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术期输血指征之欧阳家百创编

围术期输血指征之欧阳家百创编

围术期输血指征之欧阳家百创编
围术期输血指征之欧阳家百创编

围术期输血指征

欧阳家百(2021.03.07)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

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

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3、输血浆

(1)血浆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新鲜血浆(2)使用FFP的指征:

A.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4. 冷沉淀

输入冷沉淀的目的是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输注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100mg/dl;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应维持在100~150mg/dl之上,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冷沉淀的补充量。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

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淀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原浓度。

5.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对下列情况可考虑输入新鲜全血

A.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

B.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6. 大失血时药物辅助治疗

(1)纤维蛋白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或血栓弹力图指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不足时使用,初次输注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剂量为25~50 mg/kg;

(2)凝血因子ⅩⅢ浓缩物:应用于凝血因子ⅩⅢ活性<60%时,治疗剂量为30 IU/kg

(3)凝血酶原复合物:若出现出血倾向增加和凝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0~30 IU/kg)。如曾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在运用其他凝血药品处理围术期严重出血之前,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PC)和维生素K。

(4)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大失血时,若传统的治疗手段均失败,可考虑使用重组活化因子Ⅶ,它还可用于治疗合并低温或酸中毒的凝血障碍,其使用剂量为90120ug/kg,可反复使用。

(5)氨甲环酸:应用于纤溶亢进时,可明显减少患者输血量,推荐剂量为20~25 mg/kg,可反复使用或12mg/kg/h静脉泵注维持。(6)Ca2+:维持正常的钙离子水平(≥0.9 mmol/L)有助于术中止血;

(7)去氨加压素:预防性应用可使甲型血友病和血管性性血友病患者术中出血减少,但重复使用可使疗效降低。

3围术期血液的管理专家共识(2018年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围术期输血指征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得策略,血红蛋白>100g /L得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 /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 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就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得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 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与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得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得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得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得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得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得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 g/L得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得 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得限制;

13.(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 “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 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 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 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 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 泛的检索。共纳入2 686篇文献。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 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 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 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 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 凝血状况评估 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 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 取(1C)。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版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 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 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 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 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 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 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 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 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 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 >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川(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v 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V 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 V5,但无出血症 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 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X 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X 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v 5X 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9 1、血小板计数〉100X 10/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v 50X 109/L,应考虑输

临床输血适应症

临床输血适应症 血液科输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Hb>60g/L不需要输血; Hb<60g/L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症状或在安静时也有贫血症状时可考虑输血; 血小板减少有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倾向或出血指征时,应考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或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地中海贫血: 轻、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无症状时不必输血; 中间型α或β地中海贫血患者在伴有感染、妊娠而贫血显著加重时才考虑输血;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有规律的进行输血治疗,维持Hb在60g/L~70g/L的安全水平。 (3)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贫血症状严重,Hb<40g/L,或住院后仍有显著血红蛋白尿者,或溶血且病情危急者可一次输注2单位红细胞,症状未缓解,可考虑第二次输血。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AIHA患者出现如下症状: Hb< 40g/L或Hct<0.13,在安静状态下有明显贫血症状; 虽Hb>40g/L,但因急性起病并进展较快,伴有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

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 因溶血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状, 可选择输洗涤红细胞。输血时要少量多次输注或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5)白血病:一般情况下, Hb< 60g/L伴明显贫血症状者或Hb>70g/L需强烈化疗者,可根据需要输注红 细胞; 血小板计数<20×109/L,或化疗时血小板计数<40×109/L,可考虑预防性输注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也适用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立刻输注浓缩粒细胞。 (6)血友病:主要根据患者自发性出血、关节积血、外伤性出血或手术前后预 防出血症状进行预防性输血。 甲型血友病出现轻度出血时,给予因子Ⅷ浓缩剂,剂量10~15IU/kg,维持3天; 中度出血时,给予因子Ⅷ浓缩剂,剂量20~30 IU/kg,维持3天; 重度出血或大手术时,给予因子Ⅷ浓缩剂,剂量40~50 IU/kg,维持4~14 天或直到伤口愈合。 也可用冷沉淀治疗,常用剂量1.5IU/10kg,或新鲜冰冻血浆,按每毫升血浆内 含Ⅷ因子约0.71 IU输注。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面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的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小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此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N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胜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又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是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行,排除缺铁因素,不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行和/或全身支持治行,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木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益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木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泡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除常规应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包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围木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测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 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02<267Pa(20mHg)] 2、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包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知识资料)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英伟左云霞李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姜丽华张建敏曾睿峰(共同执笔人) 目录 概述 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围手术期输液 围手术期输血 一、概述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 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 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 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 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

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 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 3、幼儿期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步接近成人水平,在不同前、后负荷情况下,维持正常心输出量的能力以及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已与成人接近,对液体的管理与成人相似。 三、围术期输液

围术期输血指征之欧阳家百创编

围术期输血指征 欧阳家百(2021.03.07)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 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 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临床输血适应症

临床输血适应症 血液科输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Hb>60g/L不需要输血; Hb<60g/L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症状或在安静时也有贫血症状时可考虑输血; 血小板减少有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倾向或出血指征时,应考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或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地中海贫血: 轻、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无症状时不必输血; 中间型α或β地中海贫血患者在伴有感染、妊娠而贫血显着加重时才考虑输血;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有规律的进行输血治疗,维持Hb在60g/L~70g/L的安全水平。 (3)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贫血症状严重,Hb<40g/L,或住院后仍有显着血红蛋白尿者,或溶血且病情危急者可一次输注2单位红细胞,症状未缓解,可考虑第二次输血。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AIHA患者出现如下症状: Hb< 40g/L或Hct<,在安静状态下有明显贫血症状; 虽Hb>40g/L,但因急性起病并进展较快,伴有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 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 因溶血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状, 可选择输洗涤红细胞。输血时要少量多次输注或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5)白血病:一般情况下, Hb< 60g/L伴明显贫血症状者或Hb>70g/L需强烈化疗者,可根据需要输注红细胞; 血小板计数<20×109/L,或化疗时血小板计数<40×109/L,可考虑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109/L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也适用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立刻输注浓缩粒细胞。 (6)血友病:主要根据患者自发性出血、关节积血、外伤性出血或手术前后预防出血症状进行预防性输血。 甲型血友病出现轻度出血时,给予因子Ⅷ浓缩剂,剂量10~15IU/kg,维持3天; 中度出血时,给予因子Ⅷ浓缩剂,剂量20~30 IU/kg,维持3天; 重度出血或大手术时,给予因子Ⅷ浓缩剂,剂量40~50 IU/kg,维持4~14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知识讲解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英伟左云霞李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姜丽 华张建敏曾睿峰(共同执笔人) 目录 概述 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围手术期输液 围手术期输血 一、概述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 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 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 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 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

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 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临床输血指征.doc

临床输血指征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 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 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时)而引起的

围术期输血指南

围术期输血指南 血容量评估:正常成人血容量约为70ml/kg;Hct>30% 不同程度失血临床表现 输红细胞指征:(红细胞主要作用是携氧) 1 Hb>100g/L可不输红细胞。 2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系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3 Hb<70g/L,应及时输注红细胸。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输血: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如血友病患者。 b术前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Hb—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输血量计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Hct实测值)×55×体重/0.6输血量计算:(血浆主要提供凝血因子和血桨蛋白)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失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在缺乏白蛋制剂时,用作扩容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5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输血小板指征:(补充血小板) 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定输注血小板),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输冷沉淀指征:(补充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1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800mg/dl; 2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3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4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Ⅷ因子浓缩剂。 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浓度。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1、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2、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3、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1、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2、DIC 急性期; 3、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4、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5、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6、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三、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或 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4.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 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1、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 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 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 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缺氧 (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 择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 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 时)而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内科: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 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 输血合理: ●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 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 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临床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 1、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 (1)、PT或APTT>正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 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 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 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 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 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左右。

围术期输血指征修订稿

围术期输血指征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 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 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 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 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g/L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 2.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

输血指征

输血的临床指征和成分输血 输血是把双刃剑,正确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输血仍是有风险的,即使血液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输血仍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实施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综合评估非常重要,评估包括实验室指标、贫血状况、耐受情况、心肺功能、机体代偿情况等。在不输血不足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或不能渡过难关时,才考虑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值得牢记WHO制订的“临床输血实践的原则”:①输血只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②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患者自身需要再做输血决定;③应尽可能减少失血以减少患者输血需求;④急性失血患者应首先采取有效复苏措施(静脉输液、输氧等),同时评估是否需要输血;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尽管重要,但不是决定实施输血治疗的唯一因素。需要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等都是支持输血的因素;⑥临床医务人员应该了解输给患者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有传播输血传染病的危险;⑦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应进行输血;⑧医师应明确记录输血的理由;⑨应有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监测输血的患者,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能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措施。 1.全血输注 (1)全血输注的适应证为:①急性失血、产后出血等大出血;②体外循环; ③换血治疗。 (2)全血输注的禁忌证为:①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婴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②需长期反复输血者;③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④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⑤可能进行干细胞或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3)全血输注的输注剂量: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年龄及体重、输血适应证、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红细胞输注临床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制品。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叶铁虎、田玉科(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 姚尚龙、黄文起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 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1-5]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6. 一般体格检查; 7.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 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