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失眠,顽固性失眠中医怎样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顽固性失眠中医怎样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顽固性失眠中医怎样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顽固性失眠中医怎样治疗

温馨提示:为了方便阅读,请立刻下载本文档

中医治疗失眠,顽固性失眠中医怎样治疗提要:失眠症患病人数多,彻底治疗不容易,所以如何有效地治疗失眠仍是医学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世界性问题。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药一直是首选药,但其依赖性、副作用不免让人担心,幸好,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老中医应用太白草药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又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概述:顽固性失眠是一种很难治愈的一种病症,患者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控制的。中医治疗失眠采用疏肝解郁、养血安神等方法,中药提取物的使用历史已经悠久,作为镇静剂(养血安神)可以缓解神经紧张和失眠,有助于缓解焦虑症。洋芩甘菊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可松弛疲倦的身心,让心灵恢复平静和轻松。西医认为一些必需维生素的缺乏与焦虑有关,如钙、镁和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对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其中的维生素B1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有助于减轻焦虑;烟酸对某种脑内化学物质的合成非常重要;维生素B6可作为能量供应剂,并能起到镇静的作用,在脑内化学物质产生中起重要作用。钙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帮助缓解焦虑、紧张、神经质、肌肉僵硬和面部痉挛。镁最好与钙混合使用。锌是发挥酶活性的必需矿物质,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自由基的侵

害,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顽固失眠分类】

临床将慢性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中医治疗失眠。

1、原发性失眠:是一种无法解释的、长期或终生存在的频繁的睡眠中断、短睡伴日间疲劳、紧张、压抑和困倦。除外其他内在原因和环境干扰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失眠的家族史。病因不详但最多渐渐慢性精神心理失眠。

2、继发性失眠:由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夜尿多、心绞痛和其他的躯体疲劳和症状引起的失眠。许多新陈代谢疾病可以引起睡眠结构的改变,干扰正常的睡眠。

【慢性失眠症状】

1、入睡困难;

2、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

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

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

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

6、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

7、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

8、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

9、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而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

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以及各个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等。【顽固性失眠的中医分型与治疗】中医治疗失眠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基本为五种类型:

一、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代表方以逍遥散、龙胆泻肝汤为基础。

肝气郁结辨证施治:妇女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气血易逆乱,肝气易郁结,症见失眠多梦,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口苦纳呆,或见月经失调,脉弦细等。治宜舒肝解郁,养心宁心。代表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柴胡、当归、丹参、白芍、茯苓、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等。午后低热、心烦、舌红者加丹皮、山栀子;胁痛加郁金;月经不调加益母草。

二: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喛气、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腻,脉滑数。代表方以温胆汤为基础。

痰浊阻滞辨证施治:平素嗜酒厚味,酿成痰浊,阻滞气机。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血脂高、动脉硬化者。症见失眠多梦,头目眩晕,胸闷,痰多,舌苔腻,脉弦滑等。治宜除痰化浊。方用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丹参、夜交藤等。痰多加胆南星、贝母;头痛加白蒺藜、苍耳子。

三:阴虚火旺: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呜健忘,舌红,脉细数。代表方以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二至丸为基础。

阴虚火旺辨证施治:多见于老年阴精亏虚,或一些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兴奋型神经官能症、某些传染病恢复期等患者。症见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加减,常用药:酸枣仁、知母、茯苓、黄连、阿胶、麦冬、夜交藤、柏子仁、珍珠母、丹皮等。低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生地等;汗多加浮小麦、生牡蛎等。

四:心脾两虚: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代表方以归脾汤为基础。

心脾两虚辨证施治:常见于老年衰弱、贫血、久病恢复期。症见失眠早醒,饮食减少,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唇淡舌白,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远志、龙眼肉、茯苓、大枣、当归、柏子仁、五味子等。若胸闷、苔腻加木香;便溏加白术;心悸甚者加磁石、丹参。

五:心胆气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暏异物,或涉险临危,表现为噩梦惊扰,夜寐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方以安神定志丸为基础。

心胆气虚辨证施治:心胆不宁证与胆气虚证两证均可见情志失调、睡眠不安的症状。心胆不宁证有属实、属虚的不同:可因心气虚弱累及于胆,或由胆气虚导致心气亦虚而成心胆不宁证,症见心悸恍惚、夜不成寐;亦有痰热内阻,胆气郁而化火,扰乱心神而导致心胆不宁之实证,症见心烦口渴、时躁怒、舌尖红赤。胆气虚证乃胆气不足所形成,纯属虚证,症见胆怯心悸、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以此为辨。

治当补益心胆、宁神安魂,可用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加减。但是,在临床上常见夹有痰热之类,病机演变为胆涎沃心,治以化痰除烦。

治以清胆除烦,化痰解郁。方用温胆汤,以二陈汤化痰涎,竹茹、枳实清泄胆郁,每于方内加入夏枯草,取其与半夏相使,盖半夏得阴而生,擅于化痰;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擅于清胆。两

药合同,既能增清胆化痰之力,又可协调阴阳平衡,有一举两得之妙用。

处方:炒竹茹、陈皮各5克,法半夏、远志、枣仁、柏子仁各9克,夏枯草、夜交藤各15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中医治疗失眠进展】

要想拥有安稳的睡眠,必须内心安宁平和。多数失眠者患的是“失眠担心症”,开始时是偶然事件造成的偶然睡不着,后来则是因为担心失眠而导致失眠,越失眠就越担心,越担心就越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担心失眠者来说,只要消除了紧张担心的感觉和条件反射,内心安宁了,睡眠自然就正常了。

提高心理素质有助改善睡眠质量。患者可采用暗示、开导、释疑、感化等方法,运用情感调节、使患者心绪进入一种乐观的意境。如在临睡前采取卧位式坐位,摒弃杂念,以意念默念“松”字,去掉不良自我暗示,解除睡前焦虑,改变患者本能的个性缺陷,学会自我排解社会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患者要努力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调整生活节奏、定时而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另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很好的调节方式,对促进睡眠有不可替代作用。

此外,优化睡眠环境。良好的睡眠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卧室的温馨之感更能帮助睡眠;家庭关系的融合则

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现代中医研究取得的成果】

肝肾阴虚,脑髓空虚是失眠发生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中老年肾虚者大多脑功能下降,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减少,递质含量及递质受体数量均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增加,体内自由基的容量及过氧化物随年龄增加而积累,而抗自由基损伤的物质如SOD含量下降。这些变化说明肾虚是失眠的重要病因。

以肾虚为主要病机,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大法组方遣药,来治疗失眠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痴呆,可以说是传统共识。但不管病情如何变化,肾虚始终贯穿失眠的整个病程,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故有解决失眠之道要从健脑开始。临床只要以滋补肝肾、益精健脑、安眠补身,滋阴潜阳阴阳平衡就能取得较好疗效。

【老中医太白草药治疗顽固性失眠】

因为失眠症患病人数多,彻底治疗不容易,所以如何有效地治疗失眠仍是医学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世界性问题。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药一直是首选药,但其依赖性、副作用不免让人担心,幸好,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老中医应用太白草药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又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太白风尾七:补虚兼补阴,镇心养神益智健身,

太白手儿参:益气补精神,强心益智养肺健胃,

太白活血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毒、清心除烦。

太白合欢花:气微味微涩,稍刺舌或喉部有不适感,性味甘、平,其中含木脂体糖甙、金合欢皂甙元B,能治忧郁不舒、失眠健忘。

太白酸枣皮:太白酸枣仁果皮,甘酸性平,能滋养心脾、补益肝胆。其含多量脂肪油及蛋白质,两种植物固醇,此外还含有尚含皂甙、多种维生素等成分。根据药理研究证实,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实为治疗虚性烦扰、惊悸失眠的良药。

太白莲子:莲子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棉籽糖、磷、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养心安神、益肾健脾、涩肠等功效。莲子之心又称莲子心,其性苦寒,能清心安神。药理实验证实,莲子心所含生物碱有强心作用,同时还有降压作用,如用于失眠疗效佳。

太白绞股蓝:又名南方人参,性味寒、苦,含有与人参皂甙相似的绞股蓝皂甙,具有安神养性、延缓衰老、改善脑力活动、提高大脑机能的作用,能防治神经衰弱,治疗顽固性失眠。

太白九真藤:具有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太白血藤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病阴虚,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处方:太白活血草50克、太白风尾七20克、太白手儿参20克、太白合欢花15克、太白合欢花15克、太白酸枣皮15克、太白莲子20克、太白九真藤20克、太白血藤子10克、太白绞股蓝2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效果最佳。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介绍的太白草药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有效草药虽然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但不了解药物药理机制、治疗机理的人很少,还要慎重应用,当然,最安全的办法还是咨询老中医王圣尉后再行服用。

失眠者的福音,价值158元的健康睡眠资料免费领取

治疗失眠的中药方

治疗失眠的中药方 治疗失眠的中药方治失眠的中药方一: 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参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枣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龙骨、牡蛎各30克。心烦口苦加栀子、黄芩各8克;痰多胸闷者加陈皮、胆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黄、玄参各12克;易惊醒加琥珀粉4克冲服。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主治肝气不舒、心神失养所致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二: 生地黄12克,百合30克,枣仁20克,炙远志10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20克,龙齿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心阴亏虚、神魂失养之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三: 竹茹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黄连6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虚热内扰之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四: 当归12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之顽固性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五: 太子参10克,炙远志10克,炙黄芪20克,当归12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枣仁30克,龙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主治心脾亏损、心血失养之失眠。 治失眠的中药方六: 甘草15克,大枣8个,小麦30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桑椹20克,黑芝麻2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虚血少、神失血养之失眠。 失眠吃的食物1、蜂蜜 蜂蜜健脾养胃,同时能够帮助提高睡眠质量。建议女性朋友在热牛奶中加入适量的蜂蜜,可以一整夜让你睡得又香又沉哦。 2、热牛奶 我们常说夜晚临睡前喝一杯热的牛奶能够有助于睡眠,事实上,的确如此,牛奶中含有一些能够帮助人的神经镇静的某种氨基酸和钙质成分,能够帮助女性朋友尽快入睡。因此,临睡前来一杯热的牛奶是很有必要的。 3、黑芝麻 黑色诸肾,肾好了自然不影响休息。建议有失眠困扰的女性朋友们每天喝一杯黑芝麻糊,长期坚持不仅能够帮助保护肾脏,而且还能够睡得安稳哦! 4、香蕉 香蕉中含有可以令肌肉变得松弛的镁元素,它能够平复人的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2015-01-11 简心渡惑阅1817转17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失眠症临床上所常见,失眠重症,顽固性失眠亦不少见,中西药频投,反复不愈,颇为难疗,痛苦万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医师路志正教授被誉为杂病圣手,诊治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疗效颇佳,经验丰富,侍诊于侧,获益良,不揣愚陋,管窥如下。 1法自心出重圆机 近年来,随路师侍诊十次,诊治顽固性失眠或原有其他疾病但以失眠为主症的病人共73人次,其中男47人次,女26人次;年龄以40?60岁患者最多,为52 人次,占总数的71. 1 % ;所伴疾病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胃肠病、肝胆病、糖尿病、肿瘤、冠心病等为多见。在73人次中,路师亲拟治法30余法,处方主方 73张。所拟之治法,常用的依次为:益气养血(阴)法、疏肝和胃法、调理心脾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脾肾法、和解枢机(少阳)法、交通心肾(泻南补北)法、运(醒)脾和胃法、温胆安(育)神、和胃降浊(逆)法、清心宁神法、疏肝解郁法、益气固卫法、养血柔肝法等15法。 路老临证从脏论治,重视脾、肝两脏。从脾论治为主的处方治法有:调理心脾、调理肝脾、运(醒)脾和胃、调理脾肾(健脾益肾)、柔肝理脾等法共47次。从肝论治为主的处方治法有:疏肝和胃、调理肝脾、养血柔肝、疏肝解郁、柔肝理脾、清肝益肾等法共42次。而涉及心(神)的23次,肾20次,最少是肺1次。从腑论治、重视胃、胆两腑,涉及胃论治的有:疏肝和胃、运(醒)脾和胃、和胃降浊(逆)、温胆和胃等法共28次。涉及胆论治的有:和解枢机(少阳)、温胆安(育)神、温胆和胃等法共25次。无明确涉及大、小肠及膀胱者。 通过对治法的频次分析,总结了路老治疗失眠的点滴经验。 首先,重视五脏功能的调理。在脏腑方面,重视脏,依次是脾、肝、心、肾,最少是肺;在腑方面,主要为胃、胆,基本不涉及大、小肠及膀胱。从脏腑相连表里考虑,首重脾胃,次之是肝胆,再次之是心肾,与路老治疗疑难杂病,重视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是相一致的。 其二,重视气、阴、血精微物质的顾护,长期的失眠会耗伤气阴血,导致气阴血虚衰,气阴血虚损可致阳不入阴、阴阳失和而导致失眠或使失眠加重,所以益气养血(阴)为单次出现最多的治法。 其三,路老所列30余法,是因所治之病例,绝大多数是长期的、顽固性失眠并都伴有一或几种疾病,病情复杂,病机多出,一种治法难以控制病情,往往是两三种治法并用而取效,所以辨证论治,法自心出,圆机活法是关键。 2用药如兵贵灵活 在路老所开73张主方处方中,用中药184味,应用频次在25次以上的由多到少依次为:生牡蛎42次,薏苡仁38次(炒薏苡仁36次,生薏苡仁2次),炒苍术37次,白芍36次(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白术35次(炒白术31 次、生白术4次),生龙骨34次,半夏33次(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 次),黄连32次,茯苓32次,厚朴31次(厚朴花19次,厚朴12次),炒杏仁30 次, 枣仁28(炒枣仁27次、生枣仁1次),西洋参28次,五爪龙27次,太子参25次,

治疗顽固性失眠中医验方

治疗顽固性失眠中医验方 (1)老中医验方:涵阳入寐饮 药物:生地、夜交藤、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牡各30g,制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各15 g,黄连5g。 功效:顺时调阴阳。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 用法:水煎,于午后及睡前1小时服用,连服10天,每日1剂。每天的上午十点以前,饮用浓茶1~2杯。 按语:茶叶虽为苦寒之性,却有升阳之功,一般饮茶后精神倍增,神思清爽,则是证明。上午饮用,助阳升发,使清阳布上窍,而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卫气实四肢,则可改善怠惰嗜卧等症状,助卫出阴,减少逗留,就是保其正常入阴。方中以生地、首乌养阴血,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黄连清心养神,育肝安魂,以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牡镇潜阳气。阴血既充,阳气得涵藏之所,卫气循行复其常律,故其疗效较佳。 (2)经验方:益气养阴汤 药物:人参6g,麦冬、五味子、黄连、知母、阿胶、芍药各9g,川芎3g,鸡子黄1枚。 功效: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证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日1剂,水煎服。 按语:五脏相关,气血同源,气属阳,血属阴,阴阳互根,所以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虚证,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者阴亦不足,心藏神,心气不足,心失所养;阴虚,虚火扰动神明,均致不寐。以虚致失眠,失眠亦致虚甚,以致气血更伤,因此,顽固性不寐,益气养阴是治疗根本。 (3)经验方:活血化瘀汤 药物:生地30g,当归、枳实各12g,丹参、合欢花各15g,桃仁、红花各9g,蝉蜕6g。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属血瘀兼有痰浊者。 用法:日1剂,水煎服,6天为一疗程。

疗效:运用该方法随证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症37例,总有效率达86.5%。 (4)中西药合用的经验:半夏秫米汤 药物:半夏10~15g,秫米15~30g。 功效:调和阴阳。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 用法:上方药可随证加味,日1剂,水煎服,连服2周为一疗程。合用佳静安定0.4mg,每日夜晚睡前服1次。 疗效:运用上述方法共治顽固性失眠患者5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6.5%。 现在失眠的朋友真的挺多的,但愿所有失眠的朋友都能早日治好自己的失眠症,让自己能回到以前那种有滋有味的生活中去,让家人不用再为你操心,我把我的治疗过程与疗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药疗:安睡疗法的基础和核心是药疗,药疗的基本用药方案,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根据不同病种、病情和不同治疗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用药方案。药疗强调辩证施治,是以扶正和祛邪相结合,改善症状和消除病症相结合,改善症状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症下药为法则。具体方法以下几个方面: 滋补肝肾法: 用于肝肾阴虚、头眩、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归芍地黄之类,六味生脉汤加减,贯煎汤加减; 安神补心法: 心血不足,心悸神疲,夜难入寐,口舌生疮,大便干燥,易怒;补心丹,首乌枣仁蝉衣汤加减; 交通心肾法: 心神不定,精神恍惚,腰膝酸软,顽固性失眠,舌胎红,脉细数;龙骨牡蛎黄连阿胶鸡子汤加减; 芳香开窍法、醒脑开窍法: 胡言乱语,心神不定,七情内伤,热八行怠、湿泻蒙蔽,谵语、抽搐、昼夜不夜,狂病日久;解郁镇癫定狂汤加减;

顽固性失眠中医治疗

顽固性失眠中医治疗 一)什么是神经衰弱和失眠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过度紧张,即长期的内心冲突、持续的不良情绪因素、紧张心情、社会环境因素等,均可导致失眠症的发生。失眠是神经衰弱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神经衰弱还有其他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对全身进行检查,又无躯体疾病如肝炎等,也无脑器质性病变,出现此类症状,可能你已患上了神经衰弱。所以要治好失眠,就必须治好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繁多,但要诊断本病,应具备五个特点。 1神经衰弱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易兴奋又易疲劳。2情绪波动大,遇事容易激动,烦躁易怒,担心和紧张不安。3因情绪紧张引起紧张性头痛或肌肉疼痛。4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醒,多梦。4病程在3个月以上。5排除了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最要鉴别的疾病是忧郁症,焦虑症及早期的精神分裂症。 二)目前治疗失眠的概况

目前西医对失眠的治疗缺少有效的方法,主要是给予对症处理,安眠药,大医院的失眠专科,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不过是使用安眠更加专业,更加高级,不管如何高级,也是安眠药,很难治愈严重失眠。有的医师还会再加上一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B族维生素,疗效尚不肯定,多数西医医生喜欢用一些用安神补脑的中成药,如參芪五味子,枣仁安神口服液,有一定的作用,中医的精髓是辩证论治,中成药剂量有限,针对性少,加上大多数西医生不懂辩证,所以中成药的作用也是有限,对大多数顽固性失眠无能为力。 三)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哪些呢? 要想治疗失眠的话,首先要分析的失眠的原因,所谓治病求本,只有知道了失眠的原因就可以对因治疗,去除了病因,就有希望治愈你的失眠症。所以根据自己的失眠情况来判定自己失眠的原因,是治疗失眠的第一步。你的失眠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的缘故,那如何减压,如何使自己的精神放松,那就是治疗失眠的最基本方法。(1)精神因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学生学习紧张,各类考试给人巨大压力,股票投资暴涨暴跌,生活意外挫折(2)、心理因素:失眠与很多潜在的心理因素有关。如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引起失眠,常见心理因素包括:①害怕失眠是导致失眠最常见的因素之一。②太过于认真想睡,愈想愈睡不着。③日间不当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范围】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的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它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常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而思虑劳倦是长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4.体虚不足或因禀赋不足,心胆虚怯;或因年老体衰,阴阳亏虚。如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不

得卧》云:“年高人,阳衰不寐”。 5.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病久或因耗伤正气而致体虚不足,或因痰火内扰,致心神失舍而失眠。 二、病机 1.发病凡因外感火热之邪。或饮浓茶,或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等因素直接影响心神者,发病多较急;凡因体虚不足,或它病之后等以内伤为主者,发病一般较缓。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舍而成。但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3.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4.病势本病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其宅,其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5.病机转化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实火、虚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一、诊断依据 凡症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喘息不得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中的“不得卧”,是指烦躁不眠,辗转反侧的病证。《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等虽病不同,亦或出现失眠,但所指的“不得卧”,均是因其

中医治疗失眠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临床对不寐症的辨证宜遵循三个要点。 一是辨轻重不寐的病证轻重,与其病因、病程长短有关,要通过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辨别。轻证为少眠或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难。 二是辨虚实不寐的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证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脑海空虚所致。实证为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滞、气血阻滞所致。 三是辨受病脏腑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脑。由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时,其他脏腑如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为肝火内扰;入睡后易惊醒者,多为心胆虚怯;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 治疗三要点 一是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由于不寐主要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而不寐。因而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和胃化滞、活血通络等法,由此使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心神守舍,则不寐可愈。 二是安神定志为其基本治法不寐的病机关键在于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补脑安神等不同治法。 三是加强精神疗法情志不舒或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等精神症状是导致不寐的常见因素,因而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是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药物所难以达到的疗效。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23例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23例 作者:佘畅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关键词】顽固性失眠 顽固性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1],临床主要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也可以表现为时睡时醒,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属于现代医学神经衰弱范畴,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8~66岁;病程1~8年。患者的职业有工人、公司职员、学生、退休人员等等。全部患者均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取百会、神庭、安眠1号、安眠2号、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针剌得气,留针30 min。起针后温灸涌泉穴。然后取一侧耳穴心、脾、神门、交感、皮质下、脑点,用耳针贴压,嘱患者每日按压所贴穴位3~5次,每次按压不少于5 min。针灸1次/d,耳穴贴压3 d换1次,左右交替。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23例中,治愈8例,好转1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1.3%。 4 病案举例 周某,女,24岁,学生,2007年3月23就诊。主诉:入睡困难近1年,严重时整夜不能入睡,伴有心慌,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数。当即取百会、内关、神门、神庭、安眠1号、安眠2号、足三里针剌,留针30min,起针后温灸涌泉穴,然后选一侧耳穴心、脾、神门、皮质下、脑点用耳针贴压。操作完毕,患者自觉心情舒畅,治疗当晚睡眠有明显改善,继续治疗10次后痊愈。 5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因思虑太过,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与心肝脾肾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此以交通心肾,调理脾气,养心安神为法,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针灸作为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的优势[2]。主要选择心脾肾经经穴、经外奇穴、督脉穴治疗该病。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取之宁心安神;督脉之神庭、百会,神庭穴具有安神镇静的功效,百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宁心安神;《素问·逆调论篇》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调理脾胃之气,消胀除满。安眠1号、安眠2号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温灸涌泉交通心肾。利用耳针治疗可达到持续刺激,加强疗效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须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3]。对因情志不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作用[4],嘱其避免情绪激动,要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坚持治疗[5]。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3. [2]王锐超,刘虹.针刺治疗失眠症72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3):42. [3]沈蓉蓉.腹针结合耳针治疗失眠症32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8):37.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秘方验方2015-01-11 简心渡惑阅 1817 转 17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失眠症临床上所常见,失眠重症,顽固性失眠亦不少见,中西药频投,反复不愈,颇为难疗,痛苦万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医师路志正教授被誉为杂病圣手,诊治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疗效颇佳,经验丰富,侍诊于侧,获益良,不揣愚陋,管窥如下。 1法自心出重圆机 近年来,随路师侍诊十次,诊治顽固性失眠或原有其他疾病但以失眠为主症的病人共73人次,其中男47人次,女26人次;年龄以40~60岁患者最多,为52人次,占总数的71.1%;所伴疾病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胃肠病、肝胆病、糖尿病、肿瘤、冠心病等为多见。在 73人次中,路师亲拟治法30余法,处方主方73张。所拟之治法,常用的依次为:益气养血(阴)法、疏肝和胃法、调理心脾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脾肾法、和解枢机(少阳)法、交通心肾(泻南补北)法、运(醒)脾和胃法、温胆安(育)神、和胃降浊(逆)法、清心宁神法、疏肝解郁法、益气固卫法、养血柔肝法等15法。 路老临证从脏论治,重视脾、肝两脏。从脾论治为主的处方治法有:调理心脾、调理肝脾、运(醒)脾和胃、调理脾肾(健脾益肾)、柔肝理脾等法共47次。从肝论治为主的处方治法有:疏肝和胃、调理肝脾、养血柔肝、疏肝解郁、柔肝理脾、清肝益肾等法共42次。而涉及心(神)的23次,肾20次,最少是肺1次。从腑论治、重视胃、胆两腑,涉及胃论治的有:疏肝和胃、运(醒)脾和胃、和胃降浊(逆)、温胆和胃等法共28次。涉及胆论治的有:和解枢机(少阳)、温胆安(育)神、温胆和胃等法共25次。无明确涉及大、小肠及膀胱者。 通过对治法的频次分析,总结了路老治疗失眠的点滴经验。 首先,重视五脏功能的调理。在脏腑方面,重视脏,依次是脾、肝、心、肾,最少是肺;在腑方面,主要为胃、胆,基本不涉及大、小肠及膀胱。从脏腑相连表里考虑,首重脾胃,次之是肝胆,再次之是心肾,与路老治疗疑难杂病,重视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是相一致的。 其二,重视气、阴、血精微物质的顾护,长期的失眠会耗伤气阴血,导致气阴血虚衰,气阴血虚损可致阳不入阴、阴阳失和而导致失眠或使失眠加重,所以益气养血(阴)为单次出现最多的治法。 其三,路老所列30余法,是因所治之病例,绝大多数是长期的、顽固性失眠并都伴有一或几种疾病,病情复杂,病机多出,一种治法难以控制病情,往往是两三种治法并用而取效,所以辨证论治,法自心出,圆机活法是关键。 2用药如兵贵灵活 在路老所开73张主方处方中,用中药184味,应用频次在25次以上的由多到少依次为:生牡蛎42次,薏苡仁38次(炒薏苡仁36次,生薏苡仁2次),炒苍术37次,白芍36次(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白术35次(炒白术31次、生白术4次),生龙骨34次,半夏33次(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黄连32次,茯苓32次,厚朴31次(厚朴花19次,厚朴l2次),炒杏仁30次,枣仁28(炒枣仁27次、生枣仁1次),西洋参28次,五爪龙27次,太子参25

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CME CLINICAL PRACTICE/CME 临床实践 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李瑜(天津市南开区学府医院 300192) LI Yu 【摘要】失眠即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影响并降低其工作、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人们所承受的精神负担也日益加重,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新资料显示,全球约有10%的人受着慢性失眠的困扰。目前我国失眠的发病率也高达10%~20%[1],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失眠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证候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临床中我们发现失眠的主要病因大都是情志损伤,其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足、阴阳失交、气血凝滞导致神机逆乱。中医对失眠的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特点,无论是名方加减,或是方药自拟,或针灸治疗均有独到之处,都为中医学攻克失眠顽症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失眠;顽固性;古方;自拟方;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0)03-0091-03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程半年以上者为顽固性失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的加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与西药相比,中医药对失眠的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在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 古代名方治疗顽固性失眠 一些医家将历代一些有名的方剂用于失眠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魏相玲[3]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痊愈25例,显效17例;病程最长者6个月,病程最短者2个月。魏氏认为失眠一症病因颇多,但临床上以虚症多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而导致不寐。在治疗上,以补养心脾、化生气血为主。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徐天景[4]认为顽固性失眠主要原因为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脑,致使心脑神志不宁而不寐。徐氏应用血府逐瘀汤与归脾汤同用,协助归脾汤再生新血,荣养心神,两者配合,则神安志可定,共图安寐之功。其用归脾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57例,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73%。杜晓军[5]等认为失眠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上宜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为法。杜氏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型顽固性失眠80例,痊愈80例,显效38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3.75%。范文东[6]等遵从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56例。痊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9%。徐文姬[7]应用天王补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156例,痊愈119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15%。李巨三[8]等人应用天麻钩藤饮 91 继续医学教育 第24卷第3期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失眠,往往令人很头疼,导致人们白天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暴躁,容颜憔悴。现在给出治疗失眠的12种妙方。1、一杯酸奶,一个香蕉,每晚睡前食用。此方对半夜不能入睡的患者尤为有效,饮用后可使患者血糖升高,快速入睡。 2、啤酒半瓶,每晚睡前半小时饮,连饮数周,可着枕即睡,通宵熟睡。 3、牛奶煮蛋黄,可治“虚烦不眠”之症,效果良好。 4、小米100克,加水煮成粥,加白糖适量调服,睡前半小时进食1小碗,能使人迅速发困、安眠入睡。 5、大枣、大米两味同煮粥食用,每晚适量食用,催眠作用很好。 6、龙眼:龙眼(桂圆)是南方一种佳果。《日用本草》述其能“益智宁心”、《滇南本草》载其可“养血安神”。现代科学分析,龙眼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酒石酸等。果肉鲜吃、浸酒饮或干品煎服,能补血安神。著

名的中成药“归脾丸”专治神经衰弱失眠病,就是以龙眼肉为主药的。 7、莲子:是莲花的果实。《神农本草》载它“主补中养神”,《中药大辞典》说它“治夜寐多梦”。据分析,莲子含淀粉、柿子糖、蛋白质、钙、磷等,晚餐吃莲子粥,或睡前食碗莲子汤,能使人安然入睡。 8、百合:百合鳞茎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治夜寐不宁,可用百合一两煎水,调蜂蜜于睡前服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温肺止咳”。 9、荔枝:荔枝味甘甜微酸,性温和。《本草纲目》称它能“通神、益智”,可用来养血、生津液。荔枝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C、B、A以及柠檬酸、叶酸、苹果酸和游离氨基酸,是思虑过度、健忘失眠者不可多得的“安神益寿”果品,以鲜食为佳。 10、核桃:又名胡桃。宋代《开宝本草》说“食之令人肥健,温脾润肠,治虚寒咳嗽,腰部肿痛”。核桃营养价值很高,500克核桃仁的营养可以和2500 克鸡蛋或4500克牛奶相媲美。其中脂肪钙、磷含量在果品中均名列前茅。每晚睡前吃

六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秘方

一、xx治疗失眠症的验方 1、方名: 清热安眠汤 药物: 全当归9g,生地15g,川芎2.4g,桃仁9g,红花、黄芩、白蒺藜、蒲黄、龟板、麦冬、竹茹、龙齿、牛膝、夏枯草均为9g,柴胡、枳壳、陈胆星、甘草各3g,山栀6g,黄连0.9g,酸枣仁12g,火麻仁15g。 功效: 养血行瘀,疏肝泄热。 主治: 失眠。症见失眠通宵不能入睡,烦躁,头昏,后脑及两太阳穴疼痛,口味干苦,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苔黄厚,脉弦细。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二、xx治疗失眠症的验方 2、方名: xx汤 药物: 胡黄连、盐黄柏、旱莲草、竹叶、贝母、龙眼肉、朱茯神、石菖蒲、远志、龙齿、煅牡蛎、黄芪、当归、白芍、熟地、沙参、甘草。 功效: 益气养血,清心泻火,镇静xx。

主治: 失眠症。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三、xx教授治疗失眠的验方 3、心脾两虚: 常见于老年衰弱、贫血、久病恢复期。症见失眠早醒,饮食减少,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唇淡舌白,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 党参、远志、龙眼肉、茯苓、大枣、当归、柏子仁、五味子等。若胸闷、苔腻加木香;便溏加白术;心悸甚者加磁石、丹参。 4、浊阻滞: 平素嗜酒厚味,酿成痰浊,阻滞气机。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血脂高、动脉硬化者。症见失眠多梦,头目眩晕,胸闷,痰多,舌苔腻,脉弦滑等。治宜除痰化浊。方用温胆汤加减,常用药: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丹参、夜交藤等。痰多加胆南星、贝母;头痛加白蒺藜、苍耳子。 5、肝气郁结: 妇女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气血易逆乱,肝气易郁结,症见失眠多梦,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口苦纳呆,或见月经失调,脉弦细等。治宜舒肝解郁,养心宁心。 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 柴胡、当归、丹参、白芍、茯苓、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等。午后低热、心烦、舌红者加丹皮、山栀子;胁痛加郁金;月经不调加益母草。

中医谈失眠的原因及治疗

中医谈失眠的原因及治疗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中医思维对失眠从其发病机理、治疗原则、立法处方、历代失眠方中使用频次最高安神药物、以及临床用法等方面给予阐述。希望能缓解目前西医对于失眠病因的不明确和药物治疗易成瘾性所带给人们的不便,并希望中医生能够运用中医思维指导中医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失眠;失眠方证分析;六味地黄丸(君山富硒)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加大,慢性失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然而目前对其病因的研究尚无明确结论,治疗方面虽然失眠药物不断更新换代,增强了作用强度,但对其的依赖性也随之越来越大,并且很容易产生药物耐药性,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可幸的是中医对其发病根本原理很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给予一定的治疗大法,之后医家也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研究,至今已形成一套治疗方法。然而现代很多医生运用西医思维指导中医用药,因此会使其临床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运用自身微薄阅历对此进行纠述,运用滋养肝肾,平衡阴阳的六味地黄丸(君山富硒)来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1 机理分析 《内经》认为睡眠与觉醒活动与人体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有着直接关系。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是通过营卫之气的运行实现,并以此调节睡眠与觉醒活动。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99《灵枢·大惑论》亦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并且再次强调营卫之气按道运行是保证正常睡眠与觉醒活动的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因此,对于人体生理睡眠节律的维持,其根本是机体阴阳调和,其调节在于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那么营卫之气又是如何产生以及运行受何影响?《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明确指出谷物是营卫之气的来源,五脏六腑是其运行的基础,所以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是营卫之气按道运行的前提。否则将会导致失眠,如《灵枢·邪客》云:“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因此,对于人体失眠节律的纠正,其标是祛除实邪,补充不足。从上可以看出失眠机理的根本在于阴阳失和,营卫失行,其标在于脏腑失衡,邪气壅塞。所以要治疗失眠要使阴阳平衡,通过六味地黄丸(君山富硒)

老中医:顽固性失眠的秘传经验方

一、方名:涵阳入寐饮 药物:生地、夜交藤、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牡各30g,制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各15 g,黄连5g。 功效:顺时调阴阳。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 用法:水煎,于午后及睡前1小时服用,连服10天,每日1剂。每天的上午十点以前,饮用浓茶1~2杯。 按语:茶叶虽为苦寒之性,却有升阳之功,一般饮茶后精神倍增,神思清爽,则是证明。上午饮用,助阳升发,使清阳布上窍,而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卫气实四肢,则可改善怠惰嗜卧等症状,助卫出阴,减少逗留,就是保其正常入阴。方中以生地、首乌养阴血,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黄连清心养神,育肝安魂,以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牡镇潜阳气。阴血既充,阳气得涵藏之所,卫气循行复其常律,故其疗效较佳。 二、方名:益气养阴汤 药物:人参6g,麦冬、五味子、黄连、知母、阿胶、芍药各9g,川芎3g,鸡子黄1枚。 功效: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证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日1剂,水煎服。 按语:五脏相关,气血同源,气属阳,血属阴,阴阳互根,所以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虚证,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者阴亦不足,心藏神,心气不足,心失所养;阴虚,虚火扰动神明,均致不寐。以虚致失眠,失眠亦致虚甚,以致气血更伤,因此,顽固性不寐,益气养阴是治疗根本。 三、方名:活血化瘀汤 药物:生地30g,当归、枳实各12g,丹参、合欢花各15g,桃仁、红花各9g,蝉蜕6g。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属血瘀兼有痰浊者。 用法:日1剂,水煎服,6天为一疗程。 疗效:董月奎运用该方法随证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症37例,总有效率达86.5%。 四、方名:半夏秫米汤 药物:半夏10~15g,秫米15~30g。 功效:调和阴阳。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治疗失眠:老中医整理的12种方法!真的,太管用了 失眠,往往令人很头疼,导致人们白天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暴躁,容颜憔悴。现在给出治疗失眠的12种妙方。1、一杯酸奶,一个香蕉,每晚睡前食用。此方对半夜不能入睡的患者尤为有效,饮用后可使患者血糖升高,快速入睡。 2、啤酒半瓶,每晚睡前半小时饮,连饮数周,可着枕即睡,通宵熟睡。 3、牛奶煮蛋黄,可治“虚烦不眠”之症,效果良好。 4、小米100克,加水煮成粥,加白糖适量调服,睡前半小时进食1小碗,能使人迅速发困、安眠入睡。 5、大枣、大米两味同煮粥食用,每晚适量食用,催眠作用很好。 6、龙眼:龙眼(桂圆)是南方一种佳果。《日用本草》述其能“益智宁心”、《滇南本草》载其可“养血安神”。现代科学分析,龙眼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酒石酸等。果肉鲜吃、浸酒饮或干品煎服,能补血安神。著

名的中成药“归脾丸”专治神经衰弱失眠病,就是以龙眼肉为主药的。 7、莲子:是莲花的果实。《神农本草》载它“主补中养神”,《中药大辞典》说它“治夜寐多梦”。据分析,莲子含淀粉、柿子糖、蛋白质、钙、磷等,晚餐吃莲子粥,或睡前食碗莲子汤,能使人安然入睡。 8、百合:百合鳞茎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治夜寐不宁,可用百合一两煎水,调蜂蜜于睡前服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温肺止咳”。 9、荔枝:荔枝味甘甜微酸,性温和。《本草纲目》称它能“通神、益智”,可用来养血、生津液。荔枝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C、B、A以及柠檬酸、叶酸、苹果酸和游离氨基酸,是思虑过度、健忘失眠者不可多得的“安神益寿”果品,以鲜食为佳。 10、核桃:又名胡桃。宋代《开宝本草》说“食之令人肥健,温脾润肠,治虚寒咳嗽,腰部肿痛”。核桃营养价值很高,500克核桃仁的营养可以和2500 克鸡蛋或4500克牛奶相媲美。其中脂肪钙、磷含量在果品中均名列前茅。每晚睡前吃

健康讲座-失眠的中医治疗与预防调理

健康讲座-失眠的中医治疗予预防调理 一 中医中药治疗: 主要原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年迈、禀赋不足(阴虚) 主要病位:心,由心神失养、心神不安所致。 分型: 1心火炽盛: 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朱砂安神丸。 黄连 朱砂 生地 当归 炙甘草 2肝郁化火: 症状: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车前 黄芩 柴胡 生地 栀子 龙胆草 木通 当归 泽泻 3痰热内扰 症状: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1

方药:温胆汤。 茯苓 半夏 枳实 橘皮 竹茹 生姜 大枣 甘草 4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山药 生地 茯苓 山萸肉 丹皮 泽泻 黄连 阿胶 鸡子黄 黄芩 芍药 5心脾两虚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 黄芪 白术 人参 茯神 酸枣仁 龙眼肉 木香 当归 远志生姜 大枣 炙甘草 6心胆气虚 症状: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2

国医大师郭子光顽固性失眠症验方

国医大师郭子光顽固性失眠症验方 郭子光,1932年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公认的伤寒和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 (1)郭子光老中医验方 方名:涵阳入寐饮 药物:生地、夜交藤、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牡各30g,制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各15 g,黄连5g。 功效:顺时调阴阳。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 用法:水煎,于午后及睡前1小时服用,连服10天,每日1剂。每天的上午十点以前,饮用浓茶1~2杯。 按语:茶叶虽为苦寒之性,却有升阳之功,一般饮茶后精神倍增,神思清爽,则是证明。上午饮用,助阳升发,使清阳布上窍,而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卫气实四肢,则可改善怠惰嗜卧等症状,助卫出阴,减少逗留,就是保其正常入阴。方中以生地、首乌养阴血,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黄连清心养神,育肝安魂,以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龙牡镇潜阳气。阴血既充,阳气得涵藏之所,卫气循行复其常律,故其疗效较佳。 (2)郑新武经验方 方名:益气养阴汤 药物:人参6g,麦冬、五味子、黄连、知母、阿胶、芍药各9g,川芎3g,鸡子黄1枚。 功效: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证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日1剂,水煎服。 按语:五脏相关,气血同源,气属阳,血属阴,阴阳互根,所以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虚证,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者阴亦不足,心藏神,心气不足,心失所养;阴虚,虚火扰动神明,均致不寐。以虚致失眠,失眠亦致虚甚,以致气血更伤,因此,顽固性不寐,益气养阴是治疗根本。 (3)董月奎经验方 方名:活血化瘀汤

中医药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

中医药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 【摘要】顽固性失眠者久治不愈,严重者彻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失眠轻者困倦、乏力,重则情绪沮丧、焦虑,继而恶性循环,丧失工作、学习、生活能力,引发事故、耗损医疗资源。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原因尚无定论,所用合成药,虽催眠速度快,但毒、副作用明显,有耐药、成瘾等缺点。用中医学理论探讨顽固性失眠机理,辨证施治,常能取得确切疗效。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 睡眠是维持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人一生约30%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我国约43%的人有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者达10%~20%。[1] 中医称失眠为“少寐”、“目不瞑”等。病机初期大多虚实夹杂,到彻夜不眠时,多为气血两虚。其临床分型,大致分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痰扰、食滞内停、心胆气虚及肝郁化火证。治疗当以调整阴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 1 失眠的辨证分型 1.1 心肾不交证:心属火,肾属水,正常状态下,肾水上济心火,心火不亢;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若肾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火独亢,心神紊乱;或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火炽盛,火扰心神则神志不宁,导致失眠。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头晕、健忘、口咽干燥、甚则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1.2 心脾两虚证: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盛,则心有所主,神有所养。若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可使脾失运化;脾气虚弱,运化减退,气血化生乏源,则导致血虚,神无所主而心神不安。临床表现为睡后多梦、易醒、心悸怔忡、头晕目眩、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补养心脾,生化气血。 1.3 胆郁痰扰证:胆藏魂,胆汁源于肝之余气,胆主决断。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久化火,火灼伤津为痰,痰热内生,上扰心神,则夜寐不宁。临证表现为不寐、惊悸不宁、心烦目眩、胸闷痰多等。治以清热化痰,利胆安神。 总之,情志内伤是失眠的主要病因,还有其他多种类型,需要辨证分型。 2 治疗失眠的常用方剂 2.1 黄连阿胶汤治心肾不交之失眠。方由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组成。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重用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及肺,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清肾;芍药味苦酸,善降善收,收降浮越之阳,使之

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的中医辨证治疗

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的中医辨证治疗 *导读:老年失眠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 老年失眠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常伴有头痛、眩晕、心悸、多梦。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失眠症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来源于老干部服务中心的失眠患者,总共40例,男18例,女22 例;年龄60一86岁;病程2.3~11年。 诊断标准:(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眩晕、心悸、健忘、多梦;(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治疗方法:1.心脾两虚:20例,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苍白,神疲无力,唇甲淡白,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以四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龙眼肉各15克,黄芪、酸枣仁、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白术、当归各12克,远志、何首乌、木香各1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 2.阴虚火旺:13例,症见心烦不寐,口干少津,潮热盗

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补肾安神。以知柏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药、山茱萸、知母各12 克,茯苓、泽泻、牡丹皮、黄柏各10克,龟甲、鳖甲各30克,石菖蒲15克。 3.脾虚湿盛:7例,症见胸脘痞闷,肢体困倦,舌淡,苔白润,或苔薄白腻,脉缓。治宜健脾和胃,安神宁志。以半夏汤加减:薏苡仁、茯苓、夜交藤各15克,半夏、炒白术、陈皮、石苘蒲、益智仁、连翘各10克,甘草6克。 各种证型均每日1剂,水煎取汁 200毫升,分2次早晚服用,疗程14天。病人均未服用其他任何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和可能引起失眠的药物、保健品、饮料等。 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治疗结果:治愈12例,好转20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80.0%,无不良反应症状发生。 讨论: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最常用的药物是苯二氮卓类。此类药物可缩短入眠时间,减少觉醒的发生,增加总睡眠时间。对睡眠表浅易醒者,其优点是选择性高,安全范围大,对呼吸抑制小,大剂量不引起麻醉等。但无论剂量大小都易产生依赖性,以及嗜睡、戒断反应等。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气血失衡、神失所养等。不寐发生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脑,与肝胆、脾胃、肾有密切关系。中医辨证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