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3、《档案学概论》主要内容

一、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1、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2、档案的本质特征——原始纪录性

3、档案概念的理解

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原始纪录性——档案的本质属性

1.2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1、档案与信息

档案与信息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档案是信息的一种。

2、档案与文献

档案与文献的逻辑关系是内涵不同,外延有大面积交叉重合。二者核心含义不同。

3、档案与文书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存形态上的直接转化关系。从逻辑上讲,二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大面积交叉。

4、档案与图书

●档案是社会实践的记录;图书是系统认识的产品。

●二者的社会功能不同

●二者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其特点也明显不同。

5、档案与资料

从逻辑上讲,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大面积重合,且资料的外延一般说来要大于档案。但其内涵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6、档案与文物

从逻辑上讲,档案与文物在内涵上有部分交叉重合。

1.3档案的种类

1、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

这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概念,它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2、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这是从档案形成时间的早晚以及档案作用角度对档案进行种类划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

历史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现行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

3、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这是人们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地三个概念。

文书档案实际上是指行政管理档案,即在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由各种行政性或曰政治性公文转化而成的档案。

科技档案是指人们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由纯业务性的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

专门档案是指除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之外的,所有在专门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革命历史档案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旧政权档案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除了革命历史档案之外的所有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二、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2.1档案的价值形态

1、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

档案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纪录,它的这种可靠的广泛的可参考的特征构成了档案的又一基本价值——情报价值。

2、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历史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成为现行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有用性。

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档案价值的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者需要的性质。

3、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档案形成者。

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非档案形成者。

2.2档案的作用

1、行政作用

公务档案对于该机构、组织等在察往知来,保持政策、工作方法的连续性、有效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凭证和参考作用。

2、业务作用

业务档案在每一个业务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成为业务活动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3、文化作用

档案的文化作用主要是指档案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传播、发展与进步所发挥的各种功能。

4、法律作用

档案的法律作用是指档案在解决争端、处理案件等活动中所发挥的证据作用。法律作用是档案凭证价值的集中体现。

5、教育作用

在社会教育的诸多素材中,档案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接性和原始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材料。

2.3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

1、档案价值扩展律

档案价值扩展律是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规律之一。档案价值扩展律是指档案的价值形态由单一转为多样化的规律。

2、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

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也是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规律之一。它是指具有密级的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密级逐渐降低或解除的规律。

3、档案价值的时效律

档案价值的时效律是指档案对社会的有用性是有时限的,在一定时期内有价值,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后则降低或丧失了价值的规律。

4、档案价值的条件律

社会制度、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政治经济形势等对于档案利用需求,档案机构可能提供档案的程度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从而对档案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

三、档案工作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

3.1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档案工作系统结构

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和档案工作反馈信息处理是档案工作的系统结构。

2、档案工作系统的功能

档案工作系统的功能是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集中、存储质量高和安全无损;缩短档案信息传递时间,准确地传输给档案用户使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等。

3.2档案工作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1、档案工作系统的目的性

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的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不明确会严重影响档案工作为社会实践服务。

2、档案工作系统的整体性

档案工作系统是由各个业务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应局部服从整体,整体控制局部。

3、档案工作系统的相关性

档案工作系统各个业务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此,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不要单打一,而要兼顾其它环节。

4、档案工作系统的有序性

档案工作系统结构是分层次的,是井然有序的。是一个纵横交织的网络模式。

3.3档案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档案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是指档案工作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档案工作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档案工作与社会档案意识的关系。认识处理好档案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四、档案工作的性质、矛盾、规律和原则

4.1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1、档案工作的性质

档案工作的性质,包括它的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就其本质属性来说主要指的是它的原始记录性。档案工作的一般属性有多种,如管理性、科学性、服务性、政治性、机要性等等。

2、档案工作地位和意义

档案工作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中,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不是可有可无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一项巨大的事业。在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呆或缺。

3、档案工作的效益

档案工作的效益就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和档案部门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档案工作的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1)档案工作效益的社会性

(2)档案工作效益的隐蔽性

(3)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

4.2档案工作领域中的矛盾运动和规律

1、档案工作领域中的矛盾运动

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档案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需求的矛盾。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适应是暂时的,不适应是经常性。两者由不适应到适应,由适应再到不适应,反映着矛盾不断出现和解决的过程,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档案工作向前发展。

2、档案工作领域矛盾运动规律

纵观档案工作发展史,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是由非独立系统发展到独立系统,由简单管理发展到复杂管理,由经验管理发展到科学管理,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发展,由封闭系统发展到开放系统。

①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②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

③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

④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

4.3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三部分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前者是核心,中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4.4档案信息化建设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2、档案网站建设

档案网站是档案机构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上建立的站点,它一般是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

3、数字档案馆建设

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五、档案工作机构

5.1档案室的性质、职能和类型

档案室是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为本单位工作、生产科研服务。

档案室的职能主要是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资料,并积极提供利用;指导监督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工作;做好定期向档案馆移交的工作等。

档案室的类型目前主要有普通档案室、科技档案室、音像档案室、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联合档案室、档案信息中心等。

5.2档案馆的性质和职能

档案馆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中心,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职能: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实,承担宣传教育职能等。

5.3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如各级档案局、处等,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件的部门,它们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机构。其具体任务是拟定档案工件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制定档案鉴定标准;开展档案精力交流和档案专业干部培训等。

5.4新型档案机构

1、文件中心

文件中心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它的设置一般不像档案室一样隶属于一个文件形成单位,而是按地区系统建立的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档案管理机构。

2、档案寄存中心

档案寄存中心是指由国家综合档案馆设立的,为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有偿服务的机构。

3、档案事务所

档案事务所是指提供档案事务服务的一种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

六、档案事业

6.1档案事业及其构成

1、档案事业概念

档案事业是以管理和开发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为宗旨的,由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出版、档案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部分组成的一项事业系统。

2、档案事业的构成

我国档案事业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组成,即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实体管理,

档案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法治建设,档案宣传与出版和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

6.2国家档案事业管理

1、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概念

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管理国家档案事务,不断调节档案事业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工作。

2、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指档案事业管理的体系和组织制度,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类型。

3、档案事业管理手段

档案事业管理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政策手段、计划手段和经济手段。

七、档案法规和档案职业道德

7.1档案法规

1、档案工作法律

档案工作法律,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其表现形式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文。

2、档案行政法规

档案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档案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形式有三种:一是对档案行政事务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二是对某一方面的档案行政工作作出部分规定的文件,如《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等。三是对某一项档案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文件,如《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几点意见》等。

3、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一般有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之分。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组成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7.2档案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从事某职业的人员共同认可的并在职业活动中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

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2、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3、博学求进、公正服务

八、档案工作标准和标准化

8.1标准与档案工作标准

●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事物或概念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档案工作标准,是以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为对象而制

订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

的共同准则和依据。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

准、专业或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

●国际标准,是指经过国际上的权威性组织制订,在国际上得到普遍承认

和通过的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

统一的标准。我国制订的档案工作国家标准包括:GB/T9705-88《文书档

案案卷格式》、GB/T11821-89《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等。

●专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指由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在该部门范围

内统一的标准。如,DA/T1-92《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8-1999《档

案著录规则》等。

8.2档案工作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技术、经济、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

和概念通过制订、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

过程。

●档案工作标准化,作为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其中的“化”字有两层

意思。一是指提高档案工作标准的制订水平和贯彻的深度;二是指不断

扩大档案工作标准的制订与实施范围。

●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

用化、典型化、格式化。

8.3我国档案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

1991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表》规定:

●“基本标准”包括5种,即“档案专业基本术语词汇”、“档案馆代码编

制细则”、“档案种类划分标准”、“档案计量单位标准”、“档案统计工作

标准”等;

●“业务技术标准”可分为六类,即“档案收集标准”、“档案整理标准”、

“档案编目与检索标准”、“档案统计标准”、“档案鉴定标准”、“档案保

管与保护标准”等。

九、档案学的学科内容、特点及科学体系

9.1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

2、档案学的任务

档案学的任务是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

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3、档案学的研究范围

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史学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边缘性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

9.2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实践性和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以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等

9.3档案学的学科体系

1、档案学学科体系的作用与学科体系结构的特征

对档案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可以使学界对档案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概观的了解,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为档案学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思想导向。

档案学学科体系结构的特征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统一,传统性科目与新兴性科目的统一。

2、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模式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学史学研究,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档案应用技术研究和档案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

9.4档案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1、档案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档案学的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思维方法。

2、档案学与思维科学

3、档案学与横断科学

4、档案学与管理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经验及其所提供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等,在档案学的研究和建设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5、档案学与历史科学

6、档案学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

档案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三门学科研成果可以互相借鉴和

7、档案学与某些自然科学

8、档案学与秘书学、文书学

十、中外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10.1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我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40年代,这是我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是我国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这是我国档案学完善与繁荣发展时期。

10.2欧洲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欧洲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是欧洲档案学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欧洲档案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是欧洲档案学的全面发展时期。

10.3中外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1、来源原则

来源原则是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档案整理理论原则,它起源于近代法国。所谓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配,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形成于欧美的50年代,80年代日趋完善和系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3、档案鉴定理论

档案鉴定就是鉴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出有价值的档案交档案机构保存,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档案鉴定理论目前国外主要形成了年龄鉴定,职能鉴定论,文件双重价值论等。

10.4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1、与相关学科进一步交叉、借鉴、融合

2、具体管理操作层的理论研究将更加深入、具体并具技术性。

3、基础理论研究将更宏观、更抽象并向形而上层面跃迁。

一、有关名词的知识点

1、档案 P5

2、公务档案 P14

3、历史档案 P15

4、现行档案 P15

5、文书档案 P16

6、科技档案 P16

7、专门档案 P16 8、革命历史档案 P17

9、旧政权档案 P17 10、社会档案意识

11、档案第一价值 P43 12、档案第二价值 P43

13、档案事业 14、档案管理工作 P57

15、档案室 P75 16、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P59

17、专业档案馆 P71 18、文件中心 P79

19、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P67 20、档案寄存中心 P81

21、来源原则 P197 22、档案事务所 P82

23、档案信息数字化 P108 24、档案工作标准 P145

25、数字档案馆 P110 26、档案工作的效益 P90

27、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P209

二、有关简答的知识点

1、档案的概念及对档案概念的理解。 P5

2、档案种类的划分及作用。 P13

3、档案价值形态及实现党档案价值规律性 P38、49

4、档案工作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P57、63

5、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P91

6、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7、档案室的性质、作用和类型 P75

8、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P78

9、档案法律的本质和特点。 P115

10、档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内容。 P136

11、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含义和形式 P149

12、我国档案标准化体系的构成 P156

13、档案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P166

14、档案学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P168

15、我国档案学产生和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 P187

16、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P227

三、有关论述的知识点

1、档案工作的性质 P184

2、档案学的学科体系 P172

3、中外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P195

档案学概论复习题精修订

档案学概论复习题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档案学概论模拟试卷1 一、填空题(20分) 1、档案中的“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 2、撰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档案,称__简牍档案______。 3、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最着名的当首推东周初年的十块__石鼓文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 4、档案整理的任务是将文件由杂乱状态转化为_ 系统______状态。 档案工作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_ 政治性______的集中表现。 5、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动因是传统的档案工作_ 手段和方式___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尖锐化。 6、音像档案也被称为声像档案或新型载体档案。 7、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__情报价值___。 8、我国档案馆主要可分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__企事业____档案馆。 9、企业档案馆具有综合性、__专业性____特点。 10、所谓“四分法”基本模式,即把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和辅助档案学档案学等四个部分。 11、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既有区别,又有___联系____。 12、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 __档案__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二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13、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现行、__半现行_和非现行。 二、选择题(15分) 1、“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档案具有(D)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确定性 D.原始记录性 2、据现有资料分析,中国对文书和档案最早的称呼,叫做(A) A.册 B.简 C.案 D.卷 3、"档案"一词,见诸于文字材料记录是始于( B ) A.明代 B.清代 C.民国时期 D.建国后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1、三个二级学科:图书、情报、档案学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创成一级学科,档案管理学 2、是档案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是从事文员、秘书的技能课程,以下是8大技能 技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保管期限登记、编目)、检索、利用(用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编辑研究、统计做公务员的总的要求:档案学管理、秘书学、办公室管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中国档案的起源 二、我国档案的形式和名称的演变与沿革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档案的定义 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音等不 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产生的条件 档案的产生是逐渐历年产生的。恩格斯说:蒙昧、野蛮、文明。今天的文书,明天的档案。 条件如下: 1、进入文明时代后,记录符号、文字记录 2、随生产实践发展,语言文字完善,出现了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3、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条理信函及应用 4、有条理的信息用完后为了日后查考保存起来,形成档案 二、档案的基本含义 (一)、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 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档案信息的载体 载体形式: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竹简+木椟,这在战国至两晋产生最多,尤其是秦汉)、金石档案(青铜+石刻)、缣帛档案(细绢档案)、纸质档案 2、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 (1)从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即档案信息记录在载体上的方法看 刀刻、手写、印刷、晒制、摄影、录像、激光扫描等

档案学概论26084

档案学概论26084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档案学概论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 一、档案的起源诸说 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 2.中国档案: 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 3.外国档案: 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中古档案: 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 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 冯惠玲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 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 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 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 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 “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 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 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 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课程笔记-冯惠玲

“档案学概论”听课笔记 论:对DA概念(定义)的理解:P5 1、社会性(或社会实践性):DA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与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物不同,如年轮 2、历史性(或后时性):从时态上讲,DA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所谓“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非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只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重要部分 3、确定性:DA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或:DA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又是以固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DA区别于最为临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4、原始记录性:这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简:DA的本质特性:P6 “原始记录性”是DA的本质特性,是DA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还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对DA的管理无论怎样简便、有效,均不能以伤害DA的本质特性为代价,只能以充分实现其对以往历史事实的原始记录价值为轴心。这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方法必须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现在各国均以“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为核心的历史主义方法作为DA管理(尤其是实体管理)的基本方法。 简:DA的实存形态: DA的实存形态是DA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只有具有DA属性者,才是DA.根据定义,尤其是DA的本质特性,其实存形态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目前DA的实存形态主要仍是各种文书,尤其是文书的定稿——唯一的且可信赖程度最高的稿本。 简:制作时是否有意,对档案的日后管理和档案的功能、价值具有不同的效应。 1、有意看作的优点:为久存,制作材料较好,格式规范,留存较齐全、完整。 缺点:内容往往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常有虚假不实甚至有意作伪,易产生抑恶扬善、报喜不报忧等内容上的偏差、错误。 2、无意制作的优点:无意中留下真实客观的记录,较好地体现DA的原始记录性。 缺点:制作材料的质地不好,耐久性差,书写格式往往不规范,且留存状况不好,不易齐全完整。不利于DA的保存和日常管理使用。 论:准确理解DA的真实可靠性: DA,尤其是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准确、客观、真实、正确是相对的不能因此全盘否定DA的真实可靠性。种种不客观、不真实、甚至伪造的DA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DA的真实可靠性有至少2层含义: 1、如DA的内容无失实、歪曲、作伪之处,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它就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档案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原生信息。 2、如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其不实之客观事实,也恰是由DA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世人的。DA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假”的也是“真”的。 简:DA与信息的关系: 逻辑上是种、属概念的关系。 DA是一种最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性固化信息。从根本上体现着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而信息理论认为: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是信息的根基所在,没有或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差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所谓“错误、混乱或不可靠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人类社会对信息的依赖、需求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DA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档案学概论 复习题()

档案学概论模拟试卷1 一、填空题(20分) 1、档案中的“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 2、撰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档案,称__简牍档案______。 3、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最着名的当首推东周初年的十块__石鼓文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 4、档案整理的任务是将文件由杂乱状态转化为_ 系统______状态。 档案工作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_ 政治性______的集中表现。 5、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动因是传统的档案工作_ 手段和方式___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尖锐化。 6、音像档案也被称为声像档案或新型载体档案。 7、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__情报价值___。 8、我国档案馆主要可分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__企事业____档案馆。 9、企业档案馆具有综合性、__专业性____特点。 10、所谓“四分法”基本模式,即把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和辅助档案学档案学等四个部分。 11、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既有区别,又有___联系____。 12、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 __档案__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二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13、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现行、__半现行_和非现行。 二、选择题(15分) 1、“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档案具有(D?)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确定性? D.原始记录性 2、据现有资料分析,中国对文书和档案最早的称呼,叫做(?A) A.册? B.简 C.案? D.卷 3、"档案"一词,见诸于文字材料记录是始于( B ) A.明代 B.清代 C.民国时期 D.建国后 4、目前我国档案学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官方”分法所形成的三个档案种类概念是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 D )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档案学 P191 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 P6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 P42 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 P239 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 P47 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P76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 P274 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 P130 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 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 P48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档案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档案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客观题 一、判断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依据档案的定义,档案与图书的根本区别在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2.档案的价值与档案作用的区别之一,是价值往往揭示档案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而档案作用则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 3.谢伦伯格所指的文件的第二价值具体包括文件的证据价值和文件的情报价值()。 4.中国最早的档案教育始于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先设档案管理教习,后办档案管理讲习班,1940年以后改为档案专科班。() 5.我国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规定,上级档案馆对下级档案馆即具有业务上指导和监督的权利,又具有行政领导权。() 6 国际档案理事会1950年正式成立,我国国家档案局1980年正式成为该会的甲类会员。( ) 7. 我国《档案法》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8“来源原则”的起源归功于“荷兰手册”。() 9“自由来源原则”的创始者是德国的布伦内克。() 10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档案鉴定思想的核心是“高龄案卷应该受到尊重”。() 1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12档案鉴定的相对价值标准告诉我们,文件个体的价值的大小与其群体数量和完整程度成反比。()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给分) 1.档案的真实性可分为为档案的()()()()() A.内容真实 B.载体真实 C.信息真实 D.历史真实 E.价值真实 2.谢伦伯格所指的文件的第一价值具体包括文件()()()()() A.行政管理价值 B.法律价值 C .财务价值 D.科研价值 E.咨询服务价值 3.广义的档案工作是指整个档案事业,具体包含()()()()() A.档案的管理 B.档案的行政管理 C.档案教育 D.档案宣传 E.档案科学研究 4.在我国新型的档案机构包括()()()()() A.文件中心 B.专业档案馆 C.档案寄存中心 D.档案事务所 E.信息管理中心 5.档案工作的性质包括()()()()() A.管理性B.服务性C.政治性D.科学性E.文化性 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8分) 1档案室的业务范围包括哪几个方面?(9分) 2简答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9分) 3档案价值的扩展律有哪几种表现形式?(10分)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共33分) 1.综述中国档案学的建设历程(18分)

安徽大学档案学概论考试重点范围

档案学概论考试重点范围 1,档案定义 (1)定义: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 (2)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不仅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2,档案与图书的异同 (1)相同点:在现实中关系较为密切,管理上也有相通之处。 (2)区别: ①本质不同:档案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 图书本质上是系统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 研究的结果。 ②社会功能不同:这是由其不同的本质所决定的。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可供查考。 查档案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了了解、研究历史事实。 看书则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为了陶冶性情。 ③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特点也不同: 档案中虽也有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 图书内容中虽也有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但这种记载却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经 过加工提炼后的系统性知识。 3,档案的种类 分类:对档案的认识性分类(概念分类)、 档案实体的管理性分类(实体分类)、 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性分类(信息分类或检索分类) (1)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 (2)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3)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 4,纸张使用之前的中国古代档案 (1)甲骨档案(2)金石档案 (3)简牍档案(4)缣帛档案 5,纸张使用之前的外国古代档案 (1)石刻档案(2)泥板档案 (3)纸草档案(4)羊皮纸档案 (5)蜡板档案(6)金属档案 (7)棕榈树叶档案(8)桦树皮档案 6,音像档案定义 也称为声像档案货视听档案,是指机构和个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声音或影像的档案。 可分为视觉、听觉、视听综合等不同形式 包括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影带、光盘等。 7,电子文件定义 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盘、磁带、光盘等载体,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在通讯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8,据现有材料分析,“档案”一词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顺治年间的官府文件中已出现

档案学概论 复习题

档案学概论模拟试卷1 1、填空题(20分) 1、档案中的“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 清晰性 与 确定性 。 2、撰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档案,称__简牍档案______。 3、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最著名的当首推东周初年的十块__石鼓文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 4、档案整理的任务是将文件由 杂乱 状态转化为_ 系统 ______状态。 档案工作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_ 政治性______的集中表现。 5、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动因是传统的档案工作_ 手段和方式___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 尖锐化 。 6、音像档案也被称为声像档案或 新型载体 档案。 7、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凭证价值 和__情报价值___。 8、我国档案馆主要可分为各级 国家档案馆 、专业档案馆和__企事业____档案馆。 9、企业档案馆具有综合性、__专业性____特点。 10、所谓“四分法”基本模式,即把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和 辅助档案学 档案学等四个部分。 11、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既有区别,又有___联系____。 12、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 __档案__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二是 档案管理 的基本理论。 13、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现行、__半现行_和非现行。 二、选择题(15分) 1、“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

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档案具有 (D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确定性 D.原始记录性 2、据现有资料分析,中国对文书和档案最早的称呼,叫做( A) A.册 B.简 C.案 D.卷 3、"档案"一词,见诸于文字材料记录是始于( B ) A.明代 B.清代 C.民国时期 D. 建国后 4、目前我国档案学界普遍使用的一种“官方”分法所形成的三个档案 种类概念是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 D ) A现行档案 B文书档案 C 专门档案 D 旧政权档案 5、( C )是现实中最接近档案,与档案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事 物)。 A.资料 B.信息 C.文献 D.图书 6、档案文献汇编属于( A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原始文献 7、.档案工作的( A ),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A.服务性 B.科学性 C.政治性 D. 管理性 8、.现代化的档案工作技术以( A )的应用为核心和主要内容。 A.电子计算机 B.现代通信技术 C.现代光学技术 D.卫星通信技术 9、__________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C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10、档案工作的特点是指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 A ) A.规定性 B.科学性 C.政治性 D.服务性 11、______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范性文件

档案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档案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及参考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档案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客观题 一、判断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依据档案的定义,档案与图书的根本区别在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2.档案的价值与档案作用的区别之一,是价值往往揭示档案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而档案作用则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 3.谢伦伯格所指的文件的第二价值具体包括文件的证据价值和文件的情报价值()。 4.中国最早的档案教育始于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先设档案管理教习,后办档案管理讲习班,1940年以后改为档案专科班。() 5.我国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规定,上级档案馆对下级档案馆即具有业务上指导和监督的权利,又具有行政领导权。() 6 国际档案理事会1950年正式成立,我国国家档案局1980年正式成为该会的甲类会员。( ) 7. 我国《档案法》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8“来源原则”的起源归功于“荷兰手册”。() 9“自由来源原则”的创始者是德国的布伦内克。() 10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档案鉴定思想的核心是“高龄案卷应该受到尊重”。() 1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12档案鉴定的相对价值标准告诉我们,文件个体的价值的大小与其群体数量和完整程度成反比。()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给分) 1.档案的真实性可分为为档案的()()()()() A.内容真实 B.载体真实 C.信息真实 D.历史真实 E.价值真实 2.谢伦伯格所指的文件的第一价值具体包括文件()()()()() A.行政管理价值 B.法律价值 C .财务价值 D.科研价值 E.咨询服务价值 3.广义的档案工作是指整个档案事业,具体包含()()()()() A.档案的管理 B.档案的行政管理 C.档案教育 D.档案宣传 E.档案科学研究 4.在我国新型的档案机构包括()()()()() A.文件中心 B.专业档案馆 C.档案寄存中心 D.档案事务所 E.信息管理中心 5.档案工作的性质包括()()()()() A.管理性B.服务性C.政治性D.科学性E.文化性 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8分) 1档案室的业务范围包括哪几个方面(9分) 2简答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9分) 3档案价值的扩展律有哪几种表现形式(10分)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共33分) 1.综述中国档案学的建设历程(18分)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 一、档案的起源诸说 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 { 1.文字说:文字是档案的必要条件 2.文字图像起源说: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3.结绳刻契说: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 2.中国档案: 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 3.外国档案: 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中古档案: {甲骨档案 金石档案:书史性质 简牍档案 缣帛档案

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有铭文的青 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 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 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 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 光盘等。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 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 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 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 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 案的本质属性 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 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优势:理论抽象度较高、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揭示。

档案学概论》.docx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1、三个二级学科:图书、情报、档案学管理“图书、情 报、档案”一体化创成一级学科,档案管理学2、是档案 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是从事文员、秘书的技能课程,以下是8 大技能 技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保管期限登记、编目)、检索、利用(用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编辑研究、统计 做公务员的总的要求:档案学管理、秘书学、办公室管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中国档案的起源 二、我国档案的形式和名称的演变与沿革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档案的定义 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 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音等不 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产生的条件 档案的产生是逐渐历年产生的。恩格斯说:蒙昧、野蛮、文明。今天的文书,明天的档案。 条件如下: 1、进入文明时代后,记录符号、文字记录 2、随生产实践发展,语言文字完善,出现了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3、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条理信函及应用 4、有条理的信息用完后为了日后查考保存起来,形成档 案二、档案的基本含义 (一)、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 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档案信息的载体 载体形式: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竹简+木椟,这在战国至两晋产生最多,尤其 是秦汉)、金石档案(青铜 +石刻)、缣帛档案(细绢档案)、纸质档 案2、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 (1)从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即档案信息记录在载体上的方法看 刀刻、手写、印刷、晒制、摄影、录像、激光扫描等 (2)从表达方式上 文字、图像、声音等 (3)从传达信息的文体上 古代有:制、诏、奏折、题本 近代有:令、布告、咨呈 现代有指示、通知、报告、总结等。

档案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档案 一、档案在称谓上、载体上的沿革 1、对文件和档案的称呼:最早见于文字的称为“册”,“典”,周代统称为“中”,秦汉以后称为“文案、案牍、文牍、文书、簿书”。1638年,《请太宗实录》出现了“档案”一词。 2、载体上沿革,较早的载体有甲骨、金石(青铜器、铁器、石头);秦汉以后为简牍、绢帛;东汉以后出现了纸质档案;现代出现了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 二、档案的定义及含义 1、定义: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2、含义:①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②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③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④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 三、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条件 1、办毕或处理完毕;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 3、按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 四、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1、档案的形成和性质与图书资料不同,作为档案保存起来的文件,它们的产生并非为了形成档案供人们去阅读,最初作为办事工具,为处理当时某件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 # 2、现今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它们被保存下来,当初一般是无意识的,而档案是人们有目的地选择和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档案是人们在处理事物过程中有意识的形成; 3、与一般的历史遗物不同,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单位或人物特定活动的记录物,具有很强的记录性; 4、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因而具有原始性特点。 五、《关于改革和集中管理档案工作的法令》,《文件处置办法》 1、《关于改革和集中管理档案工作的法令》: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制定,1918年6月1日列宁签署颁布。宣布国家档案全宗档案统属国家所有,由国家档案管理机构按照集中统一的原则加以管理,其所确定的档案归国家所有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档案事业的重要指导原则,也为社会主义档案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文件处置办法》:1931年,瞿秋白起草,周恩来签批,是我党现存党中央第一个关于文件和档案的重要文献,其中提到文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份,一份批阅,一份入库,蕴育着为新中国积累档案资源,及日后国家档案管理的某些构想。 ) 六、档案的凭证价值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的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凭证价值。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的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是确

档案学概论复习题修订稿

档案学概论复习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档案学概论模拟试卷1 一、填空题(20分) 1、档案中的“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 2、撰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档案,称__简牍档案______。 3、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最着名的当首推东周初年的十块__石鼓文 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 4、档案整理的任务是将文件由杂乱状态转化为_ 系统______状态。档案工作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_ 政治性______的集中表现。 5、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动因是传统的档案工作_ 手段和方式___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尖锐化。 6、音像档案也被称为声像档案或新型载体档案。 7、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__情报价值___。 8、我国档案馆主要可分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__企事业 ____档案馆。 9、企业档案馆具有综合性、__专业性____特点。 10、所谓“四分法”基本模式,即把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和辅助档案学档案学等四个部分。 11、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既有区别,又有___联系____。 12、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 __档案__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二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13、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现行、__半现行_和非现行。 二、选择题(15分) 1、“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 ‘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档案具有(D)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确定性 D.原始记录性 2、据现有资料分析,中国对文书和档案最早的称呼,叫做(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3、《档案学概论》主要内容 一、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1、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2、档案的本质特征——原始纪录性 3、档案概念的理解 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原始纪录性——档案的本质属性 1.2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1、档案与信息 档案与信息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档案是信息的一种。 2、档案与文献 档案与文献的逻辑关系是内涵不同,外延有大面积交叉重合。二者核心含义不同。 3、档案与文书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存形态上的直接转化关系。从逻辑上讲,二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大面积交叉。 4、档案与图书 ●档案是社会实践的记录;图书是系统认识的产品。 ●二者的社会功能不同 ●二者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其特点也明显不同。 5、档案与资料 从逻辑上讲,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大面积重合,且资料的外延一般说来要大于档案。但其内涵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6、档案与文物 从逻辑上讲,档案与文物在内涵上有部分交叉重合。 1.3档案的种类 1、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 这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概念,它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2、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这是从档案形成时间的早晚以及档案作用角度对档案进行种类划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 历史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现行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 3、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这是人们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地三个概念。 文书档案实际上是指行政管理档案,即在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由各种行政性或曰政治性公文转化而成的档案。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1)

自考“档案学概论”笔记(11)简:档案法的修改原则 1、慎改: 稳定性与确定性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之一。修改档案法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不能指望修改后的档案法可以解决档案事业管理中的全部问题。对于现行档案法中能够肯定的内容要尽量肯定,对可改可不改的内容尽量不改,对于执法实践要求法律完善的内容尽量完善。慎改,是修改原则的核心思想。 2、原则性与操作性统一的原则 修改后的档案法应保持部门基本法的提纲挈领、原则性较强的特点,以体现档案法的权威地位,做到“疏而不漏”。并给行政法规的制定留下应有的空间。 3、系统性 在修改时要通盘考虑档案法与相应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相互关系;注意档案法同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关系。 简:档案法的修改内容 1、修改后的档案法对属于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具有国家与社会价值的档案或应当保密的档案,除了规定“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出卖”外,增加了“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部门批准”的新规定,较好地维护了集体和个人的

合法权益:“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改为“严禁卖给或者赠送给外国人”。 2、增加的新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资产转让时,转让有关档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3、对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较原法律条文更为明确,更具有实际效力。体现在: 1)执法主体的明确; 2)违法行为的明确; 3)更明确规定了对“携运禁止出境的档案或者其复制件出境的”责任人的处罚问题。 简:档案行政法规 其含义主要有: 1、档案行政法规必须是国务院制定或由其批准与公布的。其他任何单位与个人均无权制定与发布此类文件。 2、它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针对档案事业中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定的,而不是对档案工作中某一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3、它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它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精神,不能同法律条文相抵触。 简:档案行政法规的类型主要有3种: 1、对档案行政事务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的文件; 2、对某一方面的档案行政工作作出部分规定的文件;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 档案工作的内容(简答) 1、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利用 2、档案行政工作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 3、档案教育工作 1934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档案专业1946年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 4、档案宣传工作 内容:宣传档案、宣传档案工作、宣传档案人员 形式:口头宣传、大众媒介传播、档案陈列与展览、档案专业报刊、档案网站 5、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6、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内容: 1、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核心) ①国家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②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计、分级、分专业管理。 ③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手段) ①维护档案的完整(数量、质量) ②维护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上采取相关措施,使档案不受损坏、延长档案寿命,不丢失、不泄密、不超范围扩散) 3、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目的) 三、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分散式(英国式、瑞士式、美国式) 2、集中式(中国式、法国式、瑞典式)设行政机构 四、综合档案馆 1、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的机构。 2、科学文化事业性质(管理的对象、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职能) 五、专业档案馆 1、解释: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 2、类型:特殊载体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部门档案馆 六、企业档案馆 1、涵义: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具有档案馆的一般属性、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服务本企业) 2、特点:综合性、专业性 3、设立:大型以上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到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状况、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 七、档案室 1、解释:各机关统计保存和管理本机关档案的内部机构,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 2、性质: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服务于本机关 3、任务: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的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简答) 1、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利用 2、档案行政工作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 3、档案教育工作 1934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档案专业1946年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 4、档案宣传工作 内容:宣传档案、宣传档案工作、宣传档案人员 形式:口头宣传、大众媒介传播、档案陈列与展览、档案专业报刊、档案网站 5、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6、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内容: 1、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核心) ①国家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②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计、分级、分专业管理。 ③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手段) ①维护档案的完整(数量、质量) ②维护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上采取相关措施,使档案不受损坏、延长档案寿命,不丢失、不泄密、不超范围扩散) 3、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目的) 三、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分散式(英国式、瑞士式、美国式) 2、集中式(中国式、法国式、瑞典式)设行政机构 四、综合档案馆 1、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的机构。 2、科学文化事业性质(管理的对象、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职能) 五、专业档案馆 1、解释: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 2、类型:特殊载体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部门档案馆 六、企业档案馆 1、涵义: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具有档案馆的一般属性、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服务本企业) 2、特点:综合性、专业性 3、设立:大型以上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到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状况、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 七、档案室 1、解释:各机关统计保存和管理本机关档案的内部机构,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 2、性质: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服务于本机关 3、任务: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的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4、类型:普通、科技、音像、人事、综合、联合、档案信息公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