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廖刃: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

关键字: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2013-10-15 13:1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目前,约2/3的围术期输血和相关治疗都由麻醉医师执行,因此需要有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指南以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以实施合理输血和节约用血。根据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的《围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指南》[1]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2]可知,当患者血红蛋白(Hb)<6 g/dL或7 g/dL应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Hb>10 g/dL不必输入,Hb水平在6~10 g/dL之间则应根据器官缺血的速度和程度,患者是否存在血容量及氧合不足相关并发症,以及心肺代偿能力、机体代谢和耗氧情况等危险因素来决定是否输入红细胞。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如何解决我们发现的临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基本的生理学基础寻找理论依据。红细胞的基本功能是携带氧气,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维持机体氧供/氧耗平衡。

与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相关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的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输出量(CO)等反映氧供的因素和氧耗因素(临床上主要是机体代谢和体温来反映)。因此,临床上判断Hb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氧供/氧耗平衡,取决于SaO2、CO和氧耗三方面的因素。如果将这三个因素以评分来表示,就可根据评分来判断Hb的安全水平。此外,心脏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机体氧供/氧耗失衡最为敏感,也应该做为评分的一个指标。

基于这一生理学基础理论,我们提出了“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即POTTS评分。我们希望这一评分可达到以下的目的:1. 作为Hb在6 g/dL~10 g/dL之间患者输入红细胞悬液的指征以指导临床输血。2. 可由任何一位麻醉医师或其他医师在手术室或病房进行,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任何一家医院,无论是基层医院还是三级甲等大型医院。3. 可为全世界修订输血指南提供依据。

POTTS的基础起评分为6分,根据是否具有上述加分因素在6分的基础上加分。该评分为动态评分,即在每一次准备给患者输入同种异体红细胞悬液前均需对患者进行评分。在进行评分时,需临床评估患者的血容量正常或基本正常。如果总分≥10分则算做10分,即按10分来指导输血。

心输出量是否达到基本正常主要是临床医师依据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判断,但中心静脉压及其他心输出量的测定结果也可做为评估的重要参考。中心体温的测定部位为鼻咽温、口咽温、鼓膜温度、肛温和食道温度。腋温加0.5℃后可以计算中心体温。

若患者POTTS评分为6分,则启动该患者输血Hb水平(Transfusion trigger)为6 g/dL;若该患者Hb≥6 g/dL,就不需要输注同种异体红细胞悬液;若该患者的Hb水平对排除了血液稀释的因素,或行自体血回输的患者在已经收集的自体血全部回输后Hb仍然<

6 g/dL,应启动输注同种异体红细胞悬液,且输注红细胞悬液后Hb水平能维持在不低于6 g/dL即可。同样,若患者的POTTS评分为7分、8分、9分,则启动输血的Hb水平和需要维持的最低Hb水平分别为7g/dL、8 g/dL、9 g/dL。若患者的POTTS评分≥10分,则患者的Hb水平不能低于10 g/dL。但若评分超过10分,如11分或12分等,也只需将患者Hb水平维持在不低于10g/dL即可,而不需维持在11 g/dL或12 g/dL。

现举两个例子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若评分时患者不需要使用肾上腺素,吸入空气时SpO2>95%,体温<38℃,无心绞痛。该受试者加分为0,POTTS评分为6+0=6分。实际测得该患者Hb为8 g/dL。在此情况下,患者实际Hb(8g/dL)高于评分(6分),该患者不需输入红细胞悬液。若患者突然发生大量失血,此时患者的POTTS评分依然是6分,则Hb水平一旦低于6 g/dL就启动输注红细胞悬液,且将Hb水平维持在不低于6 g/dL 即可。若患者出现了心输出量下降的情况,需要持续泵入肾上腺素0.03 μg/kg·min以维持基本正常的心输出量,在评分时该项需加1分,此时患者的POTTS评分为7分,即启动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以及需维持的最低Hb水平为7 g/dL。

第二个例子是,若评分时患者维持基本正常心输出量需持续泵入肾上腺素0.08 μ

g/kg·min,吸入50%氧气SpO2<95%,体温39℃,无心绞痛。该患者POTTS计算方法为起评分6+2(维持正常心输出量需肾上腺素≥0.06 μg/kg·min)+2(吸入50%氧气也无法维持SpO2≥95%)+1(体温39℃),总分为11分。患者实际Hb为7.8 g/dL。在

此情况下,患者的POTTS评分超过10分,按照10分指导输血,即启动患者输血的Hb水平为10 g/dL,需要维持患者的最低Hb水平也为10 g/dL。

我们已在约30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验证POTTS评分可安全有效地应用,降低患者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不增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正在全国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对POTTS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其可行性。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POTTS评分可广泛在临床应用,满足临床对进一步细化的输血指征的需求。

3围术期血液的管理专家共识(2018年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13.(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 “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 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 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 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 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 泛的检索。共纳入2 686篇文献。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 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 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 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 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 凝血状况评估 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 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 取(1C)。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精编版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 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 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 症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 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

围术期输血指征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得策略,血红蛋白>100g /L得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 /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 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就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得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 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与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得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得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得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得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得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得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 g/L得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得 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得限制;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面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的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小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此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N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胜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又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是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行,排除缺铁因素,不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行和/或全身支持治行,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木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益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木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泡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除常规应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包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围木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测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 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02<267Pa(20mHg)] 2、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包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围术期输血指征之欧阳家百创编

围术期输血指征 欧阳家百(2021.03.07)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 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 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审批稿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b<70g/L或Hct<,扩容后病情稳定 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 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红细胞=Hb-10g/L或;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倍,创 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 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 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着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 症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着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 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临床输血管理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1.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 Hb70~100g/,伴有:①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②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③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④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1.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①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②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③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④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 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 定输血合理: ●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 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 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 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围术期输血指南

围术期输血指南 血容量评估:正常成人血容量约为70ml/kg;Hct>30% 不同程度失血临床表现 输红细胞指征:(红细胞主要作用是携氧) 1 Hb>100g/L可不输红细胞。 2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系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3 Hb<70g/L,应及时输注红细胸。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输血: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如血友病患者。 b术前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Hb—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输血量计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Hct实测值)×55×体重/0.6输血量计算:(血浆主要提供凝血因子和血桨蛋白)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失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在缺乏白蛋制剂时,用作扩容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5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输血小板指征:(补充血小板) 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定输注血小板),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输冷沉淀指征:(补充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1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800mg/dl; 2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3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4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Ⅷ因子浓缩剂。 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浓度。

临床输血指征.doc

临床输血指征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 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 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时)而引起的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实践指南 一份来自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围术期血液管理工作队最新的报告 实践指南是系统开发的建议,协助医生和病人关于医疗保健的决策。这些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和约束可以采用、修改或拒绝,并不是为了取代本地制度政策。此外,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开发的实践指南并不是作为标准或者绝对要求,他们的应用并不能保证特定的结果。实践指南的修订根据医学知识、技术与实践的发展。他们通过综合分析最新文献、专家和医生的意见、公开论坛的评论和临床可行性数据提供基本的意见。本文档是2005年由ASA改编,2006年出版的最新材料,“围手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一个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特别工作组更新的关于围手术期输血与辅助治疗的最新的报告。” 方法论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定义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围手术期的输血和辅助疗法。围手术期血液输血是指术前、术中、术后血液和血液成分(例如异体或自体血、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离子产品新鲜血浆冷沉淀FFP、PF24或解冻血浆)的管理。辅助治疗是指用药物和技术来减少或防止血液损失和异体血输注的需要。 指南的目的 最新指南的目的是提高输血的围术期管理和辅助治疗,减少关于输血、出血或贫血的风险。 重点 这些指南的重点放在围术期管理经历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或预期的出血量。这包括但不限于:1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急诊手术、产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以及非心脏手术2之前存在的血液病或获得性凝血缺陷患者3危重病手术或其他介入过程手术患者4不接受围术期输血的患者。这些指南以外的重点是新生儿、婴幼儿、儿童体重小于35kg和不接受手术的病人。 专责小组认为出血的生理可能受麻醉药的舒张作用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临床或者手术等情况,这些指南的建议可能不能应用。从业者需要用他们自己对临床情况的判断应用包括在这些指南里的更广义的建议。 应用 这些准则适用于住院和门诊手术,在操作室内的介入手术以及其他需要输血或辅助治疗地方(例如介入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这些准则直接适用于由麻醉医师和提供医疗护理方向或者麻醉医师超级视野下的管理的个人管理的护理。这些准则也趋向于向其他医生和涉及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人员的提供资料。 工作队成员和顾问 2012年,标准和实践参数的ASA委员会要求对于2006年出版的更新指南进行重新评估。本次修订由文献评价和由专家顾问和ASA成员通过最新的调查发现所做的评估组成。总结建议见附录1. 这个修订是由ASA委任的10名成员小组组成的,小组成员有私人麻醉医师、来自美国不同地区有学术实践的麻醉医师、专攻于输血医学的病理学家和来自标准和实践参数ASA委员会的两名咨询方法论者。 工作队通过七个步骤的过程完成指南。首先,他们在有效输血证据和辅佐治疗的标准上达成共识。第二,涉及接受输血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的最初调查研究被审查。第三,要求专家顾问小组1参加各种围术期管理策略有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内科: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 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 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 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英伟左云霞李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姜丽华张建敏曾睿峰(共同执笔人) 目录 概述 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围手术期输液 围手术期输血 一、概述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 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 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 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 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

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 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 3、幼儿期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步接近成人水平,在不同前、后负荷情况下,维持正常心输出量的能力以及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已与成人接近,对液体的管理与成人相似。 三、围术期输液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叶铁虎、田玉科(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 姚尚龙、黄文起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 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1-5]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6. 一般体格检查; 7.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 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围术期输血指征修订稿

围术期输血指征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 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 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 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 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g/L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 2.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目录 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自身输血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巴中市巴州康达医院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廖刃: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 关键字: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2013-10-15 13:1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目前,约2/3的围术期输血和相关治疗都由麻醉医师执行,因此需要有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指南以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以实施合理输血和节约用血。根据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的《围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指南》[1]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2]可知,当患者血红蛋白(Hb)<6 g/dL或7 g/dL应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Hb>10 g/dL不必输入,Hb水平在6~10 g/dL之间则应根据器官缺血的速度和程度,患者是否存在血容量及氧合不足相关并发症,以及心肺代偿能力、机体代谢和耗氧情况等危险因素来决定是否输入红细胞。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如何解决我们发现的临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基本的生理学基础寻找理论依据。红细胞的基本功能是携带氧气,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维持机体氧供/氧耗平衡。与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相关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的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输出量(CO)等反映氧供的因素和氧耗因素(临床上主要是机体代谢和体温来反映)。因此,临床上判断Hb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氧供/氧耗平衡,取决于SaO2、CO和氧耗三方面的因素。如果将这三个因素以评分来表示,就可根据评分来判断Hb的安全水平。此外,心脏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机体氧供/氧耗失衡最为敏感,也应该做为评分的一个指标。 基于这一生理学基础理论,我们提出了“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即POTTS评分。我们希望这一评分可达到以下的目的:1. 作为Hb在6 g/dL~10 g/dL之间患者输入红细胞悬液的指征以指导临床输血。2. 可由任何一位麻醉医师或其他医师在手术室或病房进行,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任何一家医院,无论是基层医院还是三级甲等大型医院。3. 可为全世界修订输血指南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