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西藏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ef7527598.html,/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

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

一、嘉绒藏寨民居

丹巴县的嘉绒藏寨民居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尤其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几十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以及银白色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画。藏寨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特别是当麦子成熟时,那金蓼色的田野、翡翠般的绿草树木相嵌合,加上那密林深

处的藏寨民居,真是美不可言喻。

嘉绒藏寨在《后汉书》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众依山居址,累石为室”。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的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丰富,有着

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房屋建筑(亦称碉楼式寨房),为石木结构,系以家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五层的。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也有的设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台。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圆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二楼客厅内有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的三脚锅庄,其中一只脚的脊背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多数藏家在客厅地板上铺有藏式藏毯,让人感觉到华丽温馨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观适用、宗教崇拜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居所特

色。

锅庄室具有多种功能—厨房和饭厅、冬季烤火取暖、举办家庭歌舞(锅庄)活动。

藏房宗教色彩十分浓厚。首先,整个民居的外形犹如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着颂经。在外部色调上,由于嘉绒藏族对白色的崇拜,房体的外墙以白色为主调,每年在过藏历年前均用白灰粉刷,此外还配以棕红色、黑色及黄色条纹,以示天、地、日、月和星辰。外墙绘上具有宗教意义的图案,多为象征吉祥的动物图案。楼顶的角楼四周均有白色小塔尖,并插有嘛呢旗;大门前插有经幡,上面印有佛主教言和鸟兽图案,经幡时时随风摆动,意为家人

默默诵经祝福,祈求吉祥如意、福运升腾。

二、传统歌舞、戏剧与体育丹巴嘉绒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十分丰富,其中以丹巴锅庄、弓剑舞最具民族特色。锅庄锅庄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歌舞的一大种类。丹巴锅庄由藏族舞蹈历久演变而成,据县志记载,锅庄形成于隋唐时期,有“夷谷每逢喜庆,辄跳歌庄……等记述,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节庆日、儿女婚嫁、修房造屋、庙会、郊游、丰收之后及一切聚会集会的场所都可以跳锅庄,现在为欢迎四方宾客、尊贵领导也常以锅庄的形式来表达欢迎和尊敬之意。丹巴锅庄因地域不同和语言上的差别,主要分革什扎、巴底、二十四村及小金(区)等四大流派,但其基本风格是一致的,主要有纳顶的兔子锅庄和孔雀锅庄、三岔沟的豹子锅庄和打靶锅庄、巴底的鹿子锅庄等。其称谓也有所差别,中路、梭坡、纳顶称为“卓”,巴底称为“达尔嘎”,而革什扎一带则称为“恩鞠”。锅庄对参加人数无限制,可多可少,凡愿意参加者都可以加入其中并会受到欢迎。丹巴锅庄在重要场合表演非常讲究礼仪和装束,男性要求戴狐皮大帽,穿金色、藏青色、绎红色氇尼藏装,并配有精细藏乡装饰,踏着藏靴,斜背嘎乌,腰悬银质佩饰,夏天可穿白色氆氇藏装;女性按老、中、青年分别着装,依锅庄进展分别换上春、夏、秋、冬各色服饰,以展示其敬重与富有。女性一般头顶绣花方帕,身着油绿、紫绎、赭红、翠蓝、藏青等色的水獭皮镶边的中长外套,下着百褶五色裙,脚踏藏靴,胸垂银白嘎乌,挂着银质饰品(银链、银铃铛)和一串串红珊瑚,头饰碧玉发箍、蓝宝石、黄宝石等;年轻姑娘则以华丽为饰,显得活泼而艳丽。锅庄有较严格的程式,首先由老年领舞、献酒和哈达。锅庄舞开始后,由男队领头,中、老年女队随后,青年女子最后。男队领舞者必须是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长辈,整个舞蹈过程中以他为指挥。锅庄组织者排在第二位,主要是领唱。男女两队围绕中心反复旋转,呈现多种队形,其中以嘉旋图(八卦旋图)队形最具特色,造形十分优美。丹巴锅庄在文雅、沉稳、浑厚的歌声中翩翩起舞,舞步豪迈、粗放。随着舞蹈的进行,节奏逐渐加快,由肃穆庄重变得热情奔放,高昂而粗犷。长袖翻飞,男子舞姿雄浑洒脱,女子舞姿舒美,歌者、舞者达到较完美的和谐和统一。丹巴锅庄内容丰富多彩,“所歌者约数十百种”,可以分为歌颂大自然,歌颂日月星辰、高山大川、田园森林,歌颂生产劳动、丰收果实、男女欢爱、忠贞爱情、祈福祝愿,歌颂理想,追求美好生活以及颂宗教神佛、英雄豪杰、达官显贵等(重在宣传宗教、论理道德、具有扬善弃恶之意义)。另外也有的是讥笑讽刺懒汉、蠢才和不符合生活准则之人和事。丹巴锅庄形式自由,布局严谨,动作幅度大,节奏稳慎,舞步刚健豪放,舒缓自如,旋律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变化时敏捷

轻松,先轻歌漫舞,继而豪放激烈,步入高潮,显得跌宕起伏,辗转反侧,变化多姿。这充分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奔放有礼、落落大方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也表现出嘉绒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嘉绒藏戏:丹巴县的藏戏是以嘉绒藏族方言演出的藏族戏剧,因此称为嘉绒藏戏。嘉绒藏戏已经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表演按照时序分为开场戏、正戏和尾戏,开场戏题材多以缅怀先祖英雄豪杰、赞美家乡锦绣河山为主,正戏内容多是歌颂英雄降伏妖魔、正义战胜邪恶以及取材与佛经故事的劝人行善积德,也可取材于当地的生产与生活习俗。尾戏一般以祝愿天下太平、人畜兴旺、万事如意为题材。嘉绒藏戏的表演类似旦、净、丑角色特点,以习惯人物身份扮演角色,多为男扮女妆。其舞形与舞步主要取材于当地民间的各种舞蹈和宗教神舞,步伐有缓、欢、平步之分;表演技巧有“九持”、“六功”、“七情六欲”等。藏戏的演出不仅有普通群众,还有僧艺人员参加。戏中既有以逼真面具扮饰的雄狮、猛虎、野牛等神秘丑角表演,也有精彩的武打动作。戏中唱腔根据当地山歌、民谣、曲艺和宗教颂经等编篡而成,板式多为散板;伴奏乐器由藏族民间打击乐、吹管乐和铉索乐组织,并且柔和了蒙古族的长号以及汉族的“三七当”等。弓箭舞:县嘉绒藏族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舞蹈。跳弓箭舞时,一般都由村寨里精选出的年龄由16至25岁的13名男子组成,配上1名击鼓者和2名吹大号者。跳舞者身穿甲、头戴盔、背负盾,右手持箭、左手拿弓、腰跨宝刀,一副古代士兵的装束。他们在一名身材魁梧的领舞者致开场白后,便随着领舞者踢踏跳跃,弯腰旋转,舞姿矫健有力。每跳一曲后,领舞者就高歌介绍嘉绒藏区的服饰等。弓剑舞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表现古代嘉绒藏族人民征战场面的,有表现和平友谊的,还有表现古代军士们训练情景的,古朴的弓剑舞表现了嘉绒藏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维护统一的美好的心愿,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和羊鞭甩石活动赛马:藏语“达久”,一般在节庆、婚礼、建房、庙会期间举行,是丹巴地区十分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目前聂呷乡每年农历5月十三日都要在跑马坪举行赛马会,其规模盛大,热闹非凡。赛马分为三种方式,一是跑马拾物,二是马上骑术,

三是速度比赛,都很精彩有趣。摔跤:藏语“加哲”,主要流行于巴底乡,男女均可参加。摔跤的技巧主要有跌、扑、贯、摔。羊鞭甩石:即用羊鞭裹石,在高速旋转中将石头远抛,以距离远者胜。

三、民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是整个藏族服饰中颇具代表性的,服饰多是用氆氇、呢子、毛料等上品料制作,上衣外套分大领和小领,也有长装和短装。外套的衣领、袖口等处镶有水獭皮、豹皮。领口、袖口均用金丝缎镶边。着装一般分为盛装和便装,用于不同的季节的场合。盛装女性头戴“巴惹”(即头帕)、四周绣有彩色丝边图案。姑娘的头帕均有花绣,边角垂吊有花穗、梳发辫,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上身穿长套装,外着肩披,腰着百褶裙,穿靴子。发辫上穿戴银饰中嵌有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箍。项链多为珠宝和“嘎乌”,佩戴银质珠宝镶嵌的耳垂和戒指,手镯多为象牙圈和银镯。腰两侧悬吊银垂铃,行走时有一片银铃声,清脆悦耳。男人头戴金毡帽、狐皮帽或博士帽,外着长套装(褚巴),顶挂珊瑚珠串,束腰带,佩腰刀,胸挂“嘎乌”,手戴戒指、手镯、脚穿藏靴,显得华贵、富有和庄重。便

装便装与前述比较,头上和手上几乎不变,只是身着长袖衬衫。姑娘一般为粉红色,妇女一般为白色。腰着围腰即方裙,分前围和后围。中年以下女性的围腰均有花绣,后围下摆边角还有丝穗,系花腰带,脚穿皮鞋,看上去显得轻盈、苗条。男人上身内着衬衫,外套布料褚巴(一般绾于腰间),足上可以是皮鞋,也可以是靴子,因地而异,男便装显得英俊、潇洒。另外,女性服饰还有四季和年龄之分。在春季服饰鲜亮,以桃花为形;夏季着单色彩衣,以杜鹃花为形;秋季着蓝色衬衫,以百合为形;冬季着皮裘缎衣,以梅花为形。老人服饰贵重而色彩单调,青年人服装鲜艳,中年人的服装则庄重而让人别具风度。嘉绒服饰也同样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丹巴县太平桥乡,目前还保存有大量清朝时期的服装及配饰,明显具有宫廷服装的特点。

旅游:https://www.doczj.com/doc/ef7527598.html,/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在美丽的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丰沛的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沿河地带,梯田层层,村寨密布,而在牧草丰美的山岗上,蓝天白云下是成群的牛羊,牧歌悠远而嘹亮――就是这片中国西部典型的半农半牧的富饶之地,是嘉绒藏族世居的家园。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生活的产物。 嘉绒藏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戏剧传统,回溯其戏剧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 年之久。 1200年来,嘉绒藏戏在娱乐一方百姓的同时,依然鲜活地保持着其最初原始戏剧的傩戏特征,为此而被戏剧专家评价为探源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我们一直都对它鲜有所闻,虽然,它也曾一度为清朝皇帝所垂青。 由是不无猜想:是山高谷深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方言限制,让它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独自芬芳?还是因为一个民族于世代传承的地方精神中,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精神领地的永世图腾?

《郭东特青》戴盔甲的武士戏 挥刀而舞, 表现了嘉绒藏族的尚武习俗。 夏日的梭磨河谷,草木葱郁,百花竞放。河谷地带和半山坡地上随风摇曳的成片小麦、青稞和玉米林,在高原热烈的阳光照耀下,正一天天的展示出成熟的色彩。而就在此庄稼播种之后至收割前的五月至七月间,正是嘉绒藏区比之藏历年还要热闹的“看花节”。嘉绒语称“看花节”为“若木尼”,意为“野外去聚会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所以,看花节基本上是个寻求快乐的节日,除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喝酒、唱歌、跳锅庄舞外,还能观看到他们一年来盼望已久的藏戏演出。 我是寻着一阵鼓钹之声,来到著名的卓克基官寨背后一块搭满帐篷的草地上的,那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藏戏正在观众的喝彩声中热烈排演。只见一群戴盔穿甲的演员们正在“基、尼、颂”的粗犷吼叫声中,或舞剑挥弓,或奔走跳跃。他们头盔上插着的长长野鸡翎和下穿的百褶裙,更是随舞飘扬,好不威风。这正是嘉绒藏戏《郭东特青》的一个战争戏片段。这个片段,当地人又称为《武士舞》。 而嘉绒藏戏和西藏藏戏一样,为吸引观众,在一出戏剧的演出过程中,往往穿插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杂耍”。所以,在演出现场,我也不时看到演员们进行一些诸如摔跤、骑道具毛驴的搞笑表演。于是,剧情精彩处,大家屏气凝神,而

藏族风俗禁忌

1、当好客的藏族人把青稞酒端到你面前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 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2、在喝酒时,藏族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 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3、饮茶时,您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 为失礼,离开时在碗里不能有剩茶,否则视为失礼。 4、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 痰。 5、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 望。 6、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 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7、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之 规矩。 8、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 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 9、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 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10、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

11、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 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 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13、要尊重佛教寺庙及僧人;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 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绕行;经筒、经轮也必须顺时旋转. 14、严禁跨越法器。 15、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1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7、一个陌生人走在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时,不能大声 喧哗。 18、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9、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 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 20、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21﹑藏族人认为,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天神的住所,所以忌用手指数星星,据说我们数星星,星星也会反过来数我们,一具死尸,两具死尸……但是如果人们伸开手掌数,同时说:一位神两位神……星星也会反过来数一个人两个人……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 1、历史背景 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 3、地质条件 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丹巴地区独有的地质奇观,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所瞩目。 丹巴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白支母矿基地,川西重要的贵金属矿——铂镍就产在丹巴。此外,金、银、铜、铅、锌及建筑饰材“中国白”汉白玉石等较为丰富。 4、气候条件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小学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作文一:藏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 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 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 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 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 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 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 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一种礼仪, 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 约20厘米。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隆重 的仪式如佛事等。 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

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 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很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 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 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 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 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 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仅仅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风俗习惯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着藏族人民,他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农业。 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 的关系。天祝草原四周为白茫茫的雪山环绕,看上去一片银白;地上 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一张白毛毯;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Yongdrol K. Tsongkha (宗喀. ·漾正冈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一)亚洲的水塔 为世界屋脊的吐蕃(青康藏地区)高原,她在地理和文化上包括了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不丹、锡金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 吐蕃高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大江河如黄河(藏语称rMa Chu,即玛曲)、长江(藏语称vBri Chu,即支曲)、澜沧江(藏语称rDza Chu ,即杂曲;入东南亚称Mekong,即湄公河)、怒江(藏语称rGya Mo rNgul Chu,j即嘉姆恩曲;下游称Salween,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Yor klungs gTsang Po,入南亚称Brahmaputra)、印度河(藏语称Seng Ge gTsang Po,即辛格藏布,意译狮子河)等的发源地,也是上述河流的一些重要支流,还有恒河等的主要支流的源头地。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的水塔。 显然,如果吐蕃高原的生态与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河流被污染,也将直接殃及上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上述江河流域生活着亚洲的约80%近20亿的人口。强调维护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上述各大江河流域、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 吐蕃高原在藏文中有个通用而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称,叫“喀瓦坚”(KhaBaCan)、“岗坚”Gangs Can)或“岗迥”(GangJong),意译“雪域”、“雪乡”或“雪国”。高峻的雪山,壮丽的冰川,碧绿的湖泊,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点缀山麓河谷间的农田,清澈纯净的河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智慧、淳朴善良,以慈悲为怀。 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编号P.T1286)"赞普世系谱"中称颂吐蕃高原曰: 在天之中央 在地之中心 世界之心脏 雪山围绕

浅析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与技法

浅析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与技法 嘉绒藏族作为一个主要与汉族、羌族毗邻、文化艺术联结非常紧密的民族,在其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相互交流渗透,并深受蜀绣、绣的影响,它们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但又独具特色,本文着重对嘉绒藏族刺绣的种类和技法进行介绍,以便为喜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一种借鉴。 标签:嘉绒藏族刺绣分类技法 顾名思义,刺绣就是以针引线而绣制的过程,我国的传统刺绣常以绣针引五彩丝线,以合符地域环境、民族审美和生产生活需要为绣制法则,在各种绣面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在我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内涵独特的刺绣品种,且技法丰富,形式多样。 羌族刺绣伴随着汶川“5.12”特大地震而蜚声海内外,嘉绒藏族作为一个与羌族毗邻、文化艺术联结非常紧密的民族,其刺绣艺术毫不逊色于羌族刺绣。本文着重对嘉绒藏族刺绣的种类和技法进行介绍,以便为喜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一种借鉴。 一、关于嘉绒藏族 “嘉绒”在藏语里面有农耕之意,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以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藏族,以区别与以牧业为主的藏族。现在,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族群概念。 从地域角度上讲,嘉绒藏区主要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成都平原结合地带以及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地区和成都市的都江堰、邛崃、宝兴、天全、石棉、汉源、泸定、康定、雅江、道孚、炉霍、丹巴、金川、小金、壤塘、马尔康、红原、理县、汶川、黑水等二十个县市的全部、大部和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族历史悠久,在《史记》《后汉书·冉耽夷传》《隋书·附国传》等历史文献中均记载有嘉绒藏族的社会经济状况。马长寿先生在1944年的《嘉戎民族社会史》中明确提出了今天我们常用的“嘉绒”一词及其族别文化、语言和民俗等辨别标准。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独具特色的分支,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艺术、婚姻习俗诸方面独居特色。 二、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 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与汶川、理县、茂县的族毗邻,与成都平原的汉族交往也非常密切,在其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相互交流渗透。因此,嘉绒藏族刺绣深受蜀绣、绣的影响,它们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85期)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王奎正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场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利环境保护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普及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王奎正,男,回族,1965年生,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讲师,邮编430074。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区和四川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这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系统。藏、门巴、珞巴、土、撒拉、羌等民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系统之中。青、藏两省区共有人口6652981人(1990年)。其中藏族3008878人,约占45%;其他少数民族984354人,约占15%。①可见,藏族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这个独特的环境系统中,藏族文化最负盛名,人称“雪域文化”。因此,本文着重结合藏族传统文化来谈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产生了“意识”。人类自我意识一旦产生,首先感知的便是人类所处的环境。“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② 那么,藏族传统文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呢? 1.世界(客观环境)的起源。不同地区的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就有不同的认识。《始祖神话》认为,世界是由混沌演变而来。混沌变蛋,蛋壳演化成山,蛋白演变成海,蛋黄变化成人和动物③。《世界形成歌》唱道:最初天地本结合,是大鹏鸟把天地分开的。这与汉族的天地混沌说十分相似。《斯巴宰牛歌》中则唱道:斯巴老人宰了牛,把牛皮铺开成了平坦的大地,牛头成了隆起的高山,牛尾变成葱茏的森林等。这和汉族及西南某些民族的神话也有共同之处。此外,还有大海变陆地的神话等④。 这些神话中均包含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1)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山、海、人、动物、大鹏鸟、牛皮、牛头和牛尾等均为具体的物质。(2)古代藏人眼中的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3)环境系统(世界)是由一个整体如牛、蛋演变而来,许多环境要素如山、海、人、动物或牛皮、牛头、牛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各环境要素均不能脱离环境系统整体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docx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探讨 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海螺就作为一种装饰物存在于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XXX民族舞蹈、女性服装、婚俗仪礼等都有海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海螺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文化内涵,与藏族民俗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是学习、了解与传承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功能 (一)礼仪俗制海螺是藏族民俗文化中传统礼仪俗制的一种形式化标签,在藏族人民中世代传承,帮助藏族人民走过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和丧葬仪礼这些重大的人生阶段。如XXX藏族、木里藏族家庭诞下新生儿后,就会吹起海螺,标志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成年仪礼和婚姻仪礼是人生两个重要的阶段,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地方,海螺饰物以规范功能的形式出现在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婚礼的礼服上,出现在姑娘的发髻上,出现在婚礼的乐曲演奏中,标志着一个姑娘的人生开始进入转折时期。丧葬仪礼是人生的终点,在多麦藏区某些地方,若家中老人去世需吹三次海螺,分别作为送葬人准备出发、吊唁、出殡的信号。 (二)精神需求雹灾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雹灾农田将颗粒无收,因此藏族人民举办雹灾驱逐仪式,即南木傲摇,以祈求雹灾不要发生。这种仪式在藏族已有悠久的历史,每年5月13日起村民每天轮流煨桑,若煨桑之日黑云密布,则该村民

必须前去桑台手摇红色三角旗煨桑呐喊,并一直指向雨云吹奏海螺,驱散雹雨[1]。通过这样的仪式藏族人们相信可以驱散雹灾。这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在日常风俗活动中将自身精神需求寄托于仪式和海螺身上。 (三)社会角色海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社会角色的功能,这是因为海螺渗透于藏族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物质层面,已成为区分民族角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如XXX藏族古代妇女佩戴的“顾董”海螺。海螺在性别上也有区分功能,主要体现在男女佩戴的饰物上,海螺在藏族人民中仅属于女性服饰的装饰物。在年龄区别与身份区别上,海螺同样具有区分的功能,如头上佩戴海螺壳或手上带有海螺手镯是已婚女性的标志。 (四)愉悦身心海螺在远古时期就已作为装饰品而存在,加之海螺在今天藏族地区女性服饰饰物、腰饰、头饰、手饰中的广泛运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早期人民的审美情趣。此外,藏族一些民族舞蹈中海螺还作为一种舞蹈器具而存在,这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海螺作为藏族人民审美观念传承的重要媒介,寄托着藏族人民愉悦身心的精神追求。 二、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一)生命本体的认识在藏族古代人民的认知中,生命是从螺旋状水、火、风、地、空气这五元素内部旋转而成,而海螺正是五大元素的标记。藏族人民之所以会将生命本原与螺旋形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自身状态的疑惑。就人类自身感受而言,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精品】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

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 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 嘉绒藏区的居室,绝大多数是石屋、即用片石垒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墙体框架、上架横木、树枝、杂草、再上加盖土作平屋的。个别地方也有串木为架的木板房,房内泡用木板隔间,房顶横梁有半边风或人字形两边风开,类似内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盖杉木开出的杉板,有称瓦板,长约1-1.5米,宽有5至8寸、盖好杉板后用石板压缝,达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这种屋多达三层。这种串木结构的房屋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数房前有小院,以土墙为栏,这种屋多 近邻地震常发区的道孚、炉霍、黑水、理县、康定、泸定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区最多的居室还是第一种,即称碉楼寨房。其实碉楼和寨房是有区别的。嘉绒民居建筑皆为石块砌墙本质梁架的石木结构建筑,俗称碉房,碉房的历史建筑是很悠久的,从考古发掘追溯至战国西汉时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后汉书》亦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不过,古时的碉房结构与现代碉房结构差别较大。从现今可见嘉绒古碉房建筑最早的,唯有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破寨的日斯满巴民居。它是建白明代初年,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直底直通项部,使整个建筑内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抬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库房,经堂前为晒台, 六层以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每层顶以粗树杆纵铺作梁,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喀),它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源于壁画。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西藏,并对之大力扶持和发展,它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催生和发展了唐卡这种绘画艺术。有学者认为:唐卡是一种宗教艺术。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正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这绝非偶然和巧合。佛教的传入,宗教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广建寺庙,寺庙中所谓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这催生了寺庙壁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但在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内容上讲,主要反映的是宗教内容,除此之外,它反映的内容还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是它的突出特点。从这方面讲唐卡又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即便如此唐卡在反映别的内容和题材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唐卡和壁画这两大藏族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和兴衰如前所述,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臵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功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从唐卡的创作人员来看,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他们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世俗之人。在许多地区唐卡绘画的学徒规矩,是从先学画释迦牟尼佛像开始,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表示皈依师

藏族服饰

浅谈藏族服饰色彩 李倩 【内容摘要】: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四件大事中,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宗教习俗、地域环境是服饰色彩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此浅谈一下藏族服饰与服饰色彩的搭配规律。 【关键词】:藏族服饰藏族服饰色彩色彩搭配审美特征 前言 青藏高原,那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古朴淳厚的民风里糅合着一个民族的沧桑历路。格桑花开遍每一个角落,伴随着酥油茶和羊肉的芬芳,温暖了每一个到来的人。这片位于地球之巅的高天厚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民族,他们创造了与本民族历史一样古老、一样独特、一样灿烂的文化。而藏族服饰正是这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一枝。藏族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既有高耸入云的群山,终年不化的晶莹雪岭,又有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额 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及多 形态的自然环境,这也就造就了藏民族独特的服 饰和服饰色彩观念。 一、藏族服饰颜色的象征意义 色彩是服饰美的灵魂。在服饰的外在形象 中,色彩与形态是吸引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尤其 是鲜艳的色彩,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远远超过事 物形态本身。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黑与白、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的搭配,使服饰色彩明快而又和谐。藏族饰品的显著特点,是广泛地应用金银、珠宝、象牙、

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映生辉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藏族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绒、毛线,相互映衬。 在藏地,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八色:白、黑、红、黄、蓝、绿、金和银。 1、白色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藏族服饰中,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之一,男女多着白色上衣、白羊皮袄、白麻布衫、白羊毛褐衫。 2、黑色,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是一种概念非常复杂的颜色,广大民众与黑色密不可分,牧民住的是用黑牦牛毛编成的黑帐篷,藏式建筑门窗上也都涂上黑色边框,在服饰中农村的男女穿的都是黑色氆氇藏装,尤其是传统农村妇女完全是清一色的黑色衣服而绝对不会穿着白色,但由于宗教的原因却赋予黑色“黑暗、恐惧、野蛮、反面、邪恶、非正道”等种种贬义的指涉。 3、红色代表火,被看成力量的象征,在藏地提到红色自然会想到袈裟,而袈裟之所以是红色则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发祥地印度,信徒们把红色作为所有颜色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色,用这种颜色作为出家人的着装色,表示他们的超脱、不求外表、但求精神境界的完美的愿望,并用这种颜色的装束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 4、黄色,藏族认为,黄色是大地的本色,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含有丰收和富贵的意思。黄色还代表着佛祖的旨意和弘法恩典,至为崇高神圣,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5、蓝色,藏区的蓝色中我们最熟悉 的是所谓的“藏蓝”或“藏青”。蓝色 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 远。 6、绿色,在藏民族中具有一种“平 民色彩”,是草原的颜色,寓意为生机和活力,它更接近大众,更接近生活和广大农牧区。 7、金色和银色

丹巴旅游超全攻略

丹巴旅游攻略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悠久,有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中路、梭坡古碉群;有天人合一,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有新时期时代古石棺群,土司官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内涵丰富丹巴县的嘉绒民族风情,有不同旋律、不同情调、不同寓意的锅庄、嘉绒藏戏、嘉绒藏族多姿多彩的服饰,精彩的弓箭舞及赛马等传统文体活动,有顶毪衫和抢头帕等颇为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婚恋习俗,还有特色浓厚的传统婚礼和丧葬习俗。 丹巴旅游景点 甲居藏寨 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象一位慈母敞开宽大温柔胸襟,凭任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丹巴梭坡碉群 梭坡乡175座古雕,最集中的是梭坡村,有84座。藏式民居掩映在浓荫深处,只有一座座古雕拔地而起,在苍茫的暮色中显示着特有的苍劲和力感。眺望整个梭坡,像凝视一幅很古老的图画,显得那么凝重而又宁静。 美人谷 丹巴美女久负盛名,有“美人谷”之称的巴底乡邛山村则是丹巴美女集大成之处。传说,当年西夏国被蒙古骑兵所灭,大批美女从甘肃逃到这里定居,因此才有了闻名中外的美人谷。而美女代代不绝大约是受河流、山谷的滋养。如果只为看美人,在丹巴县城就可以,据说美人谷的漂亮姑娘大多飞出深山了。 牦牛谷

其间牦牛河水潺潺,清澈明亮,植被保存完好、品种繁多、林海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奇峰异石如“天然盆景”。如果十月底或11月初到这里,有红叶,那景色相当灿烂。 中路藏寨 历史悠久的古碉楼,古朴隆重的成人仪式,形式多样的锅庄舞,庄严肃穆的古藏戏,华美艳丽的嘉容藏服,妙趣横生的顶毪衫习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香脆可口的火烧馍馍,所有的这些又是如此活色生香。敬天畏神的中路人是藏传佛教的虔诚信徒,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随处可见。 党岭 或许是因为这里海拔较高的原因,每年10月上旬,党岭景区便笼罩在迷人的秋色之中,党岭温泉共两处,均位于党岭村南约4公里,温泉水终年不断,昼夜流量最高达3000余吨。位于党岭景区柯鲁柯河上游5公里处的葫芦海是党岭景区内最易进入且最具观赏价值的一个湖泊。目前到葫芦海尚未修通公路,前往游览只能骑马或徒步。 墨尔多神山 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山并不很高,海拔4820米,却是嘉绒藏区最著名的神山,也是嘉绒藏族的文化中心,神山周围环绕着56座山峰,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丹巴行程推荐: 1、第一天:成都-丹巴 票价116.5元+保险1元,茶店子客运站、白果林汽车站都有到丹巴的班车,7点发车,走成雅高速,约晚上5点半到达丹巴,全程约10个半小时。 住宿:丹巴登巴客栈 2、第二天:丹巴-甲居藏寨-巴底美人谷-中路藏寨-丹巴 包车约300元,如果只去美人谷或中路藏寨,约150元即可。 早上7点半出发,20分钟到甲居藏寨。第二个观景台,可以鸟瞰整个甲居,是拍照的好地方。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终2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多不断的繁荣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断发展,共同促进的。藏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正如哲学上所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促进藏族文化的发展,让它们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文化。同时藏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补充其自身所没有的,促进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藏族文化、佛教文化、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国家的角逐竞争日益加剧,彼此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更加频繁。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冲突融合的条件下,各国家无一不深入本民族传统文化呢发展。而在中国,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藏族文化涉及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不少领域是在关注藏族文化,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探讨就有较多涉论的,但对于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就较为少涉及。本文就此浅论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藏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对于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其历史的悠久和历史的厚重感,无疑是深厚且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也是多种多样的,56个民族,56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藏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无疑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佛教文化,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外来文化等共同构成的藏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富有多样性,丰富性。同时藏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又各有特点,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更具有独特性,显现性。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是在与本土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了西藏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土观宗派源流》①中说:“仰仗佛、佛菩萨的功德,法王、译师、论师的恩劳,藏地众生的福德等等之力,使雪域藏地的佛教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看出佛教文化在藏族的发展,同时也正由于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业报解脱”、“因果报应”等基本理论,无疑一方面适应了统治者的发展和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救赎,让他们觉得现世的苦难是由于上世恶的因果,人离世之后会有灵魂的存在等等。同时,佛教道德价值观认为,贪欲和无知使人类道德的沦①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关于藏族民俗禁忌的调查报告

关于藏族民俗禁忌的调查报告 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族信教的民族,因此宗教活动和信仰催生了藏民族特有而丰富的民族禁忌文化。藏族的民族禁忌可谓覆盖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藏族文化发展的始终。而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一民族及其独有的文化随之展现在原来越多的人面前。因此,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中学会避忌藏族人民的民族禁忌,是各民族人民尤其是即将要进藏的各方旅客为向藏族人民表示尊重而必修的一课。以下,我们将会以、食、住、行为大方向,对这一民族的民俗禁忌作一报告。 服饰禁忌。穿任何衣服,特别是穿旧衣服前,要在衣服上稍稍啐上点唾沫,然后在神香上熏一下以除其晦气的痕迹,不这样做,晦气会玷污一个人的智慧线,亵渎附在身上的神灵。忌讳穿别人的衣服。藏族人忌讳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总是要脱下来再进行缝补。忌讳跨或踩别人的衣服、被子,更不准从人身上和帽子上跨过。妇女晾晒衣服,尤其是裤子、内裤,不能放置高处或是人人都经过的地方,妇女内裤必有专用洗盆。迎贵客、参加宴庆或去朝礼活佛时必须穿干净的藏袍。家中老人谢世后,49天内男不理发,女不洗梳,并要取掉身上所有饰物,只穿旧衣,以示哀悼。禁止将衣服脱搭在肩上行走。 饮食禁忌。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在使用。他们认为吃这些动物的肉不洁净,有罪孽,死后不能升天。有些地方不吃鱼。牧人对马的偏爱之情,带有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色彩。他们认为马是路神的象征,不吃它的肉,不挤它的奶,不用它的皮,由它自然繁殖和死亡。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不熟悉的男女忌在一个碗里吃,碗杯等器具禁止扣着放置,因为只有过世者的碗杯才扣着放置。藏族人不做饭时,禁忌铲锅,脚蹬灶台或坐在灶台上。敬酒茶:敬客人酒时,客人须用无名指沾酒对空弹三下,然后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斟酒,最后再喝干,称为“三口一杯”,是藏族最正规的饮酒礼节,经过“三口一杯后”,才可以随意喝酒。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是客人不必自行端茶,待主人捧到你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这样才算的懂礼貌。

藏族的文化背景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在称呼藏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啦”字,“啦”是敬称,这样显得尊重他,特别是初次见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时,在室内要盘腿端坐,脚底不要朝着人,不要东张西望。 藏族禁忌杀生,佛教徒在这方面更为严格。虽他们也吃牛羊肉,但不亲手宰杀。藏族人不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还不吃鱼肉。 喝酥油茶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接,主人会把茶双手捧到你面前,这时才能接过来喝。另外不要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巴掌。 到寺院、佛塔等宗教场所参观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到苯教寺庙需从右边绕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另外转经筒,经轮不能逆时针转动。 不要随便摸藏族人的头,这点非常重要。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除了高僧和长辈外,别人是不可以随便摸自己的头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请大家牢记。 到寺庙参观,不要吸烟、摸佛像、翻经书等。对于喇嘛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遇到寺庙内举行法事活动,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寺庙内和寺庙附近大声喧哗,更不能打猎和杀生。 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细节,比如不要用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到藏族同胞家做客,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能混杂而坐;看到门口生一堆火,或者门口插上树枝,上面贴一红布条,这表示这户人家里病人,切勿进入。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

西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论文

西藏民俗文化 西藏各民族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融铸着该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状况。民俗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 西藏民俗文化的具有互融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互融性特征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改造融合方面、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融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时代性特征表现在民俗文化历史。 西藏这片广大的地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孤岛,西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始终未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文化。西藏各民族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他们共同生活于西藏高原这一地域范围,彼此间交往的历史相当久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互融和渗透。宗教,在传统西藏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西藏民俗文化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繁多的宗教节日与仪式,日常信仰礼俗中的念经、祈祷、转经等活动,婚丧嫁娶中的种种繁缛礼俗,无不带有宗教影响的深深印迹。 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

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