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因特网第一节学案

第三章---因特网第一节学案

第三章---因特网第一节学案
第三章---因特网第一节学案

第三章因特网(Internet)应用导学案

班级:专业:小组:小主人姓名:

课题:1. 连接Internet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2年10月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了解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2、用常用接入方式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3、了解IP地址和域名的概念,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4、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2) 掌握用ADSL方式接入Internet的方法,会建立ADSL连接的操作。

(3) IP地址的表示方法,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三、课时分配:2课时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

一、Internet 的定义

Internet (因特网)是由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式连接而成的。也可以简单定义为网络的网络、网络的集合。

Internet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建立的。

二、Internet 的几个关键概念

1、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的信息交换、规则、规范的集合体。

分类:TCP 和IP 。

2、IP地址

Internet中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标记,这个标记我们称为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位的二进制数,一般用圆点分隔的十进制数表示,如:210.37.7.18 。

3、DNS域名系统

域名系统DNS是完成Internet 和地址的映射,把域名翻译

成IP地址的系统,同时也可以将IP地址翻译成域名。

域名的一般格式为:<主机名>.<网络名>.<机构名>.<国家或区域代码>。

域名采用分层次定义命名,如来看,它分为三层,.cn是域名的第一层,又

称地理顶层域名,.com是第二层,又称类别顶级域名。

以下域名分别表示什么意思:.cn .jp .uk .us .com .net .org

三、接入方式

1.建立ADSL连接

ADSL ()是一种新的数据传输

方式。它因为上行和下行带宽不对称,因此称为非

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它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

的电话线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

信道,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即使边打电话

边上网,也不会发生上网速率和通话质量下降的情

况。

A、以ADSL接入方式为例,让学生掌握建立网络拨号连接的方法。右击桌面上的

“网络邻居”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打开“网络连接”

窗口,按照提示的步骤操

B、接入Internet

建立好ADSL拨号连接后,打开“网络连接”窗口,就可以看到刚才创建的

“宽带连接”图标,使用它可以接入Internet,也可以直接双击桌面上的快捷

方式图标进入网络的连接界面。

2、小区宽带接入

这是目前大中城市较普及的一种宽带接入方式,网络服务商利用以太网技

术,采用光纤接入到社区,从社区机房铺设光缆到住户单元楼,楼内布线采用五

类双绞线铺设到用户家里。

3、PSTN拨号入网

这种接入方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接入方式。通过网络专线(一般

为)连接局域网,从而进入Internet。这种入网方式除需要一

台微机外,除需要一台微机外,还需要:

1)一个调制解调器()(传输速率33.6Kbps以上);

2)(脉冲、音频、直线、分机均可);

3)拨号上网软件和IE浏览器;

4)。

课堂检测:一、判断题

1 在Internet 上的计算机必须拥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2 FTP 是在Internet 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种协议。()

3 Modem的作用是实现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4 TCP/IP是Internet使用的一种网络协议。()

5 连入Internet必须使用的网络协议是TCP/IP。()

6 目前常用的IP地址用一个32位二进制数来表示。()

7 IP协议就是IP地址。()

8 用户只有通过电话拨号连接才能接入Internet。()

9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等。()

10 家庭宽带ADSL上网方式中ADSL MODEM与固定电话在与局方

相连的一端使用同一条电话线。

()

11 在建立ADSL拨号连接的过程中提示填写的用户名和密码需事

先在网络运营商处申请。

()

二、选择题

1.手动设置IP地址时需配置的TCP/IP参数包括()。

A. 子网掩码

B. 默认网关

C. DNS服务器地址

D. 以上全包括

2.下列不是无线传输介质的是()。

A. 无线电

B. 激光

C. 红外线

D. 光缆

3.目前家庭用来连接多台计算机共享上网的常用网络交换设备是()。

A. 网桥

B. 集线器

C. 网关

D. 路由器

4.建立无线网络连接必须使用的网络设备是()。

A. 无线网络适配器

B. 无线鼠标

C. 无线键盘

D. 外置网卡

5.网址中()是地理顶级域名。

A. WWW

B. .sina

C. .com

D. .cn

6.Internet服务商的英文缩写是()。

A. FTP

B. TCP

C. IP

D. ISP

7.Internet上用来标识主机的地址称为( )。

A. TCP地址

B. IP地址

C. WWW服务器地址

D. WWW客户机地址

8.网址中的com 表示的是()。

A. 该站点属于商业机构

B. 该站点所在国家缩写为com

C. 该站点属于网络资源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3.1温度学案

3.1 温度 【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和摄氏温度,能估计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2、会表述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体温计与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温度计、摄氏温度 活动一:观察与描述 1、P47想想做想做。取口服液空瓶一只装满食用油,将细塑料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瓶中。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1)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如何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物体温度高低?其中运用了什么道理? (小瓶置入热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高,小瓶置入冷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低。) 2、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描述温度计的刻度特点、构造特点。 活动二:阅读回答。 1、阅读教材P48摄氏温度。回答并在整理:摄氏温度如何规定的? 2、先阅读P48小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二、温度计使用 活动三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和。 2、下图是使用温度计的测量温度的一些正确或错误的方法,请按照正确的做法D、F测出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并记录 E错误 F正确 G错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D正确

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中要稍等一会儿,待时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视线 三、体温计 观察体温计的结构,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填入下表中 名称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 相同点 不同点 教材P52动手动脑学物理 【检测】 1.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较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B.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不同 C.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D.冰的温度一定是0℃ 2.如图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测量的范围是35~42℃ B.体温计能准确到0.1℃是因为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某人的体温是38℃,属于正常体温 D.体温计上缩口的作用是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4.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某电视台气象播音员说:“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张红同学说:“这不完整”。你认为正确、完整的预报应是。 5.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 制成的。 (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 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 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6.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2)(3)(4)所示,其

走进因特网的教学反思

走进因特网的教学反思 《走进因特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因特网,学会打开IE浏览器窗口,认识IE浏览器窗口,学会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浏览网上有用的信息等。 本节课首先是以了解“中国儿童资源网”为内容,学习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基本操作。在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及认识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后,介绍浏览网页的软件,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是IE。通过介绍IE窗口引入“网址”,让学生知道“网址”就如同学校或家庭的地址,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浏览“中国儿童资源网”首页来介绍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操作浏览网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鼠标指针的变化,从而引入链接及其作用。接着再以自学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儿童游戏”尝试使用IE浏览器窗口工具栏中的按钮,在尝试中了解这些按钮的作用。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有趣的网站网址,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喜欢的网址进行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先自学后操作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知识要点的讨论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家共同动脑去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完成任务的

时间长短不一,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的任务,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小助手,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学生对“域名、网址“的理解有些困难,我在上课时,尽量用打比方的方法,用通俗的语言去表达,比如,每个人都要有名字,每个家都有地址等。当然一次课仍然难让所有的学生都理解,主要还是通过不断的操作去体会和领会。 在这节课中有的地方有些忽视:学生在输入网址时,经常出现各种错误,以至于有的学生总上不了该去的网站而着急。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输入、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提醒学生英文字母大小写的转换。用一定时间让学生观察网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能让我们做一些什么事?使学生体会到网站的用途及意义。而不是为了上网而上网。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19.3 走进互联网》

19.3走进互联网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的互联及互联网的功能。 2、体会网络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4、了解互联网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 对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互联网的定义及用途。 互联网是利用电磁波和通信网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庞大网络。 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站,进行学习、娱乐、购物等。由计算机联成的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4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开发了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信息的方法。这一协议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世界广泛采用,成为互联网的核心。 1986年,美国建设了第一个互联网骨干网。1994年前后,随着WEB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发明,第一代互联网全面成熟,也给世界互联网的领先者——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进了美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繁荣。 1989年,我国正式开始了互联网建设,但因为种种原因,进展迟缓。1994年,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为代表,我国互联网建设进入加速期,先后建成了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四大骨干网。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国第一次搭建了IPV6试验床。200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并通过验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2003年,国务院批复了由发展改革委主导的8部委“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有关工作的请示”,随后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NGI项目开始实施。 2、收发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可以传送包含文字、数据、图像或集画面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特点:方便、快捷、信息内容丰富多样、节省开支等。 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是固定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是唯一的。 3、网上学校。 在互联网可以建成“虚拟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你可以得到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我国教育部已通过教育电视台建立了远程教育中心。 4、比较网上学校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缺点。 二、教师小结 1、通过学习,总结出互联网的优缺点。 优点:a.人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站进行学习、娱乐、购物等; b.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是信息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速共享; c.超越时空,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在网上聊天、看电影、接收远程 教育等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 缺点:a.网络游戏使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b.利用互联网上网的人多、传播消息快等特点传播虚拟、不健康的信息,干扰人 们的正常生活。 2、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 计算机用户发送电子邮件——(通过光纤电路传输)——地面站发送信号——(无线电波信号传至卫星)——卫星——(卫星转送无线电信号)——地面站接收和传递信号——计算机收到信息 三、作业课下给我发送一份反应你学习情况的电子邮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

弱电解质的电离 【学习目标】 1. 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2.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3. 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4. 了解电离常数的概念、表达式和意义。 【学习过程】 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类。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等。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根据离解成离子的程度大小分为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它们的区别关键在于电离程度的大小,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某强电解质溶液浓度很小,那么它的导电能力就很弱,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带电荷多少;②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无关:某些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盐(如AgCl 、BaSO 4等)溶解度很小,但溶于水的部分却是完全电离的,它们仍属于强电解质。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电离平衡状态。

(2)特征:和化学平衡一样,在弱电解质溶液里,也存在着电离平衡,该平衡除了具备化学平衡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点是: ①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②分子、离子共存,这完全不同于强电解质。 ③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都是微弱的。一般来说,分子已电离的极少,绝大多数以分子形式存在。如0.1 mol·L -1 的CH 3COOH 溶液中,c (H + )大约在1×10-3 mol·L -1 左右。 ④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逐步减弱。如H 2CO 3的电离常数:K 1=4.4×10-7 ,K 2=4.7×10 -11 。 (4)影响因素: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和分子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当影响电离平衡状态的条件如温度、浓度等改变时,电离平衡就会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化为新条件下新的电离平衡状态。 3.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由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写离子方程式时用“”符号。如: NH·H 2O NH 4+ +OH - 、 CH 3COOH CH 3COO - + H + (2)多元弱酸分步.. 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H 2CO 3 H + + HCO 3-、HCO 3 - H + + CO 3 2- (3)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似,但常用一步.... 电离表示。如:Mg(OH)2 Mg 2+ +2OH - 4.电离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相似,在弱电解质溶液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常数,叫做电离常数。 (1)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CH 3COOH CH 3COO — + H + NH 3·H 2O NH 4+ +OH — ①电离常数K 越小,则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电解质就越弱。例如,298K 时醋酸、碳

互联网基础知识大全

互联网基础知识大全 ? ?【互联网的一些名词】 ?一些系统名词 ?CMS ?内容管理系统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all-Center ?呼叫中心 ?前端 ?产品的用户使用的部分 ?运营系统 ?一般指产品运营人员使用的系统?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 ?APP ?应用程序 ?Web ?用网页形式提供服务 ?Wap ?Wap页面形式提供服务 ?过去网络还是2G的时候常用

?H5/HTML5 ?HTML5的形式提供服务 ?互联网职位 ?高层管理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执行官,一般是老板 ?COO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首席运营官,整理公司运营管理等 ?CTO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首席技术官 ?CFO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首席财务官,负责财务融资等 ?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信息官,主管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CXO ?自己百度去查 ?VP (Vice President) ?副总裁 ?OP (Operation) ?运营 ?PM/PD (product manager/director)

?产品经理,之前也有管项目经理为PM的 ?UI/UE (user interface/user experience) ?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对产品界面研究?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发,就是所谓的程序员们、技术同学,作为PM以后经常撕逼的对象 ?QA (Quality Assurance) ?测试功能工程师们,找BUG的 ?BD (Business Development) ?商务拓展 ?对外谈商务合作的 ?PR (public relations) ?公关,你的产品出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可能是他们干的 ?UE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用户体验设计 ?AE (Account Executive) ?客户执行 ?HR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 ?KA (KeyAccount) ?大客户部门,关键客户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_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课堂练习: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 A、脂肪 B、固醇 C、磷脂 D、维生素D 2.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一组元素是: A、C H O B、 C H P C、C H O P D、 C H O N P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 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靶细胞上的受体物质接受激素,完成信息交流。 B、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 C、白细胞完成对侵入人体病菌的吞噬。 D、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5.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 A.纤维素和果胶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磷脂和蛋白质 D.核酸和果胶 6、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共60分,每空10分)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脂质、、;其中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功能越复杂的细胞,细胞膜中该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 (3)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破裂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7、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因特网基本服务

因特网基本服务

图3-1 因特网差不多服务内容框架图 前两章学习了运算机网络基础和因特网应用基础知识,本章要紧学习因特网的四种差不多服务,包括万维网、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以及网络的各种应用模式的差不多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方式。

教材分析、难点分析 本章包括“万维网”、“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网络应用模式”等五节。越来越多的因特网应用服务基于“万维网”,了解“万维网”这一当前最广泛的因特网应用服务的原理,为学习其它因特网应用打下基础;“电子邮件”是拥有庞大数量差不多用户的方便的信息交流方式,明白得它的传输过程和原理以及客户端工具的使用,可更有效地应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是因特网上进行快速信息交流的手段,也是因特网的一种重要应用;“远程登录”则作为因特网上的远程操作和操纵手段,是网络治理人员和具有这种需求的工作人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应用手段。通过网络几种应用模式的简单介绍,要紧了解客户机/服务器和扫瞄器/服务器两种应用模式的特点与区不。在学生活动方面,本章安排了“建立邮件账号、进行非文字信息邮件的收发”、“用扫瞄器访咨询FTP服务器”2个“实践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电子邮件”传输原理和“文件传输”工作原理的明白得以提升有关的使用因特网的知识与技能。 其中“万维网”和“文件传输”的内容将在后续的有关章节中用到。 教学目标 1、明白万维网的差不多构架 进一步了解网站、网页的概念、统一资源定位器的含义 3、明白得电子邮件的差不多工作原理 4、明白得远程登录的差不多工作原理和应用 5、明白得文件传输的差不多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6、了解客户机/服务器和扫瞄器/服务器两种应用模式的特点 四、课时分配建议

第三章 第一节 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道河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导学案 编号 10 日期班级组号姓名编制人陈红学科主任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授课教师:六道河中学—陈红学 教学目标1、说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和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教学难点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准备时间9.14 实际时间 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 教学用具或课件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2分钟) 1、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刺激,逃避刺激。 2、单细胞生物大多生活在,有的营生活。 3、有些单细胞生物没有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属于等生物;有些单细胞生物有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属于生物。 4、草履虫对污水有作用,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危害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态。 二、自主探究: 1、3分钟时间通读课本P42—P45,同时划出其中的重点。 2、根据所学的内容4分钟时间找出下列各题答案(只记忆,不填写):(3分钟时间记忆,2分钟对子组互考,3分钟 3、4号准备上板) 1、一株植物体上所有的根的总和叫做。白菜的根系和区别明显,是直根系;麦的根系主根不明显,主要由组成,是须根系。 2、植物的和都是茎,茎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和。茎上着生叶和芽的部位叫做,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做。 3、一片完全叶包括、和三部分。植物的叶片上分布着许多叶脉,交叉成网的,称;互相平行的,称。 4、花与植物的有关。 花的类型花冠颜色气味花粉粒特点传粉者常见的花风媒花 虫媒花

第三章互联网接入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章互联网接入专项练习题 1.如果想要连接到一个www站点, 应当以( )开头来书写统一资源定位器。 2. A. B. s D. ,发现鼠标的形状变成了手型,在网页上的这种文字或图标我们称为( ) A. 收藏 B. 超级链接 C. 邮件 D. 指针 参考答案:B 3.IE收藏夹中保存的内容是( ) A. 网页的内容 B. 网页的URL C. 网页的截图 D. 网页的映像 参考答案:B 4.目前,因特网上最主要的服务方法之一是 ( ) A. E-mail B. Telnet C. FTP D. CHAT 参考答案:C 5.用户要想在网上查询WWW信息,必须安装并运行一个被称为 ( )的软件 A. HTTP B. YAHOO C. 浏览器 D. 万维网 参考答案:C 6.下列有关因特网的叙述,( )的说法是错误的 A. 因特网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 B. 因特网是计算机网络的网络 C. 因特网上提供了多种信息网络系统 D. 万维网就是因特网 参考答案:D 7.在浏览网页时,可下载自己喜欢的信息是 ( )

A. 文本 B. 图片 C. 声音和影视文件 D. 以上信息都可以 参考答案:D 8.目前在因特网上提供主要应用有电子邮件、WWW浏览远程登录和( ) A. 文件传输 B. 协议转换 C. 关盘检索 D. 电子图书馆 参考答案:A 9.如果电子邮件到达时,你的电脑没有开机,那么电子邮件将() A. 退回给发件人 B. 永远保存在服务器的主机上 C. 过一会对方重新发送 D. 永远不会发送 参考答案:B 10.Internet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是Web网页, 浏览网页最常用的软件是 ( ) A. Word B. Internet Exporer C. Outlook Express D. Photoshop 参考答案:B 11.万维网的简称 ( ) A. www B. Http C. Web D. Internet 参考答案:A 12.下列四项中,合法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 A. B. -wang C. @wang D. 参考答案:D 13.如果没有固定使用的计算机,使用邮件的最好方式是 ( ) A. 使用邮件管理软件来管理电子邮件 B. 不能使用电子邮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走近因特网

走近因特网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因特网对现代生活、文化、科技的影响 (2)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掌握因特网的一些基 本常识 (3)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 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上网,同时与实际相结合,诱导学生的自 己思考。 三、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对 因特网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因特网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哪些实际的用处呢?请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二)新课:刚刚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将具体地 来看一下因特网的作用。因特网出现之后,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说法成为现实。这是因为网上可知天下事,这就是因特网的第一个应用――获取信息 1.获取信息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各个网站上都凝聚着大量信息,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资源,有文学、音乐,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网上可以查阅到很多有用的资料,例如查找网址、电子邮件地址、搜寻各种详细资料等。通过因特网还可以得到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很多ftp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的软件。 2.交流信息(电子邮件、文件传输) 可以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信件,相互传送文件,交流思想。在因特网上有成千上万个学术讨论组或新闻组,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讨论组的成员可以参与专题讨论,发表意见等。 这里的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最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那么大家能不能思考一下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相比,有哪些优点呢?(学生回答) 电子邮件使用起来具有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收费低廉等优点。它的主要特点有: (1)能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将信件从一台计算机上发送到世界各地的若干个电子信箱,收件人可以随时读取信件。 (2)能发送比常规信件的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 (3)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各种电子新闻杂志等。 因特网上有许多的文字、图片、声音,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就是文件传输。文件和数据的传输是通过文件传输协议来实现的。

因特网基础复习题.doc

因特网基础复习题 (理论题部分)一、单选题(选择最佳答案) 1.1993年2刀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设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也称为(). A.高速邮电通信网 B.信息高速公路 C.计算机教育科研网 D.高速信息火车 2.因特网(Internet)又称为()网络。 A.国际互联 B.局部计算机 C.城市计算网 D.高速信息火车 3.因特网是属于()所有。 A.中国政府 B. H本政府 C.世界各国共同 D.美国政府 4.因特网是目前全世界最人的计算机网络,采用()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世界 各地的各种计算机网络连接到一起,使它们能方便地交流信息。 A. ASCII B. TCP / Ip C.电报 D.电话 8.我国邮电部门于()年开通了中国公用因特网(CHTNANET),作为商业网络 向公众服务。 A. 1986 B. 1990 C. 1998 D. 1995 9.到1998年一季度,我国大陆的因特网用户已经超过()。 A. 10 亿 B. 1000 万 C. 100 万 D. 1 亿 10.估计到2000年,我国将有超过()人成为因特网的用户。 A. 10 亿 B. 4000 万 C. 100 万 D. 4 亿 11.-般所说的拨号人网,是指通过()与因特网服务器连接。 A.微波 B.公用电话系统 C.专用电缆 D.电视线路 12.专线入网通常又称为(),通过这种方式联网的用户接人因特网的速率较高。 A.局域网上网 B.公用电话上网 C.专用电缆连接 D.电视线路上网 13.在我国大陆,于()北京的C刘VT汀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了邮件(E—mail), 标志着开始进入因特网。 A. 1989 年3 刀 B. 1987 年9 刀 C. 1991 年6 刀 D. 1982 年6 刀 14?()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连通了我国与因特网连接的第一条专线。 A. 1994 年3 刀 B. 1987 年9 刀 C. 1991 年6 刀 D. 1982 年6 刀 15.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很方便地()学术会议。 A.到国外参加 B.购买飞机票参加 C.在自己家里参加 D.更快地到达会议地点参加 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成立。这使我国的信息产业,因特网发展进入更加快速、冇序、规范的时期。 A. 1997 年 B. 1995 年 C. 1991 年 D. 1982 年 17.国务院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学案

水循环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结合常见案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影响 2. 写出图中①~⑨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含义,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3.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针对练习】 1. 在上图示意的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参与改造和干预影响最多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组合是( ) A.A→B B.A→C→D→E C.F→D→G D.I→D→G 3.图中如果表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水循环( ) A.①的水量比③大 B.②的水量比④小 C.③和④的水量相同 D.②和⑥的水量相同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7~8题。 7.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A.水汽输送B.下渗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8.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结合下面材料,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影响。 材料一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但是为什么大海上的水没有增多?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记载: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得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讨论:水循环是取之不尽的吗? 水循环使得陆地的淡水资源得以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运用所学知识,就此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材料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流域来源于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了防止水害,两岸大堤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针对练习】 9. 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 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 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 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 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10.下列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转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它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它对地表太阳能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因特网基础

因特网基础 基础1.计算机网络简介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的管理下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2)计算机网络阶段。 (3)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4)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共享和快速通信。 (1)快速通信(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快速传输信容、的手段。网上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可以传送数据、交换信息(目前可以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 (2)共享资源 共享资源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功能。计算机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等。所谓共享资源就是指网络中各计算机的资源可以互相通用,比如:在办公室里的几台计算机可以经网络共用一台激光打印机。 (3)提高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相设置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网络中的后备机即可代替继续执行,保证任务正常完成,避免系统瘫痪,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 (4)分担负荷 当网上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过重时,可将部分任务转交到其他较空闲的计算机上去处理,从而均衡计算机的负担,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5)实现分布式处理 将一个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由网上的计算机分别承担其中的一个任务,共同运作并完成,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这就是分布式处理模式。计算机网络使分布式处理成为可能。 基础2 数据通信常识 计算机通信有两种,一种是数字通信。另一种是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数字数据通过数字信道传送;模拟通信是指将数字数据通过模拟信道传送。 1.信道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等。 2.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信号是数据的表现形式。信号分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类。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脉冲序列,常用一个脉冲表示一位二进制数。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声音就是一种典型的模拟信号。目前,计算机内部处理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 3.调制与解调 在发送端,将数字脉冲信号转换成能在模拟信道上传输的模拟信号,此过程称为调制;在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转换还原成数字脉冲信号,这个反过程称为解调。 4.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在模拟信道中,以带宽表示信道传输信息的能力它用传送信息信号的高频率与低频率之差表示,以Hz、KHz、MHz和GHz为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