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水资源联网配置对策及应急供水方案探讨

厦门水资源联网配置对策及应急供水方案探讨

厦门水资源联网配置对策及应急供水方案探讨
厦门水资源联网配置对策及应急供水方案探讨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2015温州水资源公报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WENZHOU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5 温州市水利局 二○一六年三月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 编辑委员会、编辑组成员名单 编辑委员会 主编:项国生 副主编:薛盛况、王林素 编委:周宏德、庄千艳、陈隆吉、施士杨 程功文、田小平 编辑组 组长:庄千艳 副组长:叶坤华、贾海勇 成员:林昌宁、林湘如、王丽君、陈才明、曾广恩、王晓卯、周林真、王建忠、 黄进齐、朱丹、张榜鑫、郑力、 施伟兵、柯华丽、徐志武、李修柱、 严飞鹏、刘峰、苏骏、龚裕院、 吴玲萍、庄建平、王振铎、陈建民、 郑方舟等

目录 前言 (1) 一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述 (2) 二降水 (4) (一)降水总体情况 (4) (二)降水特点 (4) 三水资源 (7) (一)水资源总量 (7) (二)地表水资源 (7) (三)地下水资源 (7) (四)人均水资源量 (7) (五)水库蓄水量 (8) 四供水量与用水量 (10) (一)供水量 (10) (二)用水量 (10) (三)耗水量 (11) (四)退水量 (12) (五)用水指标 (13) (六)水资源利用率 (14) 五水质 (15)

(一)饮用水水源地 (15) (二)三大江水系 (16) (三)出省与独流入海河流 (16) (四)平原河网 (17) 六重要水事 (19) 名词解释 (2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既有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又有水质性缺水。如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综合治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定期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配置、管理保护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温州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已经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已覆盖到县(市、区)。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年)》在编制过程中,得到省水利厅、各县(市、区)水利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全省2004年平均降水量1374.7毫米,折合水量1702.5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9.3%,比常年偏少18.0%,属偏枯水年。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宁德市,为1532.5毫米;最小的是福州市,为1226.8毫米。与常年相比,各设区市偏少6.0~26.7%。其中龙岩市偏少最多,为26.7%。 主要江河闽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为1376.6毫米,折合水量为824.89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9.8%;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分别为1325.3毫米、1243.9毫米、1424.0毫米、1622.0毫米,分别比常年偏少21.3%、26.2%、13.8%、7.7%。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我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武夷山、戴云山、太姥山三大山脉一带为降水高值区,三大山脉之间的一些盆地及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闽北、闽南及闽东的部分山区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1600~2000毫米,全省最大点降水量为建阳坳头站2218.2毫米;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大田小湖站828.5毫米为全省最小点降水量。 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2004年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较大,除七里街为66%外,其它各站高达75%~85%。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710.99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74.1毫米,比上年少11.7%,比常年少39.7%。全省九设区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行政分区中,南平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最多,为157.16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2.10%,比常年少41.8%;厦门市最少,为10.39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46%,比常年少17.8%。注: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 全省主要江河中,闽江(福建部分)、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335.93、78.05、42.56、29.76、42.54亿立方米。其中闽江的地表水资源量最多,占全省的47.25%。5条主要江河的地表水资源量均比常年偏少20%以上。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4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234.98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2.99%。其中山丘区231.15亿立方米,平原区4.19亿立方米。行政分区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福建水资源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_蔡健民

收稿日期:2003-06-06 福建水资源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蔡健民 (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福州 350001) 1 我省水资源特点 福建依山面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水旱灾害频繁。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我省水资源表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我省水资源总量达1306亿m 3 (2000年),人均占有量3954m 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丰富。但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从时间分布看,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4月份~9月份,即梅雨季和台风季;年际变化也很大,丰枯年径流量倍比为216。从空间分布看,山区多而沿海少,闽北、闽东及闽中三个多雨区呈品字形分布;南平市水资源量达27317亿m 3,约占全省总量的21%,而沿海地区福、厦、莆、泉、漳五市水资源量合计47414亿m 3,占全省总量的36%;滨海、沿海突出部和岛屿最缺水。按照国际通用概念,厦门属/贫水区0,水资源总量1617亿m 3,占全省总量的113%,莆田、泉州属/水资源紧张区0,福州、漳州接近于/水资源紧张区0(注: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00m 3、高于1000m 3、又经常发生缺水情况的为紧张区,低于1000m 3的为贫水区)。因此,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尤为迫切需要。 (2)河流密布,多独流入海。流域面积50km 2以上的河流597条,其中5000km 2以上河流4条。划分为一级河道1条(闽江)、二级河道5条(九龙江、晋江、沙溪、建溪和富屯溪),三级河道20条(木兰溪、汀江等),其它分属四、五级河道。河流密布,发源于本省境内,且多在本省境内独流入海,流短坡陡,在各省中少有。按一般规律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管理有特殊性与困难。 (3)水旱灾害频繁,防洪减灾任务繁重。洪涝、干旱、台风、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而且常常是洪、风、潮并发或旱涝交替发生。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历时长。3月~4月是春雨季节,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5月~6月是梅雨季节,多雨时期;7月~9月是台风季节。全年一半时间处于防洪抗台风的紧张之中。二是频率高。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3年发生一次较严重干旱,登陆或影响我省的台风年均4个~5个。三是强度大,雨量多,水位高,洪水暴涨暴落,猝不及防。四是灾情严重,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总的来说,防洪抗台风任务尤其繁重,是沿海较突出的多发、高发、重灾省份。 (4)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我省水资源中蕴藏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1123万kW,折合年电量400多亿千瓦时,居华东之首、全国第12位。已开发水电650万kW ,占可开发的58%,尚有473万kW 待开发,绝大部分是中小水电。由于我省缺油少煤、能源贫乏,水电尤显宝贵。水利水电紧密结合且开发较早,在全国处先进水平,小水电更为著名。综合利用水资源,开发水电潜力较大。 (5)海岸线长,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我省海岸线长达3324km,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率居全国首位。可开发利用浅海滩涂310万亩,现已开发130万亩,是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沿海人多地少,自唐宋开始围海造地,与海堤建设、灌溉、养殖密不可分。 (6)地区差异明显,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平衡。闽西北水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闽东南沿海水资源少,人口密集,经济社会较发达,开发利用程度高,工程性、水质性缺水较严重,且日趋严重。我省河流泥沙少,水质好,污染轻。但湖库水体富营养化和部分河段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汀等地水土流失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水量、水质、水环境和水土保持实施统一管理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2 我省水利工作特色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福建兴省安民的大事。水利承担兴利除害与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优化配置、保护节约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利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带领全省人民治水办电,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围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同时,大办水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能源。九十年代进入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后,通过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显著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全省基本形成蓄引提并举、大中小并重,防洪挡潮、灌排供水、发输配电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率先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水利逐 1 水利科技 2003年第3期

(苦心编辑整理)十堰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十堰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全市国土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其中,86.7%的国土面积在丹江口水库以上,13.3%的国土面积在丹江口水库以下),辖五县一市四区。 《2012年十堰市水资源公报》是在广泛调查收集水文资料、水质资料、大中型水库蓄水资料、水利工程供水资料、行业用水资料以及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23598-2009),经过科学计算、汇总审查、客观评价后编篡完成的。2012年十堰市水资源公报主要结论如下: 降水: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73.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82.8251亿立方米,比上年降水量减少17.2%,较常年减少13.0%,属于偏枯年份。 水资源: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66.11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7.214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7.214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6.1114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2.2%。 2012年全市入境水量263.121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6.4%,比常年减少11.5%;全市出境水量367.6361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6.2 %,比常年偏少3.1%。 蓄水动态:2012年全市7座大型水库和20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47.9114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43.8062亿立方米。 供水量:2012年全市总供水量10.861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745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1154亿立方米。 用水量:2012年全市总用水量10.86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714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5070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1.4090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0.1849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量0.0463亿立方米。总用水消耗量为4.8913亿立方米,耗水率45.0%。全市人均用水量324立方米,亩均用水量563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11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10立方米。 废污水排放量:2012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278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32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6386万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123万吨。全市废污水入河量19482万吨。 地表水水质:2012年全市境内绝大多数河流、水库水体质量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类以上标准,有少部分邻近城市的水域污染较严重。2012年度全市共监测21个水功能区,达标水功能区18个,达标率为85.7%;监测12个饮用水水源地,合格水源地12个,合格率为100%。

2015年宝鸡市水资源公报

二0一五年 宝鸡市水资源公报二0一五年宝鸡市水资源公报

(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输沙量、河流水质部分) 第一章地表水 一、降水量 2015年宝鸡市平均降水量为631.4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4.7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偏枯11.1%,属偏枯年份。其中秦岭以北渭河流域降水量为624.35毫米,较多年平均偏枯 8.4%。秦岭以南嘉陵江流域降水量563.09毫米,较多年平均偏枯 19.6% 。汉江流域降水量799.40毫米,较多年平均偏丰8%。 2015年各县区降水量陇县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丰3.3%,麟游较多年平均偏枯 1.1%,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属正常年份;其余各县区均不同程度偏枯,其中凤翔、太白、眉县、陈仓区、渭滨区、金台区偏枯9.9%—15.6%,岐山、凤县2县偏枯较大,其中凤县最大偏枯为19.7%。(详见附表一、附图一)。 从流域分区看,除汉江偏丰8%,千河、金陵河、泾河、漆水河、汤峪河流域接近正常年份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偏枯,韦水、晁峪河、小水河、伐鱼河、清姜河、嘉陵江流域偏枯10.2%-19.6%,其余各流域均偏枯20.5%-24.5%。(详见附表二、附图二)。 降水年内分布不均,特点是1-4、10-12七个月降水仅占全年的36.4%,5-9五个月占全年的63.6%。其中7-9三个月占全年的35.3%。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平衡,高值区仍在渭滨区清姜河、陈仓区潘溪河、眉县汤峪河及陇县石灌沟一带,低值区在陈仓区、千阳、岐山及凤县嘉陵江一带。实测最大年降

水量出现在眉县长柳坪雨量站,年降水量1032.9毫米。实测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陇县新集川雨量站(6月份)降水量255.6毫米,实测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陇县固关雨量站,6月22日降水量达90.8毫米,占该站全年降水量的 12.2%(详见降雨量等值线图)。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15年属枯水年,宝鸡市自产天然径流量为26.422亿立方米,相应径流深为 145.7毫米,比上年偏丰1.5%,比多年平均偏枯21.4%。其中长江流域8.39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1.8%。比上年偏丰12.7%,比多年平均偏枯30.4%。黄河流域18.02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8.2%。比上年偏枯2.0%,比多年平均偏枯16.4%。 除伐鱼河、汤峪河流域分别较多年偏丰18.2%和11.9%,石头河流域接近正常年份外,其余河流均不同程度偏枯,其中韦水、清姜河、汉江流域较多年偏枯17.5%-26.9%,漆水河、泾河、千河、嘉陵江、通关河、晁峪河域较多年偏枯30.0%-37.6%,小水河、金陵河流域较多年偏枯最大,分别为55.8%和55.1%(资料情况详见附表三、附图三)。 2015年宝鸡市各流域入境水量10.02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4.812亿立方米。渭河流域出境水量16.415亿立方米(未包括宝鸡峡林家村渠道引水),其中漆水河流域出境水量0.385亿立方米,韦水河流域出境水量为0.259亿立方米,泾河流域出境水量为0.354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出境水量3.254亿立方米;汉江流域出境水量5.143亿立方米。 第二章输沙量 2015年属偏枯水年,全市年内输沙量为55.133 万吨,较多年平均减少

厦门饮用水环境安全评价

厦门水资源安全评价 俞柏忠杨喜爱黄歆宇袁立忠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一个地区水资源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社会稳定和人们身体健康。保障区域水资源和饮用水安全,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是人们了解本区域水资源状况,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来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水资源安全可以从水资源数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通过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然后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重复计算量而得;水资源质量评价主要针对水资源污染状况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内容则包括供水基础设施现状、供水现状、供用水效率和水资源综合评价等内容。 厦门河流水系及水库概况 厦门市水系均属山区短小河流,发源于本区域境内,流域面积小,流程短,坡度大,水量随季节变化大。本岛地表水系不发育,多为短小溪流,呈放射状独流出海,岛外部分水系发育较为完善,主要河流有东西溪、九溪、官浔溪和后溪等,流域总面积939.25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9%。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只有同安西溪和集美后溪两条,50~100 km2的河流有九溪、官浔溪。 全市现在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03座,2004年总库容24301万m3。中型水库有:石兜水库、汀溪水库、溪东水库、竹坝水库、杏林湾水库;主要小(Ⅰ)型水库有:溪头水库、坑内水库、坂头水库、曾溪水库、湖边水库、小坪水库、河溪水库和石宅水库。 对厦门市供水具有特殊意义的河流还包括九龙江。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其干流由北溪、西溪和南溪组成。厦门引水的北溪是九龙江的主干流,发源于龙岩市梅花山,经由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流入漳州市华安县、长泰县、纳下浙溪、龙津溪后注入漳州平原,在龙海市福河与西溪相汇。 厦门水资源数量评价 1、厦门水资源数量 厦门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33.3 mm,折合年降水总量24.06亿m3。降水及径流时空变异较大,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汛期(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径流占85%以上,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3.2倍。降水量分布由西北往东南逐渐减少,西北山区2000 mm以上,沿海及厦门岛年降水量为1100 mm左右。 厦门市当地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8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6亿m3,重复计算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2012年朝阳市水资源公报

二○一二年朝阳市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35.9mm,折合水量125.6亿m3,比多年均值多31.7%,与上年相比多46.0%。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水主要分布在6~8月。 流域分布:大凌河流域降水量为648.1mm,与上年相比多46.1%,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4.1%;小凌河流域降水量为751.0mm,与上年相比多51.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4.0%;老哈河流域降水量为477.6mm,与上年相比多35.6%,与多年均值相比多11.3%;青龙河流域降水量为752.6mm,与上年相比多56.4%,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0%。 行政区分布:双塔区年降水量为655.3mm,与上年相比多35.9%,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6%;龙城区年降水量为653.6mm,与上年相比多41.4%,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7.5%;朝阳县年降水量为718.8mm,与上年相比多44.9%,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3.7%;北票市年降水量为608.6mm,与上年相比多62.8%,与多年均值相比多27.9%;建平县年降水量为508.8mm,与上年相比多33.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16.1%;凌源市年降水量为718.1mm,与上年相比多53.7%,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8%;喀左县年降水量为699.7mm,与上年相比多37.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0.1%。 (二)地表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量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54089.9万m3,折合径流深78.0mm,比上年多63.0%,比多年均值多5.1%。流域分布大凌河为91404.8万m3,比上年多51.6%,比多年均值少6.2%;小凌河为32639.8万m3,比上年多65.3%,比多年均值多42.0%;老哈河为9573.6万m3,比上年多36.3%,比多年均值多0.5%;青龙河为20471.7万m3,比上年多172.4%,比多年均值多23.2%。 2、水库蓄水量2012年末全市大、中、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为47749.9万m3,比年初蓄水量56356.5万m3减少8606.6万m3。其中白石水库年末蓄水量36713万m3,比年初减少9387万m3;阎王鼻子水库年末蓄水量5016万m3,比年初减少234.0万m3。菩萨庙水库年末蓄水量794.0万m3,比年初增加294.0万m3;元宝山水库年末蓄水量1105.0万m3,比年初增加339.8万m3;龙潭水库年末蓄水量1030.0万m3,比年初增加410.0万m3;白山水库没有蓄水;瓦房店水库年末蓄水量760.0万m3,比年初减少130.0万m3。32座小(一)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2257.3万m3,比年初增加91.0万m3;45座小(二)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74.6万m3,比年初增加9.6万m3。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2012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88576.6万m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6162.9万m3,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9536.9万m3,山丘区和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7123.2m3。流域分布:大凌河流域为61661.1万m3,小凌河流域为10087.4万m3,老哈河流域为6730.6万m3,青龙河流域为10097.5万m3。 2、地下水动态2012年由于降水量较大,境内绝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与上年相比呈上升状态,个别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下降状态。据观测站点统计:大凌河流域(40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1m,最大点为建平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2号观测井上升2.30m;老哈河流域(5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05m,最大点为建平县太平庄乡太平庄村观测井上升0.40m;青龙河流域(5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63m,最大点为凌源市刀尔登镇三官庙村观测井上升1.12m;小凌河流域(3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29m,最大点为单家店乡梁家店站观测井上升0.78m。 据城市水源地监测井观测资料统计:建平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A002号监测井上升2.30m,凌源市钢铁厂莫湖店水源地A007号监测井上升1.70m,凌源市钢铁厂喇嘛台水源地A010号监测井上升0.70m,

河北省水资源公报.doc

2006年河北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降水2006年全省平均降水量425.9毫米,比上年少 46.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 105.8毫米,属偏枯年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太行山迎风区南部、运东平原、北四河平原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多,西北部地区和太行山前平原区降水量较少。 水资源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2.1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4.25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全省水资源总量107.3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7.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56立方米。 供水量全省供水量204.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38.69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164.69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 0.66亿立方米。 用水量全省用水量20 4.04亿立方米,其中农林牧渔畜业用水量156.9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26.2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9.72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 1.17亿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76.9%、12.9%、9.6%、0.6%。总用水量的耗水量150.25亿立方米,耗水率73.6%。全省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用水量176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96立方米。 地下水动态与年初相比,2006年末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 0.48米。衡水、沧州、邢台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位分别平均下降0.76米、 0.57 米、 1.17米。 废污水排放量全省废污水总排放量19.9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56.7%,生活污水占43.3%。

地表水水质全省地表水水质监测河流(总长8874.4公里)中,有水的河段长6901.9 公里。其中Ⅰ-Ⅲ类水质河长2678.5公里,Ⅳ-Ⅴ类水质河长1112.7公里,劣Ⅴ类水水质河长3110.7公里。全省河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2012)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刘斌 审核:戴育华 审查:杨忠山 技术负责:黄振芳赵学丽窦艳兵周东公报编制:范庆莲 参加人员:戴岚刘文光焦忠志孙峰白国营 1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前言 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市水资源状况,现发布2012年度《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是向社会发布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概述、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供用水量、水质评价。 3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亿m,按照年末常住人口2069万人计

3算,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1m,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为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量水发展,继续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目录 一、概述二、水资源三、水资源利用四、水质 3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一、概述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08mm,比2011年降水量552mm多28%,比多年平均值585mm多21%,相当于频率为20%的丰水年。 33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7.95亿m,地下水资源量为21.55亿m,水资源总量33为39.50亿m,比多年平均37.39亿m多6%。 33全市入境水量为5.82亿m(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比 333多年平均21.08亿m,比多年平均19.54亿m少72%;出境水量为18.50亿m 少5%。 3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5.06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6.39 3亿m。 33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23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3.26亿m 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遥桥峪水库补水0.63亿m)。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27m,地下水位比2011年末回升

2013水资源公报 (1)

表1 市(直管县)2013年大中型灌区及小型样点灌区灌溉用水量调查表 序号灌区名称所在行政 区名称 所属水资 源二级区 名称 灌区 类型 设计 灌溉面积 (万亩) 有效 灌溉面积 (万亩) 实际 灌溉面积 (万亩) 水源取水量(万m3) 灌溉毛用水 量(万m3) 亩均灌溉 毛用水量 (m3/亩) 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 宋岗电灌淅川县香花渠灌21.41 13 13 3380 3380 3380 260 注1.大中型灌区指设计灌溉面积在1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样点灌区指2013年度各市(直管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的小型样点灌区; 2.所在行政区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省辖市/省直管县时,应分别填写所在省辖市/省直管县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3.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水资源二级区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水资源二级区时,应分别填写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4.灌区类型按“渠灌”、“井灌”、“井渠结合”填写; 5.设计灌溉面积填写灌区上级主管部门最新批准的规划设计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填写在现有水源、工程等条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面积,包括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非耕地上的林地、园地、牧草地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填写2013年实际灌溉到的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应按一亩统计,不应按灌溉亩次统计; 6.水源取水量按灌区所有取水口取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用于农业灌溉水量分别填写。地表水包括从河流、湖泊、水库、塘坝等地表水体取用的水量,地下水指直接取自地下含水层用于灌溉的水量,其他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用于灌溉的水量。 7.灌溉毛用水量填写水源取水量中用于灌区耕地和非耕地灌溉的水量,包括渠系输水损失。 8. (3)≤(2),(7)=(4)+(5)+(6),(8)=(7),(9)=(8)/(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