生机活
力的社义
三.是马义中国化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
成果
四.解决了一系列重
大的社义理论成果
1.社义指导思想
2.社义本质
3.社义的发展阶段
4.社义生产关系
5.社义特征
6.社义根本目标
7.社义发展速度
五、在中国社义实践
中的威力得到了初步
发挥
六、对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
第
五章
一、发达国家的新变
化改变了自已必然灭
亡的命运
1、新变化
生产方面:高速发展,
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
时期,至今仍保持领先
地位,领先水平,特别
是20世纪50到70年
代,在自已发展史上是
黄金时代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急
剧发展,就业人口和产
值超过了农业和工业
的就业人口总和和产
值总和
阶级结构:工人阶级中
的脑力劳动者急剧增
加,体力劳动者减少,
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文
化水平,生活水平迅速
提高
生产关系:由私营垄断
转变为国家垄断,国有
经济的比重增加,资本
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
生了变离,资本的民主
化和管理民主化极大
提高,福利政策推行
2、原因:兴科技革命;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
己的统治做出了一系
列调整;加紧对第三世
界国家的掠夺
3、发达国家虽发生了
新变化,但并没有摆脱
国有矛盾和危机
(1)两大阶级矛盾依
然存在
(2)失业率一直未解
决
A.工人阶级仍然是被
雇佣的劳动者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矛盾依然存在
D.发达国家与发达国
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
在
二、苏东剧变并没有
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的总趋势
1、苏东剧变并不是社
义制度的失败,近视苏
联模式的失败
2、俄国社会主义运动
发展的新阶段
3、重振旗鼓的俄罗斯
联邦共产党
(1)通过民主的途径
夺取政权
(2)恢复劳动者政权
(3)新社会的生产关
系,主要标志是公有制
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确立
三、社义代替资本主
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
的过程
1.长期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